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龍科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暴龍科(Tyrannosaurus)是一個廣泛稱謂,是指那些頭部巨大,前肢短小的食肉動物。也是地球上最後的食肉性恐龍之一。暴龍科所有成員除了分布的地域、年代、個頭大小等些許不同外,都具有相同特徵,其中(君王暴龍、諸城暴龍、特暴龍,懼龍,阿爾伯托龍,蛇發女怪龍,分支龍等等)都是這一科成員,其中最大的是君王暴龍。[1]
主要特徵
暴龍科的主要特徵在於寬大沉重的顱骨、短而有力的頸部,以及退化的二指手臂。全世界最完整的暴龍科化石為稱為「Stan」,是一隻年輕的霸王龍(T. rex)。暴龍科恐龍最重15噸,長度最多15米,生活於白堊紀晚期。化石可見於西歐、北美、中亞以及東亞,各地物種不盡相同。
強而有力的顎部上長有鋸齒邊緣的牙齒,龐大粗壯卻像鳥類的兩腳上,指頭長有強力爪子。和粗壯的腳比較起來,暴龍的手臂小得與頭骨的反比,比人類的手要短,根據古生物學家認為,這可能由於暴龍只用口進食,前肢絕少使用,因而漸漸變短變小,也因此演變成由後肢站立,前肢退化及後肢成為武器,因而演化成這種奇異的身體結構,暴龍雖然身軀龐大,骨骼卻是空心的,而且頭顱中有一些大而中空的洞,因而使得體重減輕,便於行走和捕獵。體長12米,體高約4米,體重達9噸,暴龍的尾巴長又粗,大概常以後肢及尾巴為重心,估計尾巴只是起了平衡的效果。
一般來說,學者們相信暴龍是肉食性恐龍中最為殘暴的恐龍,它出現的時間已經是恐龍時代的晚期,距離現在大約六千五百萬年。暴龍的身體高達5米多,體重大約10噸,它的後腳十分粗大、強壯。從暴龍的化石發現, 它的每顆牙齒大小不一,有的牙齒長度,比人類的手指還要長,有的小如人類尾指一節,牙齒由尖頂到基部,都有斜旋鋸齒,其兇猛程度可見一斑,顎部強大驚人,是數頭灣鱷顎頷力量的總和,這種恐龍會用長着軍刀般利齒的巨顎,狠狠地一口咬死獵物,接着扭轉強壯的頸部,將嘴中的肉塊撕扯下來。張開的血盆大口更是嚇人,裡面生着二排向內彎曲的銳利牙齒,每顆足足有十厘米長,一旦被咬住,即使是身上有着堅韌骨質甲冑的草食性恐龍也會承受不住。
著名種:君王暴龍(Tyrannosaurus Rex)
霸王龍是一種龐大的食肉動物,生活在白堊紀晚期,第一具霸王龍化石是在1908年由Barnum Brown在蒙大拿州(美國)發現的。是最大的食肉恐龍,霸王龍的頭部有1.5m長,裡面長有60顆10厘米長的尖牙,且咬力挺大,最大可達12噸(估計),頭部是霸王龍最可怕的武器,但前肢嚴重退化,非常短小,生有兩指,只能夠提起將近60磅的重物。
化石的發掘
在吐魯番盆地里,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所在1964-1966年,發掘到許多的恐龍化石。其中就有一種大型的肉食類恐龍--特暴龍。
從始暴龍開始,暴龍科有了自己別具一格的特徵,那就是如果把始暴龍的一顆主要的牙齒從中間截開,平均分成上下兩個部分,這個橫截面是呈「D」字形的,而其他獸腳類的恐龍都不具有這一8米多。它們是白堊紀早期最早統治非洲、南美洲以及南亞次大陸的食肉動物。
據悉,其中一種被命名為「Kryptops palaios」,鼻骨很短,嘴上有着角狀覆蓋物。牙齒很小,主要以動物屍體或者瀕死動物為食。另一種被命名為「Eocarcharia dinops」,額骨很高,長有鯊魚一般的牙齒。這種牙齒更適合攻擊活的獵物,並對獵物身體造成致命創傷。
「Eocarcharia dinops」 的巨大眉骨幾乎覆蓋住它的眼睛,看起來非常兇悍可怕。在爭奪配偶時,巨大眉骨成為它強有力的「攻城槌」。這種恐龍屬於鯊齒龍的一種,為南大陸最強大的食肉動物。「Eocarcharia dinops」很可能是生活在白堊紀晚期的暴龍的始祖。
進化
暴龍的最早的祖先來自三疊紀晚期的始盜龍,始盜龍的腰部只有三塊脊椎骨支持着它那小巧的腰帶,而後來的恐龍越變越大時,支持腰帶的腰部脊椎骨的數目就增加了。
