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子在儒學中的地位如何?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曾子在儒學中的地位如何?,中國文化故事。[1]
故事內容
曾子,名參,字子輿,春秋戰國之際魯國南武城(今山東省平邑縣,或說山東省嘉祥縣)人,小孔子四十六歲,是孔子著名弟子之一。宋儒大多十分推崇曾子,程頤認為「顏子沒後,終得聖人之道者,曾子也」(《四書章句集注·孟子序說》),儼然以曾子為顏回後獨祧孔子之學之人。歷代在孔子眾多弟子中,也只有顏回和曾子被尊為聖人。可見曾子在儒學傳承中的地位之重要。
比起顏回、子貢、冉有等人,曾子在孔門弟子中原本似乎只是個不太起眼的角色。顏回不用說,自然是孔子最為得意的弟子了,至於子貢等人,孔子雖然偶有批評,但也認為「賜也達」「求也藝」「孝哉閔子騫」「雍也可使南面」……而對於曾子,孔子最為人們所熟知的關於曾子的評價就是一句「參也魯」了,似乎孔子並不太看重這個「後進弟子」。然而事實情況究竟如何?曾子在儒學傳承中的地位果真是隨着唐以來的「孟子升格運動」「升」起來的嗎?
事實當然不是這樣的。孔子雖然認為曾子有些遲鈍,但對曾子卻也評價甚高——「孝,德之始也;悌,德之序也;信,德之厚也;忠,德之正也。參中夫四德者也」(《孔子家語·弟子行》,亦見《大戴禮記·衛將軍文子》);「參之言此可謂善安身矣」(《孔子家語·致思》;「二三子志之,孰謂參也不知禮乎」(《孔子家語·好生》;「參之言足以全其節也」(《孔子家語·在厄》,亦見《說苑·立節》);等等,認為曾子具有孝悌忠信四德,且知禮而善安身。
曾子十分重視個體內在修養的完善,對外在德業的關注似乎不多,與孔子「干七十餘君」不同,曾子是面對各國的迎聘均力辭不就,一生中僅因特殊原因有過兩次短暫的出仕。但這並不代表曾子與孔子主張異趣或者其思想體系較之孔子學說「規模」要小一些。孔子曾經評價魯國一風雨之夜不納「鄰之厘婦」的獨居者,說:「善哉!欲學柳下惠者,未有似於此者,期於至善而不襲其為,可謂智乎!」(《孔子家語·好生》)「期於至善而不襲其為」其實也正是曾子學孔子的做法。孟子曾說「宰我、子貢、有若智足以知聖人」,其實曾子也許更懂孔子。《論語·里仁》記載了這樣的一段對話:「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孔子「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一生棲棲遑遑,「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為的就是能夠「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從而使天下復歸於有道。其實「修己」就是「忠」,「安人」就是「恕」。曾子對孔子之「道」的理解是十分準確和深刻的。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中庸》),曾子雖然或許有些魯鈍,但曾子「篤信好學、守死善道」,其學也早已有成,而且隨着年齡的增長日漸渾厚博大。孔子在世時曾子之學已得到不少人的認可且已有很高的社會聲譽。除了前面提到的孔子對曾子的認可之外,一向自視甚高的子貢也對這位比他小十幾歲的師弟不吝讚譽:「滿而不盈,實而如虛,過之如不及,先王難之。博無不學,其貌恭,其德敦,其言於人也,無所不信,其驕於人也,常以浩浩,是以眉壽。是曾參之行也。」(《孔子家語·弟子行》)。曾子曾從孔子之齊,「齊景公以下卿之禮聘曾子」,在拒絕齊的禮聘後,晏子還親自送曾子並贈之以言;曾子生活窮困,「弊衣而耕於魯,魯君聞之而致邑」……
孔子去世後,作為孔門中的核心人物,曾子地位也十分特殊,有着舉足輕重的影響力。一件事情即可說明一二:孔子去世後,子張、子游、子夏等人慾師事有若並「強曾子」,曾子反對並答以「不可,江、漢以濯之,秋陽以暴之,[圖片][圖片]乎不可尚已」(《孟子·滕文公上》),意即孔子「無得而逾焉」,是任何人都不能取代的。最終因為曾子的反對,子夏等人的做法沒能成行。這個記載不僅說明了曾子在孔門中的地位問題,也表現了曾子對孔子的尊崇和忠誠。曾子後來被人稱為「宗聖」,正因為他謹守師說。孔子去世後,弟子們不少仍致力於繼承、宣揚孔子學說。曾子亦「修道魯、衛之間,教化洙泗之上」。據《孟子·離婁下》記載,曾子在魯國一帶講學,弟子多達七十餘人,包括孟敬子、陽膚、單居離、沈猶行、公明儀、公明高、公明宣、子襄、曾元、曾申、樂正子春等人,形成了所謂的「洙泗學派」,成為宣揚孔子學說的中堅力量。孔子去世後,「諸生以時習禮其家」,「至於漢二百餘年不絕」,孔里能保持如此濃厚的文化氛圍,或許其中也有曾子的一份功勞。其實,曾子上承孔子修己安人的士君子之學,強調慎獨、自省,常懷敬畏之心,提出士君子要以仁為己任、死而後已等由內聖而外王的德行學問路徑,下啟「思孟學派」,說他是儒學正宗也無不可。(吳雲)
視頻
宗聖曾子紀錄片
參考資料
- ↑ 曾子在儒學中的地位如何? 中國歷史故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