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最不該死的人(176)(許衛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最不該死的人(176)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最不該死的人(176)》中國當代作家許衛國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最不該死的人(176)

今年秋天,小高莊七十八歲的江學安死了,很多人惋惜其死遠勝過一個英年早逝的同鄉親鄰。整個村子的成年人都知道「人固有一死」的的道理,可總覺得學安不該死,而且希望他永遠不死。這是因為一個縣出個千兒八百個縣長容易,出他一個很難。

學安乳名趕年子,小時常生瘡,身上疤痕不亞於一個身經百戰的老兵。他一生都留着光頭,剃一次算一次,當媽的也一直說這樣省錢,一年兩刀就夠了。學安一生駝背,散步也似負重很多。兒時家裡貧困,油水比毒藥還少。結婚時候還住着庵棚。中年之前靠給人家干點苦力改善生活。

那一年秋天,陰雨綿綿近半個月,這天中午,趕年子突然嚎啕大哭,一個字不識的他居然滿口之乎者也,嚇得小隊會計大驚失色,小隊會計號稱小高莊最高知識分子,做夢也沒有想到趕年子城府如此之深,學問如此之高,其緊迫感和慚愧感頓生。誰知趕年子老媽一頓臭罵,趕年子回到文盲狀態,小隊會計試探着問:剛才你說學而時習之什麼意思?趕年子搖頭髮呆,說,我沒說什麼啊,什麼蓆子被子的?小隊會計再聽老媽嘮叨,得知剛才是趕年子三爺靈魂附體,唱雙簧呢。從此,趕年子人鬼各半,料理起死人的事業。很多人不再敢喊他乳名趕年子。如下我們亦尊稱其大名:學安。

學安的事業是應運而生,正是大操大辦時代,婚事要風光,喪事也要體面。婚事好辦,人人都會參與,而喪事是面對一個死人,如何使他或她風光,入土為安,那就必須學安。死者子女親屬除了哭哭啼啼,沒一個敢於、樂於上前干點具體事情。親友來,送個花圈,磕幾個頭,說幾句不要傷心的假話,也就到此結束了。那死者眼睛沒合上,唯有趕年子用手掌掃過眼皮說,還看什麼,沒你事了。死者眼皮就合上了;有的死者還張着嘴,趕年子叫趕快拿塊冰糖來,往嘴裡一塞,咕噥着,走吧。少你一口也不讓!這都是雕蟲小技,關鍵要給死人洗身子,剪指甲,掏耳朵,刮鬍子,穿送老衣,那些臥床多年的老人身上褥瘡潰爛混合屎尿,腥臭熏天,蒼蠅都退避三舍,孝子也不敢近前,只有學安不皺眉頭,不噁心,不反胃,耐心擦洗,腳後跟,耳朵眼也不放過,直把死人洗得像活人,再穿上嶄新的送老衣那真是煥然一新。雖然不能死而復生,但給家人親友很多安慰和虛榮。莊子上有一個婦女起早去給孫子買雞蛋,被瘋狂的渣土車壓成碎片,一片斑斕。兒女只敢遠遠的虛張聲勢般哭喊,手足無措,唯有學安近前將其包裹起來拖回家中。他以骨科專家都難以達到的技藝,以及羅丹的手法將死者復原,腿是腿,胳膊是胳膊,連壓扁的腦袋都恢復原狀。死者的兒女見此驚魂出竅,忘記了悼念母親,先是給學安磕了幾個響頭。

事情沒有到此為止,接下來其它儀式里,學安由戰鬥員變為指揮員,只要你是來死者家幫忙的,一切要聽它的指揮,死人入棺該如何,抬棺出門該如何,摔老盆該如何,送棺該如何,豬頭祭的程序和規矩,死者火化後還得按老風俗在傍晚「送火」,在骨灰盒下埋幾個硬幣,在頭七太陽沒出來之前去上墳圓墳、燒紙等等,太多太多,即便你平時懂一點而遇到這事,家人都糊塗了、懈怠了,一切聽令學安擺布才覺得踏實,輕鬆、省心。這些知識一個研究生也得學半年哪。

縣裡殯儀館得知學安如此德藝雙馨,破格錄用,既不講年齡三十五歲以下,也不要求大專以上學歷,另外還有獨立住房,工資和縣長差不多,還有養老保險,可學安不去,看家守舍最好,給莊上人送老,義務自願,親切而舒服,而且隔三差五才有一回,殯儀館那裡則不然,生意興隆,天天都有,學安畢竟老了。

學安死了,很多老年人感到恐慌,年輕人也一樣,他死了,誰來把我利利索索送走,老子要考慮,兒子更要考慮,指望兒子像學安那樣對待每一個失去的老子,是絕不可能的。

所以小高莊很多人說,哪個死 ,學安也不該死,他死了,別人還怎麼死啊?

[1]

作者簡介

許衛國,江蘇泗洪人,編輯記者 文藝編導、文旅策劃。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