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朱介民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朱介民,1932年10月28日,出生於江蘇無錫縣。化學纖維工程專家。長期從事化學纖維科研和教學工作,先後擔任我國「六五」攻關項目《滌綸長絲高速紡絲工藝及設備》、「七五」攻關項目《超高速紡絲工藝和設備》及《芳綸Ⅱ型纖維研究》等課題組負責人,多項科研成果獲獎。

科技成就

潛心研究滌綸長絲高速紡絲工藝及設備

20世紀80年代初,世界化纖生產步入了高速化、自動化、高效化之路。為了趕上時代的發展,在我國編制化纖工業「六五」發展規劃時選定了「滌綸長絲高速紡絲工藝及設備」研究課題,並被列為國家重大開發項目,要將滌綸紡絲速度從每分鐘1000 米提高到3200-4000米。朱介民與學校工藝、機械、電氣、自動化、測試等各個領域的專門人員反覆研討,分析學校的優勢和存在的困難。在學校領導和有關教師的鼓勵和支持下,承擔了這一攻關項目並任課題組長。

紡絲機整體解決方案

朱介民領導並直接參與研製工作。與核心小組共同研究確定重大技術指標,落實實施計劃。當機械加工未能達到高速錠子應有的加工精度時,他率領技術人員到學校加工車間和大家一起商討解決對策;當需要高速馬達配件時,他與電氣老師一起去桐鄉調研,落實加工單位;在工藝上遇到紡絲斷頭多,繞輥嚴重,成形筒管退不下來等難題時,他不分晝夜,連續作戰,攻克難關。由於高速紡絲紡速高、噴頭拉伸大以及纖維成型過程中張力大等原因,為了符合滌綸原料的熔融體在成型過程中動力學過程以及成型後的纖維內部分子結構的合理性,必須研究採用新型的紡絲工藝,其中乾燥裝置、熔融紡絲箱體、噴絲頭組件、過濾裝置以及吹風裝置均需重新研究。

朱介民和課題組成員歷經三年艱辛攻關,「滌綸長絲高速紡絲工藝和設備」以及相應配套工藝軟件的樣機終於製造出來了,經過連續72小時運轉,紡出的滌綸長絲達到預定的設計指標,於1985年12月28日由紡織部組織鑑定,鑑定意見認為:中國紡織大學和上海市合纖所在國內首次研製的二部位四頭紡滌綸長絲高速紡絲卷繞設備,設計合理,結構緊湊,運轉穩定,操作方便,能夠滿足紡制滌綸POY的要求,基本上達到了70 年代末80年代初的國外大面積工業化生產水平,為國產滌綸高速紡絲的工業化奠定了基礎。該項目於1987年3月榮獲上海市人民政府頒發的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1987年7月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七五」期間,朱介民承接了「超高速紡絲工藝和設備」課題。經過五年時間的努力,克服了各種困難,採用了加熱法紡絲等新工藝和新技術,最終順利地完成了預定的任務,使紡絲速度從每分鐘3200-4000米提高到每分鐘4500-6000米,從而使我國滌綸長絲生產技術達到了當時的國際先進水平。該項成果於1991 年在上海市首屆科技博覽會上獲得金獎。

朱介民深感科研的真正貢獻在於儘快將成果轉化為產品。他總結了1986年成果推廣中的經驗教訓,提出1990年底「高速紡」推向社會,進行工程技術總承包,即從廠房設計、設備設計、工藝設計、電氣設計、設備配套、設備安裝、調試直至投產、考核的「交鑰匙工程」。

當年底,連續接到江蘇、浙江等地四個高速紡工程項目,均要求在兩年之內全部竣工。為了如期完成項目,朱介民在校領導的支持下,從學校中抽調了一批精幹力量,在高速紡工程組統一指揮下,形成了一個堅強的團隊集體。關鍵時刻朱介民總是與工程組同志一起研究解決難題。1992年,四個高速紡工程項目全部按期竣工投產,這在上海市高校科研成果產業化過程中尚不多見。1993年,課題組又承接了五個項目,並在不到兩年的時間逐個竣工驗收,按時轉入正常生產。從1992年至1995年,課題組分別在江蘇、浙江、上海、廣東等地建立了9條生產線,總計生產滌綸長絲量達24000噸,產值3.36億元,利潤5040萬元,納稅近500萬元。同時,高速紡工程組又在朱介民主持下連續承接了國家「八五」科技攻關項目《緊湊型高速紡制細旦絲》課題,經與江西滌綸廠一起組織聯合攻關,也在工業化生產中得到了應用。

