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希聖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曾希聖 |
曾希聖(1904~1968年) ,別名曾勉,革命家、政治家[1],先後任晉冀魯豫野戰軍副參謀長、山東野戰軍第7師政治委員,中共中央華東局國民黨統治區工作部部長,第二野戰軍副參謀長兼豫西軍區司令員。中共皖北區委書記兼第三野戰軍皖北軍區司令員[2]、政委等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共皖北區委書記,中共安徽省委書記、第一書記,安徽省人民政府主席,中共山東省委第一書記,中共中央華東局第二書記,中共中央西南局書記處書記[3]。
基本信息
人物說明----第二野戰軍副參謀長兼豫西軍區司令員
別 名 ---- 曾勉
民 族 ---- 漢族
出生日期----1904年10月11日
國 籍 ---- 中國
逝世日期----1968年7月15日
職 業 ---- 革命家、政治家
主要成就----中共安徽省委第一書記
畢業院校----黃埔軍校
家族成員----曾鍾聖(又名曾中生)
人物生平
曾希聖(1904年~1968年) ,曾名曾勉,中共著名軍事家曾中生(原名曾鍾聖)之弟。
1904年10月11日出生在湖南興寧(今資興)州門司鎮一戶書香人家。
1920年考入湖南省立第三師範學校,1922年參加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
1924年考入黃埔軍校第四期,參加過北伐戰爭,後赴蘇聯學習。
1927年回國。1927年轉入中國共產黨。曾在河南、山東從事秘密工作和兵運活動,先後任中共中央長江局軍委秘書長、中共中央軍委諜報科科長、紅軍總司令部偵察科長、中共中央軍委二局(情報局)局長等職。
參加中央蘇區反"圍剿"和長征
抗日戰爭期間,先後到中共中央社會部、中央南方局、新四軍軍部等處工作。1943年延安整風運動,和康生、許建國三人組成中央保衛委員會,任委員;皖南事變後,任新四軍第7師政治委員兼19旅政治委員,第7師兼皖江軍區政治委員,中共皖江區委書記。解放戰爭時期,先後任晉冀魯豫野戰軍副參謀長、山東野戰軍第7師政治委員,中共中央華東局國民黨統治區工作部部長,第二野戰軍副參謀長兼豫西軍區司令員。中共皖北區委書記兼第三野戰軍皖北軍區司令員、政委等職。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共皖北區委書記,中共安徽省委書記、第一書記,安徽省人民政府主席,中共山東省委第一書記,中共中央華東局第二書記,中共中央西南局書記處書記。
中共第八屆中央委員。"大躍進"中積極推行極左路線,給安徽人民生命財產造成重大損失。以後,又推行"包產到戶",被毛澤東嚴厲批評。
"文化大革命"中遭迫害,於1968年7月15日在北京逝世。1978年中共中央為其恢復名譽。
師範黃埔事兵運
1904年10月11日出生於興寧縣州門司牽牛拗村一鄉紳家庭。1920年秋考入湖南省立第三師範學校。在校期間積極參加進步學生運動。1922年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1924年考入黃埔軍校,曾就讀於中國國民黨政治講習班,加入改組後的國民黨。1926年7月,隨軍北伐,先後任國民革命軍第八軍團指導員、漢口教導團軍事隊隊長等職。1927年大革命失敗後加入中國共產黨,被派往國民黨軍隊任職,從事中共兵運工作。
軍旅生涯立奇功
1930年,調漢口中共中央長江局軍委任秘書長。同年冬,調上海中共中央軍委任諜報科科長,曾獲取了國民黨第三次"圍剿"中央蘇區的軍事計劃。1931年冬進入江西中央蘇區,任紅軍總司令部偵察科長。1932年參與創建中共中央軍委二局(情報局),任局長。1933年8月中央軍委授予二等紅星獎章。周恩來稱他為紅軍情報工作"創業的人"。他領導的二局,多次截獲並破譯國民黨軍隊的無線電密碼,為紅軍反"圍剿"作戰和長征的勝利作出了卓越貢獻。到達陝北後,毛澤東稱讚說:"沒有二局,長征是難以想象的;有了二局,我們好像打着燈籠走夜路。"還多次對他表示慰問。
