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曲阿小將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曲阿小將

來自 呢圖網 的圖片

中文名稱;曲阿小將

性別;男

登場作品;《三國演義》

主要事跡;助太史慈抵擋程普等十二騎

曲阿小將三國演義》虛構人物,傳聞中姓趙名凡,因種種原因而成為三國迷心中的著名強一流將領。因他有能力與東吳十二名將周旋,展現了文武雙全,人才出眾的一面,故名譽動盪,天下知名。

「慈時獨與一騎卒遇策。策從騎十三,皆韓當、宋謙、黃蓋輩也。慈便前斗,正與策對。策刺慈馬,而攬得慈項上手戟,慈亦得策兜鍪。會兩家兵騎並各來赴,於是解散。」[1]

詳細資料

出自:《三國志通俗演義》 孫策大戰太史慈

【策曰:「神人佑我,吾何懼之!」遂全妝慣帶,綽槍上馬,回顧眾將,引程普、黃蓋、韓當、蔣欽、周泰共十三騎,出寨跟策上嶺,到廟燒香。下馬參拜已畢,策向前跪告,祝曰:「果若孫策能於江東立業,復興故父之基,即當重修廟宇,四時祭祀。」祝畢,出廟上馬,回顧眾將曰:「吾欲過嶺去看劉繇寨柵。」眾將皆當不住,遂同上嶺,南望村林。伏路小軍飛報劉繇,云:「孫策自領十數騎,徑過嶺來看寨柵。」繇曰:「此必是孫策誘敵之計,不可追之。」太史慈踴於前曰:「此時不捉,更待何時!」劉繇阻當不住,披掛上馬,綽槍出營,大叫曰:「有膽氣者跟我來!」諸將不動,惟有一小將曰:「太史慈真猛將也,吾可助之!」拍馬趕去。眾皆大笑。】

事跡:助太史慈抵擋程普等十二騎。

劉繇孫策在神亭嶺對陣。孫策等十三騎探看劉繇營寨柵。太史慈欲擒孫策,不候劉繇將令,披掛出營。惟有一「小將」同行。太史慈與戰五十合,不分勝負。怕眾將群毆,遂誘孫策至無人處,又到五十合。不慎都滾下馬來。後劉繇千餘接應軍到,程普等十二騎亦到。一場混戰。(原文請參見《三國演義》第十五回《太史慈酣斗小霸王 孫伯符大戰嚴白虎》)。

這段文字與《三國志》相符:(慈)時獨與一「騎卒」遇策。策從騎十三,皆韓當、宋謙、黃蓋輩也。慈便前斗,正與策對。策刺慈馬,而攬得慈項上手戟,慈亦得策兜鍪。會兩家兵騎並各來赴,於是解散。

資料推測

被埋沒的猛將--曲阿小將,漢末三國武力代表是戰神呂布,之後就是關張馬黃趙龐典許顏文超一流的十強武者,而曲阿小將也是一顆閃耀之星。曲阿小將有謎一般的經歷,傳聞趙范之兄,樊氏之亡夫就是他。

事跡:助太史慈抵擋程普等十二騎。

時間:不詳。

地點:第一戰場,神亭嶺下;第二戰場,神亭嶺下另一平川地。注意:其中行軍路線未確定。

參加人員:太史慈、曲阿小將(即三國志中的一騎卒)、孫策、程普、黃蓋、韓當、周泰、蔣欽、宋謙、姓名不詳的另外六騎。

孫策太史慈開始到程普等十二騎趕到,一共是多長時間呢?參考《演義馬超張飛大戰葭萌關:馬超張飛午後開戰,百餘合後休息片刻,再戰百餘合天色已晚。二將從午後打到天黑,估計有四到五小時,共戰兩百餘回合,中間休息片刻。以此類推,從孫策太史慈開始到程普等十二騎趕到,中間包括追擊的時間大戰五十餘合,滾到地上撕打,劉繇接應軍趕到,中間至少有一小時。問題出現了,這一個多小時程普等十二騎幹嘛去了?筆者認為不外乎以下幾種情況:

一、程普等十二騎在第一次大戰的地方,即神亭嶺下,等候孫策回來,傻等了一個多小時。

二、程普等十二騎見死不救,袖手旁觀地在神亭嶺下,傻等了一個多小時。

三、有人蓄意謀反,要致孫策於死地,十二個人起內訌,影響了追擊的速度。

四、太史慈孫策馬快,程普等十二騎追之不及,一個多小時才趕到。

五、追趕過程中迷路了,一個多小時才找對路。

六、隨太史慈同來的曲阿無名小將是個說書的好手,擺事實講道理,和江東眾將神侃了一個多小時。

七、被隨太史慈同來的曲阿無名小將運用智謀武略阻擊一個多小時!

