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木痲黃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木痲黃

中文名稱:木痲黃

外文名稱:Casuarina equisetifolia Forst

別稱:馬毛樹、短枝木麻黃、駁骨樹

目科:輪生目、木麻黃科

門綱:被子植物門、雙子葉植物綱

亞綱:原始花被亞綱

木麻黃(學名:Casuarina equisetifolia Forst.)是木麻黃科,木麻黃屬常綠喬木。高可達30米,大樹樹幹通直,直徑達70厘米;樹冠狹長圓錐形;枝紅褐色,有密集的節;鱗片狀葉每輪通常7枚,少為6或8枚,披針形或三角形,棒狀圓柱形,有覆瓦狀排列、被白色柔毛的苞片; 小苞片具緣毛;花葯兩端深凹入;球果狀果序橢圓形,小苞片變木質,闊卵形,小堅果連翅,4-5月開花,7-10月結果。

廣西、廣東、福建、台灣沿海地區普遍栽植,已漸馴化。原產澳大利亞和太平洋島嶼,現美洲熱帶地區和亞洲東南部沿海地區廣泛栽植。

形狀

​喬木,高可達30米,大樹根部無萌櫱; 樹幹通直,直徑達70厘米;樹冠狹長圓錐形;樹皮在幼樹上的赭紅色,較薄,皮孔密集排列為條狀或塊狀,老樹的樹皮粗糙,深褐色,不規則縱裂,內皮深紅色;枝紅褐色,有密集的節;最末次分出的小枝灰綠色,纖細,直徑0.8-0.9毫米,長10-27厘米,常柔軟下垂,具7-8條溝槽及棱,初時被短柔毛,漸變無毛或僅在溝槽內略有毛,節間長(2.5-)4-9毫米,節脆易抽離。

鱗片狀葉每輪通常7枚,少為6或8枚,披針形或三角形,長1-3毫米,緊貼。

花雌雄同株或異株;雄花序幾無總花梗,棒狀圓柱形,長1-4厘米,有覆瓦狀排列、被白色柔毛的苞片; 小苞片具緣毛;花被片2;花絲長2-2.5毫米,花葯兩端深凹入;雌花序通常頂生於近枝頂的側生短枝上。球果狀果序橢圓形,長1.5-2.5厘米,直徑1.2-1.5厘米,兩端近截平或鈍,幼嫩時外被灰綠色或黃褐色茸毛,成長時毛常脫落;小苞片變木質,闊卵形,頂端略鈍或急尖,背無隆起的棱脊;小堅果連翅長4-7毫米,寬2-3毫米。花期4-5月,果期7-10月。

生長環境

本種生長迅速,萌芽力強,對立地條件要求不高,由於它的根系深廣,具有耐乾旱、抗風沙和耐鹽鹼的特性。

木麻黃喜炎熱氣候,在華南適生範圍,北限基本上與20℃等溫線吻合, 日平均溫度≥10℃的年活動積溫需7 000℃左右。能耐40℃以上高溫和-3℃短暫低溫,月平均溫度低於16~18℃時生長停滯, 月平均溫度高於25~28℃時生長最快。在澳大利亞天然分布區年降水量為700~2 000毫米; 中國木麻黃栽培地區, 年降水量1 200~1 600毫米, 而且高溫與多雨正好同期, 這有利於木麻黃高產。木麻黃適生於pH 6~8的濱海沙土, 但也能適應其他土類的酸性土。距離海岸較遠的台地或丘陵地,由玄武岩發育而成的紅壤、磚紅壤,如果土壤不太粘重時也能生長。在平原水網地區的沖積土, 土層深厚, 疏鬆肥沃, 呈中性、鹼性或微酸性反應,生長良好。

樹高達30米。樹幹通直。樹皮深褐色,不規則條裂。小枝綠色,代替葉的功能,叫葉狀枝。葉退化呈鱗片狀,每節着生鱗片狀葉6~8枚。花單性,同株或異株。聚合果橢圓形,外被短柔毛。小堅果具翅。喜光。喜炎熱氣候。喜鈣鎂,耐鹽鹼、貧瘠土壤。耐乾旱也耐潮濕。

木麻黃根系具根瘤菌,是在瘦瘠沙土上能速生的主要原因。木麻黃生長迅速,抗風力強,不怕沙埋,能耐鹽鹼,是中國南方濱海防風固林的優良樹種。強陽性,喜炎熱氣候,耐乾旱、貧瘠,抗鹽漬,也耐潮濕,不耐寒。生長快,廣東栽培15年生樹高達20m以上.壽命短,30~50年即衰老。通常種子繁殖,也可用半成熟枝扦插。

本種是華南沿海地區造林最適樹種,凡沙地和海濱地區均可栽植,其防風固沙作用良好;在城市及郊區亦可做行道樹、防護林或綠籬。造林時,最好接種根瘤菌,有助於抗高溫、乾旱、貧瘠條件,從而可提高成活率和促進幼苗生長。容器苗比裸根苗成活率高,生長迅速,在生產上廣泛應用。主要病害有青枯病,又發現叢枝病。害蟲有木麻黃毒蛾、棉蝗、大麻黃枯葉蛾。

分布地域

廣西、廣東、福建、台灣沿海地區普遍栽植,已漸馴化。原產澳大利亞和太平洋島嶼,現美洲熱帶地區和亞洲東南部沿海地區廣泛栽植。

價值

造林

本種生長迅速,萌芽力強,對立地條件要求不高,由於它的根系深廣,具有耐乾旱、抗風沙和耐鹽鹼的特性,因此成為熱帶海岸防風固砂的優良先鋒樹種,其木材堅重,但在南方易受蟲蛀,且有變形、開裂等缺點,經防腐防蟲處理後,可作枕木、船底板及建築用材。本種又為優良薪炭材;樹皮含單寧11-18%,為栲膠原料和醫藥上收斂劑;枝葉藥用,治疝氣、阿米巴痢疾及慢性支氣管炎; 幼嫩枝葉可為牲畜飼料。[1]

醫用

木麻黃,中藥名。為木麻黃科植物木麻黃(CasuarinaequisetifoliaForst.)的幼嫩枝葉或樹皮。味苦、辛,性溫。歸肺、大腸、小腸經。具有宣肺止咳,行氣止痛,溫中止瀉,利濕的功效。治療感冒發熱,咳嗽,疝氣,腹痛,泄瀉,痢疾,小便不利,腳氣腫毒等病症。[1]

功能:宣肺止咳,行氣止痛,溫中止瀉,利濕。

主治:治療感冒發熱,咳嗽,疝氣,腹痛,泄瀉,痢疾,小便不利,腳氣腫毒。

入藥部位:幼嫩枝葉或樹皮。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9克。外用:適量,煎湯熏洗;或搗爛敷。

禁忌:孕婦慎用。

採收加工:全年可採摘嫩枝,或剝取樹皮,均鮮用或曬乾。

藥材性狀:枝條較長,主枝圓柱形,灰綠色或褐紅色,小枝輪生,灰綠色,約有縱棱7條,纖細,直徑0.4-0.6mm。節密生,節間長3-6mm,鱗葉7枚輪生,下部在白色,先端紅棕色。枝條頂端有時有穗狀雄花序和頭狀雌花序。節易脫落,枝條易折斷,斷面黃綠色。氣微,味淡。

參考資料

  1. 木麻黃,中國醫藥信息查詢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