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朱新予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朱新予

朱新予,蠶絲專家、絲綢教育家。畢生從事絲綢教育,一貫提倡教育、科研和生產實踐相結合,親自編寫教材,抓科學研究,積極推廣科學育蠶、貯繭、機械繅絲等新技術;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致力於恢復和發展絲綢生產;擴大絲綢教育領域,培養多種人才;晚年還倡導絲綢史研究,籌建絲綢博物館,積極發展我國絲綢工業和絲綢文化事業。

人物簡介

朱新予(1902—1987),字心畲,家譜名學助,蕭山桃源十三房村(今屬浦陽鎮)人。他從小受祖、父「兩代書屋,緊跟時代」的薰陶,立志興教育、重實業。1915年9月,考入浙江省立甲種蠶業學校。1919年9月畢業,留校任助教。 朱新予先生是中國傑出的絲綢專家、教育家,曾任浙江絲綢工學院(現浙江理工大學)院長。他在20世紀50年代為恢復和發展浙江省的絲綢工業立下了汗馬功勞。他曾留學日本,回國後先後任中山大學、浙江大學教授,並擔任杭州市工商局副局長、浙江省輕工業廳副廳長兼絲綢局局長等職務。 1920年暑假,朱新予到南京金陵大學進修蠶絲與農業教育,並獲得第一名優等獎。1921年2月起,在安徽蕪湖第二農校任教。1922年11月,考取浙江留日公費生,於次年2月赴日留學。1925年7月回國。1926年1月至1928年3月在浙江省立甲種蠶桑學校、蘇州第二農校任教員兼推廣工作。1928年4月到中國合眾蠶桑改良會任推广部主任兼該會女子蠶業講習所所長。次年6月,女子蠶業講習所遷往鎮江,改名「鎮江女子蠶業學校」,後又易名「合眾高級蠶桑科職業學校」,均由朱新予任校長。 1932年後,朱新予相繼主持江蘇金壇和浙江蕭山兩地的蠶桑改進模範區的技術指導、推廣工作,還兼任南京中央大學蠶桑系講師。1940年起任中山大學蠶桑系教授。1942年後任雲南大學蠶桑系教授。抗戰時期,鎮江女子蠶業學校遷至雲南楚雄,從1939年4月至1946年3月,朱一直兼任該校推广部主任。抗戰勝利後,任中國蠶絲公司專職委員,兼經濟部蠶絲協導會浙江區主任。1949年5月任浙江大學農學院教授。1950年8月,朱新予任杭州市工商局、企業局、工業局副局長。期間籌辦浙江紡織科學研究所,朱兼任所長。還創辦發行全國的《浙江絲綢》刊物。1960年3月,任杭州工學院副院長兼紡織系主任。1961年9月,杭州工學院併入浙江大學,紡織系復辦浙江絲綢專科學校,由朱任校長。1979年,改任浙江絲綢工學院院長。曾參與編寫《中國紡織科技史》絲綢部分,主編《中國百科全書·紡織卷》絲綢部分和《浙江絲綢史》、《中國絲綢史》等及《絲綢史研究》雜誌。 1950年3月,朱新予經勞動部副部長施復亮介紹,加入中國民主建國會,於1956年轉入「九三學社」。曾任浙江省人民代表,省人民委員會委員,省政協委員,省九三學社副主任委員,第五、六屆全國政協委員,省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省科學技術委員會副主任、顧問,省紡織工程學會理事、名譽理事長,全國紡織工程學會理事等職。1985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87年6月20日在杭州逝世。

主要成就

他還翻譯了《蠶卵稀鹽酸人工孵化法》一書,該書當時對發展我國秋蠶飼養,起到一定的作用。也是我國最早的一個絲綢研究所。 1956年1-3季度浙江省絲綢行業已試織成新品種82隻、新花樣598隻。 絲綢生產在我國有着悠久的歷史,亟待我們去發掘、整理,作為一種文化事業予以弘揚。朱新予正是懷着這個理想,從事絲綢史的研究工作。早在60年代初期,他在任浙江省輕工業廳副廳長兼絲綢局局長期間,就曾組織班子進行浙江絲綢史料的搜集和整理工作。「文化大革命」期間,編史工作中斷,資料也大部分散佚。直到粉碎「四人幫」後,朱新予重新主持浙江絲綢工學院工作,又繼續進行《浙江絲綢史》的編寫工作。他親自組織編寫組,任主編,從宏觀全局着眼,對浙江絲綢歷史作出全面的、客觀的評價;從細處着手,逐字逐句地斟酌,特別是對於浙江近現代的絲綢業,以他的親身經歷並結合許多活的史料,使這一段歷史再現得尤其翔實、生動。該書於1986年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獲1987年浙江省高等學校自然科學文科學研究成果獎。