八、曲阿小將拚鬥多回,不敵,逃回城中,十二騎追至城下折返救主。

九、太史慈早有投奔孫策之心,無名小將只是太史慈的忠心隨從,這本來就是一場戲,演給劉繇看的。

第一種情況不可能,程普黃蓋韓當三人追隨孫策之父----江東猛虎孫堅多年,經驗何等豐富,程普後為江東水軍副督都,黃蓋曾向周瑜獻火攻計,後與周瑜施苦肉計,成為赤壁之戰的重要一環。均表現出智勇雙全,不可能判斷不出太史慈的誘敵之計。太史慈雖是臨時想出的計策,但程普等人一定會提防太史慈抓住孫策年輕氣盛的弱點,預先設伏,將之誘入包圍圈,一舉擒之。因此程普等人一定會緊緊跟隨孫策,不可能在原地傻等。

第二種情況不可能,縱觀三國,魏蜀吳三家忠誠度最高的首推東吳眾將,不但一個個忠心耿耿,而且很能識大體顧大局,不會因一己之私而壞大事。雖孫堅戰死未留下任何遺言,但程普黃蓋韓當等宿將依然主動承擔起託孤重任,盡心竭力輔佐孫策周泰蔣欽二將新近加入,觀其後期表現,忠勇亦不遜於江東老將;宋謙後來是孫權的侍衛,為救孫權奮不顧身,不幸遇難,也是忠勇可嘉。因此,讓主公去浴血奮戰,眾人袖手旁觀的可能性也不存在。

第三種情況不可能,前面己經提到東吳眾將忠心耿耿,識大體顧大局。孫策要去參拜漢光武廟張昭曾出言阻止,孫策雖年輕氣盛,但並非有勇無謀,不可能不知此行的危險程度,僅帶十二騎必為忠臣悍將,觀其後收服太史慈的表現足以證明孫策有知人之明,不大可能帶一個間諜去執行如此危險的任務。十二騎最後全部趕到也可以排除有人叛變的可能。

第四種情況不可能,三國演義和三國志中都未提及太史慈騎的是寶馬(如的盧、赤兔),但提個孫策騎的是五花馬;二將從馬上打到地上時,太史慈的馬跑的不知去向,憑這一點就可以認定太史慈的坐騎只是一般的戰馬,決非寶馬良駒,而太史慈雖非寶馬,孫策卻是名馬;二將且戰且走,速度一定和程普等人追趕差不多。

第五種情況不可能,太史慈並非事先設伏,只是臨時拍腦袋想出的計策,騎的又不是寶馬,既需防備馬失前蹄,又需孫策從背後暗算,只能選擇較寬闊、適合戰馬奔跑的路走,不大可能選擇崎嶇山路。有了這些依據,雖然太史慈對地理比江東眾將要熟,但是要想甩掉程普黃蓋等老江湖決非易事。

第六種情況不可能,看看後來諸葛亮舌戰群儒時江東眾將的表現就知道這些名將多數既拙於言辭,又沒有善聽的耳朵,且個個忠心耿耿,護主心切,恐怕沒有這麼好的耐性聽一個無名小卒說教。

排除了前面六點,第七種可能性就自然浮出了水面,從而得出題目中的那個驚人的發現,曲阿小將是一位被埋沒的蓋世猛將。

第八種情況是獨立以上七種情況的現象:劉繇援軍攻打過來,不可能在沒人通知的情況下不到一個時辰找到太史慈,那麼誰去通知的呢,答案不言而喻。

論據:

一、太史慈要將孫策誘至無人處生擒,決瞞不過江東諸將的眼睛,待要追趕,曲阿小將挺身而出,為成就太史慈的威名,主動出手阻擊江東諸將。當時程普等人的首要任務是緊緊跟隨孫策,保護主公的安全,見有人阻攔,一場廝殺再所難免。

