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呢圖網 的圖片

中文名稱;磬

拼音;qìng

部首;石

五筆;FNMD

倉頡;GEMR

鄭碼;BXQG

字級;二級

平水韻;去聲二十五徑

注音;ㄑㄧㄥˋ

統一碼;78EC

四角碼;BXQG

古字;殸、ࡔ�、硜

筆畫數;5+11

筆順讀寫;橫、豎、橫、橫折、豎、橫、撇、撇、

橫折折/橫折彎、橫撇、點、橫、撇、豎、橫折、橫

(拼音:qìng)是漢語二級通用規範漢字。此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磬」本意是一種打擊樂器,用石或玉製成,形狀像曲尺。單個使用的叫特磬,成組使用的叫編磬;後來又指寺院中和尚念經時所敲打的銅鑄的法器。因為磬的形狀是彎曲的,所以「磬」又比喻人彎腰,表示十分恭敬,如:磬折;又因縊死者似磬懸掛,「磬」也可指縊殺,用作動詞;又通「罄」指空、盡。現代漢語中的「罄」與「磬」不能通用。[1]

字源解說

「磬」的古字寫作「殸」,最早見於甲骨文。甲骨文(圖1)左上方的三角形為一個古磬,最上方的「屮」形是懸掛磬的架子;右下方是一隻手(又)拿着小錘在敲磬。《說文》古文字(圖3)除了像石磬形的構件略有變化外,基本上保持了其構形本意。到了小篆(圖2)階段,在初文「殸」的基礎上添加形旁「石」,表示磬為石頭所造,成了形聲字。春秋晚期曾出現了以「聖」為聲的磬字(圖5、6)。《說文》古文「硜」也是後起的形聲字,從石,聲巠(jīng)。後來「硜」成為另一個字,讀kēng,表示敲擊石頭的聲音,原意消失。漢隸中承小篆字形而略有變化,主要是原象石磬形的構件中間或從一豎筆(圖9),或從兩豎筆(圖7),或從一橫筆為異(圖8)。

「磬」的本義是石制樂器,用美石或玉雕成;懸掛在架子上,以槌擊之而鳴,商代已有了單個的磬,到了周代,就常用十幾個大小不同的磬按次序編排,進行演奏了,這稱為編磬。後來又引申為指佛寺中和尚念經時所敲打的銅鐵鑄成的鳴器。又因為磬的原狀是一個彎曲的形狀,所以它又用來比喻人在大彎腰時的形狀,表示十分恭敬,這樣就產生了「磬折」一詞。磬折,彎腰如磬,表示恭敬。

說文解字

【卷九】【石部】苦定切(qìng)

樂石也。從石殸。象縣(xuán)虡之形。殳,擊之也。古者母句氏作磬。殸,籀文省。硜,古文從巠。苦定切(qìng)【譯:可奏打擊樂的石器,字形由「石」「殸」會意。(聲)像懸掛磬的架子。「殳」表示用器具敲擊石磬。古時候母句氏製作石磬。殸是籀文,是「磬」的省略。硜是古文磬,從巠聲。】

說文解字注

石樂也。石樂各本作樂石,誤,今正。樂下云:五聲八音總名也。瑟下云:弦樂也。簫、下皆雲,管樂也,則此當雲石樂信矣。匡謬正俗所引巳作樂石,其誤巳久。或疑樂石字見秦繹山刻石,不知與此無涉也,彼謂可樂之石,此謂制石之樂。《白虎通》曰:磬者、夷則之氣也。

從石。句。

𡔝象縣虡之形。各本𡔝作殸:上屬。今正。豈下云:陳樂立而上見也。從屮。此從屮謂虡之上出可見者,崇牙樹羽是也。一象栒之橫。丨象虡之植。□象編磬系焉也,或曰?象磬之股。丨象磬之鼓。磬之懸,股橫出而鼓直。凡言磬折者取象於此。程氏瑤田通藝錄言之詳矣。

殳所㠯(以)擊之也。所以二字今補。說從殳之意。磬從石殳會意。而又象其形也。苦定切。十一部。

古者毋句氏作磬。毋各本作母,今正。明堂位注引世本作曰無句作磬。《風俗通》、《山海經》注、《廣雅》皆作毋句。古無毋通,句其俱反。

籀文。省。非籀省篆。乃篆加籀也。

古文,從巠。各本篆體誤。今依汗簡正。樂記曰:石聲磬,磬以立辨。《史記》樂書作石聲硜。硜以立別。蓋硜本古文磬字,後以為堅確之意,是所謂古今字。《論語》:子擊磬於衛,下文既而曰:鄙哉硜硜乎。亦不以為一字。要之論語非不可作鄙哉磬磬也。《釋名》曰:磬者、磬也。其聲磬磬然堅緻也。

廣韻

苦定切,去徑溪 ‖殸聲耕部(qìng)

磬,磬石,樂器。《周禮》曰:「磬人為磬。」

康熙字典

古文:硜、𡔝、𥓕

唐韻》苦定切。《集韻》《韻會》詰定切,並音罄。《說文》樂石也。籀文作殸,象縣虡之形,殳擊之也。《五經要義》:磬立秋之樂。《白虎通》:磬者,夷則之氣,象萬物之成。《禮·明堂位》:叔之離磬。註:叔之離磬者,叔之所作編離之磬。

又《周禮·冬官考工記》:磬氏為磬,倨句一矩有半。註:先度一矩為句,一矩為股,而求其弦。旣而以一矩有半觸其弦,則磬之倨句也。

又編磬,特磬。陳用之曰:叔之離磬,特懸之磬也。《三禮圖》:股廣三寸,長尺三寸半,十六枚同一筍虡,謂之編磬。

又笙磬,頌磬。《周禮·春官·眡瞭》:掌凡樂擊頌磬笙磬。註:磬在東方曰笙。笙,生也。在西方曰頌。或作庸。庸,功也。

又玉磬,石磬。《書·益稷》:戛擊鳴球。《禮·明堂位》:拊搏玉磬。《左傳·成二年》:齊侯使賔媚人,賂以紀甗玉磬。《魯語》:臧文仲以玉磬如齊告糴。《禮·樂記》:石聲磬磬以立辨。《書·禹貢》:泗濵浮磬。傳:泗水中見石,可以為磬。陳澔曰:玉磬,天子樂器。諸侯當擊石磬,故郊特牲以擊玉磬為諸侯之僭禮。

又磬控。《詩·鄭風》:抑磬控忌。註:騁馬曰磬,謂使之曲折如磬。止馬曰控,謂有所控制不逸。

又磬折。《禮·曲禮》:立則磬折垂佩。疏:帶佩於兩邊,臣則身宜僂折如磬之背,故云磬折。《周禮·冬官考工記》:韗人倨句磬折。註:磬折,中曲之不參正也。

又《禮·文王世子》:磬於甸人。註:縊之如縣樂器之磬也。

又掉磬。《韻會》:齊人相絞訐為掉磬,北海人以激事為掉磬。

又與罄通,垂盡也。《魯語》:室如縣磬。《左傳》作縣罄。

又《集韻》棄挺切,音謦。擊石聲。

又葉苦丁切,音卿。董京《答孫楚詩》:鸚鵡能言,泗濵浮磬。眾人所翫,豈合物情。

參考來源

西納川鑄鐘工藝磬聲音清脆明亮

參考資料

  1. 磬_詞語_成語 ,百度漢語 , 2022年12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