完成高強高模芳香族聚酰胺纖維研究

芳綸Ⅱ型纖維(學名為聚對苯二甲酰對苯二胺纖維)又稱芳綸1414,具有高強、高模、耐高溫、比重輕、膨脹係數小等優良性能,是航天、航空和國防工業不可缺少的重要新材料,在生產導彈、宇宙飛船、輕質航天飛機及防彈衣服中有廣泛應用。20世紀60年代末到70年代中國研製成功後,技術完全保密。為了適應國防需要,國家有關部門作為軍工任務下達到中國紡織大學和上海合成纖維研究所。朱介民團結課題研究組人員,從1979年11 月開展了小試工作。

乾濕法紡絲

液晶溶液紡絲技術是研製芳綸纖維的關鍵,也是70年代才發展起來的一種新型紡絲技術。該項新技術採用干噴-濕紡的紡絲成型新工藝,需配備專用紡絲設備。在朱介民主持下,課題組利用工場原有的一台粘膠濕法小紡絲機進行改造,配套成從溶解、紡絲、拉伸、洗滌、上油到卷繞的乾濕法紡絲機,同時參考有關資料,又設計出乾濕法紡絲的關鍵裝置——漏斗型紡絲管,為研製芳綸Ⅱ型纖維提供了試驗條件。以後,課題組經過不斷探索,逐步掌握了對聚合體溶解性能與紡絲工藝條件的控制,摸索出了紡絲溶液的配製,掌握了液晶溶液轉變點的特徵溫度,攻克了紡絲過程中注頭和毛絲現象等難關,紡制出了合格的纖維,強度達到20-24克/旦。1980年底,課題組完成了實驗室小試任務,獲得1980年國防工業辦公室頒發的重大科技成果二等獎和紡織工業部1982年科技成果二等獎。

在芳綸Ⅱ型纖維完成實驗室小試的基礎上,國防科工委和紡織部決定將芳綸Ⅱ型工業化小試任務列入國家「六五」科技攻關項目,並由中國紡織大學承擔。朱介民再次擔任專題組組長。從1983年至1984年,重新設計了一台年產能力達1噸左右的乾濕法紡絲機,又集中精力進行了210孔至800孔的高粘度紡絲工藝試驗,前後經歷了半年試紡,基本掌握了高粘度、多孔紡的溶解、紡絲、成形的新工藝,製得的芳綸Ⅱ型纖維強度穩定在22-24 克/旦。1985年11月28日,項目通過了紡織部鑑定,並於1986 年5-6月獲得了國家計委、經委、科委、財政部和紡織工業部的嘉獎,隨後又榮獲1988年度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在此期間,專題組共研製了130公斤芳綸Ⅱ型纖維,供航天、光纜、兵器及體育用品等領域應用。

朱介民等專題組人員又開展了對芳綸特種纖維的連續縮聚樹脂一步法紡制超高模量芳綸纖維的研究。在紡絲過程中首次採用加張力銷等特殊的工藝措施,收到了改善纖維力學性能,縮短工藝流程,節約能源,操作方便等效果,1991年9月由上海市高教局組織專家鑑定。朱介民於1987年9月赴美國考察,獲悉杜邦公司正在考慮發展新一代改性芳綸纖維以改善原來芳綸的剛性結構時,代表學校和杜邦公司簽訂了合作科研的協議書,在與國際合作大道上邁出了第一步。

科學家品質

科學家的品質對於要成為一名優秀的科學家[1]所具備的素質,首先必須是要有好奇心,對於自然的好奇,對於普遍事物的好奇。據我所知的優秀科學家,他們對於所有事物都非常好奇。他們想探知事物的規律,他們具有看到事物最為本質一面的本領。作為科學家,他們能夠將事物歸納為最基本的簡單而重要的法則,並通過這些基本法則去了解許多其它事物。他們所了解的事物不單單是一個清單,或對個別事物的認識,而是將對它們的認識歸納成為一種普遍的認識。這些素質都是應該具有的。另外,優秀的科學家必須要有恆心。他們在研究實驗過程中不斷努力,努力再努力,鍥而不捨[2]。此外,優秀的科學家一般都有很強的自信心,相信自己的判斷。自信是非常重要的一種素質。

視頻

朱介民 相關視頻

盤點:中國近現代偉大的科學家
世界上最偉大的50位科學家,楊振寧排首位!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