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曾侯乙編磬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曾侯乙編磬於1978年在湖北省隨縣曾侯乙墓出土,共32件,上面刻有樂律文字。該編磬高109厘米、寬215厘米,是古代一種打擊樂器。常與編鐘相配,合奏「金石之聲」。

與曾侯乙編鐘相伴而出的一套編磬,是古編磬中的傑出代表。青銅鎦金的磬架,高1.09米、寬2.15米,呈單面變層結構。一對集首、頸、身、鱉足為一體的怪獸銅立柱,咬合著兩根銅杆,杆底等距焊鑄銅環,以掛磬鈎。三十二石磬次序懸掛,與之相映成趣。據研究,全架編磬原有四十一塊,每磬發一音,為十二半音音列,音域跨三個八度[1]音色清脆明亮而獨具特色。磬塊上亦有與鍾銘相通的墨書和刻文,內容是編號、標音及樂律理論。其精美的磬架、眾多的磬塊、明確的編懸狀態、完備的配件(同出有裝磬之匣和磬槌)為迄今僅見。質料主要是石灰岩的磬塊,音色清澈優美,比當今的木琴更有餘韻,比鐘聲更加透明。它展示了三個八度的音樂風貌,豐富的半音顯示了旋宕轉調的功能。它與編鐘合奏,真謂金石齊鳴,悅耳動聽。更為驚嘆的是其中的最高音竟與鋼琴的最上一鍵(G8)相同。充分反映了古代磬氏設計製造定音樂器的成就,擴大了我們對古代宮廷隊音域範圍的視野。

歷史記載

呂氏春秋·古樂》曰:「帝堯立,乃命質為樂,……乃拊石擊石,以象上帝玉磬之音,以致舞百獸。」石磬見於4000年前「龍山文化」遺址,山西襄汾陶寺龍山文化遺址就出土有石磬,為天然大石片打制形成。石磬有穿繩索孔,是最早懸掛的樂器。「金石以動之,絲竹以行之」(《國語·周語》)[2]

撞鐘擊磬,是諸樂中的旗艦。磬宛如新月,厚薄勻稱,表面磨製得光滑透亮,、石之磬因悅耳動聽而得名。故此,曾侯乙墓出土的編磬倍受研究者的關注,其不僅有形、有聲,還有俊麗秀美的銘文書法吸引音樂研究者高度關注。曾侯乙編磬的音律、音程關係在曾國音樂系列中,起到音階發展中的主導作用。

組成

曾侯乙編磬是由32塊磬系用石灰石大理石磨成,形若倨句,大小有異,分為兩層四組。最大者:鼓博10.8、鼓上邊32.4、鼓下邊27.5、股博13.5、股上邊22.3、股下邊21、厚2.68厘米,倨句163度。最小者:鼓搏4.9、鼓上邊7.6、鼓下邊6、股博5.7、股上邊6.6、股下邊5、厚1.4厘米,倨句155度。

特色

曾侯乙編磬的規模最大,製作工藝是最高超的,音樂性能是最好和最完善的,並有精美的磬架,亦可看出編列方式,為前所未見。磬音鏗鏘、清越、明亮、穿透力強;音量雖不如鍾大,但不易被鐘聲所掩;餘韻不及鍾長,卻越發顯得清晰並擊發敏捷。同奏,和鳴,相映生輝。

視頻

曾侯乙編磬 相關視頻

曾侯乙編鐘第一聲震耳欲聾,外國觀眾聽到後目瞪口呆,紛紛湧入中國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