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望江南 - 詞牌名

望江南 - 詞牌名

來自 呢圖網 的圖片

中文名稱;望江南

別名;憶江南、夢江南、江南好、謝秋娘、望江梅

始興年代;唐代

流行時代;宋代

正體字數;二十七字

代表作;《望江南·梳洗罷》等

望江南-詞牌名,又名"憶江南""夢江南""江南好""望江梅""春去也""夢遊仙""安陽好""步虛聲""壺山好""望蓬萊""江南柳"等。《金奩集》入"南呂宮"。原為單調,二十七字,三平韻,中間七言兩句,以對偶為宜。第二句亦有添一襯字者。宋人多用雙調。代表作有溫庭筠《望江南·梳洗罷》、蘇軾《望江南·超然台作》等。[1]

目錄

其他術語

詞牌名

格律

平中仄,中仄仄平平(韻)。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中仄仄平平(韻)。

中仄仄平平(韻)。

又名《憶江南》、《夢江南》、《江南好》。《金奩集》入「南呂宮」。段安節《樂府雜錄》:「《望江南》始自朱崖李太尉(德裕)鎮浙日,為亡妓謝秋娘所撰。本名《謝秋娘》,後改此名。」廿七字,三平韻。中間七言兩句,以對偶為宜。第二句偶亦有添一襯字者。宋人多用雙調。

單調格式

格律對照例詞:(唐)劉禹錫《望江南·春去也》

平中仄,中仄仄平平。

李德裕畫像

春去也!多謝洛城人。

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中仄仄平平。

弱柳從風疑舉袂,叢蘭裛露似沾巾,

中仄仄平平。

獨坐亦含顰。

(說明:平,填平聲字;仄,填仄聲字;中,可平可仄;加粗體字為韻腳所在。)

雙調格式

格律對照例詞:(宋)歐陽修《望江南·江南蝶》

平中仄,中仄仄平平。

江南蝶,斜日一雙雙。

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中仄仄平平。

身似何郎全傅粉,心如韓壽愛偷香,

中仄仄平平。

天賦與輕狂。

平中仄,中仄仄平平。

微雨後,薄翅膩煙光。

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中仄仄平平。

才伴遊蜂來小院,又隨飛絮過東牆,

中仄仄平平。

長是為花忙。

(說明:平,填平聲字;仄,填仄聲字;中,可平可仄;加粗體字為韻腳所在。

江南月,

清夜滿西樓。

雲落開時冰吐鑒,

浪花深處玉沉鈎。

圓缺幾時休。

作品示例

1、望江南  

王琪

江南月,清夜滿西樓。雲落開時冰吐鑒,浪花深處玉沉鈎。 圓缺幾時休。星漢迥,風露入新秋。丹桂不知搖落恨, 素娥應信別離愁。天上共悠悠。 王琪的這首詠月詞,借景抒懷,托物言情:夜月的圓缺不休,象徵人事的聚散無常;嫦娥的形象寄寓深沉而痛切的離愁,寫盡了人間的悲歡離合。全詞寫景生動,體物精微,意境悠遠,含蓄蘊藉。

起句「江南月,清夜滿西樓」,寫一個天朗氣清的秋夜,明亮的月光灑滿了西樓。「雲落開時冰吐鑒,浪花深處玉沉鈎。」月升月落,月圓月缺,不知重複了多少次。上句寫天上月,雲堆散開之時,圓月如冰鑒(鏡)高懸天宇;下句寫江中月,浪花綻放深處,缺月似玉鈎沉落江心。前句「鑒」寫月圓,後句「鈎」寫月缺:「冰吐鑒」、「玉沉鈎」,句式新穎別致。本應是「冰鑒」、「玉鈎」為詞,作者以動詞「吐」、「沉」隔開名詞詞組「冰鑒」、「玉鈎」,這樣冰、玉狀月色的皎潔;鑒、鈎描明月的形態,不僅句式有頓挫峭撥之妙,而且詞意上也頗具匠心。上片結句「圓缺幾時休」,既承接收攏了前兩句,又以月圓月缺何時了的感慨,十分自然地開啟了下片。但月中嫦娥離群索居,無休止的孤寂的生活中,肯定體驗到了離別的痛苦。素娥,嫦娥之別稱。丹桂,神話傳說月中有桂樹,高五百丈,斫之,樹創隨合(段成式《酉陽雜俎。天咫》)。結句「天上共悠悠」,道出了人間離人和天上嫦娥,都為月缺人分離、月圓人未圓而黯然神傷。悠悠,憂思綿遠的樣子。一個「共」字,收到了「一石擊雙鳥」的藝術效果。

