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讀書法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朱子讀書法
朱子讀書法是我國古代最系統的讀書法,集古代讀書法之大成,是古代最有影響的讀書方法論,為宋代理學家朱熹的學生匯集他的訓導概括歸納出來的,共六條:循序漸進、熟讀精思、虛心涵泳、切己體察、着緊用力、居敬持志。
書名 | 作者 | 時代 | 類別 | 作用 |
---|---|---|---|---|
朱子讀書法 | 朱熹 | 南宋 | 古典文學 | 古代最有影響的讀書方法論 |
作者介紹
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字元晦,又字仲晦,號晦庵,晚稱晦翁,諡文,世稱朱文公。祖籍徽州府婺源縣(今江西省婺源),出生於南劍州尤溪(今屬福建省尤溪縣)。 宋朝著名的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詩人,閩學派的代表人物,儒學集大成者,世尊稱為朱子。朱熹是唯一非孔子親傳弟子而享祀孔廟,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受儒教祭祀。 曾長期在福建崇安武夷山「寒泉精舍」、「武夷精舍」授徒講學,後由崇安遷居建陽考亭,建「竹林精舍」,聚徒講學。主持修復白鹿洞書院,並親自擬定了著名的《白鹿洞書院揭示》。又主持修復嶽麓書院。一生編撰了多種教材,其中影響最深廣、最重要的是《四書章句集注》(簡稱《四書集注》或《四書》)。[1]
寫作背景
《朱子讀書法》是古代最有影響的讀書方法論。六條均反映了讀書學習的基本規律和要求,具有深刻的借鑑價值。朱熹的讀書方法遠不止這些,就其主要而概括為以上六條。就上簡析,我們可知它確實是經驗之談,確有其的創造性和特點。 字字句句樸實無華,平易貼切。各條聯繫緊密,相得益彰,前後完整,形成一個不可分割的完整的體系,符合知識結構、人的心理、認識以及教學活動等的客觀規律,具有較嚴密的邏輯性和科學性。 它是朱熹一生刻苦治學,五十載辛勤執教的切身體驗和實踐經驗總結。當然,由於朱熹主要是指讀聖賢之書而不是讀一般的書,聖賢之書當然不容否定。 朱熹強調讀書的目的就是窮理,而窮理的目的就是進行封建倫理道德修養,掌握知識僅在其次,也不可能涉及質疑和問難的原則,所以對書本與實踐的結合也無疑受到很大局限,這正是封建正統教育的弊病所在,所以也遭到後來不同學派人士的批評。 但是,朱子讀書法是我國古代最系統的讀書法,是集古代讀書法之大成,值得認真研究和參考。
朱子讀書法淺析
朱子讀書法淺析[2]
中國古代教育,素重讀書,已成傳統.歷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在長期的教育實踐中,就有「鈎玄提要」的妙法.然最為有名、較為完整、全面而對後世影響最大的,要算南宋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朱熹的讀書之法.朱熹是南宋時期理學大家,又是著名的教育家.他一生大部分時間都在讀書和教書,提出過許多精闢的見解.他死後不久,弟子們將他的讀書經驗歸納為六條,稱為"朱子讀書法",本文擬就此六法進行簡要分析.
1、循序漸進
在《朱子讀書法》中朱熹說:「窮理之要,必在於讀書,讀書之法莫貴於循序而致精.」循序漸進,是朱熹反覆強調且始終堅持的治學之方.朱熹認為:「小學者,學其事;大學者,學其小學所學之所以」.[3] 小學只能教學生識一些字,做一些具體的事,從識字做事當中獲得簡單的基本的知識.到了大學,就要領悟道理.就是大學所規定的必修課程《四書》,也嚴格規定閱讀次序:先《大學》,次《論語》、《孟子》,最後《中庸》.文章,按一定順序,一篇一篇地讀;書,也按一定的順序,就其內容上說,必然有其內在聯繫,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由個別到一般,由現象到本質.這是符合人們的認知規律的,也是認知應當而且必然要遵循的.朱熹還進一步指出,讀書要從易到難,從淺到深,從近到遠,急不得,也慢不得."所謂急不得者,功效不可急;所謂不可慢者,工夫不可慢."這是在告之讀書人既不可急於求成,也不可松松垮垮,而要進度適當,方能見效.
我們從中可分析出朱熹主要是從三個方面論述循序漸進的含義:首先,學習的過程應當根據知識的難易程度確定次序,由淺入深,由小及大.他說:「事有大小,理無大小,故教人有秩而不可躐等」.[4]並稱:「君子教人有序,先傳以小者近者,後傳以遠者大者」.其次,循序漸進也包括知識的積累和持之以恆的治學精神.他註解《論語》「譬如為山」時指出:「學者自強不息,則積小成多,中道而止,則前功盡棄.」.[5]是說學習的進步或退步,主要取決於學習者的自覺性、持之以恆的精神.其三,循序漸進的原則體現在讀書上,就是讀通了一本書後再去讀另一本書;體現在讀一本書上,就是要按照首尾篇章的順序來讀.總而言之,「未明於前,勿求於後」.朱熹循序漸進的讀書原則,主要是強調學習要有踏實的作風,追求扎紮實實的效果.
2、熟读精思
朱熹強調讀書必須反覆閱讀,在讀書的遍數上要嚴格要求自己,一點不能偷工減料.門生吳伯英初見朱熹問如何讀書.朱熹的回答再簡單不過:「讀書無甚巧妙,只是熟讀」「凡人讀書,須虛心入里玩味道理,不可只說得皮膚上,例如——食物滋味盡在裡面,若只舔噬其外,而不得其味,無益也」這裡,朱熹告誡門生吳伯英:書,要熟讀;不可淺嘗輒止.朱熹在建陽考亭撰文教諭滄州精舍的門生曰:「書不記,熟讀可記」.書要讀到不僅要能背熟,對書中的內容了如指掌,而且在說出書中的內容時,就像自己發自內心所說的話那樣.這就要求學生必須在讀書時深入探求作者的思想感情,體驗作者的旨趣.「一一認得,如同自己作出來底一般」.熟讀是精思的基礎,要對書中的名物訓詁,都要一一領會.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深刻理解文章的精義及其思想真諦.熟讀精思的目的,是深刻理解聖賢文章中有關性理的真諦.他說:「大抵觀書,須先熟讀,使其言皆若出於吾之口,繼之精思,使其意皆若出自吾之心,然後可以有得爾.」[6]朱熹在建陽考亭滄州精舍的「教諭」中說:「義不精,細思可精.」[7]又說:「大抵所讀經史,切要反覆精詳,方能漸見旨趣」.「小有疑處,即更思索,思索不通,即置小冊子,逐日抄記,以時省閱.」[8]在《朱子讀書法》中又說:「窮理之要,必在於讀書,讀書之法莫貴於循序而致精.」語中所謂之「精」,有兩種含義.其一是:精密思考;其二是:得其精蘊.前者是後者的條件,後者是前者的結果.精思的過程是縝密的邏輯推理過程.朱熹一生,無論教學,還是著述,都是殫精竭慮,探幽索微,力求獲得精深的義理.在滄州精舍時,完成了六經的傳述.「其於讀書也,又必使之辨其音釋,正其章句,玩其辭,求其義,研精覃思,以究其所難知,平心易氣,以聽其所自得,然為己務實,辨別義利,毋自欺,謹其獨之戒,未嘗不叄致意焉.蓋亦欲學者窮理反身而持之以敬也.」[9]
「須是無這冊子時,許多節目次第歷歷落落,在自家肚裡,方好.」[10]朱熹特別強調讀書須有疑,「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這裡方是長進.」又說:「書始漸未知有疑,其次漸有疑,再其次節節有疑,過此一番之後,疑漸讀釋,以至融會貫通,都無可疑,方始是學.」開始讀書時只是理解而已,然後漸漸產生疑問,通過思考,疑問漸解,最後達到全然無疑,這個過程就是讀書成功的體現.他認為有些人讀書收效不大,是由於在"熟"和"精"二字上下功夫不夠.他還批評那種讀書貪多的傾向,一再講"讀書不可貪多,且要精熟.如今日看得一板,且看半板,將那精力來更看前半板".
3、虛心涵泳
朱熹極力主張讀書一定要虛心涵泳.他說:「學者讀書,須是斂身正坐,緩視微吟,虛心涵泳.」[11]朱熹針對一般人讀書往往存在的先入為主的毛病,提出讀書要尊重原著,探明原意.「看文字須是虛心,莫先立己意.」「凡看書須虛心看,不要先立說.」[12]如果先帶框框先立己說,固步自封,自然不能徹底理解書的本義,而是自我的主觀揣惻.所以又說:「虛心切己,虛心則見道理明,切己自然體認得出.」[13]但是,「今人觀書,先自立了意,後方觀.盡率古人語言,入做自家意思中來.如此,只是推廣自家意思,如何見得古人意思?」[14]針對讀書中心存偏見,拘囿於成說提出讀書要持公正態度,要獨立思考,堅持新的見解.「讀書正如聽訟,心先有主張乙底意思,便只尋甲底不是;先有主張甲底意思,便只見乙底不是.不若姑置甲乙之說,徐徐觀之,萬能辨其曲直.」[15]又說:「讀書若有所見,未必便是,不可便執着,且放在一邊,益更讀書以來新見.若執着一見,則此心便被遮蔽了.」[16]朱熹還講一步強調了讀書更不能因人而論,因人廢言:「觀書當虛心平氣,以徐觀義理之所在,如其可取,雖世欲庸人之言,有所不廢.如有可疑,雖或傳以為聖賢之言,亦須更加審擇,自然意味和平,道理明白,腳踏實地,動有依據,無籠罩自欺之患也.」[17]不因「庸人」而廢言,不因「聖賢」而盲從,「文字且虛心平看,自有意味.勿苦尋支蔓,旁穿孔穴,以汩亂義禮之正脈.」[18]又說:「近見學者,多是卒然穿鑿,便為定論.」[19]「讀書遇難處」,朱熹認為應當「虛心搜討」.[20]也就是「篤志虛心,反覆詳玩.」[21]進而「勤苦捱將去」,花一番力氣,這樣才可能「理會道理」.[22]他對涵泳工夫尤其重視.如「吃果子一般,劈頭方咬開,未見滋味便吃了;須是細嚼慢咽,則滋味自出,方始識得這個是甜是苦,是甘是辛,始為知味」[23].「看人文字,不可隨聲遷就,我見處方可信.須沉潛玩繹(深鑽進去,反覆玩味分析),方有見處(見解).不然,人說沙可做飯,我也說沙可做飯,如何可吃?」[24]他認為,讀書時應該邊讀邊思考,用心體會聖人的思想,反覆揣摩聖人的話語,只有如此,才能夠真正理解書中的深意.