朱新予對中國的蠶桑絲綢教育的歷史特別重視,1983年與他人合作寫出了《中國蠶絲教育史》的初稿。 朱新予擔任《中國紡織科學技術史(古代部分)》和《中國大百科全書·紡織》卷兩書的編委會委員,負責絲綢內容的編審工作。當時,他就考慮編寫《中國絲綢史》一書,並確定一個既能系統體現中國絲綢歷史發展概貌,又能深入研究各項專題並匯集全國學術精華的體例,即分通論和專論兩編。他親自組織該書的編寫工作,並任主編。《中國絲綢史(通論)》已於1992年出版,其特點是出土文物和史料相結合,既重視出土考古結果的實證作用,又重視浩瀚的古文獻的精華,內容充實,觀點清楚,評價恰當,圖文並茂,具有較高的學術水平,1995年獲中國紡織總會全國優秀紡織圖書二等獎。 為了奠定絲綢史學的基礎,朱新予進行了一系列的工作。1980年,他在浙江絲綢工學院創辦了絲綢史研究室,併兼任研究室主任,帶碩士研究生。在他主持下,於1983年和1986 年先後召開了兩次中國絲綢史學術討論會;並且成立了中國絲綢歷史研究委員會(歸屬於中國絲綢協會),他任主任委員。還創辦了絲綢史研究的專業學術刊物,最初在1982年,絲綢史研究室開始印發內部資料,供研究參考用,1984年改版以《絲綢史研究》刊名在全國發行,他親自主編,並為刊物題寫了刊名。為了把中國絲綢史介紹到社會上去,他與絲綢界其他知名人士一起建議成立中國絲綢博物館,以全面系統地展示中國絲綢發展的過程,讓世界了解中國絲綢。他擔任博物館籌委會副主任,積極向各方呼籲,得到紡織工業部、中國絲綢公司和中國社會科學院的支持。此後,他親自與有關人員擬訂籌建計劃,選擇館址,研究陳列項目。在病重住院期間,還經常關心籌建情況。中國絲綢博物館已於1992年正式建成對外開放,實現了他的遺願。 朱新予知識淵博,事業心強,善於團結同志。他在工作中不論遇到多大困難,總是百折不撓地去克服它。他常以:「事患不為,尤患不精,善於為而求其精,則事無不成,業無不立」這句話來要求自己和教育學生。他嚴於律己,不謀私利,生活儉樸,平易近人。在病危期間,同志們去看望他,他還總是談論工作。他的樂觀情緒和忘我的工作精神,使人們無不為之感動。

中國絲綢工業

朱新予認為,中國絲綢工業的發展必須依賴於教育和科學技術,他一貫強調教育、科研和生產實踐相結合。早在日本留學期間,他在日本東京高等蠶絲學校、日本國立蠶絲試驗場等單位,就對半沉煮繅絲法、繅絲機械設計、繅絲工藝、屋外條桑育蠶法、酸性白土干繭貯繭法、人造絲與蠶絲髮展的關係等課題作了專門研究。這些研究成果的專題報告和學術論文,有的在國內刊物上,有的在日本的刊物上發表。他還翻譯了《蠶卵稀鹽酸人工孵化法》一書,由新學會社出版。該書當時對發展中國秋蠶飼養,起到一定的作用。 1925年7月回國後,他先後擔任浙江甲種蠶桑學校教員和蘇州第二農校制絲教員。那時,學校實驗條件很差,他自己設計製作催青、稚蠶共育、烘繭三用箱,作為試驗工具,並且研究了各種煮繭方法,在《中華農學報》上發表論文。同時,還在《國貨評論》刊物上發表了《人造絲新技術的發展與生絲的關係》,介紹人造絲新技術和闡述蠶絲事業的發展前途。朱新予重視到農村實地指導蠶絲生產。他在擔任浙江甲種蠶桑學校推广部主任時,組織人員在杭嘉湖、蕭紹地區重點養蠶縣開辦蠶業改良場共17處,派畢業生和三年級學生代蠶戶消毒,共同催青,飼養小蠶,巡迴指導。