這首詠月詞,留給讀者的回味是深長悠遠的。那清麗瀟灑、簡約含蓄的風致,確乎是人們難以忘懷的。

2、望江南  

吳文英

三月暮,花落更情濃。 

人去鞦韆閒掛月,馬停楊柳倦嘶風。 

堤畔畫船空。

懨懨醉,盡日小簾櫳。 

宿燕夜歸銀燭外,流鶯聲在綠陰中。 

無處覓殘紅。

吳文英詞作鑑賞

這是一首傷春懷遠的艷情詞,在名家的筆下以雅秀的筆意和綿密的章法描摹而出,一點都不顯俗套,反而是曲曲傳出了戀人的真摯情感和深微心理。

「三月暮,花落更情濃」。暮春三月,這裡說的不是花落水流紅、閒愁萬種的時節。「更情濃」,濃情密意,指的應是歡情。那麼,「人去鞦韆閒掛月,馬停楊柳倦嘶風。堤畔畫船空」幾句呢,初讀之下,很可能覺得是在寫「方留戀處,蘭舟催發」(宋人柳永《雨霖鈴》句)的分手情狀;況且「鞦韆閒掛月」,也容易使人聯想到韓偓的《寒食夜》:「夜深斜搭鞦韆索,樓閣朦朧煙雨中」,或者夢窗自己的《風入松》:「黃蜂頻撲鞦韆索,有當時縴手香凝。」但細細尋繹下去,便會知道都對不上號。

這裡繪製的絕不是雨橫風狂三月暮的淒涼圖畫。「人去」、「馬停」的筆墨,其間實在是隱去了若干具體的情事。一幕情深意密的「相見歡」,寫到如此隱約迷離,含渾蘊藉,手法可謂高明極了。不去實寫柳陰搖出畫船來的情狀,也不去細摹仕女鞦韆會的場景,而是完全看不到人的活動,作者只是側擊旁敲,輕靈地烘托出一個類似「空鏡頭」的畫面:閒掛月中的鞦韆索、駐泊堤旁的畫船、拴繫於垂楊的馬匹。這一切都在無誤地牽引着讀者的神思,循着詞人的細密思路,順理成章地湊泊過去:倦馬嘶風、柳邊船歇——待人歸!夜已深沉,月已朦朧。全部的環境完全被一種靜謐、甜美、而又聖潔的氛圍籠罩着。這,就是詞的上片的不寫之寫。實際上,而今樂事他年淚,這種對歡情的描寫,其實是在為下片的悲感作鋪墊。

季節,由春入夏;情感,也由似酒如密的濃情過濾到神態懨懨的如痴如醉。世事猶如春夢,失去便不可復得;人也如同飛鴻離去後也不再復回。密約幽期不可復得,峽雲無跡各自西東,剩下的只有無窮的悵惘和不盡的憶念,她也許只會獨自守着窗兒,整日價在情思昏昏中打發日子罷了。「宿燕夜歸銀燭外」,用的是溫庭筠《池塘七夕》詩「銀燭有光妨宿燕」的旖旎字面,而指的卻是人此時的孤棲處境。下一句「流鶯聲在綠陰中」綠陰內流鶯啼囀,更是使人傷春不忍聽,加倍烘托出主人公徬徨寂寞的心境。最後以「無處覓殘紅」歇拍,對應上文的「花落」,也點明景情迥異聚散匆匆的無奈,哀婉的歌聲里傾注着作者對不幸的主人公的綿邈深情。夢窗詞擅長以離合吞吐之法抒寫感懷舊遊之情。