4、切己體察
所謂切己體察,朱熹認為:首先讀書必須與自己的思想實際、生活經驗等結合起來.即要求讀書時不能只在紙面上做工夫,還必須將書中道理與自己的生活結合起來,他說:「讀書窮理,當體之於身.凡平日所講貫窮究者,不知逐日常見得在心目間否?不然,則隨文逐義,趕趁期限,不見悅處,恐終無益.」[25]又說:「讀書須要切己體驗,不可只作文字看.」「讀書不可只專就紙上求理義,須反來就自家身上推究.」(同上)「如說仁義禮智,曾認得自家如何是仁,自家如何是義,如何是禮,如何是智,須是着身己體認得.如讀學而時習之,自家曾如何學,自家如何習,不亦說乎.」(同上)所以朱熹從秦漢以來的歷史,推及到目下,強烈反對不切己體察的讀書方法.「秦漢以後,無人說到此,亦只是一向去書冊上求,不就自家身上理會.」[26]今人讀書多不就切己上體察,但於紙上看,文義上說得去,便了.如此濟得甚事.」[27]
其次,朱子強調要以所讀之書的道理來指導自己的實踐,或使之在實踐中受到檢驗.朱熹說:「大凡讀書,須是要自家日用躬行處着力方可.」[28]又說:「讀書便是做事.凡做事有是有非,有得有失,善處事者不過稱理其輕重耳.讀書講究其義理,判別其是非,臨事即此理.」[29]能將書上的「聖賢言語,體之於身」,考察體驗自己能否如此力行.朱熹曾說:「讀書須是身心都入在這一段裡面,更不問外面有何事,可見得一般道理出.」[30]朱熹是主張「讀書窮理」的,他認為,「為學之道,莫先於窮理,窮理之要,必在於讀書.」[31]而「讀書窮理當體之於身……讀書不可只就紙上求理義,須反來就身上推究」[32]讀聖賢書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存天理,滅人慾」,並落實到自身.朱熹以聖賢的榜樣為例,講正心,自己先心正;講誠意,自己先意誠;講修身齊家,也不是空話.他強調「須要將聖賢言語,體之於身」.也就是說,讀書不僅是要獲得知識,探求義理,更重要的是落實到自身修養的提高上.如果學到的義理只是停留在紙面上,或者只是用於教導別人,那就失去了學習的意義.切己體察,就是要切實地聯繫自己,來體察聖賢書中的道理,變成激勵自己改進提高的動力.從讀書法的角度來看,朱熹強調讀書必須聯繫自己,聯繫實際,將學到的理論轉化為行動,這個觀點是可取的.
5、着緊用力
即讀書時必須抓緊時間、振作精神,不能疲疲沓沓、松松跨跨.「寬着期限,緊着課程.為學要剛毅果決,悠悠不濟事.且如發憤忘食,樂以忘憂,是甚麼精神,甚麼筋骨!」[33]
朱熹把讀書比做撐上水船,比作治病救火,以此來強調讀書要抓緊時間,一刻也不能放鬆.「直要抖擻精神,如救火治病然,如撐上水船,一篙不可放緩.」[34]又比作兩軍對壘:「聖人千言萬語,無非只說此事須是策勵此心,勇猛奮發,拔出心肝與他去做.如兩邊擂起戰鼓,莫問前頭如何,只認卷將去,如此方做到工夫.若瞻前顧後,便做不成」[35]總之,讀書時雖不可求速成,但必須抓緊抓狠,毫不懈怠,要有「一棒一條痕,一摑一掌血」的精神.[36]一方面朱熹最忌諱「半上半落,半沉半浮」的二吊子作風,認為這種態度必定一事無成.另一方面,讀書又是一項細緻功夫,也不能蠻幹.為此,他提出「寬着期限,緊着課程」的讀書原則.意思是說,考慮到熟讀精思的需要,總的讀書計劃指標不能定得過高,期限不能安排得過於緊湊;而在具體實施時,例如讀一本書時,就絕不能松松垮垮,一定要抓緊時間,按部就班地完成任務.
6、居敬持志
所謂居敬持志,就是讀書必須精神專一,全神貫注,還要有遠大的志向,頑強的毅力.這也是朱熹讀書之法的最基本精神.朱熹認為,做學問的訣竅「莫先於窮理,窮理之要,必在於讀書」,而「讀書則實究其理,行己則實踐其跡」[37].因此,他要求「讀書須將心貼在書冊上,逐字逐句,各有着落,方始好商量.大凡學者,須是收拾此心,令專靜純一,日用動靜間,都無馳走散亂,方始看得文字精審.如此,方是有本領.」[38]
這是教人讀書必須將心收斂起來,有謹慎感,有進取心,不放縱自身,不輕率從事,做到「專靜純一」,志於為學.人若具有這種精神,用於應事時,就能敬於讀書.只要心能用於「專靜純一」,不「馳走散亂」,自然能做到「日用動靜間」,使為學之道發自內心,學起來當然要「日成日新」.
學習能否順利進行,關鍵在學者的志向及良好的心態,所以,「居敬(居敬就是「此心自作主宰處」,「守此而不易之謂」.即排除雜念,專心致志,所以「敬」又通「靜」,心靜自然誠,心誠則幹什麼事都能集中精力干好,這裡吸收了佛教禪宗的思想.)持志」作為讀書法的最後一條,也是起根本保證的一條.朱熹說:「敬字功夫,乃聖門第一義.徹頭徹尾,不可頃刻間斷.」[39].朱熹繼承了程頤「涵養須用敬,進學則在致知」之說,提出「致知必須窮理,持敬則須主一」的為學原則,而在二者中「持敬又是窮理之本」.「敬」的本義就是恭敬,不放肆.在這裡,「敬」是端正態度,就是說,誠心誠意、兢兢業業是做好一切事情的基礎,讀書也不例外.居敬也就是要從內心中嚴格尊崇禮法,專一有恆,一刻也不放鬆對自己的要求.特別是要排除雜念,不受外界誘惑,所以「敬」又通「靜」.心靜自然誠,誠心誠意、兢兢業業地去學習,去做事,個人修養也就能順利提高了.「持志」是要有堅定志向.朱熹說:「立志不定,如何讀書?」要立定學聖賢之道、修身復性的志向,才能真正取得成效.
朱子讀書法是古代最有影響的讀書方法論.六條均反映了讀書學習的基本規律和要求,具有深刻的借鑑價值.朱熹的讀書方法遠不止這些,就其主要而概括為以上六條.就上簡析,我們可知它確實是經驗之談,自有其一定的創造性和特點.字字句句樸實無華,平易貼切.各條聯繫緊密.相得益彰,前後完整,形成一個不可分割的完整的體系,符合知識結構、人的心理、認識以及教學活動等的客觀規律,具有較嚴密的邏輯性和科學性.它是朱熹一生刻苦治學,五十學辛勤執教的切身體驗和實踐經驗總結.當然,由於朱熹主要是指讀聖賢之書而不是讀一般的書,聖賢之書自然句句是真理,讀書的目的就是窮理,而窮理的目的就是進行封建倫理道德修養,掌握知識僅在其次,也不可能涉及質疑和問難的原則,不重視書本與實踐的結合,這正是封建正統教育的弊病所在,所以也遭到後來不同學派人士的批評.但是,朱子讀書法是我國古代最系統的讀書法,是集古代書法之大成,值得認真研究和參考.
