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30年,用錢賺錢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未來30年,用錢賺錢 |
《未來30年,用錢賺錢》內容簡介:投資理財不是一時衝動,不是投機取巧,也不是憑藉運氣,而是一種恆心,一種智慧,一種和時間賽跑,戰勝自我的毅力,是每個人通過學習和實踐都可以掌握的一門科學,一門藝術。 投資贏得財富,理財改變命運!最實用,最體貼的投資理財枕邊書。財富如流,順大勢者才能發財。如果方向錯了,越是努力,只會讓自己離目標越來越遠!金融風暴、經濟泡沫、通脹壓力……重重危機下,守財就如以手遮水,創富才能一生無憂!投資有方,理財有道:你不理財,財不理你;你若理財,財可生財。 點擊鏈接進入: 一本書讀懂投資理財學 優雅女人的投資理財書 海報:
基本內容
定價:32.00
出版社:中國華僑出版社
開本:16
ISBN:7511317286、9787511317285
語種:簡體中文
書名:未來30年,用錢賺錢
外文名:In Next 30 Years,Let Money Make Money
作者:陳雲
頁數:295頁
出版日期:2011年11月4日
品牌:天悅盛典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未來30年,用錢賺錢》:投資理財不是一時衝動,不是投機取巧,也不是憑藉運氣,而是一種恆心,一種智慧,一種和時間賽跑,戰勝自我的毅力,是每個人通過學習和實踐都可以掌握的一門科學,一門藝術。
投資贏得財富,理財改變命運!最實用,最體貼的投資理財枕邊書。財富如流,順大勢者才能發財。如果方向錯了,越是努力,只會讓自己離目標越來越遠!金融風暴、經濟泡沫、通脹壓力,重重危機下,守財就如以手遮水,創富才能一生無憂!投資有方,理財有道:你不理財,財不理你;你若理財,財可生財。
作者簡介
陳雲,美國伯克利加州大學(UC,Berkeley)經濟學博士,美國南加州大學(SCUPS)工商管理博士,清華大學中國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國家理財規劃師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研究員,中國財產規劃與研究會理事。 他是一位國際最受推崇的「經濟學、管理學、倫理學」三者合一的跨學科華人權威專家。幼年天資聰穎,有過目成誦之譽,圓周率小數點後2000位數字倒背如流。大學期間他廣泛涉獵各種跨領域學科書籍。1997年他被美國伯克利加州大學(UC,Berkeley)破格錄取,25歲就以優異成績獲得經濟學博士學位,他是獲得美國經濟學博士學位的中國人中的佼佼者。十年來,他以一位跨領域學者的身份先後參加到印度和中國的改革實踐中。他是國內最早提出並論證發展中國家財富轉移規律的學者。他的地方政府財政危機、企業家財富保全、打造中國式貴族、年輕人「用錢賺錢」、大國國民責任等理論,在企業界和政府有關部門有廣泛影響。主要作品有《30歲之後用錢賺錢》《把責任落實到位》。
因其獨有的跨學科成就,2010年10月12日他被中央政策研究室邀請加入「國家高層智囊團」,並從此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很多人讚揚他擁有學者的傲骨,直言不諱,針砭時弊,觀點鮮明,言論犀利。他講學的蹤跡遍及16個國家和地區,所到之處皆好評如潮。
研究興趣
中國家庭理財、金融業創新管理、量子經濟與管理學、領導力、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金融業發展與改革、公司戰略管理、3G銷售計量系統。
服務客戶
工商銀行、中國銀行、農業銀行、浦發銀行、建設銀行、招商銀行、光大銀行、中國人壽、太平人壽、平安人壽、泰康人壽、中信證券、齊魯證券、海信集團等。
媒體推薦
每一個以億為單位的數字背後,除了艱辛的創業史外,還有自成體系的理財方式。其實世界上沒有傳奇,只有不為傳奇而努力;其實賺一億並不難,難的是讓理財方式適合自己。
——蕭伯納
一生能夠積累多少財富,不取決於你能夠賺多少錢,而取決於你如何投資理財。錢找錢勝過人找錢。要懂得讓錢為你工作,而不是你為錢工作。
——巴菲特
如果一個人從現在開始每年存1.4 萬元,如果他每年所存下來的錢都投資到股票或房地產,因而獲得每年20%的投資回報率,那麼40年後,按照財務學計算年金的方式,財富會成長為10281萬元。
——李嘉誠
投資理財永遠是一種思維方法,而不是簡單的技巧。
——索羅斯
圖書目錄
上篇 理財就是理人生——30年後你拿什麼養活自己
預見危機:未來30年大預測 003
未來30年4大警訊 003
經濟蕭條離我們還有多遠 005
股市崩盤的幾種前兆 007
城市化進程推進中的艱難抉擇 009
30年後,誰來養活我們 010
理財思維:思維決定財富 013
未來30年,用錢賺錢 013
別讓「等有了錢再說」誤了你的「錢程」 016
