暗示效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暗示效應是一個名詞術語。
歷史名詞是歷史上曾出現的事件及事物的名稱[1],例如「禪讓」,傳說古代實行舉薦賢能之人為首領繼承人的一種制度,據文獻記獻:有堯舉舜、舜舉禹[2]、禹先舉皋陶、皋陶死禹又舉益等歷史故事。
名詞解釋
暗示效應是指在無對抗的條件下,用含蓄、抽象誘導的間接方法對人們的心理和行為產生影響,從而誘導人們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動或接受一定的意見,使其思想、行為與暗示者期望的目標相符合。一般說來,兒童比成人更容易接受暗示。管理中常用的是語言暗示,如班主任在集體場合對好的行為進行表揚,就是對其他同學起到暗示作用。也可以使用手勢、眼色、擊桌、停頓、提高音量或放低音量等等。有經驗的班主任還常常針對學生的某一缺點和錯誤,選擇適當的電影、電視、文學作品等同學生邊看邊議論,或給學生講一些有針對性的故事,都能產生較好的效果。
所謂的暗示是指:人或環境以非常自然的方式向個體發出信息,個體無意中接受了這種信息,從而做出相應的反應的一種心理現象。巴甫洛夫認為:暗示是人類最簡化、最典型曲條件反射。然而隨着研究的深入,人們發現暗示就像一把「雙刃劍」,它可以救治一個人,也可以毀掉一個人,關鍵在於接受心理暗示的個體自身如何運用並把握暗示的意義。
如何利用暗示效應進行心理調節
生活在社會中的每一個人,其實經常使用着暗示,或暗示別人,或接受別人的暗示,或進行自我暗示。積極的心態,如熱情、激勵、讚許或對他人有力的支持等等,使他人不僅得到積極暗示,而且得到溫暖,得到戰勝困難的力量。反之,消極的心態,如冷淡、泄氣、退縮、萎靡不振等等,則會使人受到消極暗示的影響,使人承受的不僅僅是暗示帶來的痛苦與壓力,而且還會波及到人的身體健康。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認真對待各種語言暗示、行為暗示、信譽暗示、情境暗示、表情與動作暗示等。當我們感覺到來自他人的暗示,甚至已經因此而導致自己身心發生改變時,一定要注意分析暗示的來源、原因以及對自己的作用,儘量做到接納積極暗示,摒棄消極暗示。
當我們在與他人交往時,如果發現他人有可能受到自己的暗示時,也要注意暗示的方式和度,儘量使他人接受積極的、適度的暗示,防止因為暗示而導致他人心理甚至行為方面出現不必要的問題。
例如在心理診所里,催眠醫療師拿起一顆水晶球來吸引被催眠者的注意力,並慢慢地說:「你開始睡吧!」經過反覆暗示,被催眠者閉上眼睛,逐漸進入昏睡狀態。昏睡者並非真正的睡着了,仍然保持一點清醒,來接受催眠者的暗示。
值得一提的是美國心理專家對F1賽車手進行催眠暗示,將比賽的實際路線與技巧在催眠中讓車手暗示自己,例如在彎道控制方向,變成一種下意識的動作,結果大幅度提高了車手的成績。
參考文獻
- ↑ 文字記載前的1500年的歷史都發生了什麼,搜狐,2020-10-14
- ↑ 堯舜禹時期之中國和大禹之都及夏代都城之變遷,搜狐,2018-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