原文
《朱子讀書法》
正品 卷上[40]
读书乃学者第二事。方子。
读书已是第二义。盖人生道理合下完具,所以要读书者,盖是未曾经历见许多,圣人是经历见得许多,所以写在册上与人看。而今读书,只是要见得许多道理。及理会得了,又皆是自家合下元有底,不是外面旋添得来。至。
学问,就自家身己上切要处理会方是,那读书底已是第二义。自家身上道理都具,不曾外面添得来。然圣人教人,须要读这书时,盖为自家虽有这道理,须是经历过,方得。圣人说底,是他曾经历过来。佐。
学问,无贤愚,无小大,无贵贱,自是人合理会底事。且如圣贤不生,无许多书册,无许多发明,不成不去理会!也只当理会。今有圣贤言语,有许多文字,却不去做。师友只是发明得。人若不自向前,师友如何着得力!谦。
为学之道,圣贤教人,说得什分晓。大抵学者读书,务要穷究。「道问学」是大事。要识得道理去做人。大凡看书,要看了又看,逐段、逐句、逐字理会,仍参诸解、传,说教通透,使道理与自家心相肯,方得。读书要自家道理浃洽透彻。杜元凯云:「优而柔之,使自求之,厌而饫之,使自趋之。若江海之浸,膏泽之润,涣然冰释,怡然理顺,然后为得也。」椿。
今读书紧要,是要看圣人教人做工夫处是如何。如用药治病,须看这病是如何发,合用何方治之;方中使何药材,何者几两,何者几分,如何炮,如何炙,如何制,如何切,如何煎,如何吃,只如此而已。淳。
读书以观圣贤之意;因圣贤之意,以观自然之理。节。
做好将圣人书读,见得他意思如当面说话相似。贺孙。
圣贤之言,须常将来眼头过,口头转,心头运。方子。
开卷便有与圣贤不相似处,岂可不自鞭策!祖道。
圣人言语,一重又一重,须入深去看。若只要皮肤,便有差错,须深沉方有得。从周。
人看文字,只看得一重,更不去讨他第二重。僩。
读书,须是看着他缝罅处,方寻得道理透彻。若不见得缝罅,无由入得。看见缝罅时,脉络自开。植。
文字大节目痛理会三五处,后当迎刃而解。学者所患,在于轻浮,不沉着痛快。方子。
学者初看文字,只见得个浑沦物事。久久看作三两片,以至于十数片,方是长进。如庖丁解牛,目视无全牛,是也。人杰。
读书,须是穷究道理彻底。如人之食,嚼得烂,方可咽下,然后有补。杞。
看文字,须逐字看得无去处。譬如前后门塞定,更去不得,方始是。从周。
关了门,闭了户,把断了四路头,此正读书时也。道夫。
学者只知观书,都不知有四边,方始有味。鏋。
「学者读书,须是于无味处当致思焉。至于群疑并兴,寝食俱废,乃能骤进。」因叹:「骤进二字,最下得好,须是如此。若进得些子,或进或退,若存若亡,不济事。如用兵相杀,争得些儿小可一二十里地,也不济事。须大杀一番,方是善胜。为学之要,亦是如此。」贺孙。
看文字,须大段着精彩看。耸起精神,树起筋骨,不要困,如有刀剑在后一般!就一段中,须要透。击其首则尾应,击其尾则首应,方始是。不可按册子便在,掩了册子便忘却;看注时便忘了正文,看正文又忘了注。须这一段透了,方看后板。淳。
看文字,须要入在里面,猛滚一番。要透彻,方能得脱离。若只略略地看过,恐终久不能得脱离,此心又自不能放下也。时举。
人言读书当从容玩味,此乃自怠之一说。若是读此书未晓道理,虽不可急迫,亦不放下,犹可也。若徜徉终日,谓之从容,却无做工夫处。譬之煎药,须是以大火煮滚,然后以慢火养之,却不妨。人杰。
须是一棒一条痕!一掴一掌血!看人文字,要当如此,岂可忽略!鏋。
看文字,须是如猛将用兵,直是鏖战一阵;如酷吏治狱,直是推勘到底,决是不恕他,方得。夔孙。
看文字,正如酷吏之用法深刻,都没人情,直要做到底。若只恁地等闲看过了,有什滋味!大凡文字有未晓处,须下死工夫,直要见得道理是自家底,方住。赐。
看文字如捉贼,须知道盗发处,自一文以上赃罪情节,都要勘出。若只描摸个大纲,纵使知道此人是贼,却不知何处做贼。赐。
看文字,当如高[舟+我]大艑,顺风张帆,一日千里,方得。如今只才离小港,便着浅了,济甚事!文字不通如此看。僩。
读书看义理,须是胸次放开,磊落明快,恁地去。第一不可先责效。才责效,便有忧愁底意。只管如此,胸中便结聚一饼子不散。今且放置闲事,不要闲思量。只专心去玩味义理,便会心精;心精,便会熟。淳。
读书,放宽着心,道理自会出来。若忧愁迫切,道理终无缘得出来。
读书,须是知贯通处,东边西边,都触着这关捩子,方得。只认下着头去做,莫要思前算后,自有至处。而今说已前不曾做得,又怕迟晚,又怕做不及,又怕那个难,又怕性格迟钝,又怕记不起,都是闲说。只认下着头去做,莫问迟速,少间自有至处。既是已前不曾做得,今便用下工夫去补填。莫要瞻前顾后,思量东西,少间担阁一生,不知年岁之老!僩。
天下书尽多在。只恁地读,几时得了。须大段用着工夫,无一件是合少得底。而今只是那一般合看过底文字也未看,何况其它!僩。
读书,须是遍布周满。某尝以为宁详毋略,宁下毋高,宁拙毋巧,宁近毋远。方子。
读书之法,先要熟读。须是正看背看,左看右看。看得是了,未可便说道是,更须反复玩味。时举。
少看熟读,反复体验,不必想象计获。只此三事,守之有常。夔孙。
太凡看文字:少看熟读,一也;不要钻研立说,但要反复体验,二也;埋头理会,不要求效,三也。三者,学者当守此。人杰。
书宜少看,要极熟。小儿读书记得,大人多记不得者,只为小儿心专。一日授一百字,则只是一百字;二百字,则只是二百字。大人一日或看百板,不恁精专。人多看一分之十,今宜看十分之一。宽着期限,紧着课程。淳。
读书,只逐段逐些子细理会。小儿读书所以记得,是渠不识后面字,只专读一进耳。今人读书,只羇羇读去。假饶读得十遍,是读得十遍不曾理会得底书耳。「得寸,则王之寸也;得尺,则王之尺也。」读书当如此。璘。
读书,小作课程,大施功力。如会读得二百字,只读得一百字,却于百字中猛施工夫,理会子细,读诵教熟。如此,不会记性人自记得,无识性人亦理会得。若泛泛然念多,只是皆无益耳。读书,不可以兼看未读者。却当兼看已读者。璘。
读书不可贪多,且要精熟。如今日看得一板,且看半板,将那精力来更看前半板,两边如此,方看得熟。直须看得古人意思出,方好。洽。
读书不要贪多。向见州郡纳税,数万钞总作一结。忽错其数,更无推寻处。其后有一某官乃立法,三二十钞作一结。观此,则读书之法可见。可学。
「读书不可贪多,常使自家力量有余。」正淳云:「欲将诸书循环看。」曰:「不可如此,须看得一书彻了,方再看一书。若杂然并进,却反为所困。如射弓,有五斗力,且用四斗弓,便可拽满,己力欺得他过。今举者不忖自己力量去观书,恐自家照管他不过。 」鏋。
读书,只恁逐段子细看,积累去,则一生读多少书!若务贪多,则反不曾读得。又曰:「须是紧着工夫,不可悠悠,又不须忙。只常抖搜得此心醒,则看愈有力。」道夫。
不可都要羇去,如人一日只吃得三碗饭,不可将十数日饭都一齐吃了。一日只看得几段,做得多少工夫,亦有限,不可羇去都要了。淳。
读书,只看一个册子,每日只读一段,方始是自家底。若看此又看彼,虽从眼边过得一遍,终是不熟。履孙。
今人读书,看未到这里,心已在后面;才看到这里,便欲舍去了。如此,只是不求自家晓解。须是徘徊顾恋,如不欲去,方会认得。至。
某最不要人摘撮。看文字,须是逐一段、一句理会。贺孙。
读书是格物一事。今且须逐段子细玩味,反来覆去,或一日,或两日,只看一段,则这一段便是我底。脚踏这一段了,又看第二段。如此逐旋挨去,挨得多后,却见头头道理都到。这工大须用行思坐想,或将已晓得者再三思省,却自有一个晓悟处出,不容安排也。书之句法义理,虽只是如此解说,但一次看,有一次见识。所以某书,一番看,有一番改。亦有已说定,一番看,一番见得稳当。愈加分晓。故某说读书不贵多,只贵熟尔。然用工亦须是勇做进前去,莫思退转,始得。大雅。
读书,且就那一段本文意上看,不必又生枝节。看一段,须反复看来看去,要十分烂熟,方见意味,方快活,令人都不爱去看别段,始得。人多是向前趱去,不曾向后反复,只要去看明日未读底,不曾去紬绎前日已读底。须玩味反复,始得。用力深,便见意味长;意味长,便受用牢固。又曰:「不可信口依希略绰说过,须是心晓。」宇。
大凡读书,须是熟读。熟读了,自精熟;精熟后,理自见得。如吃果子一般,劈头方咬开,未见滋味,便吃了。须是细嚼教烂,则滋味自出,方始识得这个是甜是苦是甘是辛,始为知味。又云:「园夫灌园,善灌之夫,随其蔬果,株株而灌之。少间灌溉既足,则泥水相和,而物得其润,自然生长。不善灌者,忙急而治之,担一担之水,浇满园之蔬。人见其治园矣,而物未尝沾足也。」又云:「读书之道,用力愈多,收功愈远。先难而后获,先事而后得,皆是此理。」又云:「读书之法,须是用工去看。先一书费许多工夫,后则无许多矣。始初一书费十分工夫,后一书费八九分,后则费六七分,又后则费四五分矣。」卓。