積累財富不能靠工資,而是靠投資理財 018
理財並不只是富人的事情 020
會掙錢不如會理財 022
理財貴在持之以恆 024
獨立思考,設計屬於自己的財富自由之路 027
財富觀念:樹立正確的理財觀 030
你一生理財,財才能理你一生 030
致富的關鍵在於如何理財 032
自己動手還是委託專家 034
貪婪是投資的大忌 036
別跟風,不做盲目的「群羊」 038
中篇 今日儲備決定你未來30年——投資理財要懂的基本知識
財富儲備:理論準備 043
專業投資術語 043
如何正確評價投資回報 046
了解投資的稅務知識 047
理論儲備:你不可不知的投資學原理 051
複利原理——其威力比原子彈更大 051
槓桿原理——運用財務槓桿帶來大收益 053
不可預測性——投資市場是在時刻變化着的 055
二八定律——投資市場上總是少數人賺錢,多數人賠錢 057
安全邊際——賠錢的可能性越小越安全 061
窪地效應——越安全的投資區域越容易吸引資金的流入 063
財富創造:投資自己是最穩當的賺錢方法 066
最大的財富是你自己 066
為你的穩定收入努力工作 067
多多益善,賺點外快 069
投資,獲取收益 071
財富風險:風險控制,越早學會越多收益 074
什麼是風險 074
從風險角度看理財 075
投資陷阱不可不防 077
理財技巧:追求簡單,永遠不要賠錢 080
制訂自己的投資計劃 080
收入不同,理財重點各異 082
做好稅務籌劃,保護收益 086
財產的傳承,後人乘涼 089
選對方向,讓錢生錢——選擇合適的理財工具
下篇 選對方向,讓錢生錢——選擇合適的理財工具
儲蓄:保障生活的基本需要 095
儲蓄,永遠不會落伍的理財方式 095
網上理財,網住你的財富 098
巧用銀行卡之10招秘訣 101
巧用信用卡招招省錢 102
儲蓄風險,不得不防 105
私人銀行:讓你的財富不枯竭 110
私人銀行業的400年曆程 110
私人銀行漸成金融新寵 113
私人銀行的新機遇 115
國際標準化私人銀行的服務內容 117
西方發達國家私人銀行的最新發展 120
國內私人銀行所存在的問題及風險管理 121
債券:老百姓的投資選擇 124
債券,家庭投資的首選 124
債券的特徵和基本構成要素 127
投資國債有技巧 130
如何避免債券風險 133
基金:讓專家幫你理財 138
認識基金大家族 138
基金賺錢的關鍵在選基 144
恰當把握購買和贖回基金的時機 148
基金不是拿來炒的 150
投資基金不可忽視風險 154
保險:花錢買保障 159
保險理財早知道 159
人身保險投資的基本常識 162
財產保險投資的基本常識 164
人壽保險 166
買保險要注重細節 170
投保的注意事項 172
股票:高風險高回報的投資工具 175
股票基本知識 175
如何選擇一支好股票 178
掌握股票買入的最佳時機 181
什麼時候該賣出股票 185
股票投資10忌 187
外匯:真正用錢賺錢的投資新渠道 191
炒匯的基本知識 191
個人外匯投資入門 194
如何判別外匯走勢 196
如何規避外匯投資的風險 200
期貨:風險巨大的投資工具 204
常用期貨投資術語 204
影響期貨價格的因素 207
期貨交易的基本操作程序 209
如何規避期貨投資的風險 210
信託:新形勢下的新事物 214
信託理財知識入門 214
資金信託理財 218
財產信託理財 221
信託理財風險規避 224
黃金:能保值的投資品種 228
黃金,你真的懂嗎 228
影響黃金價格波動的因素 230
個人怎樣選擇黃金投資品種 232
巧妙應對黃金投資的風險 237
房地產:實用與投資融為一體的投資方式 241
影響房地產價格的因素有哪些 241
房奴如何理財還貸 243
巧買二手房,勝過存銀行 246
怎樣讓二手房賣個好價錢 251
典當:新概念下的投資理財新選擇 253
典當知識種種 253
典當技巧知多少 257
典當也可以這樣進行 259
收藏:邊玩邊賺錢 262
錢幣:回報豐厚的投資 262
紀念幣:收藏新熱潮 265
郵票:小投資,大收益 267
古瓷:可創天價的藝術品 270
古典家具:非常實用的收藏品 273
書畫:前途不可估量的投資 275
奇石:一石一世界 278
小人書:只求品質不問價 282
車模:現代而時尚的收藏新品種 285
小工具:未來30年,成為千萬富翁的30個步驟 288
小測驗:看看自己是不是理財高手 293
文摘
版權頁:
上篇 理財就是理人生——30年後你拿什麼養活自己
預見危機:未來30年大預測
未來30年4大警訊
現代社會,隨着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隨之而來的就是我們身處環境的巨大變化,這其中包括了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無可否認,今天的你,隨時可能遭遇失業、通脹、金融危機等各種不可預測的狀況!安穩守財的時代已經過去了!不理財你手頭一無所有,流落街頭也根本不算奇怪!