抗日戰爭爆發後,先後到中共中央社會部、中央南方局、新四軍軍部等處工作。1940年起任新四軍第七師政委(師長未到職),後又兼任中共皖江區黨委書記,負責籌建新四軍第七師。多次指揮部隊與日、偽軍作戰,開闢了皖江抗日根據地。同時,發動根據地軍民開展大生產運動,創辦了一大批軍需民用工廠,為兄弟部隊提供了大量物資和財政援助。所部有"富七師"之稱。到1945年日軍投降時,七師由創建時不足2000人發展到3萬餘人,收復領土達15萬平方公里。
解放戰爭時期,先後任晉冀魯豫野戰軍副參謀長、中原人民解放軍副參謀長兼豫西軍區司令員等職,率部參加了淮海戰役。1949年3月任中共皖北區委書記兼第三野戰軍皖北軍區司令員、政委。
順風耳識天書
對長征中立下汗馬功勞的軍委二局,毛澤東也作過高度的評價:"長征有了二局,我們好像打着燈籠走夜路。"甚至還說過,"沒有曾希聖的二局,就沒有紅軍。"毛澤東還先後兩次為紅軍的偵察電台題詞:一次是"你們是科學的千里眼、順風耳",另一次是"你們是革命的魯班石"。
周恩來稱他為紅軍情報工作"創業的人"。
葉劍英說:"曾希聖不簡單,是個可以認識'天書'的人。"並說,"毛主席用兵如神,在相當程度上,有賴於曾希聖等同志提供的準確情報。"
主政安徽
新中國建立後,先後任安徽省委書記、第一書記。1956年在中共八大上當選為中央委員。1960年10月,又兼任中共中央華東局第二書記、中共山東省委第一書記、濟南軍區政治委員等職。
50年代,他主持治理淮河工程時,提出了"蓄泄兼顧"的治水方針。還總結出 "三改"方針,即"改變夏秋兩季收成的比重,擴大夏季作物面積;改種耐水作物和高產作物;改變廣種薄收的耕作習慣,實行精耕細作"。
大躍進中毛澤東多次糾"五風"而曾希聖仍無改過,甚至處分了敢講真話,賑濟百姓的安徽省委書記處書記、副省長張愷帆,直接導致安徽餓死人在600萬以上,對安徽人民犯下滔天罪行。1962年初,七千人大會上,劉少奇曾說過曾希聖應該開除黨籍。曾希聖覺得對不起安徽百姓,於是在1960-1964年的國民經濟調整中冒着丟官的風險同意下邊搞包產到戶。為了應付中央,他在名詞上動腦筋,起名為"定產到田,責任到人"的包工包產責任制。從1961年3月6日起,在全省推行。到秋後,實行包產到戶的生產隊占了全省的85.4%。據省里對36個縣的調查表明,施行責任田後平均畝產比上年增長38.9%。農民得到了溫飽,看到了希望;安徽各級幹部增強了信心,遂繼續普及推行責任田。農業生產很快得到恢復和發展,糧食產量為歷年來最高。"責任田"被幹部群眾譽為"救命田"。
調離安徽入四川
1961年12月,毛澤東到蘇州視察,他打電話叫來曾希聖,明確地對他說:"生產已經恢復,是否把這個辦法(指責任田)變回來?"曾希聖不解其意,懇求道,群眾剛剛嘗着甜頭,再讓群眾搞一段時間?毛澤東沉默不語,但沒有表示反對。
毛澤東的沉默意味深長,曾希聖沒有正確體會,或者他猜測這是一種默許,或許他過於沉浸在成功之中。
不久風雲突變,曾希聖搞的責任田遭到滅頂之災。1962年2月,中共中央召開擴大的工作會議(即所謂七千人會議),會議期間着重批評曾希聖領導的安徽省在三年自然災害時,餓死人甚多,同時批評曾希聖搞的責任制是"單幹",是復辟資本主義,犯了"方向性"的錯誤。中央派人發動大家"揭發批判"。當時會議的氣氛十分緊張,曾希聖連座位都沒有,自己拉把椅子坐到會場邊上。在會上,曾希聖做了深刻檢查,但對其推廣的責任制持保留態度。於是,會上有的人主張開除曾希聖的黨籍;有人提出要殺曾希聖的頭……
毛澤東沒有表態。最後中共中央決定,免去曾希聖安徽省委第一書記職務,調離安徽,任華東局第二書記。安徽省第一書記由李葆華繼任。
1965年秋,曾希聖調成都任中共中央西南局書記處書記。
社會評論
"文化大革命"開始後受到嚴重批鬥。1968年7月15日在北京病逝,終年64歲。1978年7月18日,中共中央為他平反昭雪。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拉開了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序幕,中國農村發生了巨大變化。人們都知道,安徽70年代末的"包產制"與60年代初的"責任田"是一脈相承的。他的勇敢探索功留史冊。
視頻
軍委二局局長曾希聖,有何妙計讓紅軍順利渡江?丨故事中國 2021年6月2日發布
參考來源
- ↑ 曾希聖 ,淘名人, 2017-07-14
- ↑ 資興:曾中生、曾希聖故居完成陳列布展 ,黨政機關網, 2022-01-13
- ↑ 他擔任過兩個省的省委書記,1962年被免職,1978年恢復名譽 ,騰訊, 2022-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