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月夜與客飲酒杏花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月夜與客飲酒杏花下》
北宋著名文學家蘇軾的詩詞

《月夜與客飲酒杏花下》是北宋文學家蘇軾創作的一首七言古詩。

此詩於元豐二年(1079)。據宋人王十朋註解:"按先生《詩話》雲:'仆在徐州,王子立、子敏皆館於官舍。蜀人張師厚來過,二王方年少,吹洞簫,飲酒杏花下。'"可知作於徐州任上。又宋人施元之註解:"真跡草書,在武寧宰吳節夫家,今刻於黃州。"

這首詩描繪了春天月夜清美絕俗的景色,以及詩人在杏花下置酒待客的殷切情意,並在"洞簫聲斷月明中"的良辰美景中,發出惟恐人生好景不常的嘆息。

全詩表現出一種超越時空的清逸之氣,詩中不使事用典而自然流美。

基本信息

作品名稱;月夜與客飲酒杏花下[1]

作品出處;《蘇東坡全集》

作品別名;月夜與客飲杏花下

作 者;蘇軾

文學體裁;七言古詩

創作年代;北宋

作品原文

《月夜與客飲酒杏花下》

杏花飛簾散余春,明月入戶尋幽人。

褰衣步月踏花影,炯如流水涵青苹。

花間置酒清香發,爭挽長條落香雪。

山城薄酒不堪飲,勸君且吸杯中月。

洞簫聲斷月明中,惟憂月落酒杯空。

明朝捲地春風惡,但見綠葉棲殘紅。

詞句注釋

⑴散余春:一作"報余春"。

⑵幽人:幽隱之人。

⑶褰(qiān)衣:用手提起長袍。

⑷炯(jiǒng):光明貌。青苹:一種生於淺水中的草本植物。

⑸香雪:指杏花片。

⑹吸:飲。

⑺棲:生長。

白話譯文

杏花飛撲簾幕散播着最後的春光,明月進入門戶尋找我這幽居的人。提起衣袍在月下漫步踏着搖曳花影,月華如水,點點花影有如水中飄浮的青萍。

在花下安排酒席杏花清香流溢,客人爭攀枝條花片如紛紛香雪,山城酒薄喝起來沒有味道,勸各位不如吸取映入杯中的明月。清越的洞簫聲在這月明之夜吹斷,我只愁明月落下,酒杯空空,明朝可惡的春風捲地颳起,就只見綠葉叢中棲息着點點殘紅。

名家評價

葉寘《愛日齋叢抄》:"褰衣步月踏花影,炯如流水涵青苹"坡詩也,古今寫月中物影,有此入神之篇?

新覺羅·弘曆唐宋詩醇》:清幽超遠,用所謂自然高妙者。方岳妄以"杏花影下"著此為辱,真是囈語。

紀昀《紀評蘇詩》:有太白之意,三四寫景入微,結乃勸今日之飲,非傷春之意也。

作品鑑賞

這首詩的題目為"月夜與客飲酒杏花下",所以除了寫人還要寫月、寫花、寫酒,既把四者揉為一體,又穿插寫來,於完美統一中見錯落之致。

詩的開頭兩句"杏花飛簾散余春,明月入戶尋幽人",開門見山,托出花與月。首句寫花,花落春歸,點明了時令。次句寫月,月色入戶,交代了具體時間和地點。兩句大意是說,在一個暮春之夜,隨風飄落的杏花,飛落在竹簾之上,它的飄落,似乎把春天的景色都給驅散了。而此時,寂寞的月,透過花間,照進庭院,來尋覓幽閒雅靜之人。"尋幽人"的"尋"字很有意趣。李白有詩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詩人是主,明月是客,說明詩人意興極濃,情不自禁地邀月對飲。而在此詩中,明月是主,詩人是客,明月那麼多情,入戶來尋幽人。那麼,被邀之人就不能不為月的盛情所感,從而高興地與月賞花對飲。

接下來"褰衣步月踏花影,炯虹流水涵青苹"二句,是說詩人應明月之邀,攬衣舉足,沿階而下,踱步月光花影之中,欣賞這空明涵漾、似水涵青苹的神秘月色。這兩句空靈婉媚,妙趣橫生。詩的上下兩句都是先寫月光,後寫月影。"步月"是月光,"踏花"是月影;"炯如流水"是月光,"涵青苹"是月影。"炯如流水",是說月光清澈如水,"炯"字寫月光的明亮,如杜甫法鏡寺》:"朱甍半光炯,戶牖粲可數。""涵青苹"是對月影的形象描繪,似水的月光穿過杏花之後,便投下斑斑光影,宛如流水中蕩漾着青苹一般。流動的月光與搖曳的青苹,使沉靜的夜色有了動感,知月惜花的詩人,沐浴在花與月的清流之中,正好可以一洗塵慮,一滌心胸。這兩句詩勾畫了一個清虛、明靜、空靈而縹緲的超凡境界。