二、假如曲阿小將真的只是一員傻大膽的白痴末將,那麼他在江東一班虎將面前將是不堪一擊的,根本用不着十二個人一起出手耗費一個多鐘頭;

三、假如曲阿小將的武力達到中等水平,二流左右,江東諸將可以一擁齊上,一頓亂刀,不用一分鐘就可以把他剁成肉醬,或者留下一將與之纏鬥,剩下十一騎去追趕孫策

四、那麼,就只剩下一種可能,曲阿小將是一位武功強大的強一流猛將,一出手就震住了程普黃蓋等名臣宿將,知道此人武藝高於己方眾將,並且計謀出眾,只能十二人一起出手,合力料理對手,就象《笑傲江湖》中令狐沖任我行向問天上官雲四人聯手對付東方不敗一樣;如果不是對手,己方全軍覆沒,自不必說,如僥倖殺死或擊退對方,才能保住己方眾人性命,另外騰出手來援助孫策。

既然己經認定曲阿小將是位強一流猛將,那麼其武藝如何呢?下面作一詳細討論。

一、對手的水平。

陪同孫策的十二人中有六人的姓名己知,參照三國論壇的多數武評,將其武力分述如下:程普(強二流)、黃蓋(中二流)、韓當(弱一流)、周泰(一流)、蔣欽(弱二流)、宋謙(未知)。

宋謙的武力不太好評價,此人曾與賈華共同擔當孫權的侍衛,地位相當於北魏的曹洪典韋許褚龐德(曹操的保鏢),或者西蜀的趙雲(劉備的保鏢)。《演義孫仲謀大戰東吳兵中提到樂進一刀劈斷宋謙賈華的兩桿畫戟便回,宋謙取過士兵手中槍追趕,被李典一箭射死,似乎演義中宋謙就露過這一回臉。中箭只能說明他避箭水平不高,另外宋謙護主心切難免方寸大亂,李典又是在亂軍中施放冷箭,不能說明宋謙無能。既然能當君主的保鏢,當然絕非等閒之輩,雖未必及得上前述曹典許龐趙五將,相差也不會太遠。宋謙死後孫權放聲大哭,足見宋謙在孫權心中的地位。同級別的賈華後來負責在甘露寺謀殺劉備,而當時孫權己知劉備有趙雲當侍衛,派遣賈華執行這一危險任務,也證明了賈華武藝非凡,排名在賈華之前的宋謙應該更厲害,估且暫定為中二流水平,80分上下,估計大家不會有太大意見吧。

另六人是何許人也,《三國演義》和《三國志》均未提及,陪同孫策出行的人選,不排除心腹謀士、親兵、馬僮的可能,但是後來劉繇接應軍趕到時,孫策的十二騎也趕到,在神亭嶺下與以太史慈為首的一千餘人一場大戰,人人以一當百,個個全身而退保住了性命,三流武將似乎也沒這個本事,因此後六人應該也是武將,武力至少弱二流。

這十二人聯手的威力倒底有多大,恐怕很難精確計算,只能進行粗略的類比。三英戰呂布時,呂布對付關羽張飛(均為超一流)聯手,只能平分秋色,加上劉備(二流水平)就逐漸不是對手;呂布對付曹家六將時,對手是許褚典韋兩個超一流夾擊時候還遊刃有餘,但夏侯惇(一流)、夏侯淵(一流)、李典(強二流)、樂進(弱一流)齊到,這六將合力就速敗呂布了,呂布只能借赤兔之力逃之夭夭,這應該說是相當明智的。孫策十二騎的威力雖然比曹家六將差很多,但小將實力也可見一斑!

二、網民的疑慮:

1、曲阿小將武藝超群絕倫,為什麼沒有展露頭腳?

有可能是劉繇不識貨,看太史慈在劉繇帳下的待遇就可見一斑。最大的可能性還是曲阿小將看破紅塵,淡薄名利,深藏不露,正所謂大隱隱於朝,中隱隱於市,小隱隱於野。

2、曲阿小將是個什麼樣的人?