那麼暴龍是如何從狗一般大小演化為長15米的巨獸?數十年來,古生物學家一直認為暴龍是其他巨型捕食者的後裔,它是最大,更多牙齒的恐龍的最後一代,這就是超級肉食恐龍的假設,似乎是理所當然的,但這並不正確。
現異之處
最近幾年發現的暴龍和肉食恐龍有很多現異之處,就拿它的腳為例子,它那突出的第三趾是很多白堊紀末期恐龍的特徵,但它們都是小恐龍,它們並不是我們熟知的大型肉食恐龍,如似鴕龍。暴龍其實是小型肉食動物,但後來演化成極為巨大的體型,它們和其他大型肉食恐龍並沒有任何關聯,從解剖學分析可以輕易的辨認出那些恐龍與暴龍沒有關係。
進化歷程
但是要追蹤出暴龍的進化歷程就甚為困難--化石紀錄中有一大段空白,接着暴龍的第一位巨型祖先就突然出現了,在加拿大艾伯塔省海拔1300米的山區發現了新的線索,這裡有一段保存完好的史前海濱,線索烙印在此地已經有好幾百萬年了,加拿大恐龍足跡最多的地方是阿伯塔省一處叫『大倉』的煤礦,那裡發現了甲龍等恐龍的足跡,他們通過巨大的崖面,這裡一度是濱海的泥地,這個地點之所以重要是在於它的年代有一億年之久,但附近卻沒有發現同時期的骨骸化石,所以專家們猜測,這時恐龍遷徙的時候留下的,在這些足跡裡面並沒有暴龍的,但是根據這些細長的足跡來判斷,他們一定是某種巨型恐龍留下的,這也許是暴龍的祖先。
轉折點
這種龍是暴龍演化過程中一個轉折點,與當時其他小型捕食恐龍不同,它是利用雙顎來殺死獵物,而不是使用前肢。這種適應性變化造成暴龍的興起和它獨特的外形,暴龍最早來源於獨身龍(alectrosaurus),獨身龍體型細長,前肢也很長。演化至阿爾貝塔龍(albertosaurus)時,它的頭變得更大,前肢變得更短,阿爾貝塔龍和暴龍類似,但細看各個特徵的時候會發現它比暴龍更為原始。
到底誰是暴龍最近的親戚?古生物學家認為有兩種可能:北美洲的惡暴龍(daspletosaurus),暴龍在眼睛上方有一塊大骨突,而在蒙大拿發現的惡暴龍化石,這個骨突就比較不突出,在早期的惡暴龍身上甚至更小。亞洲的特暴龍(tarbosaurus),特暴龍原本稱為暴龍,但事實上它們有很多現異處,例如連接頭部的後腦幹部分。
生活特性
暴龍的食物主要是角,暴龍是三角龍最大的威脅,幼年暴龍也能戰勝完全成年三角龍。
與現生大型肉食貓科動物類似,個體之間的打鬥是暴龍的一項明顯特性。它們的頭骨和骨骼更或多或少有可怕的傷口和咬痕,並有許多例證顯示這並不是因它們的屍體在死後被翻攪所致。我們有關於傷口癒合的證據(例如長出的新骨頭),這證明傷口是在暴龍還活着的時候造成的。
科學價值
對於考古學和生物物種進化都是一大條件。
下一個問題是流浪的公恐龍如何吸引母恐龍呢?公霸王龍用食物來追求母霸王龍。在動物的求偶過程中,這些當作食物的禮物,或者可稱為「愛情籌碼」是很重要的。這有時候起因於當母恐龍將要築巢孵蛋的情形之下。她需要吃飽以維持最佳狀態來產卵。公恐龍也可證明它對於獲得食物很在行。在這個例子中有着一個附帶的因素:母霸王龍的體型比公霸王龍大,但是這一種理論已被推翻,公霸王龍會將肉送給母霸王龍讓母霸王龍以溫飽的狀態交配。
研究證明
實際由公霸王龍供應的食物是三角龍的屍體。由於三角龍是當時常見的食草性恐龍,人們總是樂於假設暴龍是以它們做為食物的。這要歸功於一些聰明的研究,使得它不再是個假設了。我們已經證實了只有三角龍是霸王龍的食物。在蒙大拿州洛基山博物館的葛瑞格·愛力克森博士在調查一隻三角龍的髖骨時發現上面布滿了齒痕。顯然這些大型肉食動物是以三角龍為食物。為了找出是何種肉食動物,愛力克森博士將牙科用的油灰填入其中一個較深的咬痕之中,結果產生的模型顯然與暴龍的牙齒相同。這結果更可顯示它們實際的吃食方式,它們並不小心翼翼地將肉從骨頭上剝下,而是用力地咬穿肉和骨頭,然後將大肉塊扯下。
視頻
暴龍科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史上最全的暴龍科,體型及數據對比 ,bilibili ,2019-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