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木皮嶺(唐代杜甫詩作)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木皮嶺(唐代杜甫詩作)

杜甫詩作
圖片來自搜狗網

《木皮嶺》是唐朝著名文學家杜甫的作品之一,出自《全唐詩》。

作品原文

木皮嶺

首路栗亭西,尚想鳳凰村。

季冬攜童稚,辛苦赴蜀門。

南登木皮嶺,艱險不易論。

汗流被我體,祁寒為之喧。

遠岫爭輔佐,千岩自崩奔。

始知五嶽外,別有他山尊。

仰干塞大明,俯入裂厚坤。

再聞虎豹斗,屢局風水昏。

高有廢閣道,摧折如斷轅。

下有冬青林,石上走長根。

西崖特秀髮,煥若靈芝繁。

潤聚金碧氣,清無沙土痕。

憶觀崑崙圖,目擊玄圃存。

對此欲何適?默傷垂老魂。

作品注釋

①木皮嶺:俗名木蓮花掌,位於徽縣城西南40里。其山與龍洞山_脈,危崖疊巘,高聳入雲。因山間多木蘭樹,其花名莘荑,入藥;枝幹皮為厚朴,亦入藥,故當地百姓取以為資。唐開元末,開木皮道為入蜀要路。唐乾元二年(759),杜甫由此入蜀。大中(847—858)間,吐蕃擾邊,義成節度使王鐸憑險置木皮關御之。元末廢。

②「始知五嶽外,別有他山尊。」:他山,指木皮嶺周圍雄偉挺拔,入雲穿天的諸如兌山、龍山、西崖(蘭山)之類的高山;它們的高峻、奇偉都足以與「五嶽」媲美。

③「俯入裂厚坤「:俯:俯視往下看。裂厚坤:坤,地。往下看,深邃的山谷(即白水峽)象嵌入深深的地腹之中。

④屢蹋:蹋,彎曲、曲折,道路連綿不斷的曲折,讓人分不清東西南北。

⑤西崖:即與木皮嶺相對峙的地壩山。

⑥元圃、即玄圃、懸圃。傳說中的仙境。比喻這一帶山林旖旎,壯美得宛若神話中的崑崙天都的玄圃。

創作背景

唐肅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杜甫認識到安史之亂源於朝廷腐敗,毅然棄去華州司功參軍的小官,開始了下半生漂泊流浪的生活,這一年他48歲。這年初秋,杜甫攜家人來到秦州成紀縣(今甘肅省天水市)投靠親戚。但因生活艱難,三個月後他們再度南下,準備落腳到成州同谷縣(今甘肅省隴南市成縣)。然而同谷的生活更加艱苦,迫不得已,十二月初杜甫一家人遠赴成都,投靠遠方的友人。秦州和成州唐時同屬隴右道,隴右的大地沒能留住杜甫,但不到半年的時間裡,他創作了110首詩,《木皮嶺》為其中之一。

作品鑑賞

隴右110首詩為杜詩創作的一個高峰。隴右詩是杜甫詩學的重要轉折點,展現出一位傑出詩人轉變成偉大詩聖的真實心路歷程。隴右山川的雄奇險峻給杜甫帶來極大的新奇感,生活的艱難困苦激盪、升華了他的悲天憫人之心,這些都體現在他的隴右詩中。隴右詩的內容實在豐富,《木皮嶺》為其中之一。

木皮嶺地跨隴右兩縣,在同谷縣東二十里,河池縣(今隴南市徽縣)西十里,因嶺上遍生木蘭樹(其皮入中藥名為厚朴)而得名。「栗亭」在今天徽縣栗川鄉,唐時這裡設栗亭驛站。「鳳凰村」,同谷縣南十里有鳳凰山,鳳凰村在此山旁。杜甫全家在翻木皮嶺之前,曾在栗亭和鳳凰村停留,他們原本是要在同谷留居的,但此時兵荒馬亂,同谷成了朝廷為備戰吐蕃而重兵戍守的邊城,他們在天寒地凍的山谷里靠撿拾野橡栗(俗稱毛栗子)充飢。不得已,寒冬之季,詩人「季冬攜童稚,辛苦赴蜀門」,他們一路向南,十二月月底,來到了木皮嶺。木皮嶺山勢巍峨險峻,雲煙萬疊,橫亘綿延,與周圍諸山相互依託,組成一道天然的屏障,成為出入隴上的要衝。

杜甫在木皮嶺生出了兩重重要的感慨。第一重是:「始知五嶽外,別有他山尊」。這年48歲的杜甫已進入他人生的晚年,在他的人生經歷中,已遇到不知多少壯麗河山,但到了這名不見經傳的木皮嶺,他竟然發出了木皮嶺可與五嶽並尊的感嘆。五嶽中杜甫曾登臨或走近過東嶽泰山、北嶽華山和南嶽衡山。玄宗開元二十四年(736年),他24歲時登泰山;肅宗乾元元年(758年),他46歲時登華山;代宗大曆四年(769年),他57歲時遠望衡山,這三次經歷記錄在他的三首《望岳》詩里。在木皮嶺的山腳下,杜甫首先感受到山「艱險不易論」,登山之時,雖值隆冬,但「汗流被我體,祁寒為之暄」,祁寒指嚴寒,祁有大的意思,暄指溫暖。登山過程中,詩人的視覺逐漸開朗了,他看到的是「遠岫爭輔佐,千岩自崩奔」,這句詩以動態的詞語寫靜態的山峰,傳神極了:遠處的山峰比較低矮,但山勢相聯,好像群山都要競相奔走而來,輔佐這木皮嶺成為一方至尊。所有的山都險峻極了,千岩萬石四處湧來,但又好像無處安放寄託,像要隨時崩塌瓦解一樣。杜甫登泰山,寫出了「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境界,但此時他年輕氣銳,詩句里還沒有過多的生命體驗;杜甫登華山,詩曰「西嶽崚嶒竦處尊,諸峰羅立如兒孫」,寫得雖形象生動,但只是以靜寫靜的手法;他晚年遠望衡山,詩云:「祝融五峰尊,峰峰次低昂」,雖也是用了動態的詞語,但不及寫木皮嶺的詞句生動。在描寫木皮嶺的詩句中,杜甫不但筆法生動驚人,尤為動人的是他融入了對生活和生命的體驗。

[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