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朱學勤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朱學勤
上海和平與發展研究中心主任
出生 1952年
國籍 中國
籍貫 上海
母校 復旦大學
職業 教授

朱學勤,1952年出生於上海,中國當代學者,自由主義者,上海大學歷史系教授[1],上海和平與發展研究中心主任。

1970年下河南蘭考插隊,1972年進廠做工。1985年陝西師範大學歷史學碩士,1992年獲得復旦大學歷史系史學博士學位。1991年至今任教於上海大學歷史系,教授。著有《道德理想國的覆滅》、《中國與歐洲文化交流志》、《書齋里的革命》、《被批評與被遺忘的》等。

2010年07月被指論文涉嫌抄襲,2011年1月12日復旦公布學者論文涉嫌抄襲調查結論 "有缺點,但不是剽竊"。

個人經歷

1970年,赴河南蘭考插隊落戶,1972年,進工廠做工。

1985年,獲陝西師大史學碩士學位,1985年至1991年任教於空軍政治學院,

1992年,獲復旦大學歷史系史學博士學位。

1991年,任教於上海大學文學院歷史系,教授。曾任哈佛大學訪問學者。

人物事件

博士論文被指涉嫌抄襲

2010年07月,網友Isaiah在網上發表系列長文題目:"朱學勤:

學術界的又一個 '汪暉',在6篇文章里,Isaiah通過比對指出,上海大學教授、知名學者朱學勤早年的博士論文《道德理想國的覆滅》存在抄襲嫌疑。僅僅幾日,該文已經被各大學術網站迅速轉載。而朱學勤昨天表示,在恰當的時候會作正式詳細回應,特別是希望Isaiah能亮出真實身份。

回應抄襲質疑

上海大學教授朱學勤據其博士論文出版的著作《道德理想國的覆滅》被指抄襲,朱學勤本人第一時間回應,籲請母校復旦大學與現任教學校上海大學立即啟動學術調查程序。2010年7月13日上午,朱學勤向復旦大學遞交了正式的調查申請。

2010年7月12日,朱學勤已經與復旦大學學術規範委員會取得聯繫,按照規範要求,準備相關資料。2010年7月13日上午9時,朱學勤已經前往復旦大學學術規範委員會,遞交申請。此前,也已經向上海大學校方申請,請該校學術委員會啟動相應程序。因朱學勤本人是該委員會委員,他在申請同時向校方表示,從今日起主動迴避,調查期間不參加上海大學學術委員會一切活動。

復旦大學調查結論

2011年1月12日晚,在推遲近兩個月後,復旦大學學術規範委員會今晚公布了對知名學者朱學勤博士論文涉嫌抄襲的調查結論,認為朱文中涉嫌抄襲而被舉報的部分內容,在學術規範方面存在一些問題,但"對其剽竊抄襲的指控不能成立"。

復旦大學學術規範委員會成員葛劍雄教授代表委員會解釋說,學術規範委員會對於匿名舉報的學術規範案件通常並不受理。作為復旦校友的朱學勤被指涉嫌抄襲案因經網絡和眾多媒體公布,內容具體清晰,且朱學勤本人提出了書面要求,因此他們予以調查。在此過程中,曾在網上發表6篇文章指認朱學勤論文存在學術不規範問題的網友Isaiah並未現身。

復旦公布的調查結果認定,朱學勤博士論文《道德理想國的覆滅--從盧梭到羅伯斯庇爾》的相關章節,的確存在一些注釋不規範(如漏注、誤注、將間接引文注為直接引文等)之處,還存在外文翻譯上的一些錯誤或不確切之處。但朱文在《序》中已對國內外相關的學術史作了概述,對前人的貢獻與已有論著基本都已說明。

葛劍雄強調,學術規範委員會的調查,僅針對舉報涉及的內容部分。由於本案中並無舉報人,調查意見已先送達朱學勤本人並徵求其意見。由於朱學勤不是該校員工,調查結論又否定了剽竊嫌疑,因此也不涉及處理建議。復旦大學校方表示,尊重校學術規範委員會獨立調查的權力。

