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朝陽鳳凰山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朝陽鳳凰山,古稱龍山、和龍山,2012年朝陽鳳凰山國家森林公園、朝陽鳥化石地質公園被評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朝陽鳳凰山位於遼西朝陽市城區東部4公里處。占地55平方公里,最高峰海拔660米。

歷史變遷

在中國的崇山峻岭中,名之為"鳳凰山"的很多,然而,一座大山承載起商周遺韻、晉宋風情,續寫着千年綿延不絕輝煌佛教歷史的,只有這座位於遼西腹地的朝陽鳳凰山。

鳳凰山,晉稱龍山,隋時又稱和龍山,清初改名鳳凰山,地處遼寧朝陽市區東4公里處,孕育了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大凌河從其腳下蜿蜒流過。晉咸康八年(342年)慕容皝遷都龍城(今朝陽),由此掀起了朝陽當為三燕(前燕、後燕、北燕)故都近百年的歷史。晉永和元年(345年)夏,慕容皝在龍山(鳳凰山)建造了東北歷史上的第一座佛教寺院--龍翔佛寺,75年後,龍翔佛寺的高僧釋曇無竭又遠赴天竺,成為中國歷史上僅晚於法顯的西行取經僧人,早於唐玄奘207年。在前燕至遼的七百多年裡,朝陽一直是東北地區佛教文化傳播中心,鳳凰山也始終是東北地區最為重要的佛教道場。在鳳凰山現存眾多佛教建築中,有始建於前燕的摩崖佛龕,有始建於遼的天慶寺、臥佛古洞、降香十盤、摩雲塔和大寶塔,有建於清代的延壽寺、雲接寺等。現在的鳳凰山古塔與古寺交相輝映,古洞與古佛相得益彰,正所謂雄踞峰脊迴轉處,遍布山幽林間。[1]

景點介紹

朝陽鳳凰山不僅是遼西歷史名山,也是燕(yan讀一聲)、遼時享有盛譽的佛教聖地。早在1660年前,燕王慕容皇光就在山上修建了迄今為止東北地區最早見諸史籍的佛教寺院-龍翔佛寺,因此成為東北佛教的"祖庭",鳳凰山之龍翔佛寺成為東北佛教第一寺。後經歷代建構,形成了三塔(現存摩雲塔、大寶塔,凌霄塔傾圮後重修)四寺(延壽寺、天慶寺、雲接寺,華嚴寺已不存)古建主體,此外還有北魏摩崖佛龕、遼代古道降香十八盤、清代倒座觀音洞和臥佛古洞等古蹟遺存。自然景觀主要有金駝望月、象鼻山、天然大佛等,鳳凰山之龍山景區山高壁陡,谷狹壑險,或孤峰獨秀,或群巒橫黛,或形若蒼龍游雲,或神似怪獸臥嶺,置身其中,奇趣無窮。

特色產品

板栗-已有二、三千年的栽培歷史,遼寧省栽培栗樹始於明末清初。板栗果稱栗子,可生食、糖炒、烘食,還可制罐頭,磨粉制糕,調羹烹菜。板栗含有糖、蛋白質、脂肪和多種維生素,營養和經濟價值很高。 果實個大,色澤白,口感好,不裂瓣,易加工,綜合價值高,其果肉含水量為40%左右,含蛋白質5.7%~10.7%,脂肪%~7.4%,澱粉50%左右,並含有維生素A、維生素B1、維生素B2、維生素C和磷、鉀、鎂、鐵、鋅、硼等多種礦物質。

山核桃-屬胡桃科山核桃屬植物,約有20個種,其中4個種原產中國,原產北美的有11個種,被稱為長壽果的碧根果就是其中一種。山核桃屬核桃科山核桃屬,為落葉喬木,樹皮光滑,幼樹時青褐色,老樹皮白色,裸芽、新梢、葉背面及外果皮外表均密被銹黃色腺鱗。幼年期生長緩慢,3年生以後生長加快,一般6~7年開始結果,20年以後進入盛果期,結果大小年十分明顯,主要原因是營養不足,結果大年枝梢生長細弱,次年抽發新梢不能形成雌花而變為小年。山核桃種仁味美可食,含蛋質7.23%,含油率48%-53%,多者達69%,每百公斤堅果可榨取高級食用油及工業用油27-30公斤。果殼可制活性炭,總苞可提取單寧,木材可製作家具及軍工用。山核桃具有耐陰,對土壤酸鹼度適應強的特點,是荒山坡營造經濟林的良好樹種,還具有開花期遲,收穫期早,結果生育期不受霜冷之害,殼果體積小,耐貯運可遠銷,山核桃壽命長,一經種植,可多年收穫。

旅遊信息

自駕車線路: 朝陽站 1. 向西出發,走200米並右轉到友誼大街,

2. 沿友誼大街走60米並左轉到新華路,

3. 沿新華路走3公里並左轉,

4. 走2.4公里到達目的地。 終點:鳳凰山[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