因说「进德居业」「进」字、「居」字曰:「今看文字未熟,所以鹘突,都只见成一片黑淬淬地。须是只管看来看去,认来认去。今日看了,明日又看;早上看了,晚间又看;饭前看了,饭后又看,久之,自见得开,一个字都有一个大缝罅。今常说见得,又岂是悬空见得!亦只是玩味之久,自见得。文字只是旧时文字,只是见得开,如织锦上用青丝,用红丝,用白丝。若见不得,只是一片皂布。」贺孙。
读书须是专一。读这一句,且理会这一句;读这一章,且理会这一章。须是见得此一章彻了,方可看别章,未要思量别章别句。只是平心定气在这边看,亦不可用心思索太过,少间却损了精神。前辈云:「读书不可不敬。」敬便精专,不走了这心。
其始也,自谓百事能;其终也,一事不能!言人读书不专一,而贪多广阅之弊。僩。
泛观博取,不若熟读而精思。道夫。
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然熟读精思既晓得后,又须疑不止如此,庶几有进。若以为止如此矣,则终不复有进也。
书须熟读。所谓书,只是一般。然读十遍时,与读一遍时终别;读百遍时,与读十遍又自不同也。履孙。
为人自是为人,读书自是读书。凡人若读十遍不会,则读二十遍;又不会,则读三十遍至五十遍,必有见到处。五十遍暝然不晓,便是气质不好。今人未尝读得十遍,便道不可晓。力行。
李敬子说先生教人读书云:「既识得了,须更读百十遍,使与自家相乳入,便说得也响。今学者本文尚且未熟,如何会有益!」方子。
读书不可记数,数足则止矣。寿昌。
「诵数以贯之。」古人读书,亦必是记遍数,所以贯通也。又曰:「凡读书,且从一条正路直去。四面虽有好看处,不妨一看,然非是要紧。」佐。
温公答一学者书,说为学之法,举荀子四句云:「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为其人以处之,除其害以持养之。」荀子此说亦好。「
诵数」云者,想是古人诵书亦记遍数。「贯」字训熟,如「习贯如自然」;又训「通」,诵得熟,方能通晓。若诵不熟,亦无可得思索。广。
山谷与李几仲帖云:「不审诸经、诸史,何者最熟。大率学者喜博,而常病不精。泛滥百书,不若精于一也。有余力,然后及诸书,则涉猎诸篇亦得其精。盖以我观书,则处处得益;以书博我,则释卷而茫然。」先生深喜之,以为有补于学者。若海。
读书,理会一件,便要精这一件;看得不精,其它文字便亦都草草看了。一件看得精,其它亦易看。山谷帖说读书法甚好。淳。
学者贪做工夫,便看得义理不精。读书须是子细,逐句逐字要见着落。若用工粗卤,不务精思,只道无可疑处。非无可疑,理会未到,不知有疑尔。大抵为学老少不同:年少精力有余,须用无书不读,无不究竟其义。若年齿向晚,却须择要用功,读一书,便觉后来难得工夫再去理会;须沉潜玩索,究极至处,可也。盖天下义理只有一个是与非而已。是便是是,非便是非。既有着落,虽不再读,自然道理浃洽,省记不忘。譬如饮食,从容咀嚼,其味必长;大嚼大咽,终不知味也。谟。
书只贵读,读多自然晓。今即思量得,写在纸上底,也不济事,终非我有,只贵乎读。这个不知如何,自然心与气合,舒畅发越,自是记得牢。纵饶熟看过,心里思量过,也不如读。读来读去,少间晓不得底,自然晓得;已晓得者,越有滋味。若是读不熟,都没这般滋味。而今未说读得注,且只熟读正经,行住坐卧,心常在此,自然晓得。尝思之,读便是学。夫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便是读。读了又思,思了又读,自然有意。若读而不思,又不知其意味;思而不读,纵使晓得,终是卼臲不安。一似倩得人来守屋相似,不是自家人,终不属自家使唤。若读得熟,而又思得精,自然心与理一,永远不忘。某旧苦记文字不得,后来只是读。今之记得者,皆读之功也。老苏只取孟子论语韩子与诸圣人之书,安坐而读之者七八年,后来做出许多文字如此好。他资质固不可及,然亦须着如此读。只是他读时,便只要模写他言语,做文章。若移此心与这样资质去讲究义理。那里得来!是知书只贵熟读,别无方法。僩。
读书之法:读一遍了,又思量一遍;思量一遍,又读一遍。读诵者,所以助其思量,常教此心在上面流转。若只是口里读,心里不思量,看如何也记不子细。又云:「今缘文字印本多,人不着心读。汉时诸儒以经相授者,只是暗诵,所以记得牢,故其所引书句,多有错字。如孟子所引诗书亦多错,以其无本,但记得耳。」僩。
今人所以读书苟简者,缘书皆有印本多了。如古人皆用竹简,除非大段有力底人方做得。若一介之士,如何置。所以后汉吴恢欲杀青以写汉书,其子吴佑谏曰:「此书若成,则载之车两。昔马援以薏苡兴谤,王阳以衣囊侥名,正此谓也。」如黄霸在狱中从夏侯胜受书,凡再逾冬而后传。盖古人无本,除非首尾熟背得方得。至于讲诵者,也是都背得,然后从师受学。如东坡作李氏山房藏书记,那时书犹自难得。晁以道尝欲得公、谷传,遍求无之,后得一本,方传写得。今人连写也自厌烦了,所以读书苟简。铢。
讲论一篇书,须是理会得透。把这一篇书与自家羇作一片,方是。去了本子,都在心中,皆说得去,方好。敬仲。
莫说道见得了便休。而今看一千遍,见得又别;看一万遍,看得又别。须是无这册子时,许多节目次第都恁地历历落落,在自家肚里,方好。方子。
放下书册,都无书之意义在胸中。升卿。
欧公言:「作文有三处思量:枕上,路上,厕上。」他只是做文字,尚如此,况求道乎!今人对着册子时,便思量;册子不在,心便不在,如此,济得什事!义刚。
今之学者,看了也似不曾看,不曾看也似看了。方子。
看文字,于理会得了处更能看过,尤妙。过。
看文字须子细。虽是旧曾看过,重温亦须子细。每日可看三两段。不是于那疑处看,正须于那无疑处看,盖工夫都在那上也。广。
圣人言语如千花,远望都见好。须端的真见好处,始得。须着力子细看。工夫只在子细看上,别无术。淳。
圣人言语皆枝枝相对,叶叶相当,不知怎生排得恁地齐整。今人只是心粗,不子细穷究。若子细穷究来,皆字字有着落。道夫。
某自潭州来,其它尽不曾说得,只不住地说得一个教人子细读书。节。
读书不精深,也只是不曾专一子细。伯羽。
看文字有两般病:有一等性钝底人,向来未曾看,看得生,卒急看不出,固是病;又有一等敏锐底人,多不肯子细,易得有忽略之意,不可不戒。贺孙。
为学读书,须是耐烦细意去理会,切不可粗心。若曰何必读书,自有个快捷方式法,便是误人底深坑也。未见道理时,恰如数重物色包裹在里许,无缘可以便见得。须是今日去了一重,又见得一重;明日又去了一重,又见得一重。去尽皮,方见肉;去尽肉,方见骨;去尽骨,方见髓。使粗心大气不得。广。
观书初得味,即坐在此处,不复精研。故看义理,则汗漫而不别白;遇事接物,则颓然而无精神。扬。
读书只要将理会得处,反复又看。夔孙。
今人读书,看未到这里,心已在后面;才看到这里,便欲舍去。如今,只是不求自家晓解。须是徘徊顾恋,如不欲舍去,方能体认得。又曰:「读书者譬如观此屋,若在外面见有此屋,便谓见了,即无缘识得。须是入去里面,逐一看过,是几多间架,几多窗棂。看了一遍,又重重看过,一齐记得,方是。」讲筵亦云:「气象匆匆,常若有所迫逐。」方子。
看书非止看一处便见道理。如服药相似,一服岂能得病便好!须服了又服,服多后,药力自行。道夫。
读书着意玩味,方见得义理从文字中迸出。季札。
读得通贯后,义理自出。方子。
读书,须看他文势语脉。芝。
看文字,要便有得。
看文字,若便以为晓得,则便住了。须是晓得后,更思量后面尚有也无。且如今有人把一篇文字来看,也未解尽知得他意,况于义理。前辈说得恁地,虽是易晓,但亦未解便得其意。须是看了又看,只管看,只管有。义刚。
读者不可有欲了底心,才有此心,便心只在背后白纸处了,无益。扬。
大抵学者只在是白纸无字处莫看,有一个字,便与他看一个。如此读书三年,无长进处,则如赵州和尚道:「截取老僧头去!」节。
人读书,如人饮酒相似。若是爱饮酒人,一盏了,又要一盏吃。若不爱吃,勉强一盏便休。泳。
读书不可不先立程限。政如农功,如农之有畔。为学亦然。今之始学者不知此理,初时甚锐,渐渐懒去,终至都不理会了。此只是当初不立程限之故。广。
「曾裘父诗话中载东坡教人读书小简,先生取以示学者,曰:「
读书要当如是。」按:裘父诗话载东坡与王郎书云:「少年为学者,每一书皆作数次读之。当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如欲求古今兴亡治乱,圣贤作用,且只作此意求之,勿生余念。又别作一次求事迹文物之类,亦如之。他皆放此。若学成,八面受敌,与慕涉猎者不可同日而语。」方子。
「尹先生门人言尹先生读书云:『耳顺心得,如诵己言。功夫到后,诵圣贤言语,都一似自己言语。』」良久,曰:「佛所谓心印是也。印第一个了,印第二个,只与第一个一般。又印第三个,只与第二个一般。惟尧舜孔颜方能如此。尧老,逊位与舜,教舜做。及舜做出来,只与尧一般,此所谓真同也。孟子曰:『得志行乎中国,若合符节。』不是且恁地说。」广。