曲阿小將有勇有謀,有膽有識。武藝高強自不必說,智謀亦不遜色。當孫太二人離去時,程普等十二將必要跟隨,在不知曲阿小將武藝之前,必然不會把他放在眼裡,追趕主公要緊。曲阿小將的坐騎未必是寶馬良駒,就算是,在一片開闊地上也很難將十二騎盡數攔住 ,顧此失彼,壞了太史慈的好事,只能是搶先據險,並且亮出一手絕技,鎮住東吳十二將,使得十二將只能圍住自己大戰而不敢離去,不然個個有性命之憂。

太史慈聽說孫策探看營寨,便披甲上馬,招呼眾將同往卻無人應聲,只有曲阿小將挺身而出。要知道孫策雖是初出茅廬,但手下的程普黃蓋韓當等將可是成名己久,這份膽氣更勝文鴦單騎退魏兵(文鴦當時面臨絕境,必然激發更大鬥志,超水平發揮;而曲阿小將則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這份敢於隻身涉險的勇氣,實在可貴)。 曲阿小將不但膽氣豪壯,而且對自己的實力很有自信。曲阿小將的地位僅是 一員末將,恐怕沒有機會跟高手過招,有可能不知道自己吃幾碗乾飯,但經過分析,發現曲阿小將還是有自知之明的。論據如下:

(1)隻身陪同太史慈勇斗東吳眾將,如無自信肯定會再招乎幾個同伴前來助拳。

(2)太史慈孫策二人離去時,曲阿小將面臨獨當大敵的危險境地,卻沒有嚇得兩股戰戰,落荒而逃,而是穩住陣腳,巋然不動。

(3)如果曲阿小將對自己的實力沒有自信,那麼面對江東十二上將,最佳的選擇是出其不意痛下殺手,揀弱的先幹掉幾個再說,以其武力的絕對優勢,做到這一點易如反掌,而事實上東吳眾將個個全身而退毫髮無損。

3、曲阿小將去向如何?

筆者認為神亭嶺一戰後曲阿小將應該是退隱江湖或另投它處繼續做小將了,而不大可能回到劉繇賬下。原因是,一方面經過神亭嶺一戰劉繇己知賬下眾將僅太史慈孫策的對手,大敵當前無暇顧及太史慈的違抗軍令私自出戰之罪,而曲阿小將則不然,實力深藏不露,為整肅軍紀,劉繇極可能要重罰曲阿小將,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還是逃掉的好;另一方面孫策評價太史慈是「真丈夫也」,最重信義,得曲阿小將相助,必然感激不盡,就算劉繇不識貨,也應該向後來的孫策推薦曲阿小將,違背了曲阿小將置身世外的處事原則。

4、曲阿小將與太史慈交情如何?

應該不差,而且很可能太史慈知道曲阿小將的本領。如若不然,雖然曲阿小將有可能是受太史慈敢於孤身涉險的勇氣感動而出手,但太史慈可不知道身邊還有這樣一位有力隊友,儘管孫策有可能逞血氣之勇緊追不捨而中誘敵之計,而太史慈卻不敢肯定曲阿小將有本事阻擊江東眾將,倘被程普等人很快追上,則誘敵之計成為泡影。最大的可能性是,太史慈與曲阿小將交情莫逆,對他的武藝和處事原則十分敬仰,自覺為其保守秘密;而曲阿小將也欽佩太史慈是個英雄,有心相助。

太史慈不得劉繇重用,得知孫策前來,早生去意,但又不願主動屈就,當這個好機會從天而降時,太史慈與曲阿小將一路商定,分工明確,太史慈用盡渾身解數,搏得孫策的欽敬,而曲阿小將則擋住江東眾將,為了使太史慈順利投靠孫策,曲阿小將周旋十二將估計時間差不多了,孫策己經有了英雄惜英雄中有意留下的一個伏筆。因為該章節着力描寫太史慈的膽勇,為何不寫太史慈孤身獨戰孫策十三騎?又或數十將校隨太史慈前來,一見孫策勇武眾將威風,嚇得四散奔逃,只留太史慈獨當大敵(如文鴦單騎退魏兵),《三國志》中僅用寥寥數十字描寫這一情節,基本不存在這個疑問。本人文學功底甚淺,參不透羅老先生的本意,愚以為最大的可能是他老人家既尊重了史實又有意留給後人無限暇想的空間。還請高手賜教。

相關視頻

三國時比呂布還厲害的曲阿小將,他到底是誰?其實就是年輕的黃忠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