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有關洛陽靈山寺的歷史傳說

靈山寺

來自網絡的圖片

有關洛陽靈山寺的歷史傳說靈山寺創建於何時,沒有確鑿的文字資料可考,根據司馬光《靈山寺》、《靈山寺流泉》兩首詩推斷,靈山寺的創建最晚也應在宋真宗年間,甚而可能在北宋之前,還有學者從寺院殿堂布局和鑒真和尚在日本所建寺院殿堂基本相同判斷,靈山寺極有可能是唐初建築。有關洛陽靈山寺流傳着不少軼事傳說.[1]

明代嘉靖年間的朝中大臣王邦瑞,字維賢,號鳳泉,宜陽縣蓮莊村人。八歲讀書,過目不忘。三年讀完四書五經。十二歲能吟詩作賦,寫出八股文。十八歲中舉,二十二歲進士及第。歷任地方官和朝廷重臣,最後升兵部尚書之職。

據傳,王邦瑞的五叔王言是個秀才,也是王邦瑞的啟蒙老師,後把他轉送到靈山寺的私塾。靈山寺私塾的老師是一位老翰林,學識淵博。

靈山寺院東院牆外邊有個深水潭,名叫鳳凰泉,一年四季活水長流。王邦瑞是這個私塾里的高才生,是老翰林的得意弟子,私塾又設在離泉不遠的古廟裡,因而老師就給他起了一個號,叫「鳳泉」。

在私塾里,學生們除讀書、寫字、作文章之外,每天還要輪流值日掃地,打掃衛生。王邦瑞當然也不例外。可是因用廟房作教室,裡面有幾尊泥塑像,掃地很不方便。每逢輪到王邦瑞值日,他總是起得很早,別的同學起床前,他就已經把地掃得乾乾淨淨,坐在位子上讀書了。大家都看到地面很乾淨,但誰也沒有親眼看見他掃過地。後人對其中的奧妙傳來傳去,傳成了神話般的故事。說是:每逢他值日時,總是提前起床,手掂笤帚指着泥塑像說:「出去,出去,別誤我掃地」。真的所有的泥塑像都很聽他的話,一個個慢慢走到門外,邦瑞趁這時候認真地把地面掃好,又到門外對着泥塑像說「回去,回去,各回本位」。

於是這幾尊塑像真的又一個個回到廟內坐在原位上不動。有一次,王邦瑞值日掃地時,碰巧一個學友起來跑肚子,看到了他掃地的經過,就把這情況告訴同學們。大家都不相信此事,但經過幾次暗地觀察,真的看到王邦瑞值日掃地總是如此這般。於是大家就把這個奇聞報告給老師。老師說:「你們都去讀書吧,不要胡說八道。」

大家都嚷着說,「老師不信,等他值日掃地時你去看看,便知分曉。」。

學生走後,老翰林思忖着:怎麼會有這種怪事?我要親自看一下。當王邦瑞值日的早上,老師事先躲的廟對門的耳房,門半開半掩,真的看到王邦瑞讓泥塑神像出門站在月台上,又見王邦瑞掃完地叫神像回去的情景。老翰林驚奇地說:「王邦瑞真是神童啊!」從此,他對邦瑞更加辛勤栽培,把自己所有的知識,一點也不保留地教給了王邦瑞。

目錄

藝文作品

靈山酌水賦

葉子駐節宜陽,觀風河洛,校士既竣,整車出廓,宜陽令牟君邀汝州刺史、列縣十五令尹,共扶我車,爭先投轄,願借靈山之錄,解我文字之縛爾。其風清日霽,出自城皋,逶邐綠野,點綴村茅,沙銷金屑,麥秀青袍,率履平曠,舉足漸高。挹茲靈山之勝,蓋十有五里而遙。已爾行數千武,躋山之巔,清清僧舍,曲曲流泉,循泉而步徑,窮其源最高之處,玄潭在焉。

斯時也,眾君酌酒,葉子酌水,惟水之寒,冰雪我齒,烹以丹爐,味過醪醴,桂雨松風,鼓吹我耳,笑謂諸君曰:我之所飲者,既濟之水也,有能飲天一之水者乎?

