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曹甸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曹甸鎮是全國重點鎮、江蘇省重點鎮,隸屬於江蘇省揚州市寶應縣,位於寶應縣中北部。經度119.41、緯度33.35,東與西安豐射陽湖鎮毗鄰,南與望直港鎮相連,西與黃塍鎮涇河鎮接壤,北與淮安市淮安區施河鎮交界,全鎮區域面積100平方千米(2017年)。2017年揚州市首批創建特色小鎮。[1]

2017年10月27日,曹甸鎮被住房城鄉建設部評為2017年國家園林城鎮。

城鎮簡介

相傳曹甸原系海中西墩,有楚、劉二姓居住,人稱楚劉二墩,後海水退去,由郝姓定居。《曹甸志》載:「三國時曹公(曹操)與孫吳(孫權)構兵,航海而南,屯兵於此,後人名曰曹甸。」距今有1700多年歷史。

曹甸鎮位於寶應縣中北部,距寶應縣城區16公里。全鎮區域面積100平方千米(2017年)。東與西安豐、射陽湖鎮毗鄰,南與望直港鎮相連,西與黃塍鎮、涇河鎮接壤,北與淮安市淮安區施河鎮交界。

曹甸鎮屬北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日照充足,氣候溫和,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4.4℃,降水量960毫米,日照時間2180小時,全年無霜期260天,境內河盪密布,水資源十分豐富。

曹甸鎮在2006年被確立為江蘇省重點鎮,也是揚州市「十二五規劃」中14個重點發展的區域中心鎮之一。2015年度蘇南蘇中地區綜合規劃建設示範鎮規劃設計及實施鎮,2014年和2016年9月被住房城鄉建設部等七部委列入全國重點鎮。

曹甸鎮上扼古運河,下控射陽湖,為兵家必爭之處。宋理宗時屬淮安郡,至清光緒年間,頗為繁榮。1932年建鄉,抗日戰爭時期,國民黨江蘇省政府遷移至此。1940年11月,著名的「曹甸戰役」即發生於此地。1958年4月,陳毅元帥為「四零烈士墓」親筆題詞,鍾期光上將撰寫祭文。1944年6月1日,新四年蘇中軍區蘇中公學在曹甸金吾莊創建,粟裕任校長。1942年從淮安縣劃入寶應縣。1946年11月,寶應獨立團在下舍甸阻擊搶掠糧食的國民黨軍隊,殲敵一個連,延安新華社曾報道這一戰訊。

1987年撤鄉建鎮。

區劃調整

2000年,經省市政府批准,撤銷寶應縣下舍鄉,原下舍鄉行政範圍併入曹甸鎮。

2003年,轄曹甸、下舍2個居委會和曹甸、曹南、溪北、茆舍、金吾、李溝、康莊、屈舍、舍新、下舍、官河、夏莊、甄莊、梁沙、三元、新南、郝舍、崔堡、周管、陸莊、黃家、古塔22個行政村。

原下舍鄉位於寶應縣北部,距縣城15千米。1949年後分屬曹甸區和望直區,1958年為下舍鄉,同年改公社,1983年改鄉。1996年,面積47平方千米,人口3.5萬人,轄柴家、新南、溪北、華莊、屈舍、顧家、舍新、官河、下舍、上舍、大新、三元、蘇寧、梁沙、王家、甄莊、劉舍、郝舍、夏莊19個行政村。

[原曹甸鎮]位於寶應縣北部,距縣城16.5千米。1958年建曹甸鄉,同年改公社,1983年改鄉,1987年建鎮。1996年,面積52平方千米,人口4萬人,轄曹甸、曹北、曹南、茆舍、繁榮、光明、李溝、康莊、衡樓、金吾、金泄、前莊、古塔、上河、屈莊、黃家、馬家、陸莊、新建、崔堡、殷莊、周管22個行政村和曹甸居委會。[2]