读书须教首尾贯穿。若一番只草草看过,不济事。某记舅氏云:「当新经行时,有一先生教人极有条理。时既禁了史书,所读者止是荀扬老庄列子等书,他便将诸书划定次第。初入学,只看一书。读了,理会得都了,方看第二件。每件须要贯穿,从头到尾,皆有次第。既通了许多书,斯为必取科第之计:如刑名度数,也各理会得些;天文地理,也晓得些;五运六气,也晓得些;如素问等书,也略理会得。又如读得圣制经,便须于诸书都晓得些。圣制经者,乃是诸书节略本,是昭武一士人作,将去献梁师成,要飘官爵。及投进,累月不见消息。忽然一日,只见内降一书云: 『御制圣制经,令天下皆诵读。』方伯谟尚能记此士人姓名。」又云:「是时既禁史学,更无人敢读史。时奉使叔祖教授乡里,只就蒙求逐事开说本末,时人已相尊敬,谓能通古今。有一士人,以犯法被黥,在都中,因计会在梁师成手里直书院,与之打并书册甚整齐。师成喜之,因问其故,他以情告,遂与之补官,令常直书院。一日,传圣驾将幸师成家,师成遂令此人打并装叠书册。此人以经史次第排,极可观。师成来点检,见诸史亦列桌上,因大骇,急移下去,云:『把这般文字将出来做甚幺!』此非独不好此,想只怕人主取去,看见兴衰治乱之端耳。」贺孙。
近日真个读书人少,也缘科举时文之弊也,才把书来读,便先立个意思,要讨新奇,都不理会他本意着实。才讨得新奇,便准拟作时文使,下梢弄得熟,只是这个将来使。虽是朝廷甚幺大典礼,也胡乱信手捻合出来使,不知一撞百碎。前辈也是读书。某曾见大东莱吕居仁。之兄,他于六经三传皆通,亲手点注,并用小圈点。注所不足者,并将疏楷书,用朱点。无点画草。某只见他礼记如此,他经皆如此。诸吕从来富贵,虽有官,多是不赴铨,亦得安乐读书。他家这法度却是到伯恭打破了。自后既弄时文,少有肯如此读书者。贺孙。
精神长者,博取之,所得多。精神短者,但以词义简易者涵养。
中年以后之人,读书不要多,只少少玩索,自见道理。
千载而下,读圣人之书,只看得他个影象,大概路脉如此。若边旁四畔,也未易理会得。焘。
正品 卷下 [41]
人之为学固是欲得之于心,体之于身。但不读书,则不知心之所得者何事。道夫。
读书穷理,当体之于身。凡平日所讲贯穷究者,不知逐日常见得在心目间否。不然,则随文逐义,赶趁期限,不见悦处,恐终无益。
人常读书,庶几可以管摄此心,使之常存。横渠有言:「书所以维持此心。一时放下,则一时德性有懈。其何可废!」盖卿。
初学于敬不能无间断,只是才觉间断,便提起此心。只是觉处,便是接续。某要得人只就读书上体认义理。日间常读书,则此心不走作;或只去事物中羇,则此心易得汨没。知得如此,便就读书上体认义理,便可唤转来。贺孙。
本心陷溺之久,义理浸灌未透,且宜读书穷理。常不间断,则物欲之心自不能胜,而本心之义理自安且固矣。
须是存心与读书为一事,方得。方子。
人心不在躯壳里,如何读得圣人之书。只是杜撰凿空说,元与他不相似。僩。
读书须将心贴在书册上,逐句逐字,各有着落,方始好商量。大凡学者须是收拾此心,令专静纯一,日用动静间都无驰走散乱,方始看得文字精审。如此,方是有本领。
今人看文字,多是以昏怠去看,所以不子细。故学者且于静处收拾教意思在里,然后虚心去看,则其义理未有不明者也。祖道。
昔陈烈先生苦无记性。一日,读孟子「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忽悟曰:「我心不曾收得,如何记得书!」遂闭门静坐,不读书百余日,以收放心;却去读书,遂一览无遗。僩。
学者读书,多缘心不在,故不见道理。圣贤言语本自分晓,只略略加意,自见得。若是专心,岂有不见!文蔚。
心不定,故见理不得。今且要读书,须先定其心,使之如止水,如明镜。暗镜如何照物!伯羽。
立志不定,如何读书?芝。
读书有个法,只是刷刮净了那心后去看。若不晓得,又且放下;待他意思好时,又将来看。而今却说要虚心,心如何解虚得。而今正要将心在那上面。义刚。
读书,须是要身心都入在这一段里面,更不问外面有何事,方见得一段道理出。如「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如何却说个「仁在其中」?盖自家能常常存得此心,莫教走作,则理自然在其中。今人却一边去看文字,一边去思量外事,只是枉费了工夫。不如放下了文字,待打叠教意思静了,却去看。祖道。
学者观书多走作者,亦恐是根本上功夫未齐整,只是以纷扰杂乱心去看,不曾以湛然凝定心去看。不若先涵养本原,且将已熟底义理玩味,待其浃洽,然后去看书,便自知。只是如此。老苏自述其学为文处有云:「取古人之文而读之,始觉其出言用意与己大异。及其久也,读之益精,胸中豁然以明,若人之言固当然者。」此是他于学文上功夫有见处,可取以喻今日读书,其功夫亦合如此。又曰:「看得一两段,却且放心胸宽闲,不可贪多。」又曰:「陆子静尝有旁人读书之说,亦可且如此。」
凡人看文字,初看时心尚要走作,道理尚见得未定,犹没奈他何。到看得定时,方入规矩,又只是在印板上面说相似,都不活。不活,则受用不得。须是玩味反复,到得熟后,方始会活,方始会动,方有得受用处。若只恁生记去,这道理便死了。时举。
不可终日思量文字,恐成硬将心去驰逐了。亦须空闲少顷,养精神,又来看。淳。
读书闲暇,且静坐,教他心平气定,见得道理渐次分晓。季札录云:「庶几心平气和,可以思索义理。」这个却是一身总会处。且如看大学「在明明德」一句,须常常提醒在这里。他日长进,亦只在这里。人只是一个心做本,须存得在这里,识得他条理脉络,自有贯通处。赐。季札录云:「问:『伊川见人静坐,如何便叹其善学?』曰:『这却是一个总要处。』」又云:「大学『在明明德』一句,当常常提撕。能如此,便有进步处。盖其原自此发见。人只一心为本。存得此心,于事物方知有脉络贯通处。」
大凡读书,且要读,不可只管思。口中读,则心中闲,而义理自出。某之始学,亦如是尔,更无别法。节。
学者读书,须要敛身正坐,缓视微吟,虚心涵泳,切己省一作「
体」。察。又云:「读一句书,须体察这一句,我将来什处用得。」又云:「文字是底固当看,不是底也当看;精底固当看,粗底也当看。 」震。
读书须是虚心切己。虚心,方能得圣贤意;切己,则圣贤之言不为虚说。
看文字须是虚心。莫先立己意,少刻多错了。又曰:「虚心切己。虚心则见道理明;切己,自然体认得出。」举。
圣人言语,皆天理自然,本坦易明白在那里。只被人不虚心去看,只管外面捉摸。及看不得,便将自己身上一般意思说出,把做圣人意思。淳。
圣贤言语,当虚心看,不可先自立说去撑拄,便喎斜了。不读书者,固不足论;读书者,病又如此。淳。
凡看书,须虚心看,不要先立说。看一段有下落了,然后又看一段。须如人受词讼,听其说尽,然后方可决断。泳。
看前人文字,未得其意,便容易立说,殊害事。盖既不得正理,又枉费心力。不若虚心静看,即涵养、究索之功,一举而两得之也。时举。
大抵义理,须是且虚心随他本文正意看。必大。
读书遇难处,且须虚心搜讨意思。有时有思绎底事,却去无思量处得。敬仲。
问:「如先生所言,推求经义,将来到底还别有见处否?」曰:「若说如释氏之言有他心通,则无也。但只见得合如此尔。」再问:「所说『寻求义理,仍须虚心观之』,不知如何是虚心?」曰:「须退一步思量。」次日,又问退一步思量之旨。曰:「从来不曾如此做工夫,后亦是难说。今人观书,先自立了意后方观,尽率古人语言入做自家意思中来。如此,只是推广得自家意思,如何见得古人意思!须得退步者,不要自作意思,只虚此心将古人语言放前面,看他意思倒杀向何处去。如此玩心,方可得古人意,有长进处。且如孟子说诗,要『以意逆志,是为得之』。逆者,等待之谓也。如前途等待一人,未来时且须耐心等待,将来自有来时候。他未来,其心急切,又要进前寻求,却不是『以意逆志』,是以意捉志也。如此,只是牵率古人言语,入做自家意中来,终无进益。」大雅。
某尝见人云:「大凡心不公底人,读书不得。」今看来,是如此。如解说圣经,一向都不有自家身己,全然虚心,只把他道理自看其是非。恁地看文字,犹更自有牵于旧习,失点检处。全然把一己私意去看圣贤之书,如何看得出!贺孙。
或问:「看文字为众说杂乱,如何?」曰:「且要虚心,逐一说看去,看得一说,却又看一说。看来看去,是非长短,皆自分明。譬如人欲知一个人是好人,是恶人,且随他去看。随来随去,见他言语动作,便自知他好恶。」又曰:「只要虚心。」又云:「濯去旧闻,以来新见。」
观书,当平心以观之。大抵看书不可穿凿,看从分明处,不可寻从隐僻处去。圣贤之言,多是与人说话。若是峣崎,却教当时人如何晓。节。
观书,须静着心,宽着意思,沉潜反复,将久自会晓得去。儒用。
放宽心,以他说看他说。以物观物,无以己观物。道夫。
以书观书,以物观物,不可先立己见。
读书,须要切己体验。不可只作文字看,又不可助长。方。
