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月跡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月跡》是賈平凹散文的代表作。最初發表在《散文》1980年第11期,後編入散文集《月跡》。

原文

我們這些孩子,什麼都覺得新鮮,常常又什麼都不覺得滿足;中秋的夜裡,我們在院子裡盼着月亮,好久卻不見出來,便坐回中堂里,放了竹窗簾兒悶着,纏奶奶說故事。奶奶是會說故事的,說了一個,還要再說一個……奶奶突然說:

「月亮進來了!」

我們看時,那竹窗簾兒里,果然有了月亮,款款地,悄沒聲兒地溜進來,出現在窗前的穿衣鏡上了:原來月亮是長了腿的,爬着那竹簾格兒,先是一個白道兒,再是半圓,漸漸地爬得高了,穿衣鏡上的圓便滿盈了。我們都高興起來,又都屏氣兒不出,生怕那是個塵影兒變的,會一口氣吹跑呢。月亮還在竹簾兒上爬,那滿圓卻慢慢兒又虧了,末了,便全沒了蹤跡,只留下一個空鏡,一個失望。奶奶說:

「它走了,它是匆匆的;你們快出去尋月吧。」

我們就都跑出門去,它果然就在院子裡,但再也不是那麼一個滿滿的圓了,盡院子的白光,是玉玉的,銀銀的,燈光也沒有這般兒亮的。院子的中央處,是那棵粗粗的桂樹,疏疏的枝,疏疏的葉,桂花還沒有開,卻有了累累的骨朵兒了。我們都走近去,不知道那個滿圓兒去哪兒了。卻疑心這骨朵兒是繁星兒變的;抬頭看着天空,星兒似乎就比平日少了許多。月亮正在頭頂,明顯大多了,也圓多了,清清晰晰看見裡邊有了什麼東西。

「奶奶,那月上是什麼呢?」我問。

「是樹,孩子。」奶奶說。

「什麼樹呢?」

「桂樹。」

我們都面面相覷了,倏忽間,哪兒好像有了一種氣息,就在我們身後裊裊,到了頭髮梢兒上,添了一種淡淡的痒痒的感覺;似乎我們已在了月里,那月桂分明就是我們身後的這一棵了。

奶奶瞧着我們,就笑了:

「傻孩子,那裡邊已經有人了呢。」

「誰?」我們都吃驚了。

「嫦娥。」奶奶說。

「嫦娥是誰?」

「一個女子。」 哦,一個女子。我想。月亮里,地該是銀鋪的,牆該是玉砌的:那麼好個地方,配住的一定是十分漂亮的女子了。

「有三妹漂亮嗎?」

「和三妹一樣漂亮的。」

三妹就樂了:

「啊,啊!月亮是屬於我的了!」

三妹是我們中最漂亮的,我們都羨慕起來。看着她的狂樣兒,心裡卻有了一股兒的嫉妒。

我們便爭執了起來,每個人都說月亮是屬於自己的。奶奶從屋裡端了一壺甜酒出來,給我們每人倒了一小杯兒,說:「孩子們,你們瞧瞧你們的酒杯,你們都有一個月亮哩!」

我們都看着那杯酒,果真裡邊就浮起一個小小的月亮的滿圓。捧着,一動不動的,手剛一動,它便酥酥地顫,使人可憐兒的樣子。大家都喝下肚去,月亮就在每一個人的心裡了。奶奶說:

「月亮是每個人的,它並沒有走,你們再去找吧。」

我們越發覺得奇了,便在院裡找起來。妙極了,它真沒有走去,我們很快就在葡萄葉兒上,磁花盆兒上,爺爺的杴刃兒上發現了。我們來了興趣,竟尋出了院門。

院門外,便是一條小河。河水細細的,卻漫着一大片的淨沙;全沒白日那麼的粗糙,燦燦地閃着銀光,柔柔和和地像水面了。我們從沙灘上跑過去,弟弟剛站到河的上灣,就大呼小叫了:

「月亮在這兒!」

妹妹幾乎同時在下灣喊道: 「月亮在這兒!」

我兩處去看了,兩處的水裡都有月亮,沿着河沿跑,而且哪一處的水裡都有月亮了。我們都看起天上,我突然又在弟弟妹妹的眼睛裡看見了小小的月亮。我想,我的眼睛裡也一定是會有的。噢,月亮竟是這麼多的:只要你願意,它就有了哩。

我們就坐在沙灘上,掬着沙兒,瞧那光輝,我說:

「你們說,月亮是個什麼呢?」

「月亮是我所要的。」弟弟說。

「月亮是個好。」妹妹說。

我同意他們的話。正像奶奶說的那樣:它是屬於我們的,每個人的。我們就又仰起頭來看那天上的月亮,月亮白光光的,在天空上。我突然覺得,我們有了月亮,那無邊無際的天空也是我們的了:那月亮不是我們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嗎?大家都覺得滿足了,身子也來了困意,就坐在沙灘上,相依相偎地甜甜地睡了一會兒。

賞析

賈平凹的散文集《月跡》給我們展示了一種靜虛的禪境,這是賈平凹對禪意的妙悟。這種妙悟的禪意主要表現在作者於《月跡》中給我們描寫的一系列意象之中所描繪的一系列意象——月、水、山之中。通過這些意象,作者給我們展示了一種靜虛、空靈之境。也正因為這些頗具象徵意味的意象,使他的作品意蘊深遠,情味深長。這種創作的審美取向,在當前的散文創作中仍將給我們很大的啟示。

古往今來,大凡寫月者,或「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抒發羈旅懷鄉之情;或「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寫睹月思人之意;或「春去秋來不相待,水中月色長不改」,感嘆人生的短促,時光的流逝……而這篇散文拋卻此窠臼,另闢蹊徑,以孩童的心態、孩童的目光來展示、描繪中秋之月跡,給人耳目一新之感。[1]

作者簡介

賈平凹(1952年-),男,中國大陸當代著名作家,中國作家協會理事、中國作家協會陝西分會副主席。

現在為西安建築科技大學人文學院院長。陝西省商洛市丹鳳縣棣花鎮人,1975年畢業於西北大學中文系,1974年開始發表作品。

著有小說集《賈平凹獲獎中篇小說集》、《賈平凹自選集》,長篇小說《商州》、《白夜》,自傳體長篇《我是農民》等。[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