交通出行

曹甸鎮交通便利,G2京滬高速公路和2014年9月全線建成通車的國道233線(新淮江公路)從鎮域西部穿過,都設有道口與S414省道(原涇河-西安豐縣道)連接並通達鎮區;距S18鹽淮高速公路車橋出口僅10公里,011縣道、012縣道、恆黃公路等公路交織成網,鄉村水泥道路四通八達;2011年底建成通車的「省道264安大公路」從鎮域東部穿過,是揚州市域道路發展的的重要幹線,對集鎮經濟發展起到重要作用!北距淮安漣水機場45公里,東距鹽城南洋機場96公里,南距揚州泰州國際機場90公里;水運交通便利,臨近京杭大運河,並有大溪河、寶曹河等航道;2013年8月正式獲得國家發改委批覆立項,並正在建設中的連淮揚鎮鐵路客運專線從鎮域西部通過,設計時速每小時250公里。

集鎮建成區面積7.8平方公里,主要道路有中央路、興曹路、豐澤路、碧荷路、中溪路、鎮中路、楚甸路等,呈「四縱四橫」街道主體格局。初步形成工業、商貿、行政、文教、住宅五大功能區。基礎設施投入加大,實施美化、亮化、綠化工程。

為解決農民群眾出行難的問題,政府還對省道414線、寶曹公路、寶水公路沿線16個村通公交車的基礎上,2013年再次加大財政投入,購置了多輛公交車,開通李溝、康莊、甄莊等8個村,3條鎮域公交線路,基本解決了邊遠、偏僻村群眾出行難問題,並在全縣率先實現了鎮村、村村公交車全覆蓋。

隨着小城鎮建設步伐加快,集鎮「四縱四橫」的規模已經形成。因晨化路與楚甸路(原中橋南路)交匯處商業店面集中,人流密集,更是省示範初中曹甸鎮中心初中和省實驗小學曹甸鎮中心小學數千名學生出行重要路口,經常造成交通堵塞,影響交通正常運行的問題,為了保障學生和居民出行完全,營造了安全有序的交通秩序,提升了曹甸對外形象,政府投資數十萬元安裝智能控制紅綠燈,當時在全縣農村尚屬首家。截止2015年底集鎮主要道口都安裝了智能紅綠燈系統。

為規範停車和行車行為的隨意性,減少交通安全隱患,2016年6月,縣公安局針對集鎮楚甸路(從農商行至工商所路段)商業集中、道路較小、車流量大的特點,制定了機動車在規定時間(早七點至晚七點)內單向通行(禁止由北向南行駛)以及禁停的措施。通過規範管理,道路通行能力和秩序得到明顯提高,百姓出行更加安全。

自然資源

曹甸鎮地處里下河平原,地勢平坦,土壤肥沃,溝河縱橫。境內主要河流有古涇河、下引河、大溪河。氣候特點為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4.4℃,年平均降水量960毫米。全鎮耕地面積6.3萬畝,土地肥沃,是全國優質糧油生產基地。林業資源豐富。畜禽生產主要以雞、鴨、鵝、生豬為主。盛產魚蝦、河蟹、龜鱉。紫圓牌茨菇、順通牌水芹、綠草盪牌小麥、油菜籽被國家農業部認定為無公害農產品。水稻、荷藕、茨菇、水芹通過了國家環保總局有機食品基地認定。[3]

曹甸三件寶

曹甸鎮在歷史上也曾有過繁華富庶的記載,並有「曹甸小南京,不到不死心」的美傳。 「曹甸三件寶,擦背豆腐小粉餃」就是從那時候慢慢流傳下來的。

擦背

百年老浴室(中橋往東100米)的擦背堪稱曹甸一絕。曹甸的擦背是極其講究的。擦背師傅先是讓浴客舒坦地躺在池沿上,然後從頭至腳,分上下左右四面一面一面的擦,而且非常細緻,耳朵根子,腳巴丫子,任何一個旮旯都不會放過。擦背重而有力,但浴客感覺溫暖而平和,因為力發於里而不發於表,使人關節舒坦而皮肉不傷。擦淨之後,還要幫浴客拿捏幾下酸筋,再在肩、背、腰、腿等部位輕輕反覆地捶打。外地人到曹甸,無論差務如何緊急,也要抽空到浴池裡去領略一下曹甸擦背的妙趣。

