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朱塞佩·昂加雷蒂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朱塞佩·昂加雷蒂 Giuseppe Ungaretti,(1888年2月10日 - 1970年6月2日)生於埃及,是義大利現代主義詩人,是赫蒂姆運動的創始人(見赫蒂姆主義),是義大利實驗詩歌流派隱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對20世紀義大利文學產生了深遠影響。[1]

1970年,首屆紐斯塔特國際文學獎獲得者。

1912年,去巴黎在Sorbonne學習,並與詩人紀堯姆·阿波利奈爾Guillaume Apollinaire查爾斯·佩吉CharlesPéguyPaulValéry以及當時的前衛藝術家Pablo PicassoGeorges BraqueFernandLéger成為密友。

朱塞佩開始與法國象徵主義詩歌的接觸,特別是與史蒂芬·馬拉瑪(StéphaneMallarmé)的詩歌接觸,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影響之一。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朱塞佩參加了意大利軍隊,塹壕戰中開始寫詩,發表了他最著名的詩篇之一《歡樂》。 每首詩都分別作了日期,好像這是他的最後一首詩。

這些詩,發表在Il porto sepolto(1916;「埋葬的港口」),既不使用押韻,標點符號,也不使用傳統形式;這是朱塞佩的首次嘗試,將裝飾物從文字上剝離,並以最純淨,最令人回味的形式呈現出來。

創立隱逸詩派

儘管反映了未來主義者的實驗態度,但朱塞佩的詩歌朝著連貫而原始的方向發展,這一點在Allegria di naufragi(1919;「 Gay Shipwrecks」),展示了賈科莫· 利奧帕迪(Giacomo Leopardi)的影響,並收錄了朱塞佩的第一卷創作,經修訂的詩歌。

朱塞佩短暫參與達達主義運動後,他創立了隱逸詩派。格勞科·坎邦寫道,「這標誌著現代意大利文學的一個轉折點。」昂加萊蒂擺脫了傳統的意大利形式的無用音節,嘗試了語法和儀表,尋求單詞和短語的新純度和含義。

內戰時期,他是貝尼托·墨索里尼的一個合作者(他加入社會黨時認識了後者),以及《義大利人民報》和《人民雜誌》的駐外通信員。在巴西呆了數年後,在二戰期間返回義大利。

1936年至1942年,在聖保羅大學教授意大利文學。他的法西斯主義經歷常常引起爭議。

國際意義

朱塞佩曾經說過他有四個國家:

埃及,他的出生地;

意大利,他父母的國家和他的永久住所;

法國,是他受過教育和成長的地方,通過諸如Apollinaire之類的朋友,他與法國的整個藝術運動有著密切的聯繫;

巴西,他在聖保羅大學任教六年,在家中工作。他用散文和詩歌記錄了他對所有這些國家以及許多其他國家的印象。

1958年,TS Eliot為了向朱塞佩誕辰70週年致敬,稱他為「西歐最真實的詩人之一」,評論家稱讚他的Visioni di William Blake,這是對布雷克的批判性研究,其中包括他的詩歌的意大利語譯本,具有國際意義。他的名聲同樣遠播。

1964年,為Epoca發表的一篇文章中,他還熱情洋溢地寫了自己的訪問紐約。

1968年,定居巴黎。

1970年6月1日,朱塞佩·昂加雷蒂逝世於米蘭。

詩作

我失去了一切

我失去了童年的一切

我已

也不能用一聲呼喊來忘卻過去。

   我已把童年

安葬在黑夜的深淵

如今,無形的利劍

把我跟一切隔絕。

   我記得對你的愛使我欣悅

而此刻我迷失在

冥想的長夜。

   失望日甚一日

生命於我不過是

梗在喉管的 [2]

作品

1919年,出版《覆舟的愉快》

1933年,出版《時代的感情》

1950年,出版《應許之地》

1952年,出版《悲哀》、《呼喊和風景》(Un gridoËpaesaggi)。

1960年,出版《一個老人的筆記本》 ,《Il taccuino del vecchio》

1967年,出版《Morte delle stagioni》(《四季之死》)。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