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木蘭故里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木蘭故里

自上世紀90年代初開始,全國各地為了自身利益,爭奪名人以擴大當地旅遊資源,有關花木蘭家鄉的爭論就一直不休。主要有武漢黃陂、河南商丘、陝西延安等說法。

簡介

「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 史著如林的中國,關於木蘭的載記雖語焉不詳, 但林林總總亦蔚為大觀。關於木蘭本事,最早的文字記載可推原到成於北魏,見於南朝陳代的《 木蘭辭》。至兩宋時,收入《西文苑》、《文苑英華》、《 樂府詩集》中。民國以來,成為中小學課文。 花木蘭的故鄉到底在哪裡?歷史上曾經爭論不休。徐鵬在1962年出版的第97期《中華活頁文選》中的文章《 木蘭詩》里指出:「關於木蘭的姓氏和籍貫……有人說她是 宋州人,有人說她是延安人,有人說她是譙郡人,有人說她是黃州人。」

文化傳承

據湖北當地民間傳說,西漢年間,花木蘭出生在黃陂雙龍鎮(今 姚家集街道)。從古至今,黃陂就有着眾多與花木蘭息息相關的名勝古蹟,關於她的傳說也在此流轉不息。

作為花木蘭故里的湖北武漢市 黃陂圍繞「木蘭故里、山花黃陂」品牌,着力打造「賞花經濟」,栽種木蘭花、桃花、油菜花、杜鵑花、玫瑰花、梔子花、桂花……,建設以雲霧山、清涼寨、木蘭草原等為重點的核心賞花景區,做到一年中「月月有花開、四季花不斷」。據統計,2012年黃陂通過賞花帶來的旅遊年綜合收入達到1億多元,占全區旅遊總收入的12%左右。

據黃陂當地百姓相傳, 木蘭天池是花木蘭的外婆家,也是她小時候生活、習武的地方。進入木蘭天池景區,首先看到的是被山林圍繞的小天池,恬靜秀麗。要從小天池上到大天池,途中要經過一段約長十里的峽谷線路,期間貫穿着怪石、溪潭、飛瀑、奇木等多種景觀。途中經過一個名為「 聰明泉」的水井,傳說花木蘭小時候在此生活時曾喝過這個井水,後人見長大之後的木蘭將軍如此聰明,所以就將其取名為「聰明泉」了。上到大壩,大天池的壯闊景觀便出現眼前,山水相依,碧波萬頃,氣勢比小天池大了數百倍之多,還可以坐上小船遊玩,遍賞無限風光。走過石砌古樸的外婆橋,就來到了木蘭將軍外婆的「家」,前有流水,後有青山 ,讓人聯想木蘭將軍小時候必定在這裡和外婆度過了幸福的童年。

黃陂斥巨資打造現代 木蘭文化生態旅遊區。黃陂的 木蘭文化生態旅遊區已經是湖北省的主要旅遊景點。近幾年新編的 楚劇《花木蘭》唱響全國,黃陂精心打造大型音舞詩話《 木蘭山組歌》,並在人民大會堂表演。

黃陂就召開木蘭文化研究會,不惜花費高價邀請 易中天、余秋雨、李學勤等100多位文化、歷史界的名人、學者,遊覽木蘭生態旅遊區,討論黃陂木蘭文化。據悉, 木蘭文化生態旅遊區作為武漢黃陂最主要的旅遊景點,黃陂已制定對木蘭文化資源的四大爭奪挖掘戰略。

在中國歷史上,能夠被人們記起的巾幗英雄並不多, 花木蘭便是其中之一,而男扮女裝代父從軍的唯獨她一人。[1]在坊間,花木蘭的故事廣為流傳。一千多年來,花木蘭一直是巾幗英雄的代表,甚至被人稱之為「東方女神」與「東方維納斯」。人們對木蘭的了解,大多是通過民間傳說與影視劇。木蘭,不僅確有其人,她對後世的影響,也遠遠超過了文獻記載。 不論是世界,還是中國,對木蘭以及木蘭文化的認可和褒揚無不在傳遞一條令人興奮的信息:木蘭文化的概念與品牌搶注,已經步入了一個國家化、國際化的成熟時代,其彰顯出來的精神價值和商業價值都是不可限量的。

北魏太武年間(公元424年至452年),北方遊牧民族柔然族不斷南下騷擾,北魏政權規定每家出一名男子上前線,但木蘭的父親年邁,弟弟又小,於是木蘭決定替父從軍。十多年後,木蘭凱旋,皇帝欲加官進爵,木蘭卻請求回家孝敬父母。 從「唧唧復唧唧」到「暮宿黃河邊」,從「萬里赴戎機」到「歸來見天子」,千百年來,花木蘭這位偉大的女性一直受到國人的尊敬。一九九八年,美國將花木蘭的故事改編成了動畫片《 花木蘭》並發行。花木蘭的故事走出了國門,在全世界造成了更為廣泛的影響和轟動,受到全世界的廣泛認可。木蘭不僅是中國的英雄,而且成為了全世界學習的榜樣。

參考文獻

  1. 木蘭山下 頌祖國詠家鄉,人民資訊, 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