比較而言,長調慢詞的篇幅更易於酣暢鋪排,直抒哀樂,而《望江南》這樣的小詞,要傳出虛實相生,悲歡迷見的韻調,實有相當的難度,而作者卻巧妙地將上下片屬於兩段時間的情事加以比照,悲歡相續,構成了全詞的渾然整體。尤其是他詠寫艷情而用的那種隱去情事,虛處傳神的獨特技法,造出了一個格調高雅、情意醇厚的空靈境界,這不能不令人擊節嘆賞。

3、望江南  

溫庭筠

梳洗罷,獨倚望江樓。

過盡千帆皆不是,斜暉脈脈水悠悠。

腸斷白蘋(pín)洲!

註解

【獨】寫出了女子孤獨落寞之情。

【脈脈】含情凝視,情意綿綿的樣子,這裡形容陽光微弱。

【洲】 水中小塊陸地。

【白苹】苹花白色,故稱白苹

(已成為上海中學教材,詳見七年級第二學期(試用本)第112頁)

譯文

梳洗完畢,獨自一人登上望江樓,倚靠着樓柱凝望着滔滔江面。千帆過盡盼望的人都沒有出現,太陽的餘暉脈脈地灑在江面上,江水慢慢地流着,眼望水中那開滿白色苹花的小洲,怎不令人愁腸寸斷。

鑑賞

詞中痴情女子對愛人的思念,真摯感人。望江樓上悄然獨立,只為能找尋心上人的歸蹤。夕陽西下,萬舟駛過,仍沒有愛人的身影。只見那悠悠流水,緩緩東流。心中的愛與恨,相思與失望交織一起,無不令人黯然神傷!

主題

本詞寫一女子登樓遠眺,盼望親人遠歸的情景,表現了她失望和悵惘的情懷。

賞析溫庭筠《望江南》

這首小令,只有二十七個字。「詞之難於令曲,如詩之難於絕句」,「一句一字閒不得」(《白香詞譜箋》)。起句「梳洗罷」,看似平平,「語不驚人」。但這三個字內容豐富,給讀者留了許多想像的餘地。這不是一般人早晨起來的洗臉梳頭,而是特定的人物(思婦),在特定條件(準備迎接久別的愛人歸來)下,一種特定情緒(喜悅和激動)的反映。

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常以「爐薰闔不用,鏡匣上塵生。綺羅失常色,金翠暗無精」之類的描寫來表現思婦孤寂痛苦的生活和心情。本篇用法有所不同,離別的痛苦,相思的寂寞,孤獨的日子似乎就要過去,或者說她希望中的美好日子似乎就要來到,於是,臨鏡梳妝,顧影自憐,着意修飾一番。結果是熱烈的希望之火遇到冰冷的現實,帶來了深一層的失望和更大的精神痛苦,重新又要回到「明鏡不治」「首如飛蓬」的苦境中去。這三個字,把這個女子獨居的環境,深藏內心的感情變化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不是生動地表現出來了嗎?

接着,出現了一幅廣闊、多彩的藝術畫面:「獨倚望江樓。」江為背景,樓為主體,焦點是獨倚的人。這時的女子,感情是複雜的;隨着時間的推移,情緒是變化的。初登樓時的興奮喜悅,久等不至的焦急,還有對往日的深沉追懷……這裡,一個「獨」字用得很傳神。「獨」字,既無色澤,又無音響,卻意味深長。這不是戀人昵昵情語的「互倚」,也不是一群人嘰嘰喳喳的「共倚」,透過這無語獨倚的畫面,反映了人物的精神世界。一幅美人憑欄遠眺圖,卻是「誤幾回天際識歸舟」的「離情正苦」。把人、景、情聯繫起來,畫面上就有了盛妝女子和美麗江景調和在一起的斑斕色彩,有了人物感情變化和江水流動的交融。