学者当以圣贤之言反求诸身,一一体察。须是晓然无疑,积日既久,当自有见。但恐用意不精,或贪多务广,或得少为足,则无由明耳。祖道。
读书,不可只专就纸上求理义,须反来就自家身上以手自指。推究。秦汉以后无人说到此,亦只是一向去书册上求,不就自家身上理会。自家见未到,圣人先说在那里。自家只借他言语来就身上推究,始得。淳。
今人读书,多不就切己上体察,但于纸上看,文义上说得去便了。如此,济得什事!「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子曰:「是故恶夫佞者!」古人亦须读书始得。但古人读书,将以求道。不然,读作何用?今人不去这上理会道理,皆以涉猎该博为能,所以有道学、俗学之别。因提案上药囊起,曰:「如合药,便要治病,终不成合在此看。如此,于病何补!文字浩瀚,难看,亦难记。将已晓得底体在身上,却是自家易晓易做底事。解经已是不得已,若只就注解上说,将来何济!如画那人一般,画底却识那人。别人不识,须因这画去求那人,始得。今便以画唤做那人,不得。」宇。
或问读书工夫。曰:「这事如今似难说。如世上一等人说道不须就书册上理会,此固是不得。然一向只就书册上理会,不曾体认着自家身己,也不济事。如说仁义礼智,曾认得自家如何是仁?自家如何是义?如何是礼?如何是智?须是著身己体认得。如读『学而时习之』,自家曾如何学?自家曾如何习? 『不亦说乎』!曾见得如何是说?须恁地认,始得。若只逐段解过去,解得了便休,也不济事。如世上一等说话,谓不消得读书,不消理会,别自有个觉处,有个悟处,这个是不得。若只恁地读书,只恁地理会,又何益!」贺孙。
学须做自家底看,便见切己。今人读书,只要科举用;已及第,则为杂文用;其高者,则为古文用,皆做外面看。淳。
读书之法,有大本大原处,有大纲大目处,又有逐事上理会处,又其次则解释文义。雉。
玩索、穷究,不可一废。升卿。
或问读书未知统要。曰:「统要如何便会知得?近来学者,有一种则舍去册子,却欲于一言半句上便要见道理;又有一种,则一向泛滥不知归着处,此皆非知学者。须要熟看熟思,久久之间,自然见个道理四停八当,而所谓统要者自在其中矣。」履孙。
凡看文字,专看细密处,而遗却缓急之间者,固不可;专看缓急之间,而遗却细密者,亦不可。今日之看,所以为他日之用。须思量所以看者何为。非只是空就言语上理会得多而已也。譬如拭桌子,只拭中心,亦不可;但拭四弦,亦不可。须是切己用功,使将来自得之于心,则视言语诚如糟粕。然今不可便视为糟粕也,但当自期向到彼田地尔。方子。
学者有所闻,须便行,始得。若得一书,须便读便思便行,岂可又安排停待而后下手!且如得一片纸,便来一片纸上道理行之,可也。履孙。
读书便是做事。凡做事,有是有非,有得有失。善处事者,不过称量其轻重耳。读书而讲究其义理,判别其是非,临事即此理。可学。
真理会得底,便道真理会得;真理会不得底,便道真理会不得。真理会得底固不可忘,真理会不得底,须看那处有碍。须记那紧要处,常勿忘。所谓「智者利仁」,方其求时,心固在此;不求时,心亦在此。淳。
学得此事了,不可自以为了,恐怠意生。如读得此书,须终身记之。寿昌。
读书推类反求,固不害为切己,但却又添了一重事。不若且依文看,逐处各自见个道理。久之自然贯通,不须如此费力也。
学者理会文义,只是要先理会难底,遂至于易者亦不能晓。学记曰:「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所谓「攻瑕,则坚者瑕;攻坚,则瑕者坚」,不知道理好处又却多在平易处。璘。
只看自家底。不是自家底,枉了思量。焘。
凡读书,且须从一条正路直去。四面虽有可观,不妨一看,然非是紧要。方子。
看书不由直路,只管枝蔓,便于本意不亲切。淳。
看文字不可相妨,须各自逐一着地头看他指意。若牵窒着,则件件相碍矣。端蒙。
看文字,且逐条看。各是一事,不相牵合。
读书要周遍平正。夔孙。
看文字不可落于偏僻,须是周匝。看得四通八达,无些窒碍,方有进益。又云:「某解语孟,训诂皆存。学者观书,不可只看紧要处,闲慢处要都周匝。今说『求放心』,未问其它,只此便是『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方是读书,却说『仁在其中』,盖此便是『求放心』也。」人杰。
看文字,且依本句,不要添字。那里元有缝罅,如合子相似。自家只去抉开,不是浑沦底物,硬去凿;亦不可先立说,牵古人意来凑。且如「逆诈、亿不信」与「先觉」之辩:逆诈,是那人不曾诈我,先去揣摩道,那人必是诈我;亿不信,是那人未有不信底意,便道那人必是不信;先觉,则分明见得那人已诈我,不信我。如高祖知人善任使,亦是分明见其才耳。
读书若有所见,未必便是,不可便执着。且放在一边,益更读书,以来新见。若执着一见,则此心便被此见遮蔽了。譬如一片净洁田地,若上面才安一物,便须有遮蔽了处。圣人七通八达,事事说到极致处。学者须是多读书,使互相发明,事事穷到极致处。所谓「本诸身,征诸庶民,考诸三王而不缪,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直到这个田地,方是。语云:「执德不弘。」易云:「宽以居之。」圣人多说个广大宽洪之意,学者要须体之。广。
看书,不可将自己见硬参入去。须是除了自己所见,看他册子上古人意思如何。如程先生解「直方大」,乃引孟子。虽是程先生言,毕竟迫切。节。
看文字先有意见,恐只是私意。谓如粗厉者观书,必以勇果强毅为主;柔善者观书,必以慈祥宽厚为主,书中何所不有!人杰。
凡读书。先须晓得他底言词了,然后看其说于理当否。当于理则是,背于理则非。今人多是心下先有一个意思了,却将他人说话来说自家底意思;其有不合者,则硬穿凿之使合。广。
学者不可用己意迁就圣贤之言。德明。
读书,如问人事一般。欲知彼事,须问彼人。今却不问其人,只以己意料度,谓必是如此。扬。
看人文字,不可随声迁就。我见得是处,方可信。须沉潜玩绎,方有见处。不然,人说沙可做饭,我也说沙可做饭,如何可吃!谦。
大凡读书,不要般涉。但温寻旧底不妨,不可将新底来搀。道夫。
文字不可硬说,但当习熟,渐渐分明。
凡看圣贤言语,不要迫得太紧。振。
大凡看文字要急迫不得。有疑处,且渐渐思量。若一下便要理会得,也无此理。广。
看文字,须是退步看,方可见得。若一向近前迫看,反为所遮蔽,转不见矣。力行。
学者观书,病在只要向前,不肯退步看。愈向前,愈看得不分晓。不若退步,却看得审。大概病在执着,不肯放下。正如听讼:心先有主张乙底意思,便只寻甲底不是;先有主张甲底意思,便只见乙底不是。不若姑置甲乙之说,徐徐观之,方能辩其曲直。横渠云:「濯去旧见,以来新意。」此说什当。若不濯去旧见,何处得新意来。今学者有二种病,一是主私意,一是旧有先入之说,虽欲摆脱,亦被他自来相寻。鏋。
学者不可只管守从前所见,须除了,方见新意。如去了浊水,然后清者出焉。力行。
到理会不得处,便当「濯去旧见,以来新意」,仍且只就本文看之。伯羽。
某向时与朋友说读书,也教他去思索,求所疑。近方见得,读书只是且恁地虚心就上面熟读,久之自有所得,亦自有疑处。盖熟读后,自有窒碍,不通处是自然有疑,方好较量。今若先去寻个疑,便不得。又曰:「这般也有时候。旧日看论语,合下便有疑。盖自有一样事,被诸先生说成数样,所以便着疑。今却有集注了,且可傍本看教心熟。少间或有说不通处,自见得疑,只是今未可先去疑着。」贺孙。
看文字,且自用工夫,先已切至,方可举所疑,与朋友讲论。假无朋友,久之自能自见得。盖蓄积多者忽然爆开,便自然通,此所谓「何天之衢亨」也。盖蓄极则通,须是蓄之极,则通。鏋。人杰录云:「读书须是先看一件了,然后再看一件。若是蓄积处多,忽然爆开来时,自然所得者大,易所谓『何天之衢亨』,是也。」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道夫。
问:「看理多有疑处。如百氏之言,或疑其为非,又疑其为是,当如何断之?」曰:「不可强断,姑置之可也。」人杰。
人之病,只知他人之说可疑,而不知己说之可疑。试以诘难他人者以自诘难,庶几自见得失。必大。
因求讲学言论传之,答曰:「圣贤之言,明如日月。」又曰:「
人有欲速之病。旧尝与一人读诗集,每略过题一行。不看题目,却成甚读诗也!又尝见龚实之轿中只着一册文字看,此其专静也。且云:『寻常出外,轿中着三四册书,看一册厌,又看一册,此是什功夫也!』」方。
因佥出文字,偶失佥字,遂不能记,云:「旧有人老不识字,然隔年栄栄出入,皆心记口数之,既为写下,覆之无差。盖其人忠寔,又专一无他事,所以记得。今学者不能记,又往往只靠着笔墨文字,所以愈忘之也。」方。