豆腐

曹甸豆腐的製作工藝和成品特色與鄰近的淮安平橋如出一轍。以豆腐為主料,經本地名廚精工製作的豆腐羹,味美可口,且有健脾、 胃的功效。豆腐羹與以地產山藥、蘿蔔為主料製作的山藥羹、蘿蔔羹,並稱為「曹甸三羹」,是筵席上的珍品佳肴,遠方客人食之往尋者多之。

小粉餃

「三件寶」當中,名氣最大的就是小粉餃。小粉餃與別處餃子最大的區別在於餃皮。普通的餃皮是用麵粉調和之後擀制而成, 而它的餃皮製作則要複雜得多。先將麵粉放水浸泡半個月左右,其間須換六七次水,去其酸性,沉澱之後截取中間一層。最上面的一層油漬多,島下面的一層泥滋多,都要捨去。中間一層既失油膩又較潔淨,曬乾這後就是「小粉」了。用時,將小粉加水調和,反覆攪拌,但因其已失粘性,不能直接製成餃皮,須放到鍋里加熱打扦,待熟之後,迅速取出,用棉衣焐起。包餃子時的動作最要乾淨利落,絕不能拖泥帶水:摘出一塊熱坯,放在案板上,用力一拍,形成薄而均勻的餃皮,填進早已準備好的餃餡,在餃皮冷卻之前迅速將其捏合,如果動作稍一遲緩,餃子就再也「合不攏嘴」了。餃有水晶、翡翠之分,水晶餃潔白如玉,翡翠餃碧光輝眼,嘗之清香甘嫩,其色香味可與揚州火燒、文樓湯包齊名。 據說小粉餃起始於清末。當時曹甸有一個捏麵人的藝人,適逢大雪封門,無法外出謀生,家是揭不開鍋了。藝人心生一計, 向當時曹甸一個有名的人稱「海大太爺」的大富豪獻藝,說用小粉麵皮包餃子如何耐看、好吃云云。做出之後,海大太爺覺得確實不同一般,於是小粉餃就此流傳下來了。[4]

文教事業

曹甸鎮自古重教興文,教育體系完備,隨着改革開放的發展,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先後建成了全新的教學場所,及江蘇省三星級重點中學——曹甸高級中學;江蘇省示範初中——曹甸鎮中心初級中學;江蘇省(百年)名小學——曹甸鎮中心小學,江蘇省示範實驗幼兒園——曹甸鎮中心幼兒園,這些學校已經成為曹甸培養人才的重要基地,鎮初中入學普及率達100%;2012年6月,曹甸高級中學又被揚州市(市委組織牽頭)評為「群眾滿意學校」,也是寶應縣接收揚州市現場驗收的學校;

全鎮內有配套的衛生、文化體育、廣播電視、休閒中心等社會公益和文化娛樂設施,社會安定,治安優良,環境優美。

曹甸鎮先後被評為縣文明鎮、市雙擁模範鎮、市群眾體育先進鎮、市廣播電視先進鎮、市衛生工作示範鎮、省科技工作先進鎮、省群眾文化先進鎮、省初級衛生保健合格鎮。

2012年初,為了豐富居民的日常文化生活,曹甸鎮根據相關主管部門的有關精神,對當地有線電視進行數字化改造,讓群眾收看收聽更多精彩的電視和廣播節目。

曹甸因毗鄰淮安,在方言分劃屬於兩淮小片,所以當地人多數喜歡聽淮劇,特別是年紀相對大點的中老年人,凡是都能哼上個幾句;

曹甸鎮還在集鎮西側建設風景優美的公園,讓百姓看見更多的綠色,並在四方商貿城建起了廉政文化園,設立了廉政文化、人口計生一條街、江淮陶瓷收藏館等一批文化景點,充分展示了千年古鎮的獨特文化底蘊和濃郁的歷史文化氣息,成為展示曹甸對外開放交往的一張靚麗的名片。[5]

工業經濟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曹甸鎮的工業經濟取得了較快發展,形成了以文體教玩具、精細化工、玻璃水晶、超硬材料、電纜輔料、石化管件、機電製造、塑料製品、食品加工、木器加工、印刷包裝等行業為主的工業格局。民營經濟特色優勢明顯,其中從事文體教玩具行業的工業企業有幾百家,主要產品有幼兒玩具、文化用品、體育器材、教具、學具等五大系列上千個品種,產品銷往全國各地,教玩具市場占據全國半壁江山,並遠銷海外,成為遠近聞名的「文體教玩具之鄉」。

