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月下美人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月下美人

月下美人(拉丁學名:Epiphyllum oxypetalum (DC.) Haw,別名:曇花),仙人掌目仙人掌科曇花屬植物。它喜溫暖濕潤的半陰環境,不耐霜凍,忌強光暴曬。

其莖直立,新枝扁平;為葉狀,綠色,長闊橢圓形;花着生於節處,花冠筒很大,為紫紅色;開放時花筒下垂,花朵翹起,花純白色,謝時顯淡紫紅色。它原產墨西哥、危地馬拉、洪都拉斯、尼加拉瓜、蘇里南和哥斯達黎加,世界各地區廣泛栽培,中國各省區常見栽培。

目錄

形態特徵

生長習性

分布範圍

繁殖栽培

植物文化

歷史相關

形態特徵

多年生常綠灌木,莖直立,有分枝,主莖圓柱形,新枝扁平,為葉狀,綠色,長闊橢圓形,中肋堅厚而邊緣呈波緣狀,上有節,葉褪化,花着生於節處,較大,花冠筒很大,上有許多附屬物,為紫紅色,開放時花筒下垂,花朵翹起,花純白色,謝時顯淡紫紅色,花具香味。花期6-10月 .

生長習性

喜溫暖、濕潤及半陰的環境,不耐霜凍,冬季室內溫度不得低於 0℃,喜強光暴曬,喜肥,對土壤的適應性較強,但最好是栽植於排水良好的沙質壤土中

分布範圍

原產墨西哥、危地馬拉、洪都拉斯、尼加拉瓜、蘇里南和哥斯達黎加,世界各地區廣泛栽培;我國各省區常見栽培。

繁殖栽培

以扦插繁殖為主,也可用播種方法繁殖。扦插繁殖時間為春、秋季,選用生長健壯肥厚的葉狀枝,長18-30cm插入砂床。保持室溫18-24℃,3周後生根,用主莖扦插當年可開花,側莖插則需2-3年才能開花。播種繁殖常用於雜交育種,從播種到開花需5-6年時間。

植物文化

專情摯愛~月下美人

月下美人是曇花的別稱,拉丁文名:Epiphyllum oxypetalum (DC.) Haw,.又名瓊花、韋馱花。很多人在愛情花中不會選擇曇花作為禮物,因為自古一語有「曇花一現」之說,感覺上就如近代愛情般一笑而過,只求燦爛不求永恆一樣!

但是這只不過是對月下美人的一種誤解而已!其實月下美人才是最專情於摯愛的花。曇花總是選在黎明時分朝露初凝的那一刻才綻放,所以有着月下美人之稱。至於為何稱之為「韋馱花」,這是由於相傳曇花和佛祖座下的韋馱尊者有一段哀怨纏綿的故事,所以曇花又叫韋馱花。傳說曇花是一個花神,她每天都開花,四季都很燦爛,她愛上了一個每天為她鋤草的小伙子,後來玉帝知道了這件事情,就大發雷霆,要拆散鴛鴦。玉帝把花神貶為一生只能開一瞬間的花,不讓她再和情郎相見,還把那個小伙子送去靈柩山出家,賜名韋馱,讓他忘記前塵,忘記花神。可是花神卻忘不了那個年輕的小伙子,她知道每年暮春時分,韋駝尊者都會上山采春露,為佛祖煎茶,就選在那個時候開花!希望能見韋馱尊者一面,就一次,一次就夠了!遺憾的是,春去春來,花開花謝,韋馱還是不認得她!曇花一現只為韋馱

試問一個女孩為了一個已經忘記自己的所愛,而甘心為見他一次而死去。那種勇氣那種犧牲的精神,我們還有什麼話可說呢!月下美人為了韋馱所給予的愛情並不是「曇花一現」,而是「傾注一生之美」。

月下美人的花語中有對愛情的思念、付出一生的追求、犧牲自己的意思。

這也難怪MMV為何會在他們的名作《牧場物語》中,歷代都把月下美人作為僅次於青鳥之羽的愛情道具而位列情花之王。

歷史相關

唐代是中外文化交流頻繁的時代,有許多外國人來到中國,在當時的首都長安城裡,就活躍着一批外國婦。她們的奇特形貌、裝飾與習俗,曾對長安城的社會風尚產生了廣泛的影響。那麼她們來自何處?如何生活?產生了什麼社會效應呢?