1.全球經濟堪憂
2010年,世界經濟險象環生。回望2010年的世界經濟,各國經濟復甦的進程並不平衡:新興和發展中經濟體在經濟復甦中一馬當先,引領全球經濟增長;發達經濟體的經濟復甦步伐相對較慢,復甦之路顛簸崎嶇。歐洲主權債務問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到年底呈現蔓延之勢;美國經濟復甦疲態盡顯。隨着國際金融危機的逐步退潮,如何在新形勢下維護金融安全、經濟安全成為各國必須面對的新挑戰。
而在此背景下,發達國家通過各種政策擠出的資金,充斥新興國和資源國,引發資源、能源、農產品乃至農業生產資料等漲價。作為世界經濟的主要牽動力量,新興國和資源國貨幣升值與資產泡沫並發,而發達國家則出現了貨幣貶值與資產縮水同在的非對稱型失衡。世界經濟失衡表現了「全球政策失調」的本質,折射着危機後全球生產結構巨變與權力板塊漂移的深層博弈。
商業調查顯示,經濟增長下行風險已大大增加,歐洲央行也已暗示擔心世界經濟由此放緩,甚至陷入可能衰退的危機。而世界經濟放緩,勢必將給中國經濟帶來影響,例如外需的下降有可能影響中國的出口貿易,同時也給就業帶來更大壓力。
2.就業壓力增大
近年實行的高考擴招政策,使得大學畢業生一畢業即將面臨艱難的就業環境。果然,2010年,大學生就業缺口率創十年來最低。這意味着,在畢業生人數逐年遞增的背景下,企業對大學生的有效需求並未增加,就業壓力還將繼續增大。而2010年,已有一百多萬名應屆畢業生無法實現當期就業。想想看,在這一百多萬人就業之前,不要說有多少社會資源就這麼無情地被消耗掉,就是父母的血汗錢加起來也是個很龐大的數目吧。
3.薪資成長追不上物價飆漲
按照國家統計局發布的統計數字,2010年上半年,居民消費價格同比上漲2.6%。分類別看,8大類商品五漲三落:食品上漲5.5%,煙酒上漲1.7%,醫療保健和個人用品上漲2.7%,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務上漲0.3%,居住上漲3.9%;衣着下降1.1%,家庭設備用品及維修服務下降0.6%,交通和通信下降0.1%。2010年7月份CPI同比上漲3.3%,其中食品價格上漲6.8%,非食品價格上漲1.6%;消費品價格上漲3.6%,服務項目價格上漲2.3%。
這些都是官方公布的CPI數據。但如果溯源至CPI的計算公式,我們知道,CPI=(一組固定商品按當期價格計算的價值/一組固定商品按基期價格計算的價值)×100。它告訴人們的是,對普通家庭的支出來說,購買具有代表性的一組商品,在今天要比過去某一時間多花費多少。例如,若2005年某國普通家庭每個月購買一組商品的費用為800元,而2010年購買這一組商品的費用為1000元,那麼該國2010年的消費價格指數為CPI=1000/800×100=125,也就是說上漲了25%。
由此,看上去相當高的工資漲幅,其實上班族能夠得到的部分微乎其微。難怪許多上班族感嘆日子越來越難過,薪水永遠趕不上物價。
4.人口老齡化增加政府財政負擔
2010年,國務院開展了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並於2011年4月28日發布統計數據。數據顯示,全國總人口為1339724852人,與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十年增加7390萬人,增長5.84‰,年平均增長0.57‰,比1990年到2000年的年平均增長率1.07‰下降0.5個千分點。數據表明,10年來我國人口增長處於低生育水平階段。
我國社會老齡化進程正逐步加快。這次普查顯示,60歲及以上人口占全國總人口的13.26%,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2.93個百分點,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占8.87%,比2000年上升1.91個百分點。
一般來說,我國法定退休年齡為男60歲,女55歲,以平均壽命統計,人們至少還有20年以上的退休生活。雖然社會養老保險一般是城鄉老年人在養老保障上的首選,但社會的力量畢竟有限,急劇增長的老齡化壓力已使政府的負擔越來越重,「養」和「醫」的問題已經越來越迫切,大部分老年人也越來越不願意選擇依靠子女養老。可是,誰不想老了可以過上享受的好生活,而不是比剛步入社會時更加緊巴巴地過日子呢?
經濟蕭條離我們還有多遠
中國經濟會在未來不遠時步入一個相對的蕭條期嗎?
