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最好的時(張非男)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最好的時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最好的時》中國當代作家張非男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最好的時

今年見到紫藤花開是在黨校學習期間。我家院子裡的那一棵被我在去年的冬天砍去了。同時被砍去的還有那棵凌霄花。兩棵在我散文中的主角沒有在今年的花期出現。

老院子已有兩年沒人居住了,花草過於茂盛而有些雜亂無章。有時,太盛的東西需要斷舍離,有了留白,你可控的空間也許會更大。只是,我以為的捨去自己的花草能留住人的氣息的私念仍是落空了,親人的離世讓我在點燃香燭的一瞬黯然了——所有的生命都有自己的規律和時限,又豈是你的一念所能逆轉的呢?

同事的父親也是在那個時間段里去世的,他也是懊惱不已,不斷地重複着:怎麼會這麼快呢?平時身體很好沒住過院的呀。我們的父母對遊子總是報喜不報憂。每每回到家中,我們總覺得自己仍是孩子,父母永遠是常青樹會一直在那裡。疫情的那段時間父母病倒了,一向強健的母親臥床一個月仍不見好,四面八方的信息讓我突然害怕可能會隨時失去他們。而早已習慣了蝸居在家中依賴先生的我,此時有些「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了。先生自己病着又忙着去照顧生病的公公,不會開車的我在公交停運的那幾天裡學會了騎電動車,在黑漆漆的清晨寒風中從城北跨越至城南。站在父母家中的客廳里,我才真的心酸了:地已髒得粘腳了。曾幾何時愛整潔的母親已經沒有精氣神擦擦抹抹了。記憶中,勞累一天的她,下班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掃地拖地,即便我已在她下班前打掃過一遍,她仍習慣性地要再掃拖一遍。家中的台布永遠是雪白乾淨的。剛剛好些的父親還在不聽話地放大着手機的音量看着短視頻,母親又在一遍遍地嘮叨,說着自己沒事就是沒胃口什麼也不想吃、不用老是掛念着往家裡跑之類的話。我賭氣地將保溫飯盒放在她的床頭,生氣她的任性不好好吃飯,為自己凍僵的無處安放的雙手,也為她像小孩子一樣望着你、生怕給你帶來麻煩而使你不快的眼神。我偷偷地抹去滑落的淚水,那一時我眼中的父母真的是「老小孩」了,但又因為經歷了世事,有着自己的固執。餘生的日子,我要牽着「不聽話」的他們慢慢走……

我倔強而獨立在自己的世界裡,不耐煩父母瑣碎無味的爭吵。每每聽着他們重複着前兩天剛剛與你述說的話語時,常常是聽着聽着不耐煩的小火苗就悄然竄起來了。尤其是學會了不花錢的微信語音,有事沒事就給你打來一個,不管你當時忙不忙、是不是在開會,他們都像是剛剛學會一項新技能的孩子,時不時地嘗試一下效果,常常弄得我哭笑不得。我也時常責怪父母的多事,以自己身居「江湖」的心態用辦公的口吻去處理家事,有時明知自己話語重了也少有主動去緩和。父母身體好起來的這段日子,再聽見他們你爭我吵我居然樂呵了:底氣還很足啊,吵架的思路也很清晰,很是健康吶。再沒了以往的不耐煩。公公去世的那幾日裡,和好友聊天時說起自己的變化,朋友說:「顧念父母之所想,說明你真的成熟了。」原來,一直不懂事的是我自己呀。

隨着年齡的增長,我們在自己的職場裡慢慢成長,在是與非間做着選擇,人生的軌道或許是我們走偏了還說父母落伍了。其實,他們一直都穩穩地站在那頭看着你在走。從我們覺得他們「真了不起,什麼都懂」,到「好像有時候覺得也不對」「有點落伍了,他的理論和時代格格不入」「他其實一無所知,陳腐不甚」「他當年要是有我這想法,早該飛黃騰達了」「還是跟他商量商量,或許他能幫我出出主意」「現在想想,還是爸爸高明」,這個思想的變化過程,雖然讓我們最終還會回到最初的起點上,但如果……呵呵,哪有那麼多的如果啊,如果真的有,我們自己的孩子該多聽話呀。一輩輩的人就是在這麼個圈子裡輪迴的。外婆生前常說:「人這一輩子明知是個當,還要去上一回。」

