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公子櫻輓詩公子少遊俠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曾公子櫻輓詩公子少遊俠》是一首明清屈大均古詩,「自強不息、上下求索、愛國愛鄉、血性充盈,是屈大均的精神寫照。」董上德介紹,屈大均學養深厚、著作等身,代表作有《廣東新語》《廣東文選》《翁山詩外》《翁山文外》《翁山易外》等,具有高超的文學才能,其中以詩的成就最高。「他的詩文以屈原為楷模,效法詩聖杜甫,詩風雄直,開闢出獨樹一幟的『翁山詩派』。」
“ |
公子少遊俠,甘心信陵君。 玉顏舒苕華,長劍吐浮雲。 賢豪與爭博,睚眥嘗下人。 弦高思救鄭,晉鄙難摧秦。 慷慨請兵符,肝腸感三軍。 吁嗟烏合眾,為陣何紛紜。 橫戈當瞿唐,出沒如鬼神。 我扼其咽喉,賊氣不得伸。 士卒堅如山,對壘動兼旬。 |
” |
— [明末清初]屈大均 |
中國古典詩詞的意境與意象
詩韻猶畫韻,無韻之畫自古不得品位,同樣的,無韻之詩則更是為世人所不屑。此中之「韻」就是詩與畫的靈魂,無之則詩畫無以留存。而「韻」在中國古典詩詞中即是詩詞的意境。意境的始基在先秦道家的「體道」的境界。「道」,不知其名,也不可名,甚至也不能用語言給予確切的表達和解釋,但它又是一種確確實實的存在。它先天地生,是宇宙萬物的起源。它恍恍惚惚,渺渺茫茫,可以意會而不可以言傳。正是道家這種可以意會不可以言傳的思維特點,啟發了後世的文學家、藝術家,去追求一種深遠杳冥的、飄渺恍惚的、不可以用語言窮盡而又能表現一種高遠意旨的藝術境界。詩人、藝術家藉助比喻、象徵、暗示等種種藝術手法,在作品中留下許多的空白和斷裂,通過調動讀者的想象力,啟發讀者用自己的生活感受去體味、想象、填補這些空白,去獲取作品的「言外之意」和審美享受。這正是文學作品中意境的魅力。可見最早的意境基本上是一種人生哲學。到了魏晉六朝時期,劉勰把哲學的命題轉為文學理論命題,「言外之意」、「象外之境」。
意境是中國古代詩論獨創的一個重要的審美範疇,離開意境理論,就無法對中國古代詩歌美學發展史上,許多概念的產生、發展、深化、界定做出歷史與邏輯的闡釋。可以這樣說意境理論是理解古代詩歌甚至整個中國藝術美學的網上紐結,對此問題的深入探討,必將會使我們對中國古代詩歌藝術豐富的內涵,有進一步的體會,同時也能使我們對於詩人微妙深奧的詩心,有一個準確的把握[2]。
參考文獻
- ↑ 《詩經》305首,你至少要會背這23首巔峰之作收藏!,搜狐,2023-04-20
- ↑ 古代詩歌詩詞中常用的修辭手法有哪些,走近教育,2019-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