江蘇省鄉鎮示範園

江蘇揚州文體教玩具工業園為省級鄉鎮工業示範園,位於集鎮西側,總體格局為一園四區:以文體教玩具和水晶、玻璃工藝品系列為主的特色待業區;以晨化集團有機硅開發應用為主的精細化工專業區;以荷藕、茨菇、水芹加工為主的農副產品加工區;以辦公、接待、娛樂、休閒為主的綜合服務功能區。園內「五通一平」基礎設施配套,服務功能完備,成為曹甸鎮發展工業經濟的重要基地和對外招商引資的窗口。

曹甸鎮下舍工業集中區位於鎮東南部,現已啟動一期工程,集製造、加工、貿易為一體,主要以管道配件、機械電子、服裝玩具、食品加工為主。[6]

集鎮建設

曹甸鎮始終堅持「鎮當城建」理念,開創「特色曹甸、實力曹甸、魅力曹甸、和諧曹甸」建設的新局面。以項目建設推進新型城鎮化,突出規劃特色,使集鎮建設每年都有新變化。先後實施了集鎮周邊道路升級改造、進鎮節點景觀、楚甸公園等一批重大項目,2014年入選全國重點鎮。根據集鎮建設「五個一」要求,把集鎮規劃做優、項目做實、管理做好、機製做活、集鎮做美,不斷提高集鎮建設水平,再展全國重點鎮的新形象。

規劃前行,描繪新藍圖。按照「6平方公里、5萬人口」小城市規模,完善2014-2030年集鎮總體規劃。聘請相關部門,為二環路升級、濱河風光帶三期、文體中心等重點工程,編制修建性詳規。邀請同濟大學設計院,對曹甸中心小學南側區域和寶樂大酒東側區域,納入城市設計,做全詳規,做細規劃,做美集鎮。

項目建設,做靚新集鎮。完善濱河花園門前廣場配套設施建設,優化農民集中居住環境。着力提升一條街,啟動楚甸路老街復古工程;升級一條路,做好二環路升級改造;完善一功能,新建文體中心和體育休閒公園;開發一小區,建好濱河花園三期工程;打造一景觀,建成長1000米,寬80米的濱河風光帶延伸工程,形成十里園林風景走廊,新建展示曹甸古韻風貌的牌樓、教玩具創意平台、電子商務示範平台、建設日處理5000立方的污水處理廠等重點項目。管理服務,樹立新形象。強化完善消防、城管、環衛、綠化、物業等集鎮管理體系建設,提高綜合服務管理水平,嚴格項目建設的質量監管,落實責任,體現擔當,優化服務,打造精品工程,淨化集鎮環境,鞏固省衛生鎮創建成果,全力打造整潔有序的秀美小城、特色古鎮。

2017年揚州市首批特色小鎮,同時又創建了二個景區,曹甸玩具特色小鎮創藝園與憶思園。憶思園又是蘇中抗戰紀念館,蘇中公學紀念館,農耕文化博物館。[7]

曹甸戰役

1940年11月29日至12月16日,華中八路軍、新四軍發動對國民黨蘇魯戰區副司令兼江蘇省政府主席韓德勤所部駐地曹甸一線的攻擊戰(即曹甸戰役),是新四軍歷史上的一次重要戰役,它是華中新四軍、八路軍總指揮部成立後指揮的首次戰役,也是新四軍武裝開闢寶應的第一仗。陳毅作為華中總指揮部代總指揮親自指揮了這一重要戰役。