五一期間,帶着父母去外面玩了一天。本以為跟他們講時,他們會向以往那樣拒絕,沒想到他們高興得像個孩子,立馬答應了。母親的腿不好,走不了長路,多數的時間她是坐在樹蔭下等我們。看到一處開滿月季的心形長廊,我讓父母在一起照個合影。兩個老人聽話地站在一起,聽着指揮輪起已抬不高的手臂比着心心。這在從前,父親是斷然不會如此聽話的,他對這種「婆婆媽媽」的方式很是排斥。我們都在光陰里不知不覺地改變着自己。原來,這才是最好的時光。記得有人說過這樣的一句話:所謂最好的時光,不是最美的時光,而是不能再發生的時光,只能用記憶來召喚回來的時光。所有的過往,不一定都是最美的,但此時想來,能一起走過的都是我們最好的。

遊玩的出口處,有位老婆婆在賣自己挖的野菜,中間放了一筐保鮮的榆錢兒。我從婆婆的柳筐里挑了幾片榆錢兒放進嘴裡,味道依舊是記憶中淡淡的清香,那種遙遠青澀即刻化為莫名的惆悵在心底漾開了……我們常常想回到小時候的模樣,最初心念的是兒時的無憂,時至當歲,更多的是眷戀兒時的年少吧。記得剛參加工作時,坐在對面的前輩總是笑着對我感慨:「花一樣的年紀,最好的時光。」當時不以為然,現在是我面對年輕人在感慨了。我們怕老去,失去的不僅僅是容顏,還有拽不住的一年年向死亡奔赴的車輪。所有對父母剛入暮年時的嘮叨、抱怨和爭吵的不耐煩,在我一步步踩着他們腳印趕往的心路上,都以自身的感觸一點點地化解了——在與他們相當的年齡階段,我做得並不如他們!

今日無事,回到小院。翻看以前的摘抄筆記中有個小故事,又讀了一遍。說有一個年輕人聽說遠方山上有一個得道的高僧,便瞞着母親跋涉千里去找高僧討教成佛之道。他一路歷盡艱辛,終於找到了那位高僧。高僧聽完他的訴說後,沉默良久,開口道:「你想修道,我可以給你指條明路。」年輕人高興地說:「我願拜大師為師,專心修道。」高僧說:「與其拜我為師,還不如去找佛。」年輕人問佛在哪裡,高僧說:「你現在回家去,在路上會有人披着衣服,反穿着鞋子來接你,那個人就是佛。」年輕人一路走來,投宿無數,卻一直沒有遇到高僧所說的那樣接他人的人。眼看快到家了,佛還沒有出現。年輕人又氣又悔,以為是高僧欺騙了他。當他灰心喪氣地在深夜回家敲門時,屋內的母親燈也來不及點燃就跑去開門,年輕人看到披着衣服、反穿着鞋子的母親,立刻覺悟了。佛本是人不是神,他其實就在我們身邊——那些思念着我們的人,那些處處為我們着想的人,那些無論你怎樣都不離不棄的人……

朋友又送來兩棵爬藤的月季。在院門前兒思索着種在哪兒,才發現地面上的花兒開得比往年格外熱鬧。想來是因為砍去了兩大棵的爬藤植物,讓陽光得以照下來的緣故。所以,得失之間又有什麼樣的權衡標準呢? 「君看今年樹上花,不是去年枝上朵」。石榴花兒又是一樹俏麗了。還能有多少次這樣的重複,能讓我們把最好的時光封存,有憾而不悔……

那些我離世的親人們,願你們在另一個世界裡依然一路繁花,在花開的時節福佑想念你們的我們……[1]

作者簡介

張非男,女,潁淮作家,熱愛生活,喜愛散文寫作。多篇散文在《清潁》《潁州晚報》《潁州文學》《西散原創》等報刊平台發表。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