先生戏引禅语云:「一僧与人读碑,云:『贤读着,总是字;某读着,总是禅。』沩山作一书戒僧家整齐。有一川僧最藞苴,读此书,云:『似都是说我!』善财五十三处见善知识,问皆如一,云:『我已发三藐三菩提心,而未知如何行菩萨行,成菩萨道。』」
问读诸经之法。曰:「亦无法,只是虚心平读去。」淳。以下读诸经法。
学不可躐等,不可草率,徒费心力。须依次序,如法理会。一经通熟,他书亦易看。闳祖。
圣人千言万语,只是说个当然之理。恐人不晓,又笔之于书。自书契以来,二典三谟伊尹武王箕子周公孔孟都只是如此,可谓尽矣。只就文字间求之,句句皆是。做得一分,便是一分工夫,非茫然不可测也,但患人不子细求索之耳。须要思量圣人之言是说个甚幺,要将何用。若只读过便休,何必读!明作。
读六经时,只如未有六经,只就自家身上讨道理,其理便易晓。敬仲。
读书只就一直道理看,剖析自分晓,不必去偏曲处看。易有个阴阳,诗有个邪正,书有个治乱,皆是一直路径,可见别无峣崎。宇。
人惟有私意,圣贤所以留千言万语,以扫涤人私意,使人人全得恻隐、羞恶之心。六经不作可也,里面着一点私意不得。节。
许多道理,孔子恁地说一番,孟子恁地说一番,子思又恁地说一番,都恁地悬空挂在那里。自家须自去体认,始得。贺孙。
为学须是先立大本。其初甚约,中间一节甚广大,到末梢又约。孟子曰:「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故必先观论孟大学中庸,以考圣贤之意;读史,以考存亡治乱之?迹;读诸子百家,以见其驳杂之病。其节目自有次序,不可逾越。近日学者多喜从约,而不于博求之。不知不求于博,何以考?其约!如某人好约,今只做得一僧,了得一身。又有专于博上求之,而不反其约,今日考一制度,明日又考一制度,空于用处作工夫,其病又什于约而不博者。要之,均是无益。可学。
学者只是要熟,工夫纯一而已。读时熟,看时熟,玩味时熟。如孟子诗书,全在读时工夫。孟子每章说了,又自解了。盖他直要说得尽方住,其言一大片,故后来老苏亦拖他来做文章说。须熟读之,便得其味。今观诗,既未写得传,且除了小序而读之。亦不要将做好底看,亦不要将做恶底看,只认本文语意,亦须得八九。鏋。
人做功课若不专一,东看西看,则此心先已散漫了,如何看得道理出。须是看论语,专只看论语;看孟子,专只看孟子。读这一章,更不看后章;读这一句,更不得看后句;这一字理会未得,更不得看下字。如此,则专一而功可成。若所看不一,泛滥无统,虽卒岁穷年,无有透彻之期。某旧时文字,只是守此拙法,以至于今。思之,只有此法,更无他法。僩。
「凡读书,须有次序。且如一章三句,先理会上一句,待通透;次理会第二句,第三句,待分晓;然后将全章反复紬绎玩味。如未通透,却看前辈讲解,更第二番读过。须见得身分上有长进处,方为有益。如语孟二书,若便恁地读过,只一二日可了。若要将来做切己事玩味体察,一日多看得数段,或一两段耳。」又云:「看讲解,不可专?他说,不求是非,便道前贤言语皆的当。如遗书中语,岂无过当失实处,亦有说不及处。」又云:「初看时便先断以己意,前圣之说皆不可入。此正当今学者之病,不可不知。」宇。
人只读一书不得,谓其傍出多事。礼记左传最不可不读。扬。
看经书与看史书不同:史是皮外物事,没紧要,可以札记问人。若是经书有疑,这个是切己病痛。如人负痛在身,欲斯须忘去而不可得。岂可比之看史,遇有疑则记之纸邪!僩。
浩曰:「赵书记云:『自有见后,只是看六经语孟,其它史书杂学皆不必看。』其说谓买金须问卖金人,杂卖店中那得金银。不必问也。」曰:「如此,即不见古今成败,便是荆公之学。书那有不可读者?只怕无许多心力读得。六经是三代以上之书,曾经圣人手,全是天理。三代以下文字有得失,然而天理却在这边自若也。要有主,觑得破,皆是学。」浩。
向时有一截学者,贪多务得,要读周礼、诸史、本朝典故,一向尽要理会得许多没紧要底工夫,少刻身己都自恁地颠颠倒倒没顿放处。如吃物事相似:将甚幺杂物事,不是时节,一顿都吃了,便被他撑肠拄肚,没奈何他。贺孙。
看经传有不可晓处,且要旁通。待其浃洽,则当触类而可通矣。人杰。
经旨要子细看上下文义。名数制度之类,略知之便得,不必大段深泥,以妨学问。
理明后,便读申韩书,亦有得。方子。以下杂论。
诸先生立言有差处,如横渠知言。当知其所以差处,不宜一切委之,所以自广其志,自进其知也。
读书理会道理,只是将勤苦挨将去,不解得不成。「文王犹勤,而况寡德乎!」今世上有一般议论,成就后生懒惰。如云不敢轻议前辈,不敢妄立论之类,皆中怠惰者之意。前辈固不敢妄议,然论其行事之是非,何害?固不可凿空立论,然读书有疑,有所见,自不容不立论。其不立论者,只是读书不到疑处耳。将精义诸家说相比并,求其是,便自有合辩处。璘。
因言读书法,曰:「且先读十数过,已得文义四五分;然后看解,又得三二分;又却读正文,又得一二分。向时不理会得孟子,以其章长故也。因如此读。元来他章虽长,意味却自首末相贯。」又问读书心多散乱。曰:「便是心难把捉处。知得此病者,亦早少了。向时举中庸『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说与直卿云:『且如读十句书,上九句有心记得,心不走作,则是心在此九句内,是诚,是有其物,故终始得此九句用。若下一句心不在焉,便是不诚,便无物也。』」明作,以下论看注解。
「大凡人读书,且当虚心一意,将正文熟读,不可便立见解。看正文了,却着深思熟读,便如己说,如此方是。今来学者一般是专要作文字用,一般是要说得新奇,人说得不如我说得较好,此学者之大病。譬如听人说话一般,且从他说尽,不可剿断他说,便以己意见抄说。若如此,全不见得他说是非,只说得自家底,终不济事。」久之,又曰:「须是将本文熟读,字字咀嚼教有味。若有理会不得处,深思之;又不得,然后却将注解看,方有意味。如人饥而后食,渴而后饮,方有味。不饥不渴而强饮食之,终无益也。」又曰:「某所集注论语,至于训诂皆子细者,盖要人字字与某着意看,字字思索到,莫要只作等闲看过了。」又曰:「读书,第一莫要先立个意去看他底;莫要才领略些大意,不耐烦,便休了。」祖道。
学者观书,先须读得正文,记得注解,成诵精熟。注中训释文意、事物、名义,发明经指,相穿纽处,一一认得,如自己做出来底一般,方能玩味反复,向上有透处。若不如此,只是虚设议论,如举业一般,非为己之学也。曾见有人说诗,问他关雎篇,于其训诂名物全未晓,便说:「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某因说与他道:「公而今说诗,只消这八字,更添『思无邪』三字,共成十一字,便是一部毛诗了。其它三百篇,皆成渣滓矣!」因忆顷年见汪端明说:「沉元用问和靖:『伊川易传何处是切要?』尹云:『「体用一源,显微无间。」此是切要处。』」后举似李先生,先生曰:「尹说固好。然须是看得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都有下落,方始说得此话。若学者未曾子细理会,便与他如此说,岂不误他!」某闻之悚然!始知前日空言无实,不济事,自此读书益加详细云。此一段,系先生亲书示书堂学者。
凡人读书,若穷得到道理透处,心中也替他饶本作「替地」。快活。若有疑处,须是参诸家解熟看。看得有差互时,此一段终是不稳在心头,不要放过。敬仲。
凡看文字,诸家说有异同处,最可观。谓如甲说如此,且撏扯住甲,穷尽其词;乙说如此,且撏扯住乙,穷尽其词。两家之说既尽,又参考而穷究之,必有一真是者出矣。学蒙。
经之有解,所以通经。经既通,自无事于解,借经以通乎理耳。理得,则无俟乎经。今意思只滞在此,则何时得脱然会通也。且所贵乎简者,非谓欲语言之少也,乃在中与不中尔。若句句亲切,虽多何害。若不亲切,愈少愈不达矣!某尝说:「读书须细看得意思通融后,都不见注解,但见有正经几个字在,方好。」大雅。
句心。方子。
看注解时,不可遗了紧要字。盖解中有极散缓者,有缓急之间者,有极紧要者。某下一字时,直是称轻等重,方敢写出!上言句心,即此意。方子。
且寻句内意。方子。
凡读书,须看上下文意是如何,不可泥着一字。如扬子:「于仁也柔,于义也刚。」到易中,又将刚来配仁,柔来配义。如论语:「
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到中庸又谓:「成己,仁也;成物,智也。」此等须是各随本文意看,便自不相碍。淳。
问:「一般字,却有浅深轻重,如何看?」曰:「当看上下文。」节。
读书,须从文义上寻,次则看注解。今人却于文义外寻索。盖卿。
传注,惟古注不作文,却好看。只随经句分说,不离经意,最好。疏亦然。今人解书,且图要作文,又加辩说,百般生疑。故其文虽可读,而经意殊远。程子易传亦成作文,说了又说。故今人观者更不看本经,只读传,亦非所以使人思也。大雅。以下附论解经。
