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有限理性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有限理性是中國專有名詞。

世界三大漢語詞典分別是中國大陸的《 漢語大詞典[1]》(共13冊,5.6萬詞條,37萬單詞)、中國台灣的《 中文大辭典 》(共10冊,5萬詞條,40萬單詞)以及日本的《 大漢和辭典 》(共13冊,4.9萬詞條,40萬單詞)。漢字是記錄漢語的文字[2],它已有六千年左右的歷史,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

名詞解釋

有限理性是指介於完全理性和非完全理性之間的在一定限制下的理性。有限理性是為抓住問題的本質而簡化決策變量的條件下表現出來的理性行為。

在實際決策中,「有限理性」表現為:決策者無法尋找到全部備選方案,也無法完全預測全部備選方案的後果,還不具有一套明確的、完全一致的偏好體系,以使它能在多種多樣的決策環境中選擇最優的決策方案。

有限理性的產生

20世紀50年代之後,人們認識到建立在「經濟人」假說之上的完全理性決策理論只是一種理想模式,不可能指導實際中的決策。赫伯特·西蒙(Herbert Simon)提出了滿意標準和有限理性標準,用「社會人」取代「經濟人」,大大拓展了決策理論的研究領域,產生了新的理論——有限理性決策理論。

有限理性模型又稱西蒙模型或西蒙最滿意模型。這是一個比較現實的模型,它認為人的理性是處於完全理性和完全非理性之間的一種有限理性。

有限理性的管理人的假設

「有限理性的管理人」的假設建立在每個人都有的成就感上。當每個人都能夠在自己行事的範圍內自主工作,創造成就時,這本身就是一種巨大的激勵,使其獲得一種自己創造力得以發揮的滿足。為此,傳統的集權於上級領導,下級人員沒有自主權,只得服從指揮的管理方式,仔細看來已經束縛了下級人員在工作中創造性的發揮,而人真正的價值恰恰在於他的創造力。基於「有限理性的管理人」假設的管理思路和管理方式則要求恰當地分權,讓每個人在他所接受的授權範圍內獨立自主和創造性地工作、決策,發揮每個人的最大潛能,並從中塑造人本身。此外,為了保證企業目標的實現,要依靠嚴密計劃下的決策一致性,以及相應設計的新型組織體系。

有限理性模型的主要觀點

有限理性模型的主要觀點如下:

(1)手段-目標鏈的內涵有一定矛盾,簡單的手段-目標鏈分析會導致不準確的結論。

西蒙認為,手段-目標鏈的次序系統很少是一個系統的、全面聯繫的鏈,組織活動和基本目的之間的聯繫常常是模糊不清的,這些基本目的也是個不完全系統,這些基本目的內部和達到這些目的所選擇的各種手段內部,也存在着衝突和矛盾。

(2)決策者追求理性,但又不是最大限度地追求理性,他只要求有限理性。

這是因為人的知識有限,決策者既不可能掌握全部信息,也無法認識決策的詳盡規律。比如說,人的計算能力有限,即使藉助計算機,也沒有辦法處理數量巨大的變量方程組;人的想像力和設計能力有限,不可能把所有備擇方案全部列出;人的價值取向並非一成不變,目的時常改變;人的目的往往是多元的,而且互相牴觸,沒有統一的標準。因此,作為決策者的個體,其有限理性限制他作出完全理性的決策,他只能盡力追求在他的能力範圍內的有限理性。

(3)決策者在決策中追求「滿意」標準,而非最優標準。

在決策過程中,決策者定下一個最基本的要求,然後考察現有的備擇方案。如果有一個備擇方案能較好地滿足定下的最基本的要求,決策者就實現了滿意標準,他就不願意再去研究或尋找更好的備擇方案了。

這是因為一方面,人們往往不願發揮繼續研究的積極性,僅滿足於已有的備擇方案;

另一方面,由於種種條件的約束,決策者本身也缺乏這方面的能力。在現實生活中,往往可以得到較滿意的方案,而非最優的方案。

根據以上幾點,決策者承認自己感覺到的世界只是紛繁複雜的真實世界的極端簡化,他們滿意的標準不是最大值,所以不必去確定所有可能的備擇方案,由於感到真實世界是無法把握的,他們往往滿足於用簡單的方法,憑經驗、習慣和慣例去辦事。因此,導致的決策結果也各有不同。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