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有關龍門石窟的傳說故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龍門石窟

來自網絡的圖片

有關龍門石窟的傳說故事龍門石窟位於河南省洛陽市,是世界上造像最多、規模最大的石刻藝術寶庫,與莫高窟、雲岡石窟並稱中國三大石窟,後加麥積山石窟稱四大石窟。龍門由大禹治水中所開鑿,魚躍龍門的傳說亦發生於此。其石窟則始鑿於北魏孝文帝年間,盛於唐,終於清末。歷經10多個朝代陸續營造長達1400餘年,是世界上營造時間最長的石窟。[1]

傳說故事

相傳遠古時期,洛陽南面有一大片煙波浩淼的湖水,周圍青山蒼翠,芳草萋萋。人們在山上放牧,在湖裡打魚,過着平靜的生活。村裡有個勤勞的孩子,天天到山上牧羊,常常聽到從地下傳出「開不開」的奇怪聲音,回到家,便把這件事告訴給母親。

母親想了想,便告訴他,如果再聽到的話就回答:「開!」誰知一聲未了,天崩地裂,龍門山傾刻從中間裂開,洶湧的湖水從裂口傾出,奔騰咆哮地繞過洛陽城,一瀉千里流向東海。水流之後,無數清泉從山崖石罅中迸出,蓄為芳池,瀉為飛瀑。

兩山的崖壁上則出現了無數蜂窩似的窟隆,窟隆內影影綽綽全是石像,有的眉清目秀,有的輪廓不清,千姿百態,蔚為奇觀。從此,龍門石窟便名揚天下了。

禹鑿龍門

大禹開鑿的龍門山,就是現在龍門石窟所在。《水經注》記載:「昔大禹疏龍門以通水,兩山相對,望之若闕,伊水歷其間,故謂之伊闕。」在禹鑿龍門之前,龍門山是一個相連的整體,不分東西兩山。

伊水在龍門山之南積聚,受阻於此山無法向北流出,形成了一片汪洋,時常洪水泛濫。因此,大禹鑿開龍門山,使龍門山分為東西兩半,伊水便得以從兩山中間向北流出。龍門山可作東西兩山的統稱,在其被伊水(伊河)分為兩半後,其東山於武則天建香山寺後而專稱「香山」,而西山則繼續稱「龍門山」。

傳說中那個洪水泛濫的時期,洛水和伊水都因受阻而形成一片大的汪洋,類似於堰塞湖,當然在那個時期形成的規模遠比堰塞湖大得多。人民窘困不堪,溺死甚多。大禹甚至遭受洪水之苦,於是帶領人民首先疏通了洛水,使之注入黃河,而伊水受阻於龍門山,因此鑿開龍門山使得伊水和洛水匯合一起注入黃河,從而解決了這裡的水患。

魚躍龍門

魚躍龍門的傳說故事,便發生在今洛陽龍門石窟所在地。李白《贈崔侍御》:「黃河三尺鯉,本在孟津居,點額不成龍,歸來伴凡魚。」詩中的「孟津」即今洛陽下轄縣,北臨黃河。

相傳,禹辟伊闕以後,水流湍急,游息於孟津(今洛陽下轄縣)黃河中的鯉魚,順着洛、伊之水逆行而上,當游到伊闕龍門(今洛陽龍門石窟所在地)時,波浪滔天,紛紛跳躍,意欲翻過。跳過者為龍,跳不過者額頭上便留下一道黑疤,所以唐代大詩人李白在《贈崔侍御》詩中寫道:「黃河三尺鯉,本在孟津居,點額不成龍,歸來伴凡魚。」

魚躍龍門,又稱鯉魚跳龍門、鯉躍龍門等。比喻中舉、升官等飛黃騰達之事。也比喻逆流前進,奮發向上,事業成功或地位高升。[2]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