仆願觀其長技。於是登封傅令自稱生平,溽暑之中,飲水三十餘碗而未已。時方夏初,飲才一二而止,乃其鯨吞鰲吸之狀,固已躍然而喜。自是諸君,次第豪飲,水幾為枯,醉此瑩玉,拋彼酪奴,蓋主人牟君不能樂也。奮袂而起,摻觥而挹,眾客謝不能飲,獨永寧賈君、偃師孫君,銜遠山而吞長江,不啻岳陽之湖,飛太白兮盡興,日將暝兮尋歸途。預命篙工,艨棹洛河。

隸卒沿山而覓徑,主客泛舟而逐波。葉子樂甚,擊節而歌,歌曰:瞻彼洛矣,惟水泱泱,昔我夢寐,宛在中央,豈知今日,焉□徜徉,水哉水哉,何殊故鄉!諸君屬和,聲動帆檣,或詠唐人之佳句,或諷騷人之遺芳,新舊錯出,雅興何長,舍舟登岸,彼此兩忘,縱馬首而東去,猶似乘船之知章。

翳然亭記

余以癸巳(萬曆二十一年,公元一五九三年)之夏日,為令此邦,顧瞻屏山,乃召士庶而謂之曰:美哉,錦屏,鬱鬱蒼蒼,妃子紀勝,仙客勒珉,中州奇觀,其在斯乎?士庶轉相謂余曰:眺斯屏也,亦足以觀矣,孰與夫靈山尤稱奇絕哉!余復進士庶而渭之曰:靈山,吾聞其語矣,所以雲奇者安在?士庶又環向而謂余曰:君侯知靈山之所以奇矣乎?

山之取象曰鳳凰山,諸峰聳碧左右,兩翼翩翩,勢欲飛也。伸頸,飲洛河之流;舉目,睇邙山之勝,中創梵宇,伏於其背,衲子云礽,傳自盛唐。紫崖仙洞羅列在前,秦松漢柏荷插在後。顧不奇且古歟?尤可奇者,梵宮之側有鳳凰泉焉,探之莫窮其際,老槐倒影,幼竹蒙蔭,舊制亭榭,以備游觀,凡名公巨卿之所詠,騷人墨客之所述,浹於間壁矣,君侯曷往游焉。

余又謂諸士庶曰:信斯奇也,吾將登臨之,畢吾仰止之思矣,滹會以邦遭水沴止稽,至甲午(萬曆二十二年,公元一五九四年),載陽以布振行過而臨焉,一一如諸士庶所指吐不爽也。佳山佳水佳題,奇則奇矣,亭就圮且為潭漫,又穆然嘆曰:此弗一更置潤色之,美弗彰,盛弗傳也,豈非司土者與有責歟?

卒然力未之逮,稽至丁酉(萬曆二十五年,公元一五九七年),始捐資鳩工鼎建焉。視前制頗□蔚矣。復於梵左造鳳儀一軒,鑿以魚池,環以青篁,引泉水襟繞,靈山勝概益增,錦屏且拱而揖之矣。維時士庶幸其改觀也,咸謂予宜紀其顛末,敢不辭譾昧僭,題曰:翳然亭,取水木交翠之義也,目志年月云爾。

鳳凰亭翟公竹記

嘉靖丁巳(嘉靖三十七年,公元一五五七年)秋邑侯衛公心,延巡道陳公於鳳凰亭上,翟公為席東,以公為陳公舊也。酒數行,相盤桓於池上旁曰:清泉翠竹,上下相映,為騷人增詩興耳。且本固節貞,枝葉盛美,日有清陰,風有清聲,古人多愛此君有以也。翟公曰:噫噫,斯竹乃予所手植者,蓋當弘治己酉(弘治二年,公元一四八九年),予方總角,從師馬公信讀書於斯,因移宜庠竹而培之,寺僧智宣所同有事者也,歲久繁滋,遂成林矣。

衛公伐石,以記其事,爰屬予以文,予既不敢負公之命,而翟公齒德兼隆,為鄉邦表率,尤其所當識者。衛公,諱心,別號析麓,舉庚戌進士,晉陽城人也。

翟公,邑人,文其名,宗周其字,屏山其號,以歲薦訓延安署府事,遇荒活饑民千餘命。繼諭商河視縣篆,適世宗皇帝南幸,夜卻種馬常例金五百兩,一時保薦交至不次晉秩,而公急流勇退矣,優遊林下四十餘年,沖素雅淡。絕跡公門,壽九十九而卒。嘉靖四十三年(一五四五年)崇祀鄉賢,七子,五十餘孫,本文沛衍傳書奕世,如斯竹苞茂雲。[2]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