「過盡千帆皆不是」,是全詞感情上的大轉折。這句和起句的歡快情緒形成對照,鮮明而強烈;又和「獨倚望江樓」的空寂焦急相連結,承上而啟下。船盡江空,人何以堪!希望落空,幻想破滅,這時映入她眼帘的是「斜暉脈脈水悠悠」,落日流水本是沒有生命的無情物,但在此時此地的思婦眼裡,成了多愁善感的有情者。這是她的痛苦心境移情於自然物而產生的一種聯想類比。斜陽欲落未落,對失望女子含情脈脈,不忍離去,悄悄收着餘暉;不盡江水似乎也懂得她的心情,悠悠無語流去。它像一組電影鏡頭:一位着意修飾的女子,倚樓凝眸煙波浩淼的江水,等待久別不歸的愛人,從日出到日落,由希望變失望,把這個女子的不幸,表現得多麼動人。

至此,景物的描繪,感情的抒發,氣氛的烘托,都已成熟,最後彈出了全曲的最強音:「腸斷白苹洲。」「末句最當留意,有餘不盡之意始佳。」和全詞「不露痕跡」相較,末句點出主題似太直,但在感情的高潮中結句,仍有「有餘不盡之意」。白苹洲在何處?俞平伯先生說,不要「過於落實,似泛說較好」,(俞平伯《唐宋詞選釋》),這是極為深刻的見解。但在本篇的藝術描寫中,應該是江中確有白洲在的,不是比喻、想像,也不是泛指,而是實寫。獨倚望江樓,一眼就可看到此洲,但那時盼人心切,只顧看船而不見有洲了。千帆過盡,斜暉脈脈,江洲依舊,不見所思,能不腸斷!

詞是注重作家主觀抒情的藝術形式。這首小令,情真意切,生動自然,沒有矯飾之態和違心之語。詞中出現的樓頭、船帆、斜暉、江水、小洲,這些互不相干的客觀存在物,思婦的由盼郎歸來的喜悅到「腸斷白苹洲」的痛苦失望,這些人物感情神態的複雜變化,作家經過精巧的藝術構思,使之成為渾然一體的藝術形象。作家的思想感情像一座橋樑,把這些景物、人物聯繫了起來,而且滲透到了景物描繪和人物活動之中,成了有機的藝術整體,使冰冷的樓、帆、水、洲好像有了溫度,有了血肉生命,變得含情脈脈;使分散孤立的風景點,融合成了具有內在邏輯聯繫的藝術畫面;使人物的外在表現和內在的心理活動完美統一地顯示出來。這正是現實生活中的思婦的怨和恨,血和淚,深深地感動了作家;在這些似乎平靜的字句中,跳動着作家真摯熱烈的心。

這首小令,像一幅清麗的山水小軸,畫面上的江水沒有奔騰不息的波濤,發出的只是一種無可奈何的嘆息,連落日的餘暉,也缺乏峻刻的寓意,盤旋着一股無名的愁悶和難以排遣的怨恨。還有那臨江的樓頭,點點的船帆,悠悠的流水,遠遠的小洲,都惹人遐想和耐人玩味,有着一種美的情趣,一種情景交融的意境。這首小令,看似不動聲色,輕描淡寫中醞釀着熾熱的感情,而且宛轉起伏,頓挫有致,於不用力處看出「重筆」。

思婦題材寫的人很多,可說是個「熱門題材」,但這首小令,不落俗套,很有特色。這也是個軟題材,但這首小令不是軟綿綿的,情調積極、健康、樸素。在有着綺靡側艷「花間」氣的溫詞中,這首小令可說是情真意切,清麗自然,別具一格的精品。

(選自《唐宋詞鑑賞集》,人民文學出版社1983年版)

簡析

「梳洗」在晨,「斜暉」臨暮,她自始至終倚樓遠眺,可眼前過盡的千帆都不是所盼之舟,希望、失望乃至絕望,怎不令人柔腸寸斷、哀惋悱惻?「脈脈」、「悠悠」狀景切情,尤有神韻。

本詞被選入人教版九年級上《語文》25課。

相關視頻

中小學必備古詩詞 望江南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