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月光曲 - 貝多芬的作品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月光曲

來自360的圖片

月光曲,原名《升C小調鋼琴奏鳴曲》,1801年貝多芬在經歷情感波折後創作出來的舉世聞名的鋼琴奏鳴曲,德國詩人路德維希·萊爾斯塔勃聽後將此曲第一樂章比作"猶如在瑞士琉森湖月光閃爍的湖面上搖盪的小舟一般",而冠以《月光曲》 之名。這是一首享譽世界的名曲。

基本信息

作者:德國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1770-1827)

原名:《升C小調第十四鋼琴奏鳴曲》

月光奏鳴曲是貝多芬將它獻給自己第一位戀人,並欲娶之為妻的桂齊雅蒂女伯爵。然而當時他們已分手,貝多芬也正經受着失戀和耳疾帶來巨大的痛苦,曲子便是在這樣背景下完成的。

奏鳴曲中包含着貝多芬至深的感情,是失聰的音樂家用心和靈魂譜寫而成。琴音輕推慢陳,如傾瀉一地的月光,緩緩移至心房,照亮了那些許久不曾碰觸的角落,勾起回憶聯翩。

樂章結構

月光奏鳴曲一共分為三章。

第一樂章,持續的慢板,升c小調,2/2拍子,三部曲式。為奏鳴曲形式的柔和抒情曲。一反鋼琴奏鳴曲的傳統形式,貝多芬在本曲的首樂章中運用了慢板,徐緩的旋律中流露出了許多的憂傷和傷感。

第二樂章,小快板,降D大調,3/4拍子,三部曲式。貝多芬在這一樂章中,又一次"反其道而行之",改變了傳統鋼琴奏鳴曲中一向作為慢板樂章的第二樂章,而採取了十分輕快的節奏,短小精悍而又優美動聽的旋律與第一樂章形成鮮明的對比,此章中,樂曲形式輕快,展示了作者在創作時的心情起伏不平,又不甘沒下的場景。

第三樂章,激動的急板,升c小調,4/4拍子,奏鳴曲式。本樂章擁有精巧的結構與美妙的鋼琴性效果和充實的音樂內容,急風暴雨般的旋律中包含着各種複雜的鋼琴技巧,表達出一種憤懣的情緒和高昂的鬥志。直到全曲結束之前,還是一種作"最後衝擊"的態勢,此章展示了貝多芬不畏艱辛,失聰和戀愛失敗的情況下仍繼續創造的精神。

創作特點

樂聖貝多芬的《月光曲》鋼琴奏鳴曲寫於1801年。

那一年貝多芬在信中承認他對耳疾的恐懼。他在一封信中還寫道:"我正過着一種稍微愉快的生活,這種改變是一個愛我,也為我所愛的可愛的,迷人的女孩帶來的……不幸的是,她不是我這個階級的人,而且我還不能結婚。 信中所說的"可愛的,迷人的女孩"就是十七歲的朱麗葉塔,她是貝多芬的鋼琴學生。她可能還是貝多芬作品第十八號之一弦樂四重奏中慢板樂章靈感的來源。 這首奏鳴曲之所以被稱為"月光曲",是由於德國詩人路德維希.萊爾什塔勃將此曲第一樂章比作"猶如在瑞士琉森湖月光閃爍的湖面上搖盪的小舟一般"而來的。關於此曲還有一個動人的傳說,當貝多芬給一對盲人兄妹演奏鋼琴時,風將蠟燭吹滅了。當時月光靜靜地灑落在這個貧困的小屋裡,灑在鋼琴上和三個人的身上。有感此情此景,貝多芬即興創作了"月光"奏鳴曲。無論如何,"月光"這個名稱使這首奏鳴曲成為家喻戶曉的名曲。

這部作品有三個樂章:第一樂章,那支嘆息的主題融入了他的耳聾疾患,憂鬱的思緒。而第二樂章表現了那種回憶的甜夢,也像憧憬未來的藍圖。第三樂章激動的急板。而這部作品最美麗的,便是第一樂章,讓人想起月光。

這首鋼琴曲之所以被稱為《月光曲》,是由於德國詩人路德維希·萊爾斯塔勃聽了以後說:"聽了這首作品的第一樂章,使我想起了瑞士的琉森湖,以及湖面上水波蕩漾的皎潔月光。"以後,出版商根據這段話,加上了《月光曲》的標題,關於作曲家在月光下即興演奏的種種傳說便流行起來。其實觸動貝多芬創作的不是皎潔如水的月光,而是貝多芬與朱麗葉·圭查蒂(1784-1856)第一次戀愛失敗後的痛苦心情。

朱麗葉·圭查蒂是伯爵的女兒,比貝多芬小14歲,兩人真誠相愛,因門第的鴻溝,又迫使兩人分手。貝多芬在遭受這一沉重打擊之後,把由封建等級制度造成的內心痛苦和強烈悲憤全部傾瀉在這首感情激切、熾熱的鋼琴曲中。所以,這首曲子是獻給她的。

對於這個作品的解釋,也許俄國藝術批評家斯塔索夫(1824-1906)的見解是比較合理的。他在回憶了聽李斯特在彼得堡的演奏後,認為這首奏鳴曲是一出完整的悲劇,第一樂章是暝想的柔情和有時充滿陰暗預感的精神狀態。他在聽安東·魯賓斯坦的演奏時也有類似的印象:"……從遠處、遠處,好像從望不見的靈魂深處忽然升起靜穆的聲音。有一些聲音是憂鬱的,充滿了無限的愁思;另一些是沉思的,紛至沓來的回憶,陰暗的預兆……"

繞着《月光》,有一段誤傳的軼事。上半世紀,一位德國音樂評論家發表文章,說貝多芬的《升C小調鋼琴奏鳴曲》使他聯想起"瑞士琉森湖上水波蕩漾的月光"。於是精明的出版商即以"月光曲"為標題杜撰了一個動人的"故事":"一天晚上,貝多芬在維也納郊外散步,忽然聽到琴聲,而且是他的作品。他尋聲走到一幢舊房窗前,發現是一位盲姑娘在演奏。他進屋後才知道她非常喜歡貝多芬的音樂。作曲家非常感動,在月色輝映下,他寫下了這首月光曲

故事敘述

這個故事純屬虛構。其實貝多芬寫作這部作品時,正值1801年,當時他的耳聾疾患日漸嚴重,失戀的創痛尚未平復,在痛苦的心境中,他寫出了這首鋼琴奏鳴曲。幾乎沒有一首名曲像這首奏鳴曲一樣,因"月光"這一俗稱而名滿天下、家喻戶曉。《月光》這一名的由來眾說紛紜,但最多的是源於德國詩人路德維希·雷爾施塔布(1799-1860)形容這首樂曲的第一樂章為"如在瑞士琉森湖那月光閃耀的湖面上一隻搖盪的小舟一樣"。這部作品,貝多芬自己稱為"好像一首幻想曲一樣的"(Quasi una Fantasia)。後來,此文便改編為小學人教版六年級上冊語文書第26課、教科版5年級上冊第8課、滬教版5年級上冊第40課和北師大版4年級上冊第9單元第2課。 [1]

參考文獻

  1. [1], 聽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