對此,我不能給出一個確切的答案。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現階段你應儘可能地減少負債,比如房貸最好提前還款。要密切關注經濟指標和周圍人消費意願的變化,特別是後者更為直觀。一旦出現明顯的蕭條跡象,適當拋售手中的各種資產,如房產、部分股票、基金等,再儘可能地判斷蕭條的底部,及時購入各種資產。
對於按揭購房的人來說,在未來長達二三十年的職業生涯或背負房貸期間,會不會經歷一次經濟蕭條?答案幾乎可以說是肯定的。經濟周期波動是一種常態,任何地區都避免不了。現在我們關心的是蕭條什麼時間會來,程度能有多深。
當然,對經濟走勢做出準確的預測,甚至對發生時間做出預測,這恐怕很難做到。但你至少需要對某些跡象有所警覺,就如看到天氣陰了下來想着帶把傘一樣。接下來我們會給出一些近兩年呈現出的經濟蕭條的前兆,至於會不會演變成真的蕭條則需要你的判斷了。
1.投資周期進入尾聲,而此前投資需求所帶動的經濟高增長中醞釀着生產過剩危險
中國經濟主要是由投資拉動的,所以必須先分析投資的變化。早在2010年之前,中國政府啟動了高達4萬億元的經濟刺激方案。時至2011年國家對新上項目的投資逐步減少,這顯露出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投資正在放慢腳步,並開始從推動總需求增長轉向推動總供給增長,從而醞釀出生產過剩危機。
2.房產市場過多地透支了未來的消費能力,股市帶來的財富效應正在減弱,通貨膨脹實際上降低了工資的購買力 現在,在人們的消費構成中房產占了相當大的比重。房價越來越高、土地供應越來越緊必然令房產消費轉冷,而長期房價高企對其他消費領域的擠壓效應會逐漸顯露出來。
應該說近兩年消費增長率的提升與股市繁榮基本是同步出現的,股市飆升所創造的「財富效應」拉動了消費增速的提高。但相信只要入市的人都會承認,現在想在股市上賺錢已經很難了。
近期在消費領域更重要的一個變化是通貨膨脹物價上漲,從長期來看通貨膨脹的壓力沒有緩解的跡象。通貨膨脹會降低工資的購買力,也就是減少實際平均單位時間收入,而後者是影響消費支出最有效的唯一領先指標。這輪通貨膨脹會打擊中低收入者的消費預期,從而進一步緊縮消費。
3.外部的經濟環境逐漸惡化,近期表現最明顯的是食品安全問題
食品安全問題不局限於食品安全本身,已經上升到經濟、政治的高度,這是外面世界對中國製造投出的不信任票。一些國家中的某些勢力的險惡用心已昭然若揭,但不能否認其對中國出口造成的影響。
看到這麼多不祥的跡象你是不是都有些緊張了,其實大可不必過分擔心,要相信中國政府對經濟的調控能力。即使對於按揭購房的人來說,只要你沒有過多的負債,就會很輕鬆地度過蕭條期,還可能抓住機會將你的事業和投資生涯推向另一個新的高峰。你要做的是在蕭條前減少負債和投資,而在反彈前加大投資、布局各種資產。特別是對於「負翁」一族,現在應抓緊時間減輕負債。
股市崩盤的幾種前兆
股市有風險,入市須謹慎!
股市瞬息萬變,牛熊轉換是基本的規律。對於股民而言,如果能夠提前預知到這個轉變,就可以避免損失。而如果早些形成正確的投資策略,甚至還可以在這個過程中獲利。
當然,誰都無法準確地預測到這個轉換的節點在何時。不過我們可以參照1929年的那場股災給出崩盤前的幾種前兆。這絕不是說中國股市要經歷這樣一次崩盤。只是對於這一代人,具有足夠的風險意識終究不是一件壞事。那麼,1929年大崩盤前都發生了什麼?我們當前的股市與之相比是否有相似之處呢?
當前所有人都在談論股市,而絕大多數人根本就不懂股市。
讓我們來回放下1929年當時社會的情形。
「上帝使其滅亡,必先令其瘋狂」這句話非常適合表述股市崩盤前的場景。加爾布雷斯在《1929年大崩盤》一書中指出,有關1929年股市投機最令人驚訝的不是參與人數的規模,而是股市投機成為了美國文化的核心內容。人們在談論一支股票時,其實什麼都不懂也什麼都不了解,但沒有任何人揭穿他們不懂的這一事實。投機文化瀰漫在社會的各個角落。
幾乎每天總能見到一群人在談論股票,但其實每個人都不知所云。
1929午,美國大多數報紙雜誌以讚美、敬畏的語氣,而沒有警示性地報道股市全面走高的消息,並且同時看好股市當前和未來的走勢。當某人拋出悲觀性的論調,就有人指責他「嚴重破壞了美國的繁榮」。也有人暗示,他這樣做是有動機的——被猜測是想做空。隨着市場的不斷走高,他的警告只被別人當作笑料。
