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朝朝暮暮五首(昌耀詩歌)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朝朝暮暮五首》是詩人昌耀寫得一首現代詩歌。

作品原文

  作者:昌耀

  我承認,從那以後眼睛就易於潮濕。是性格懦弱?不辯解了。但我願提及鐵凝近作里的一段情節,講到一個少年打靶的夢想就要成為現實,忽被從操場叫到學校食堂,面對山一樣堆積而需他一一剔除腐葉的白菜,僅因其家族有「革命營壘的對立面」,孩子對步槍懷有的那種敬畏的迷戀也就剝奪淨盡。那少年坐下來強忍住眼淚劈菜幫。四周靜寂得很,他終於聽見「淚珠落在菜幫上的噗噗聲」,竟是一種嘹亮。後來凍瘡生滿雙手。是懦弱還是堅強?鐵凝稱他是最堅強的男子。

  怵惕。痛


  將軍的行轅。

  秣馬的兵夫在廟堂廄房列次槽頭扭擺細腰肢,

  操練勸食之舞蹈並以柔柳般搖曳的一雙臂,

  如是撩撥槽中料豆。

  拒不進食的戰馬不為所動。

  這是何等悲涼的場景。

  秣馬的兵夫不懈地同步操演着勸食之舞蹈。

  他們悲涼的臉蛋兒是女子相貌。

  他們不加衣着遮飾而扭擺着的下肢卻分明

  留有男子體徵。我感其悲涼倍甚於拒食的戰馬。

  這場景是何等悲涼。

  秣馬的兵夫從被體內膏火炙烤着的額頭

  不時摘取一瓣絡腮短髯似的發束,

  他們就如是舞蹈不輟,

  而以自己的烤熟之發束為食。

  宛如咀嚼芻草。宛如咀嚼腦髓。

  這種進食是如何險絕而痛苦。


  拒食的戰馬默聽遠方足音復沓而不為所動。

  這又是何等悲涼的場景。


  痛。怵惕



  我知道施虐之徒已然索取赤子心底的疼痛。


 

 ──如果疼痛也可成為一種支付?


  我看見被戕害的心靈有疼痛分泌似綠色果汁。

  同時朝覲兩大明星體,而懷有了對於無限的渴念。

  但你心存默契的異教徒,又是為甚而呢喃奔走?

  生命的藝術,有似美婦紅指甲的頑劣,而不安於毀滅。成為精神性存在,秋蛹?

  謔奔?

  覆裹之下深睡,──我這樣稱呼仰韶湮沒的彩陶罐,而將拾到的一枚殘片獻給你。


  櫻唇冰凍,透出思維堅實的琺瑯質。


  拿撒勒人



  穿長衫的漢子在鄉村背後一座高坡的林下

  佇候久久……。又是久久之後,

  樹影將他面孔蝕刻滿了條形的虎斑。

  他是田父牧夫?是使徒浪子?是墨客佞臣?

  肩負犁鏵走過去的村民

  見他好似那個拿撒勒人。


  穿長衫的漢子佇候在鄉村背後一座高坡林蔭,

  感覺坡底冷冷射來狐疑的目光。

  拿撒勒人感覺到了心頭的箭傷。

  而那個肩負犁鏵走遠的村民已盡失胸臆之平靜。


  聖桑《天鵝》



  你呀,兀傲的孤客

  只在夜夕讓湖波熨平周身光潔的翎毛。

  此間星光燦爛,造境層深,天地閉合如胡桃莢果之窾竅


  你豐腴華美,恍若月邊白屋憑虛浮來幾不可察。

  夜色溫軟,四無屏蔽,最宜回首華年,勾沉心史。

  你啊,不倦的遊子曾痛飲多少輕慢戲侮。

  哀莫大兮。哀莫大兮失遇相托之儔侶。

  留取夢眼你拒絕看透人生而點燃膏火複製幻美。

  影戀者既已被世人詬為病株,

  天下也盡可多一名髒躁狂。

  於是我窺見你內心失卻平衡。

  只是間刻雷雨。我忽見你掉轉身子

  靜靜折向前方毅然衝破內心誤區而復歸素我。

  一襲血跡隨你鋪向湖心。

  但你已轉身折向更其高遠的一處水上台階。

  漾起的波光玲玲盈耳乃是作聲水晶之昆蟲。

  無眠。琶音漸遠。都說宇宙仍在不盡地膨脹。

作者簡介

昌耀(1936—2000),原名王昌耀。中國偉大的民族詩人。籍貫湖南桃源。1950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入師文工團。1953年,在朝鮮戰場上負傷後轉入河北省榮軍學校讀書。1954年開始發表詩作。1955年調青海省文聯。1958年被劃成右派。後 顛沛流離於青海墾區。1979年平反。後調任中國作協青海分會專業作家。1982年後參與「新邊塞詩」運動,是新邊塞詩派主要代表之一,後曾率團出訪俄羅斯等國家。[1]

其代表作有《劃呀,劃呀,父親們!》、《慈航》、《意緒》、《哈拉木圖》等。他的詩以張揚生命在深重困境中的亢奮見長,感悟和激情融於凝重、壯美的意象之中,將飽經滄桑的情懷、古老開闊的西部人文背景、博大的生命意識,構成協調的整體。[2]

詩人後期的詩作趨向反思靜悟,語言略趨平和,很多詩作以不分行來表達,有很強的知性張力,形成宏大的詩歌個性。[3]

昌耀於2000年3月患癌症後在醫院跳樓自殺,絕筆作為《一十一枝紅玫瑰》其出版的詩集有《昌耀抒情詩集》(1986)、《命運之書》(1994)、《一個挑戰的旅行者步行在上帝的沙盤》(1996)、《昌耀的詩》(1998)等。2000年詩人過世後有《昌耀詩歌總集》行世。昌耀在中國新詩史上是一座高峰,其歷史地位已為人共識。[4]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