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火車(羅寄一詩歌)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作品原文
作者:羅寄一
你奇怪地亮,奇怪地亮,
洶湧的激情在馴服的大氣里流蕩,
強調了,絕望的隱密,悄悄流血的傷痕,
眼淚,倦怠而昏沉;光與暗,萬物企待擁抱的
姿態,渴望着動起來,在一幕旋舞里發狂,
我忘記沁血的內傷,然而你太優美,
你太冷酷,千百萬個疑問的腳步移過,
一寸寸黃土,為一個契約而犧牲,
你的蒼白滲透被迫害的青春,沉重的
傳統壓下來,劫奪去這熱血,這紅潤,
撕碎期待完成的美,我們有限的天真
就要在一個光影交織的夜裡徘徊,
千百萬個刻骨的意義射過來像利箭,
告訴我一場格殺是怎樣的無情,
怨魂的哭泣,復仇與伸冤的巨靈
在招手,而誘惑,這樣太芳香的
誘惑,使我無條件地把自己獻出。
音樂從靜謐的幻象里升起,
窒息的旋律要扭絞,貫穿……
我渺小,因而就搬出記憶,
但記憶是宮殿,已經倒塌的,然而
別像一個豪華的貴婦憐憫我,
我不會企求,也不需要獲得,
鍾情是可笑的欺騙,不能領略的。
你只有奇怪地亮,千萬個世紀
有一種心情,是抱歉,沉醉,同情?
聽,遠處火車的笛聲,割裂了
長夜的朦朧:一個寓言,一個暗諷,
然而我要怎樣?在透明的自覺里瘋狂?
飛翔又跌下,跌下來,粉碎地不再有悲傷,
還是封閉在艱澀的夢裡,
你溫柔的手指帶來無奈的迷亂?
纖小的花朵,不甘寂寞的葉片
正在無聲的狂歌里婆娑,
倦乏的鐘聲通報我時間來去,
否定與肯定交錯,我要昏睡,
人類飄搖地向一個命運里墜落。
作者簡介
羅寄一,安徽省貴池縣(今池州市貴池區)人。1943年畢業於西南聯大經濟系。[1]
20世紀40年代在桂林、重慶的《大公報·文藝》和昆明《文聚》上面發表過新詩和散文。1949年後為新聞從業人員,有多種譯著問世。[2]
就20世紀40年代中國新詩的文學版圖而言,羅寄一應屬於西南聯大詩人群系,詩作數量不多,迄今沒有進入研究者的視野。
藝術風格
隨着中國大陸再次進入一個開放的國際文化環境,西方現代文化和現代主義文學思潮隨之進入這個封閉了四十來年的東方國家,很快便與60年前的「五四」新文化時期遙相呼應,成為本世紀中國大陸第二次接受西方文化的高潮,也使中國文化和文學再一次匯入世界性潮流之中。所以,文革」後文學的現代意識的產生正是中國特定的歷史環境所造成的。
在20世紀40年代中期中國現代新詩選集《現代詩鈔》,共收錄66位詩人的作,其中有西南聯大師生12人的詩作。當時是西南聯大學生的有9人:穆旦(11首)、俞銘傳(7首)、杜運燮(4首)、何達(4首)、羅寄一(3首)、王佐良(2首)、楊周翰(2首)、陳時(1首)、沈季平(1首)。這些年輕的詩人的詩作大多初具現代主義風格的詩歌,由此可見聞一多對聯大的現代主義詩人的欣賞和支持。
其社會起源與個人起源都與這一代人在文革中的個人經驗有關,這些年輕詩人都有一個由信仰的狂熱到理想破滅後墜入絕望的共同的「文革」經歷,是這一代青年中最早覺醒並進行反思的一群。理想與現實的對立,使他們不約而同地想通過文學的方式得以解決,歷史機遇在他們身上體現為懷疑--覺醒--思考的歷程。
由客體的真實趨向主體的真實,由被動的反映,傾向主動的創造。但在另一方面,在「朦朧詩」的成熟形態中,「五四」新文學傳統的內在機制明顯地起作用,蒙太奇、隱喻、反諷等手法為知識分子的集體經驗提供了個人化、風格化的聚焦點;令人耳目一新的意象和意象的審美張力則構成意識衝突戲劇性的對象化,這既是個體的又是集體經驗的審美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