無可否認,人們往往害怕股市跌下來而強迫自己甚至他人承認還會漲。
1929年1月,紐約聯邦儲備銀行的再貼現率是5%;而證券經紀人貸款利率在6%~~12%之間。只有發生再貼現率劇漲的情況,才會使銀行把從聯邦儲備系統那裡借來的錢直接或間接地給股市的做法變得無利可圖。一下子大幅度提高再貼現率的行動除了會導致普遍反感外,還會提高一般工商企業、消費者和農民的借款利率。聯邦儲蓄委員會在做出決策時表現軟弱,只是不時發出警告。顯然,聯邦儲蓄委員會關心的不是限制投機,而是推卸自己在不斷加劇的投機應負的責任。
1929年夏末,經紀人公報和信函不再滿足於通報當天哪支股票會漲和漲幅有多大,而是通告下午2點,人們應該多「關注」無線電股或通用電器股。人們相信股市已經成為神秘而無所不能的人士手中掌握的工縣,這種信念從來沒有這樣強烈過。 這是1929年大崩盤前的情形,其實在2001年,中國的老股民也熟悉這些場景。
上面我們列舉了1929年大崩盤前的一些情況,好像和目前國內的股市有點像呀。其實不必杞人憂天,中國經濟的基本面仍然非常之好,而且現在對金融風險的防範和控制手段是那時不能比的。個人投資者其實不必要預測經濟周期和股市走向,你唯一需要做的事就是選擇真正的成長股,那樣無論經歷怎樣的市場環境你都能夠獲利。
城市化進程推進中的艱難抉擇
隨着中國城市化進程的進一步發展,很多人的工作生活方式也由此受到直接的影響。比如選擇在近郊居住,將事業重心放在城裡,或把投資目標鎖定城鄉結合部,等等。在這裡,我們以北京郊區為例予以說明。 2001年,北京的近郊區縣之一的通州的房市還是非常的慘澹,小區的環境也都非常差。但時至2011年第三季度調查數據顯示,通州房產均價已經到了15000元/平方米。每天早晨,從北京通州駛向CBD的城鐵八通線和數十條公交線路裝滿乘客,京通高速路上各種檔次的私家車、班車摩肩接踵,爭先恐後地把數十萬人卸載到城市的中心地帶,而此時從城裡駛向郊區的車上空空如也。傍晚的狀況則恰好相反。
這樣的情形我們在電影中似曾相識,每天早晨,幾十萬美國白領乘車或者開車到曼哈頓去,傍晚回家。十年間,有一百多萬紐約人奔向城市外圍,只留下了一個衰頹的「半日城」:汽車和鐵路班車開到時,全城像漲潮,為人群所淹沒;入夜落潮時,人群又退走了,基本上只剩下小偷、警察和老鼠。
在上個世紀的美國,郊區曾經代表了美國的未來,意味着紅磚白牆和精修的草坪,郊區成為了美國中產階級的理想宜居地。《時代》雜誌刊登了一篇關於市郊已婚婦女的特稿,說她們「生活得很痛快……根本不相信自己會有什麼不愉快的理由」。 中國城市郊區化從起步到現在只有不到20年的時間,但伴隨着中國經濟的迅猛發展,郊區化的發展速度是非常快的。以北京為例,從1991年到2000年,北京近郊區是人口的主要導入區域,也是北京市人口增長的主要承載地。2000年近郊區總人口比1991年增加了239.9萬人,年平均增長率為4.2%,高出全市人口年平均增長率1.8個百分點,人口密度的增長幅度也遠高於遠郊區。其他大城市也出現類似的情況,如上海浦東新區、天津濱海新區的形成,應該說都是我國城市化郊區快速發展的明證。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北京市通州區這幾年的變化僅僅是整個中國城市化進程中的一個鮮活的縮影,中國正處在浩浩蕩蕩的城市化進程當中,這個歷史化進程,將會影響到所有的人,無論是在鄉村還是城市。越來越多的外地青年加入了城郊候鳥的行列,若干年後,他們的後代將成為永遠的城市裡的一員,在城市裡長大,在城市裡生存,將永恆地凝固了城市化。 中國的城市化也將伴隨着大型或者特大型城市的崛起,從人口密度的角度,以東京為榜樣,3000萬、4000萬人口將是這些大型城市的規模。而這麼大規模的擴展,城市近郊或者遠郊的發展是必須的。隨着規模的擴展,城市多中心的結構也必將形成,而城市內部的交通連接的便利性當是首當其衝。或許私有汽車的迅猛發展帶來的能源消耗並不是這個星球可以承載的,那麼我們只能寄希望於公共交通的便利。
對於社會的個體,我們現在沒法想象這種城市化進程會給已居城市人口的現有生活習慣帶來什麼樣的衝擊,因為目前來看,西方國家的城市居民除了生活質量稍好之外,在超前的生活方式之上並沒有給我們什麼具有想象力的借鑑,而具體影響最深的當屬那些正在進城的人們。當然,在這種歷史的大進程中,有很多機會是給那些有準備的少數人的,一旦抓住,你可以隨意改變你的生活方式。那麼,你是否有備而來呢?