沿着漫長的絲綢之路,隨着駝鈴與胡樂聲,一批批中亞婦女來到了中國,除了沿絲綢之路來自中亞夕卜,她們之中也有從海路來自東方的朝鮮、日本以及南海甚至非洲的各個國家。她們的故鄉到底在哪裡?由於記載的缺乏,我們無法一一研究清楚。但從不斷發現的唐代婦女雕像看,很可能亞、非、歐各地均有僑民定居在中國,絕大部分來自絲綢之路要道上的中亞。[1]

這些來自西域的婦女們,有相當一部分經商。她們在長安城裡開起了酒店、旅館、珠寶店。由於她們的形貌不同於中原婦女,金髮碧眼,明眸皓齒,肌膚雪白;再加上她們的裝束也別具一格,濃妝艷抹,袒胸露臂,能歌善舞;還有她們迷人的樂舞,別有風格的美酒佳肴,都給長安城裡的人們帶來一股濃厚的異國情調,因此吸引了大批的人去光顧她們的酒店旅邸。唐代詩人筆下的中亞婦女形象與生活是頗為有趣的。

那些被獻入宮廷或達官貴人之家作歌手、舞女的外國婦女們,她們的生活則略有不同。她們雖然無衣食之憂,但精神上很難說自由。她們主要的工作是唱着異國情調的歌,跳着風格獨特的「胡舞」,來為達官貴人們助興享樂。

這些來自西域中亞的婦女們的裝束也與中原婦女不一樣。她們用天藍色或深藍色的眼瞼膏化妝,衣着裝飾上崇尚袒胸露臂,頭髮梳成高高堆起的髻子,塗口紅不用胭脂而用烏膏。因此她們的裝束成為當時長安城裡的「時髦」,許多中國婦女進行模仿,就如電影明星產生的效應一樣,整個長安城都被她們風化了。

這些外國婦女比較開朗、開放、衣飾裝束也大膽,又能歌善舞,且多雪白豐滿、活潑健康,因此對當時中國人的審美觀也產生了一定影響。中國古代形容美人有「環肥燕瘦」兩個標準。漢代趙飛燕輕盈如燕的體態已為唐代楊玉環的豐滿肥白所取代,這或許受中亞胡姬們的影響。由於胡姬們開的酒店裡,賣的是中亞特產的葡萄酒,吃的是中亞風味的「胡餅」與馬牛羊肉,因此,她們也間接地調節了中國人的飲食習慣。在唐代,飲葡萄酒成為風尚,所謂「葡萄美酒夜光杯」已成為詩人們歌詠的對象了。

雖然她們在中國產生了強烈的社會效應,但這些外國婦女仍免不了犯「思鄉病」。在她們那豐滿雪白的胸脯里埋藏着深深的憂愁,她們在客人面前歡歌笑舞、滿面春風,但到夜深人靜後不免感嘆萬千。誰不思念自己的家鄉呢。

這些長安城裡的外國婦女們的歸宿如何呢?恐怕難以弄清了。她們有的可能經過一段時期的商賈生活後,賺了大筆的錢便回家鄉了;有的可能因萬里迢迢、家國無望終於安下心來老死長安;有的或許已為中原文化所同化,和中國男子相親相愛定居長安。雖然她們沒有留下名和姓,但是她們曾經在長安城裡快樂地生活過,她們以自己的形貌與風格引起長安城的一片轟動,她們不自覺地為中西文化交流添上了一段段感人的佳話。一千多年後的今天,我們在追憶遙遠的故事時,她們仍活生生地出現於人們的眼前。

參考資料

  1. 月下美人,搜狗, 2017-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