1940年11月26日,華中總指揮部下達了曹甸戰役的第一個正式攻擊命令,即「八路軍第五縱隊、新四軍一二縱隊主力以主動的戰略攻擊中堡、沙溝、安豐、射陽、曹甸、平橋等處之頑軍,並控制該地區,打通與皖東聯繫。」規定各參戰部隊的任務是:八路軍第五縱隊第一支隊的3個團為右擊軍,由鹽城進擊大縱湖以北之頑軍,得手後直取射陽、安豐兩鎮,並追至曹甸,攻占平橋;新四軍第二縱隊的3個團及第三縱隊第八團為中擊軍,由興化、鹽城等地進擊中堡、沙溝兩鎮,得手後續占陶家林,切斷曹甸、安豐與興化城的聯繫;新四軍第一縱隊為左擊軍,攻占興化南部的唐子鎮、周莊、大垛等地後待命行動。

曹甸戰役打響後,韓德勤起初採取了增兵堵擊的戰術,急調第三十三師主力南下增援。11月30日,新四軍一縱隊迅速北移增援第二縱隊,新四軍第二縱隊迎戰頑軍第一九四團,攻占蘭亭等地。12月2日,頑軍第九十七旅第一九四團趕往射陽湖鎮增援第三四九旅,重點防守蘭亭等地,第一九三團則趕向陶家林,增援第三五O旅。12月2日,八路軍第一支隊第一團出敵不意襲擊並攻占射陽湖,又和第二團互相配合攻占天平莊,殲滅頑軍第六九八團大部,繳獲也很大。12月3日,八路軍採取兩面夾攻的戰術,迫使頑軍向北潰退,攻占陶家林的八路軍、新四軍各部隊則進行截擊,捉到大批俘虜,繳獲大量武器彈藥。這樣就突破了頑軍重兵設防的第二道防線。頑軍撤往安豐、曹甸、平橋一線集中後,將兵力作了重新部署:曹甸及其附近村莊駐第八十九軍軍部、軍部特務營、工兵營山炮排、機炮排、中央軍校駐蘇訓練班,第九十七旅及第三四九旅殘部;曹甸以東的安豐鎮和金吾莊分別駐第三五O旅和第九十七旅第一九七團;曹甸以西的松樹莊和許圩分別駐保安第二旅和保安第七旅。此外,在曹甸以北的車橋、涇口—線駐第三十三師和東北軍第一一二師,隨時準備增援曹甸一線。

12月5日晚,由八路軍第一支隊第一團、第三團向曹甸發起猛攻,由於頑軍工事堅固,炮火猛烈,河流阻礙,新四軍苦戰一夜未能奏效。華中總指揮部根據頑軍固守待援的戰術,及時修正了原來的計劃,加強第一線的攻擊力量,同時向各點頑軍發起攻勢。

12月9日,陳毅親抵曹甸西北的小馬莊指揮作戰,與彭明治、朱滌新、韓振紀、粟裕等人共同研究戰局進展情況,再次調整了部署,同日,新四軍第一縱隊主力向駐安豐的頑軍第三五O旅發起攻擊,激戰一夜,殺傷大量頑軍,但由於曹甸鎮是個易守難攻的據點,頑軍在幾年中利用內圩修築防禦工事,在四周修築了4個炮樓和10多處堡壘,環繞集鎮挖掘了寬3丈、深5尺的壕溝,橋樑均拆除。以致八路軍、新四軍未能突破曹甸的頑軍陣地。

在曹甸之戰中,新四軍、八路軍以2000餘人的傷亡,殲韓頑8000餘人,但由於諸多原因未能達到戰役目的。但陳毅在這次戰役中的歷史功績卻是不可抹殺的,他打響了武裝開闢寶應第一槍。當時我軍在戰略上獲得了偉大成就,占領了平橋、涇河,勾通了與皖東的聯繫,從此整個蘇中、蘇北頑軍到了風燭殘年,奄奄一死的境地。寶應人民為了紀念這次戰役,於1958年在曹甸建立了「四零烈士墓」,身為共和國元帥,國務院總理兼外交部長的陳毅親筆為烈士墓題了詞。[8]

曹甸旅遊九景

雙寧亭

雙:一意雙層重檐,二意雙亭並立;寧:一意曹甸曾有「小南京」美譽,二意寶地曹甸百姓幸福康寧。

此亭位於集鎮入口的畫川路與S414省道交界處東南角。內建曲橋、休閒步道、觀景台等景點,栽有黑松、五針松、烏桕、桂花等名貴樹種,是曹甸工業集中區休閒、垂釣、健身的小型娛樂公園。