城市化進程真實地改變我們的生活環境,未來30年,必定有很多令人興奮的事情發生,對於年輕一代的影響尤其如此。
30年後,誰來養活我們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規定,60歲以上的人口占一個國家總人口的10%,或者65歲以上的人口占7%,這個國家就進入了老齡化社會。2010年,國務院開展的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60歲及以上人口占全國總人口的13.26%,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2.93個百分點,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占8.87%,比2000年上升1.91個百分點。隨着人口老齡化高峰期的到來,目前30~~40歲年齡段的人將來會面臨非常嚴峻的養老問題。
事實上,在未來30年裡,發達國家為了能夠圓滿解決其社會老齡化問題,必須為此多支出16%~~19%的國民生產總值。 養老,一個遲早都要到來的大問題,對它的規劃絕對是宜早不宜遲的。越早,你的負擔就越輕。作家張愛玲說過「出名要趁早」,從理財的角度來說,養老規劃何嘗不是這樣。沒有及早進行養老規劃是目前國內普遍存在的一個問題,人們更多地關注自己在眼下可以掙多少錢,卻沒有及時地上思考自己「活得太久」所帶來的養老危機。
國家現行的基本養老金主要構成為:
基本養老費+基本養老保險個人賬戶+補貼
我們領取的養老金分為兩部分:基本養老金和個人賬戶的比例。用公式表示就是:上年本地區社會平均工資的20%+個人賬戶累計的1/120。
目前,國際通用的衡量勞動者退休前後保障水平差異的基本標準之一就是「養老金替代率」,它通常以「某年度新退休人員的平均養老金/上一年度在職職工的平均工資收入」來獲得。眼下已經退休的我們的父輩中,不少人的養老金替代率在80%~~90%,所以有人會盼着退休享福,因為退休後他們仍能維持退休前的生活水平甚至還能有所提高。但對於35歲以下的青年人來說,未來的養老金替代率會下降到40%左右,其保障程度遠遠低於我們的父輩。 因此,養老規劃除了一定要及早進行,還需要遵循「本金安全、適度收益、抵禦通脹和有一定的強制性」這四大原則。因此,養老規劃其實是一個綜合性的長期投資過程。
1.養老計劃不僅僅是買保險
商業養老保險,它是一種比較穩健的理財方式,但其流動性也差,有一定的強制性,相當於是一種強制性的儲蓄行為。 2.選擇複利投資品種
養老金的積累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因此如果能夠好好利用複利效應,也可以使得養老規劃中的財富積累達到最大化。基金的定期定投是一種可以利用複利效應的不錯選擇。作為一種長期投資的工具,基金定投可以在較長的一段時間內有效地攤低投資成本,並且在成本均衡的情況下,獲得較高的收益。因此,我們在投資基金時,可以有意識地儘可能長期持有,並有計劃地進行投資,將基金投資納入到自己的養老金規劃中。
需要指出的是,因為養老是一項長期的投資,有時候資金需求會跟中短期的投資目標衝突。如果可以的話,最好單獨設立養老賬戶,避免受到當期資金需求的影響。
3.以房養老抵禦通脹
當然,隨着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市人口越來越多,土地資源越來越稀缺,房產投資也成為養老規劃中一個主要的投資模式。從長期來看,房產的價格雖然有漲有跌,但還是會逐步升值。相對其他投資,房產在一定時期內是抵禦通脹的有效投資工具之一。
序言
今年4月接到清華大學一百周年校慶活動的邀請函,很榮幸再次來到中國的首都。在北京遇到很多我們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畢業生,其中陳雲先生給我印象尤為深刻。宴會中他贈送了我一冊已經出版的《30歲之後,用錢賺錢》中文書籍,並告訴我升級版書稿正在整理中,邀請我為即將出版的《未來30年,用錢賺錢》作序,我欣然同意了,我給中文書籍作序還是第一次。
記得小時候,母親告訴我要好好讀書,將來才會成功。如果成功的定義是銀行賬戶有很多錢的話,到今天看媽媽的答案可能不一定對了。《百萬富翁的心理》一書指出,百萬富翁的大學成績GPA中間數是2.9 ,也就是低於平均數B,同時,申請大學的SAT平均成績是1190分,非伯克利加州大學、哈佛大學、耶魯大學之材。又根據美國運通哈里森調查,59%的百萬富翁只念了一般州立大學,而非名校。
《福布斯》雜誌的十億富翁(Billionaire)中,兩成以上從未完成大學學業,尤其靠科技成巨富者更不需要大學,例如微軟的蓋茨、蘋果計算機的喬布斯、甲骨文的艾利森及戴爾計算機的戴爾。這些上帝派來以科技造福人類的天才,索性沒讓他們完成大學學業,但他們確實改變了這個世界。
靠金融成巨富者又是不一樣的情景。他們是十億富翁們受教育最高的一群,超過55%有碩士以上學位,其中有企管碩士學位MBA者,近90%來自長春藤名校如哈佛、伯克利、哥倫比亞或賓州華頓學院等。這樣看來媽媽好像又說對了,靠金融成功成巨富要好好念書,念上長春藤名校。再者,那些靠金融而有十位數字資產的富豪們,其中一成曾在高曼公司(GoldmanSachs)工作過。
該公司的珍寶是「風險套利」(Riskarbitrage)部門,這種訓練對金融方面的成功與否十分寶貴,愛德華藍波(Lampert)就是從那裡出來。他最出名的事就是促成Kmart與Sears的合併而出任主席。他基本上是上市公司的投資人,通常握有3~~15家公司的股票,投資理念近似大師巴菲特。他曾在辦公樓外的停車場被綁架了,竟能說服綁匪兩天後把他放了。他是耶魯大學的企管碩士,當然是長春藤名校出身。
金融致富的關鍵在於「很會算」。巴菲特的專業特長是保險精算,他的旗艦公司掌控許多保險公司。一個20歲的人或70歲的人怎樣收他們的人壽保險費呢?就是精算生與死,投資股票也是精算生與死。藍波先生既然出自高曼風險套利部門,其精算回報與風險自有一套。
今日的一般投資人在這方面是無知的,這也是他們長期投資未見成果,市場不好時更是一團亂的原因所在。玩數字遊戲是成為億萬富翁的本質,而這本質來自遺傳或耳濡目染。美國億萬富翁們的父母最常見的職業是工程師、會計師與小生意人,他們的特長在於算術,而算術也是中國人的特長之一。
如果你投資股票一開始就輸得很慘,那是祖上積德。今日金融億萬富翁都曾經歷過不堪的回憶,致使今日對失敗仍有深刻的印象。藥業大亨R.J.Kirk首次的創業就遇到潰敗,而那失敗經驗是令他後悔而又珍惜的。
他說過:「早期的失敗是成功的必要條件,雖然它並非主要條件。」避險基金經理人PhilFalcone專發災難財,他賣空所有與次房貸有關的投資而得利110億美元,他也投資破產中的公司而等待其回生,他就靠此使其管理的資金8年內漲了760倍。日前他在國會作證上說,20世紀90年代初期一個糟糕的併購案使他學到一些「寶貴的教訓」,而那對他今日之所以成為一個成功的基金管理人有重大影響。要靠金融成億萬巨富,就應該準備進名校、進高曼,年輕人加油!