"雖然論文寫作於10多年前,有些失注、譯文不確切處可以理解,但對於學術論文的嚴謹性要求,無論何時都應該一樣。"葛劍雄最後強調。

論文發表

《讀禁書"娘希匹"惹大禍 為購書冒充"省軍級"──"文革"讀書記 》載於《文史月刊》2010-04-01。

朱學勤333.jpg

《只有反思,方能超越--"五四"90周年談話錄 》載於《同舟共進》2009-05-01。

《城市化與城市發展--朱學勤教授訪談錄》載於《中國名城》2009-09-05。

《我們的精神錨地在哪裡 》載於《法制資訊》2009-01-30。

《想起了魯迅、胡適與錢穆》載於《法制資訊》2008-7-30。

《不斷探索和推進人民政協政治協商制度建設》(與陳昌福、費成康合著)載於《中國人民政協理論研究會會刊》2008-05-28。

《改革開放三十年》載於《銀行家》2008-02-05。

《穿上"七里靴"看歷史》載於《中國企業家》2008-01-20。

《素質並非天生》載於《才智(才情齋)》2007-09-08。

《一個外來打工者的後代》載於《企業文化》2006-05-05。

《百年理性,百年酒性》載於《領導文萃》2005-02-01。

《革命或者文學的兩種顏色--從<紅與黑>到<鼠疫>》載於《南風窗》2004-02-23。

《"新左派"與自由主義之爭 》載於《全國新書目》2003-12-01。

《警惕"於連情結"》載於《世紀行》2003-09-01。

《危城別慎之》載於《同舟共進》2003-06-20。

《"老二"心態》載於《南風窗》2003-06-08。

《屏幕上的"南征北戰" 》載於《南風窗》2003-05-08。

《人生三味》載於《領導文萃》2003-04-05。

《從明儒困境看文化民族主義的內在矛盾》載於《書屋》2000-08-15。

《革命》載於《領導文萃》2000-08-15。

《新世紀之初我們的學術立場和價值關懷--部分學者筆談》(與陳少明、徐友漁、袁偉時、秦暉、王毅、 雷頤、 謝泳、何光滬、王學泰、 崔衛平合著)載於《開放時代》2000-01-23。

《五四以來的兩個精神"病灶" 》載於《社會科學論壇》2000-01-10。

《有話好好說》載於《書屋》1999-08-15。

《"千年沉重" 的話題》(與于光遠合著)載於《粵海風》1998-08-15。

《豈有文章覺天下》載於《開放時代》1998-04-30。

《思想與學術的位移》載於《東方藝術》1998-01-26。

《在文化的脂肪上瘙癢》載於《讀書》1997-11-10。

《從一支煙到一本書》載於《讀書》1997-06-10。

《引進常識》載於《書屋》1997-02-15。

《讓人為難的羅素》載於《讀書》1996-01-10。

《思想史上的失蹤者》載於《讀書》1995-10-10。

《一個為真理而勇往直前的思想家──讀<顧准文集>》 載於《探索與爭鳴》1995-09-20。

《人文精神尋思錄之一--人文精神:是否可能和如何可能》(與張汝倫、王曉明、陳思和合著)載於《讀書》1994-03-10。

《盧梭二題》載於《讀書》1992-03-31。

《六十年代的教育危機與八十年代的語言破譯》載於《讀書》1992-01-16。

《老內聖開不出新外王--從《政道與治道》評新儒家之政治哲學》載於《探索與爭鳴》1991-12-17。

《笑着的叫着的哭着的》載於《讀書》1991-06-15。

《兩個"五四"兩種參與》載於《探索與爭鳴》1989-08-29。

《"不為堯存,不為桀亡"--如何看第四代人》載於《開放時代》1989-05-31。

《民粹主義與"文化大革命"》載於《探索與爭鳴》1989-03-02。

《建立一門"文革學"》載於《南風窗》1988-09-27。

《讓·雅克·盧梭和他的戀母情結--兼論某種文化現象》載於《探索與爭鳴》1987-12-27。

《兩個世界的英雄--托馬斯·潘恩》載於《河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7-03-02。

《托馬斯·潘恩在近代政治思想史上的地位》載於《陝西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5-04-02。

《怕和阿倫特》

《從明儒困境看文化民族主義的內在矛盾》

《近代革命與人性改造》

《火車上的記憶》

《五四思潮與八十年代、九十年代》

《1998﹕自由主義學理的言說》

人物言論

2008年汶川大地震發生後,5月14日,朱學勤在《南方都市報》上發表有關地震"天譴"的短論:"這就是天譴嗎?死難者並非作孽者。這不是天譴,為什麼又要在佛誕日將大地震裂?愛中華者,當為中華哀。華南雪災,山東車禍,四川地震,赤縣喧囂該清醒了。聖火應該停一停,國旗也該降一降,就為黎民百姓降一次吧,他們不是偉人,只是遺骸,遺骸千萬,只是無言。",南方都市報評論版因刊登這篇文章,相關編輯被暫停工作,"個論"版面也被暫停。

人物評價

朱學勤在中國思想界論戰中,被視為自由主義代表人物[2]

參考來源

  1. [主講老師 朱學勤:上海大學歷史系教授 ],新浪, 2013-03-24
  2. 知名學者朱學勤簡介 ,鳳凰網, 2010-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