牌樓景觀

位於大邵溝北岸,楚甸路南段,高14.8米,寬18.3米,按照清朝「蘇式風格四柱三間」形式設計,採用木框架結構整合而成,樓頂採用廡殿頂形式,九踩斗拱、七踩斗拱相結合,鑲嵌書房四藝大、小花板,裝飾寓意「和平、廉潔、吉祥、富貴」花草圖案,尤為是由台灣原行政院院長郝伯村敬提「曹甸鎮」、「江淮明珠」的字匾,更是牌樓顯得氣宇軒昂

古街風貌

楚甸路北段(中橋以北、初級中學以南)古街修復一期,按照蘇中地區明清民居建築風格特色,對沿街兩側立面進行改造,新砌馬頭牆,新帖牆面磚,新搭外挑廊,出新復古,體現古色古香的古街風貌。

區公所、人民公社舊址

遵照修舊如舊的原則,在鎮中心初中原址新建區公所、人民公社。舊址占地面積235平方米,建築面積160平方米,房屋9間。內設曹甸歷史沿革、人物名片、蘇中公學紀念館、四零戰役展廳、經濟社會發展概況等內容。舊址的建成達到傳承歷史,留住鄉愁,教育後代的目的。

定善禪寺

定善禪寺在曹甸鎮古塔村(舊時稱塔兒頭)境內(S414省道北側)

曹甸人喜歡叫它「塔兒頭」或「大庵」。該塔始建於公元400年,開山為東晉安帝時世稱辯才的學問僧德聰,距今已有1600多年,是蘇中地區現存最早的佛教寺廟。定善禪寺有三座山門,東為文武殿,西為城隍廟,定善禪寺居中,三者一體,前後有房共99間半,殿宇巍峨,樓閣參差,雄踞古涇河北岸。寺內外古蹟頗多,大小兩座寶塔,以鎮海塔最負盛名。寺後一株古銀杏,周長一丈,枝繁葉茂,垂乳數十,雖年年紙課焚炙,均未受損,人以為異。六十多年前被鋸倒,然而天不滅此樹,伸向四面的殘根吐出新芽,歷經風風雨雨,化作6株頂天立地的大樹,依傍雙塔,環繞古剎,形成一派蔥蘢茂密氣勢恢宏的叢林奇觀。

(鎮海塔)

鎮海塔建於初唐,磚石結構,高四丈有餘,八面七層,拔地而起,直上霄漢,十分壯觀。一架大鐘,亦為唐鑄。寺龕供奉第一功德祖,乃古塔監造者尉遲敬德。相傳當年他依寺駐兵,子寶林觸犯軍紀被斬,埋首級於此,上建一塔,以表紀念。「塔兒頭」 (現古塔村)由此而得名。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定善禪寺蒙受劫難,僧侶被逐,佛像被燒,廟和寶塔相繼拆毀。改革開放,春歸大地。住持天樂返回古塔村。他廣結善緣、多方求助,在地方政府和百姓支持下,陸續新建了後殿、前殿、觀音殿、城隍殿和東西廂房,修復了一口唐代開鑿的古井,砌了放生池, 大小二塔重又聳立於原址。定善禪寺舊觀再現,香火日盛。

2010年開始,政府對定善禪寺主體建築進行大規模的修繕和翻新,2012年起對禪寺的環境進行改造,讓有千年歷史的定善禪寺煥發新的氣息。

(清明廟會)

以清明為正期,前後各2天的廟會,是定善禪寺每年香火最盛之時。東自鹽阜,西至安徽,北自淮沐,南到維揚,八方善男信女紛至沓來,焚香拜佛,課紙悼亡。寺廟內外人山人海,涇河兩岸車水馬龍。因此逐漸帶動了曹甸集鎮的商貿交易。每逢會期,南來北往,商賈雲集,相聚成市,購銷兩旺,客流量達數萬人。廟會似一年一度的春風,從明清兩朝一直延續至今,使定善禪寺的聲名越傳越遠,使曹甸鎮的商貿流通越來越繁榮。

曹甸四零烈士墓

1940年11月,劉少奇、陳毅、粟裕、黃克誠等親自指揮了著名的曹甸戰役。 1957年11月,為紀念犧牲的革命先烈,在寶應縣曹甸鎮東首老涇安公路園陵路北建成了「四零烈士墓」。1958年4月,陳毅元帥為「四零烈士墓」親筆題詞,鍾期光上將撰寫了祭文。陳毅元帥的題詞是:在曹甸戰鬥中英勇犧牲的先烈們,你們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我高呼曹甸的英雄們,萬歲!萬歲!萬萬歲!