投資理財的能力,即用錢賺錢的能力。人們理財知識的差距懸殊,是真正造成財富多寡的主要原因。本書詳細介紹各種理財工具,不論工薪族還是企業家們,閱讀後都會對未來有很大幫助。
希望閱讀《未來30年,用錢賺錢》的讀者朋友們的財富之路暢通無阻,上帝保佑你們!
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校長羅伯特·柏敬諾
2011年9月
推薦序(二)
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那年,我曾為《普通百姓致富之路》一書寫過序言,我談了個人致富的七大途徑。迄今,未再給他人之書作序。當下,有美債危機衝擊世界經濟。前幾天在一場國際學術論壇上,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錢穎一院長告訴我,陳雲的《未來30年,用錢賺錢》一書即將付梓,邀請我為之寫上幾句。之前在幾次學術論壇中遇到陳雲,這位年輕人的演講風格與各學科的融會貫通,尤其是對中國宏觀經濟周期的分析給我留下較深刻的印象。此外,我對「用錢賺錢」這個概念也是很有興趣,看過此書目錄和摘要後,自然應承下來。
陳雲先生是一位經濟學、管理學、倫理學跨學科的青年學者。他學以致用,從經濟學中得到啟發,在管理學中尋找邏輯,在倫理學中尋找真理。我問過他為何用「未來30年,用錢賺錢」作為書名,他回答說60年一個甲子,一個輪迴,30年河東,30年河西,如果前30年人們通過創業與工作賺錢,未來30年即將開始投資與理財賺錢。如果用我的話來講,就是過去30年我國政策允許和保護了一少部分人先富裕起來;未來30年,國家將更多的照顧中低收入群體致富。他的簡要回答加入了倫理學的元素,我頗感興趣。
「未來30年,用錢賺錢」書名開宗明義,指明方向,又振聾發聵。書中寫道「在21世紀,我們將處在一個無固定化職業的社會」。不管你現在是老闆,還是工薪族,如果你現在自認為現有的職業或事業是終生不變的話,那將是非常危險和不現實的想法。未來學家預測,人類現有的絕大多數職業,再過20年將永遠地在這個地球上消失,失業和破產將成為21世紀最「時髦」的名詞。
什麼是「未來30年,用錢賺錢」呢?閱讀完這本書你就明白了。
對一般投資者而言,期待通過投資理財致富,主要是為滿足物質需求,提高整體生活水平,但若為手上持有股票或基金的價格波動而日夜心神不寧,又不免因小失大。關於應對市場不確定性的個人投資理財,有幾點建議可供參考。 一、重視資產配置。投資賺取的往往是「時間價值」,因此不同年紀隱含着不同的風險承受力與相應的資產配置。有個很有趣的「100法則」:用100減去你的年齡,就是你可以投資股票或股票基金等高風險產品的比例,剩下的資金不妨買點低風險的債券基金和貨幣基金、投資型保險,以建立較穩健的平衡資產組合。此外,投資者可適當保留一定的閒置資金在市場見底時勇於買進,獲取未來的超額回報。
二、奉行簡單原則。投資觀點的形成固然需要長時間實地調研與案頭工作的支持,但若最終不能精煉成一句話或幾個要點,是成不了經典投資案例的。「股神」巴菲特當年投資可口可樂的理由,便可以用「品牌優勢、分銷渠道優勢、成本優勢」來簡單概括。
三、儘量減少犯錯概率。買進股票或基金前,應仔細確認其風險和收益特性是否符合自身風險承受能力,這部分事前準備「功課」必須做足,切不可掉以輕心。基金一般通過投資組合運作,已具有一定的風險分散特性,因此持有基金個數不宜過多,以免此消彼長,反而影響長期收益。在選擇上,應兼顧股票與固定收益、國內與海外市場等不同投資品種均衡為宜。 四、短線進出最多「小富」,長線持有才能「大富」。奉行價值投資的專業投資人,一般不提倡短線投資。然而經過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機洗禮後,各國債務風波不斷,短線進出、設定停損點也不失為風險控制的做法之一。但投資迷人之處恰在於風險與收益最終是匹配的,短線進出運氣好最多「小富」,難成「大富」。至於持股時間多久才稱得上長線投資,這要因股而異。套用投資大師彼得·林奇的思路,只要當初看好買進的理由沒有根本性的變化,就該堅定持股,如此才不會錯失了「TenBagger」(十倍漲幅的股票)。
有這樣一句至理名言:「世界是不變的,唯一可以改變的是我們自己。」每個人都有成功的潛質,只要你擁有了正確的理財觀念,達到富有和成功乃是人生的必然。參與「理財」不一定成巨富,但不參與一定會為金錢所困。還是那句老話,你不理財,財肯定也不會理你!
