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月是故鄉明(若荷)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月是故鄉明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月是故鄉明》中國當代作家月是若荷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月是故鄉明

冷露乍起,鴻雁遠飛,夜晚一覺醒來,發現書房裡電腦還開着,自設的主頁上,彈出一封電子郵件,打開來,是一張中秋賀卡。深藍色的邊框內,天幕深邃,安祥純淨,一枝桂樹斜逸而出,意境優美,宛若月宮。

隨着畫面的疊化、變幻,一輪新月緩緩升起,皎潔圓潤,悠然入雲。與此同時,兩行熟稔的詩句也躍然而出:「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有音樂漸漸響起,似秋風倏然漫過,飄渺而又空靈。

是一曲古箏演奏的《花好月圓》。郵箱是陌生的,收信人的名字也不是我,顯然是對方發錯了地址,只是這封信,這份心,令人可欽。生活在當下,有着如此懷鄉情結的人,已經不多。

傳統的家信越來越看不到了。人們用網絡和手機發送祝福信息,於是便有了錯發的賀卡,有了粗心的不曾謀面的人。而我卻在懷念着書信,除了書信,不能期望其他的方式,能夠驅散眼前的牽念,還復心頭的相思。

每年的月圓中秋,總會給我帶來許多的心事,越怕觸及,越是無法逃避。當芬芳的年華像花瓣一樣層層剝落,在塵世和心上印下斑駁的傷痕之後,眼前的中秋明月,亦在我的心中變得潔白芬芳。它像一朵盛開的蓮花,在我遠離故鄉的心頭兀自生長,生長出一縷鄉情、鄉思且晝夜不息。

無法找到一個隱蔽的角落安存。老家峪北,是個不大的山村,風景秀麗,依山傍水,生態環境非常優美。這裡的山上遍布着沙棗樹棵,山頭黝黑的寨牆經過風雨的剝蝕,就掩藏在這些長滿沙棗的灌木里。八九月份,熱辣辣的山風將沙棗吹熟,一枚枚嬌媚動人地盪在枝頭,人們上山採摘沙棗,把它們曬軟收藏,留做月餅之用。

峪北的中秋,家家戶戶都要做月餅,飯菜可以不豐,卻不可沒有月餅。唯有月餅供在桌上,焚香拜月才顯得虔誠,這是峪北古村流傳下來的風俗。小小的月餅不僅象徵着團圓,它還象徵着富足。

峪北人做月餅,把上好的麵粉油酥烘炒一下,和成軟硬適中的麵團揉成長條,掐出相同的等份,分別擀成中間厚四周薄的圓皮,將月餅餡包在中間,按進木製的模子裡壓扁,倒出來擺進平鍋里小火烤熟,就變成了香甜的月餅。

最講究的是月餅餡,或把沙棗捶成泥,做棗泥月餅,或用核桃、冰糖、蒸熟的米粉做成,撒上切絲曬乾的青紅蘿蔔絲點綴,不僅口味獨特,顏色也非常好看。父母在這裡教書時,我們跟着住在這裡。

小腳的阿娘怕我們冷清,常把我們喊到她的家中,大家圍在一起過中秋,做月餅,我們稱作團圓餅。那一年,阿娘家的新娶媳婦回門,從娘家帶回幾包月餅,這包月餅讓阿娘好一陣歡喜。她把一張方桌安在天井中間,將月餅四角端莊地擺在盤中。

旁邊襯幾枚水果,然後讓我們圍坐在在葡萄架下,或露天鋪坐席上,虔誠地欣賞天上的月亮。阿娘說,月亮里住着我們遙不可見的神仙,阿娘常講的人物是花前拜月的貂嬋,月中砍伐桂樹的吳剛,還有西廂記里的崔鶯鶯。

從那時起,我便記住了峪北的月亮,便記住了為張生牽線西廂的紅娘。我甚至猜想月宮裡的那棵桂樹,經了吳剛不停的砍伐,為何能夠刀口自愈,經年不倒。仰望那輪明月,不管走向哪裡,感覺都不如峪北的圓滿,當然也不如峪北的明亮。