上世紀九十年代,「四零烈士墓」被評為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在曹甸鎮政府和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下,政府對「四零烈士墓」進行了大規模的修繕和建設,讓墓區更加的肅穆和莊嚴。

蘇中公學

1944年6月1日,新四軍蘇中公學在曹甸金吾莊成立,粟裕任首任校長。該校歷時兩年,培養了數千名抗戰和建國人才。1994年,為使這段光輝的歷程永照後人,蘇公老校友支持鎮黨委、政府在金吾莊建成了蘇中公學紀念碑,當年的老校長夏征農題寫了碑名。

紀念碑總體保存完好,占地3.5畝,主碑占地150平方米,總高13.3米,碑身10.7米,坐西北,面東南,正面刻有「蘇中公學紀念碑」七個銅質鑲制大字。碑頂是高1.5米的銅質噴彩「蘇中公學」校徽。左附碑鐫刻蘇中公學簡介,右附碑刻有書、槍、松等圖案。

1997年被省委宣傳部命名為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1998年,近千名蘇公中學老校友及新四軍老戰士倡導、捐資,在金吾村又新建了一所蘇公希望小學。

2000年5月被縣政府確定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背景

在我國軍民即將取得抗擊日本法西斯侵略的決定性勝利的前夜,為迎接全面反攻和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準備大量後備幹部,中共中央作出了「大量吸收知識分子」和「每個根據地都要儘可能開辦大規模的幹部學校」的戰略決策。

中共蘇中區委和蘇中軍區在抗大九分校基礎上創建,着重培養連、區級幹部。正副校長由粟裕、管文蔚分兼,張藩任專職副校長,夏征農任教育長,

1945年8月中旬,夏任校長。1944年6月1日,在校部駐地寶應金吾莊舉行第一期開學典禮。1946年6月1日,在校部駐地寶應曹甸金吾莊舉行第一期開學典禮。到 1946年5月,先後共辦5期,共組建過44個學員隊。其中知識青年23個隊,部隊幹部7個隊,地方幹部7個隊,解放的偽軍官6個隊和日本、朝鮮反戰兄弟隊。共培養、輸送幹部4000多名。校部先後遷青溝、蕭家莊、孟家莊、流均溝、西安豐、固晉等地(均系寶應、阜寧、淮安縣邊境村鎮),1945年8月中旬遷興化沙溝,11月3日遷台化(今大豐)縣大中集,1946年4月中下旬全校遷往安石塘。5月上旬,與雪楓大學、蘇浙軍區隨營學校合併成立華中雪楓大學。

楚甸公園

楚甸公園位於曹甸集鎮陸莊排以東,晨化路以南,曹南路以北,始建於2007年1月,南北長281米,東西寬285米,實際占地約130畝,

經過升級改造並在2016年列入揚州市首批對外開放的八個體育休閒公園之一。

公園北側主入口立有「鳳凰不落無寶之地」的鎮標巨石,氣勢恢宏,分外妖嬈;園內花木蔥鬱,小橋流水,古色古香的黑色小徑跌宕起伏、蜿蜒曲折,大型戶外影視屏氣勢恢弘。公園不僅設置有長廊、亭台、假山、船舫、蓮池等景點,也布展有兒童教玩具、中老年活動中心。更為一提的是沿路的一方一特、一域一景的園林景觀,石制的石凳石椅,石搭的乒乓球桌、棋牌台,使公園更富有新的內涵。

公園採取市場化、標準化、項目化、責任化的管理運作機制,使園內處處都是一片怡人清靜的環境。公園不僅是集休閒、旅遊、觀賞、健身於一體的新農村建設示範區,更是曹甸對外開放的公益型農民活動生態區。