「賺錢不在多辛苦,只在思路勝一籌!」相信讀者定能從本書中獲益。
相信在本書中,每個人都可以找到自己創造財富的途徑。
著名經濟學家茅于軾
2011年9月
推薦序(三)
我們的思維是停留在過去30年,還是進入到未來30年?未來30年,中國經濟如何發展?這已經成為讓世界各國矚目的焦點,也是近年來媒體人最熱衷的一個話題。未來30年國家經濟會進入轉型期嗎?未來30年國家的財富趨勢如何解讀?
在網絡化信息時代,我們的思想是停留在工業時代甚至農業時代,還是契約文明時代、綠色文明時代、藍色文明時代、信息文明時代?過去30年已經是「定數」,未來30年是「變數」,只有把握今天才是最重要的。
陳雲先生學貫中西,有學者的傲骨,直言不諱,言論犀利。陳雲先生能站在另一座山上,比如哲學和文化,瞭望我們現在的經濟問題,並提出解決方案。他演講中的精髓很難用文字來表達,只能用心去感悟。
理財實際上是一個哲學問題,是一分為二的,不是單一的思維和選擇。因為它永遠充滿多變性,必須不斷對災難降臨的可能性進行預測,即使沒有災難時也要做好準備。哲學的核心思想就是擁抱變化,創造變化。形勢好的時候要為形勢不好做充分的準備,形勢不好的時候,調整心態。
企業家面臨的第一個風險就是能否適應危機,因為危機永遠存在。對於一個家庭來說,最重要的不是考慮「危機以後的時代」,而是考慮在充滿危機的世界如何面對。危機來得快,去得也快。傳遞出這樣的信號,我們從中得到了什麼?我們是否應該思考危機為何來去那麼快,什麼時候再次襲來?
只學會了抓住機會,你永遠只能做個商人,因為機會不會隨叫隨到。用制度、文化、人才等輔助手段,把機會做大做強,才能從商人晉級到企業家,這是企業最大的挑戰。改革這些年,我們看到很多商人沉沉浮浮如同目前的股市投資者一樣,只有真正把公司與制度、文化、人才結合起來,企業才能走得久。對於家庭來說只有價值投資和風險轉移才是危機留下的真金白銀。
商人重視短期利益,企業家則有責任、有長期目標。企業家的責任付出在幾年後將創造無限價值。導致金融海嘯過多貪婪的原因之一就是「商人思維」太盛。對於個人理財,你是應該像企業家,還是像商人那樣呢?
對投資者而言,抱怨是為什麼沒有在大盤下跌前拋出,抱怨是逃避自己責任的理由,折騰是天天在股市打短線虛耗人生的美好時光;怠慢是認識到家庭需要進行風險轉移,但就是不去實施。
一個國家的經濟體是一棵大樹,金融是樹冠,實體是樹根。樹冠有用,它可以吸取氧氣進行光合作用;樹根是基礎,吸收的是養分和水分。兩者缺一不可,沒有樹根,將來就會出問題。對於一個家庭經濟體而言,理財是樹根,投資是樹冠,如果沒有樹根,家庭也同樣會出現問題的。
「過去30年,窮日子富過;未來30年,富日子咋過?」
隨着人們的財富越來越多,接下來的挑戰便是如何安排好未來的物質與精神需要。在收入能力達到如今的高度後,人們沒必要靠傳統的家庭結構來規避未來風險和養老需要,當然更希望用多種金融工具組合安排未來的生活需要。 未來30年,用錢賺錢也就勢為必然了!
推薦
《未來30年,用錢賺錢》:投資理財不是一時衝動,不是投機取巧,也不是憑藉運氣,而是一種恆心,一種智慧,一種和時間賽跑,戰勝自我的毅力,是每個人通過學習和實踐都可以掌握的一門科學,一門藝術。
羅伯特·柏敬諾、茅于軾、曹景行傾情作序並強力推薦。
投資贏得財富,理財改變命運!最實用,最體貼的投資理財枕邊書。財富如流,順大勢者才能發財。如果方向錯了,越是努力,只會讓自己離目標越來越遠!金融風暴、經濟泡沫、通脹壓力,重重危機下,守財就如以手遮水,創富才能一生無憂!投資有方,理財有道:你不理財,財不理你;你若理財,財可生財。[1]
參考文獻
- ↑ 讀《未來30年 用錢賺錢》有感豆丁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