"花間置酒清香發,爭挽長條落香雪"兩句寫花與酒。杜甫《遣興》詩中有"狂風挽斷最長條"之句,白居易晚春》詩中則說:"百花落如雪。""花間置酒"兩句化用了杜甫、白居易詩意,寫出了賞花與飲酒的強烈興致。美酒置於花間,酒香更顯濃郁;香花,趁着酒興觀賞,則賞花興致也就更高。花與酒互相映發。詩人此時的情懷,與李白月下獨酌》"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的意趣迥然不同,不是寂寞孤獨,而是興致勃勃。

"山城"以下四句,前兩句寫借月待客,突出"愛月"之心。山城偏僻,難得好酒,可是借月待客,則補酒薄之不足。"勸君且吸杯中月"一句,是從白居易《寓龍潭寺》詩"雲隨飛燕月隨杯"中化出,表明詩人對月之愛遠遠超出了對酒之愛。後兩句情緒漸轉低沉,見詩人"惜月"之情。隨着時間的推移,月光的流轉,悠揚的簫聲漸漸停息,月下花間的几案之上,杯盤已空,詩人憂從中來。此時詩人最憂慮的不是別的,而是月落。這裡含着十分複雜的情感,被排擠出朝廷的詩人,雖然此時處境略有好轉,但去國之情總會帶來淒清之感,在此山城,唯有明月與詩人長相陪伴。月落西山,詩人情無以堪。

詩的最後兩句轉寫花,不過不是月下之花,而是想象中凋零之花。月落杯空,夜將盡矣,於是對月的哀愁轉為對花的憐惜。月下之花如此動人,第二天一陣惡風颳起,便會落英遍地,而滿樹杏花也就只剩下點點殘紅。詩中寄寓了人生命運的感慨。

這首詩韻味淳厚,聲調流美,在表現手法上很有特色。首先是物與人的映襯,情與景的融入。人因物而情遷,物因人而生色。首句"杏花飛簾散余春",是一派晚春景色,天上有明媚之月,花下有幽居之人,綺麗之中略帶淒清之感。接着"明月入戶尋幽人"一句,達到了物我相忘的境界。詩人因情設景,因景生情,情景交融,出神入化。

構思的錯落有致,變化自如,使全待情致顯得更濃。開篇兩句既寫花又寫月。三、四句重點寫月,其中也有寫花之筆。五、六句寫花、寫酒,但重在寫花。七、八句寫愛月之深。九、十句寫惜月之情。最後兩句是虛筆,借花的凋零寫惜春之情,並寄有身世之感,寓意更深一層。通觀全篇,詩人緊扣詩題,不斷變換筆墨,圍繞花、月、酒三者,妙趣橫生。

詩人筆下的月,不僅是含情脈脈,而且帶着一股仙氣與詩清。這種仙氣與詩情,是詩人超脫飄逸風格的體現,也是詩人熱愛自然的心情的流露。

作者簡介

蘇軾[2](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漢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

徽宗即位後,蘇軾被調廉州安置、舒州團練副使、永州安置。元符三年四月(1100年)大赦,復任朝奉郎,北歸途中,於建中靖國元年七月二十八日(1101年8月24日)卒於常州(今屬江蘇)。葬於汝州郟城縣(今河南郟縣),享年六十五歲。蘇軾留下遺囑葬汝州郟城縣鈞台鄉上瑞里。次年,其子蘇過遵囑將父親靈柩運至郟城縣安葬。 宋高宗即位後,追贈蘇軾為太師,諡為「文忠」。

蘇軾在文、詩、詞三方面都達到了極高的造詣,堪稱宋代文學最高成就的代表。而且蘇軾的創造性活動不局限於文學,他在書法、繪畫等領域內的成就都很突出,對醫藥、烹飪、水利等技藝也有所貢獻。蘇軾典型地體現着宋代的文化精神。

蘇軾是宋代文學最高成就的代表,並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其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並稱「蘇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亦善書,為「宋四家」之一;工於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等傳世。

蘇軾在詞的創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就一種文體自身的發展而言,蘇詞的歷史性貢獻又超過了蘇文和蘇詩。蘇軾繼柳永之後,對詞體進行了全面的改革,最終突破了詞為「艷科」的傳統格局,提高了詞的文學地位,使詞從音樂的附屬品轉變為一種獨立的抒情詩體,從根本上改變了詞史的發展方向。蘇軾的詩現存約兩千七百餘首。

視頻

《百家講壇》 蘇軾(一)人見人愛蘇東坡

蘇軾詩詞——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參考資料

  1. 《月夜與客飲酒杏花下》 詩詞文句網
  2. 蘇軾 古詩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