下舍甸戰鬥遺址

下舍甸(現下舍居委會境內)位於曹甸鎮東南部,距寶應縣城15公里,自衛戰爭打響後,縣政府的一大批公糧放在該地北面的蜆噓寺內未能來得及運走。1946年11月30日下午,國民黨反動派軍隊二十五師四十旅一一三團一百七、八十人,從縣城出動進犯下舍甸,企圖搶劫公糧,捕殺地方幹部。敵人水陸並進,直奔下舍甸。 曹甸區委書記攀長富得知這一情況後,立即帶着通訊員火速趕到離下舍甸約2.8公里的縣獨立團駐地康莊報告。縣獨立團負責人張明及縣公安局長周柏林等人聽到這一消息後,一致認為這是集中力量消滅敵人有利時機,於是研究和制定了分3路出擊的作戰方案。由周柏林和攀長富帶領特務連和曹甸區隊首先插入敵後,張明帶領七連予以迎頭阻擊,副參謀長項林榮率領三連截擊敵人腰部。此時附近民兵和群眾亦來助戰,他們把煤油箱掛在樹上,點燃鞭炮迷惑敵人。敵遭突然襲擊後猝不及防,倉皇潰逃。這次戰鬥斃敵50餘人,俘敵40多人,繳獲機槍兩梃,步槍90餘支,糧船6隻。這次戰鬥打響了寶應地方武裝對敵正規軍作戰的第一仗,極大地鼓舞了寶應軍民堅持對敵鬥爭的信心,震懾了敵人。不日,延安新華社向全國廣播了這一戰鬥勝利消息。

2013年,政府在原「下舍甸戰鬥」的地方樹起了一塊石碑——「下舍甸戰鬥遺址」,以此緬懷革命先烈豐功偉績,並增強當代人的國防知識和國防觀念。 從此,曹甸鎮在原蘇中公學紀念館、四零烈士墓基礎上,又增添了一處「革命傳統德育教育基地」。[9]

歷史上名人

郝柏村:曹甸鎮人,9歲隨兄、母移居鹽城。曾任台灣國民黨軍參謀總長,台灣當局「行政院長」。

郝更生:名蘇。系曹甸鎮郝雲漢(曾任山陽知縣)第九子所生幼年外讀 , 大學畢業,繼而遊學西歐同,歸國後歷階而上,曾任台灣飛翔協會副會長,夫人「竹芝」所著回憶錄載於報刊。 據《曹甸鎮志》

郝 樹:字少洲、曹甸鎮人,江蘇省文史館員,編撰《曹甸小志》《曹甸鎮志》善吟詩作賦,著研究詩文之文稿10餘萬字,所撰「八寶亭楹聯」。

王 力:原名王光賓,曹甸鎮崔堡人,幼年讀於崔堡南溪小學,後到淮安中學讀書,投筆從戎,曾任《魯南日報》總編,上海市委書記處書記,中共中央宣傳部副部長,《人民日報》總編輯、《紅旗》雜誌副總編,文革期間任中央文革小組副組長,參加過《蘇共中央公開信》的、撰寫據《曹甸教育史》。

王洪矩:名王寶琦,字洪矩,清末副貢行,名中醫,1908年繼兄之志在崔堡村二帝樓東宅創辦"幼級初等小學"後為"淮安縣雲南溪小學"王洪矩任校長。

王志清:王宗筠,清末貢生,崔堡人,終生務館,民國33年,其79歲時編著親筆書寫《崔堡小志》為鎮江圖書館所藏,另等《溪堂鎖記》等詩、文稿20卷,與王洪矩共創「淮安縣南溪小學」時作其校國語教師。

郝彥橋:曹甸鎮人,常住淮安縣城,人稱「四大人」,家有1.2萬擔糧,國民黨國大議員,為官清廉,善詩文、書畫,性好善。

郝醉石:曹甸鎮人,國民黨省政府參議員,人稱「三老爺」。

郝乃鼎:曹甸鎮人,人稱"二痴"酷愛詩文,是清代散文家姚鼐(銅城派詩人)的崇拜者,後任國民黨崑山縣黨部秘書,曾為《崔堡小志》題詞。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