解经谓之解者,只要解释出来。将圣贤之语解开了,庶易读。泳。
圣经字若个主人,解者犹若奴仆。今人不识主人,且因奴仆通名,方识得主人,毕竟不如经字也。泳。
随文解义。方子。
解经当如破的。方子。
经书有不可解处,只得阙。若一向去解,便有不通而谬处。
今之谈经者,往往有四者之病:本卑也,而抗之使高;本浅也,而凿之使深;本近也,而推之使远;本明也,而必使至于晦,此今日谈经之大患也。盖卿。
后世之解经者有三:(一)儒者之经;(一)文人之经,东坡陈少南辈是也;(一)禅者之经,张子韶辈是也。
解书,须先还他成句,次还他文义。添无紧要字却不妨,添重字不得。今人所添者,恰是重字。端蒙。
圣贤说出来底言语,自有语脉,安顿得各有所在,岂似后人胡乱说了也!须玩索其旨,所以学不可以不讲。讲学固要大纲正,然其间子细处,亦不可以不讲。只缘当初讲得不子细,既不得圣贤之意,后来胡乱执得一说,便以为是,只胡乱解将去!鏋。必大录此下云:「
古人似未尝理会文义。今观其说出底言语,不曾有一字用不当者。」
解经,若于旧说一向人情他,改三字不若改两字,改两字不若且改一字,至于甚不得已乃始改,这意思终为害。升卿。
凡学者解书,切不可与他看本。看本,则心死在本子上。只教他恁地说,则他心便活,亦且不解失忘了。寿昌。
「学者轻于著书,皆是气识浅薄,使作得如此,所谓『圣虽学作兮,所贵者资;便儇皎厉兮,去道远而』!盖此理醲厚,非便儇皎厉不克负荷者所能当。子张谓『执德不弘』,人多以宽大训『弘』字,大无意味,如何接连得『焉能为有,焉能为亡』,文义相贯。盖『弘』字有深沉重厚之意。横渠谓:『义理,深沉方有造,非浅易轻浮所可得也。』此语最佳。」问:「集注解此,谓『守所得而心不广,则德孤』,如何?」曰:「孤,只是孤单。所得只是这些道理,别无所有,故谓之德孤」谟。论著书。
编次文字,须作草簿,抄记项头。如此,则免得用心去记他。兵法有云:「车载糗粮兵仗,以养力也。」编次文字,用簿抄记,此亦养心之法。广。论编次文字。
今人读书未多,义理未至融会处,若便去看史书,考古今治乱,理会制度典章,譬如作陂塘以溉田,须是陂塘中水已满,然后决之,则可以流注滋殖田中禾稼。若是陂塘中水方有一勺之多,遽决之以溉田,则非徒无益于田,而一勺之水亦复无有矣。读书既多,义理已融会,胸中尺度一一已分明,而不看史书,考治乱,理会制度典章,则是犹陂塘之水已满,而不决以溉田。若是读书未多,义理未有融会处,而汲汲焉以看史为先务,是犹决陂塘一勺之水以溉田也,其涸也可立而待也。广。以下读史。
先看语孟中庸,更看一经,却看史,方易看。先读史记,史记与左传相包。次看左传,次看通鉴,有余力则看全史。只是看史,不如今之看史有许多峣崎。看治乱如此,成败如此,「与治同道罔不兴,与乱同事罔不亡」,知得次第。节。
今人只为不曾读书,只是读得粗书。凡读书,先读语孟,然后观史,则如明鉴在此,而妍丑不可逃。若未读彻语孟中庸大学便去看史,胸中无一个权衡,多为所惑。又有一般人都不曾读书,便言我已悟得道理,如此便是恻隐之心,如此便是羞恶之心,如此便是是非之心,浑是一个私意,如近时祧庙可见。杞。
问读史之法。曰:「先读史记及左氏,却看西汉东汉及三国志。次看通鉴。温公初作编年,起于威烈王;后又添至共和后,又作稽古录,始自上古。然共和以上之年,已不能推矣。独邵康节却推至尧元年,皇极经世书中可见。编年难得好者。前日周德华所寄来者亦不好。温公于本朝又作大事记。若欲看本朝事,当看长编。若精力不及,其次则当看国纪。国纪只有长编十分之二耳。」时举。
史亦不可不看。看通鉴固好,然须看正史一部,却看通鉴。一代帝纪,更逐件大事立个纲目,其间节目疏之于下,恐可记得。人杰。
饶宰问看通鉴。曰:「通鉴难看,不如看史记汉书。史记汉书事多贯穿,纪里也有,传里也有,表里也有,志里也有。通鉴是逐年事,逐年过了,更无讨头处。」道夫录云:「更无踪迹。」饶廷老曰:「通鉴历代具备。看得大概,且未免求速耳。」曰:「求速,却依旧不曾看得。须用大段有记性者,方可。且如东晋以后,有许多小国夷狄姓名,头项最多。若是看正史后,却看通鉴,见他姓名,却便知得他是某国人。某旧读通鉴,亦是如此。且草草看正史一上,然后却来看他。」芝。
问:「读通鉴与正史如何?」曰:「好且看正史,盖正史每一事关涉处多,只如高祖鸿门一事,本纪与张良灌婴诸传互载,又却意思详尽,读之使人心地欢洽,便记得起。通鉴则一处说便休,直是无法,有记性人方看得。」又问:「致堂管见,初得之甚喜。后见南轩集中云:『病败不可言。』又以为专为桧设。岂有言天下之理而专为一人者!」曰:「尽有好处,但好恶不相掩尔。」曰:「只如头一章论三晋事,人多不以为然。自今观之,只是祖温公尔。」曰:「诚是祖。但如周王不分封,也无个出场。」道夫。
读史当观大伦理、大机会、大治乱得失。节。
凡观书史,只有个是与不是。观其是,求其不是;观其不是,求其是,然后便见得义理。寿昌。
史且如此看读去,待知首尾稍熟后,却下手理会。读书皆然。
读史有不可晓处,札出待去问人,便且读过。有时读别处,撞着有文义与此相关,便自晓得。义刚。
问读史。曰:「只是以自家义理断之。大概自汉以来,只是私意,其间有偶合处尔。只如此看他,已得大概。范唐鉴亦是此法,然稍疏。更看得密如他,尤好。然得似他,亦得了。」端蒙。
读史亦易见作史者意思,后面成败处,他都说得意思在前面了。如陈蕃杀宦者,但读前面,许多疏脱都可见了。「甘露」事亦然。贺孙。
问芝:「史书记得熟否?苏丞相颂看史,都在手上轮得。他那资性直是会记。」芝曰:「亦缘多忘。」曰:「正缘如此,也须大约记得某年有什幺事,某年有什幺事。才记不起,无缘会得浃洽。」芝云:「正缘是不浃洽。」曰:「合看两件。且看一件,若两件是四百字,且二百字,有何不可。」芝。
人读史书,节目处须要背得,始得。如读汉书,高祖辞沛公处,义帝遣沛公入关处,韩信初说汉王处,与史赞过秦论之类,皆用背得,方是。若只是略绰看过,心下似有似无,济得什事!读一件书,须心心念念只在这书上,令彻头彻尾,读教精熟,这说是如何,那说是如何,这说同处是如何,不同处是如何,安有不长进!而今人只办得十日读书,下着头不与闲事,管取便别。莫说十日,只读得一日,便有功验。人若办得十来年读书,世间甚书读不了!今公们自正月至腊月三十日,管取无一日专心致志在书上。」又云:「人做事,须是专一。且如张旭学草书,见公孙大娘舞剑器而悟。若不是他专心致志,如何会悟!」
杨志之患读史无记性,须三五遍方记得,而后又忘了。曰:「只是一遍读时,须用功,作相别计,止此更不再读,便记得。有一士人,读周礼疏,读第一板讫,则焚了;读第二板,则又焚了;便作焚舟计。若初且草读一遍,准拟三四遍读,便记不牢。」又曰:「读书须是有精力。」至之曰:「亦须是聪明。」曰:「虽是聪明,亦须是静,方运得精神。昔见延平说:『罗先生解春秋也浅,不似胡文定。后来随人入广,在罗浮山住三两年,去那里心静,须看得较透。』淳录云:「那里静,必做得工夫有长进处。只是归来道死,不及叩之。」某初疑解春秋,干心静甚事,后来方晓。盖静则心虚,道理方看得出。」义刚曰:「前辈也多是在背后处做几年,方成。」曰:「也有不恁地底。如明道自二十岁及第,一向出来做官,自恁地便好了。」义刚。
注釋及徵引文獻
- ↑ 朱熹,古詩文網,2020.03.16
- ↑ 朱子讀書法淺析,360個人圖書館,2020.03.16
- ↑ 《語類》卷七124頁
- ↑ 語出自《朱子語類》卷八
- ↑ 出自《論語集注》卷五
- ↑ 見《朱子大全·讀書之要》
- ↑ 《朱文公全集》卷74篇1472頁)
- ↑ 《與魏應仲》(《朱文公全集》卷39
- ↑ 見王煥琛
- ↑ 見《朱子讀書法·卷上》
- ↑ 《朱子語類輯略》卷二
- ↑ 《朱子語類》卷十一
- ↑ 《朱子語類》卷十一
- ↑ 《朱子語類》卷十一
- ↑ 《朱子語類》卷十一
- ↑ 《朱子語類》卷十一
- ↑ 《學規類編》
- ↑ 《續近思錄》二卷
- ↑ 《學規類編》
- ↑ 《學規類編》
- ↑ 《學規類編》
- ↑ 《學規類編》
- ↑ 《朱子全書》卷6
- ↑ 《朱子語類》卷11
- ↑ 《朱子語類》卷十一
- ↑ 《朱子語類輯略》卷二
- ↑ 《朱子語類》卷十一
- ↑ 《朱子讀書法》
- ↑ 《朱子語類》卷十
- ↑ (《朱子語類》卷11)
- ↑ 《性理精義》
- ↑ 《朱子語類》.
- ↑ 《朱子讀書法》
- ↑ 《朱子讀書法》
- ↑ 《朱子語類》卷8
- ↑ 《朱子語類》卷8
- ↑ 《性理精義》
- ↑ 《朱子讀書法》卷11
- ↑ 出自《朱子語類》卷十二
- ↑ 朱子讀書法簡介 卷上,天下書庫,2020.03.16
- ↑ 朱子讀書法簡介 卷下,天下書庫,2020.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