它映在水裡時,用手盪一盪河水,明月譁然,輕輕流動出一種琥珀的光暈,很像一方不規則的硯台。峪北人崇尚文化,喜歡讀書識字,舊時村里曾辦過私塾,得以書香延續,出過秀才和舉子。後來村里辦起學校,母親就是學校的老師。

喜歡峪北的月餅,主要是喜歡月餅裡面的青紅絲,它那絲絲縷縷的形狀,仿佛一種情緒的纏繞,讓人不覺生出遐思——萬千韻味,萬千悠長。峪北人種蘿蔔,春天種下,秋天收穫,加工成蘿蔔絲晾在竹蓆之上,染成青紅兩色拌進餡里,象徵着節日的喜氣。

峪北的月餅味道純正,樣式簡單,沒有當今月餅味道古怪,眼花撩亂。峪北的中秋清醇、樸實、恬淡,就像代代相傳、無法割捨的田園。峪北的中秋,既是收穫的積蓄,又是收穫的開端,

而今身在異鄉,月亮還是那個月亮,卻已是「秦時明月依舊在,朝起朝落意不同」了。面對意外收到的電子賀卡,我的心裡湧出一份莫名的感動。不知那位陌不相識的人,是兒時的玩伴,還是別人的紅顏?是近在眼前,還是與我相隔萬水千山?

這張小小的電子賀卡,賦予的是一種怎樣的特殊含義,在那層層疊疊的畫面之上,有蓮花芬芳,有桂子飄香,如詩如畫的景象里,寄寓了怎樣一種深情厚意。蒼茫無際的季風,不知侵蝕了多少歲月,卻無法侵蝕我們的記憶,就像侵蝕不去我對峪北的思念一樣。

它是生長在心頭的一顆硃砂痣,是我四十餘年裡的深藏。

在我國,以書信作為交往溝通的方式已有兩千五百多年,古時每到中秋,遊子都以書信寄懷。人間重視歡聚,更重視離別之苦,每念及此,便會附註書信,托人輾轉送回故鄉,表達內心的牽掛,也報自身的平安。用情真摯,辭意雋永。

即使沒有郵差,也要把託付空中的大鳥,銜信而往,謂之鴻雁傳書。這樣的書信,每逢團圓佳節更為頻繁,更為厚重,於是便有了「風清月正圓,信是佳時節」,「南都從事莫羞貧,對月題詩有幾人」之佳句。

曾幾何時,我每月都要寄封家書,一切安好,讓家人知悉放心。而今身居城市,信息發達,所看到的人們都日夜匆忙,白髮漸密,書信漸疏,縱有欣賞書信之人,也寧願耗費時光研磨筆法,不會滿懷深情修書一封。柴門雖然簡陋,卻還有人情事故,書信往來。

現代的人們,只能在網絡面前模擬賀卡,廖寥片言,只希望鄉愁自有別續。人心不在,這份情意也就淡了。

露冷星稀,月已中天升起,我關閉了電腦,走向窗前,抬頭仰望獵戶星雲。城市里的燈光,似乎永遠亮着。嘈雜的夜音里,有攪拌機的聲音傳來。城市裡的中秋,原來是這樣冷清,又這樣繁忙。許多人家,已不再為這個節日杯觥交錯。

不管怎樣,且把它當作遠方的的祝福吧,那份賀卡,在這樣的夜晚,這樣的時刻,在遠離故鄉的每一個角落,還有多少人在月下默默祈禱:家事順心,花好月圓;多少人在月下對酒當歌,暢談豪情。

同樣,在這樣的夜晚,如我這樣的遠離家鄉的人們,也將會把一腔積攢的思緒託付明月,給故鄉更多的期待和寄語。[1]

作者簡介

若荷,本名宋尚明,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有作品編入小學語文課本、高中語文試卷和中學生拓展閱讀課本,入選《中國散文年選》《中國精短美文精選》《中國散文排行榜》等選本。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