在擔任中國合眾蠶桑改良會推广部主任、女子蠶業講習所所長、鎮江女子蠶業學校(後又改名為合眾高級蠶桑科職業學校)校長期間,朱新予堅持「學以致用」的辦學原則,把教育、科研與技術推廣三者緊密結合起來,學校和蠶區、絲廠建立聯繫,及時推廣新技術、新品種。在江蘇省金壇縣和浙江省蕭山縣主建蠶桑模範區時,辦起了蠶種場,生產優良蠶種免費供應蠶農,並派專業技術人員到各蠶區推廣養蠶、繅絲新技術,使這兩個模範區的蠶絲生產得到較快的發展。這一時期,他為山東省臨朐縣規劃了具有先進立繅機的繅絲廠;並且,接辦瀕臨倒閉的嘉興絲廠,在這個廠進行技術改造,增添立繅機,引進新型煮繭機,推進了繅絲技術的改進。

浙江絲綢復產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為發展絲綢生產創造了有利的條件。1950年8月,朱新予愉快地接受聘請,擔任杭州市工商局副局長。一上任,他就一家一家地動員絲綢廠恢復生產,還針對絲綢行業工廠小、設備差的狀況,組織生產聯營,提高生產力。特別是絲綢印染作坊,原來大多是「一隻缸、兩根棒」,土法染色,既費工時,質量又差,只能小批量生產。實行聯營後,經濟實力增強,增添設備,改進工藝,提高技術水平,減輕了勞動強度,提高了產量和質量。1951年11月,朱新予調任杭州市工業局副局長。他為了改進小機戶生產的絲綢質量,建立統一規格,實行檢驗、議價制度,以適應出口絲綢的要求。 1955年3月,朱新予被任命為浙江省工業廳副廳長兼絲綢局局長。他上任後的第一件事,便是抓絲綢教育和科學研究。在他的積極努力下,把前一年院系調整中遷併到蘇州蠶絲專科學校的絲綢師資重新遷回杭州,並在杭州工業學校中恢復絲綢科,使杭州的絲綢教育得到繼續;又在杭州繅絲廠內辦起了紡織科學研究所,併兼任所長,親自指導所內研究工作。該所是浙江省絲綢科學研究院的前身,也是中國最早的一個絲綢研究所。1956年10月,經他親自籌劃,創辦了《浙江絲綢工業通訊》,以後,還經常關心指導,使這個通訊逐漸發展,成為目前全國絲綢界流行最廣的、最受歡迎的兼科技和情報於一身的《絲綢》雜誌。

重視教育和科學研究,強調教育、科研和生產實踐相結合,這是朱新予抓絲綢工業的指導思想。在生產管理上,朱新予認真貫徹紡織工業部關於提高質量、增加品種的要求,組織各廠試織新品種。1956年1—3季度浙江省絲綢行業已試織成新品種82隻、新花樣598隻,其中19隻新品種被外商接受採用,提前超額完成了上級下達的任務。朱新予還積極支持杭州絲綢印染聯合廠籌建處(當時屬中央國營企業)在杭州慶成絲廠進行自動繅絲機繅絲的試驗。為了保證1958年絲綢工業生產大躍進的正常發展,朱新予於當年3月及時提出了14條意見,要求加強繭處理工作、選繭精選分檔、改進煮繭技術、提高繅絲操作水平、大力注意機械改進、加強機械保養、加強經常性試驗研究、交流推廣先進經驗、鞏固和修訂技術檢查制和責任制等。他還親自主持召開專業會議,總結推廣繅絲操作和煮繭技術經驗。在他的領導下,浙江省絲綢工業持續穩定健康發展,產量與質量均有很大提高。1959年與1949年相比,總產量白廠絲增長4.75倍,絹絲增長2倍,綢緞增長4.2倍;生絲平均品位提高4.46級,綢緞正品率比1952年提高21%。

絲綢學科教育

1960年3月,浙江紡織專科學校與其他幾所大專學校合併成立杭州工學院。朱新予調任杭州工學院副院長兼紡織系主任,專門從事絲綢教育的工作。次年9月,因院校調整,杭州工學院除紡織系外都併入浙江大學,紡織系單獨復辦浙江紡織專科學校,朱新予任該校校長。當時,他提出的辦學指導思想是:第一,為絲綢工業服務,形成自己的特色;第二,加強基礎課,拓寬學生知識面。為此,他一面抓教育質量,使基礎課質量不斷提高;一面積極籌辦染整、機械專業,以適應絲綢工業發展的需要。 朱新予重視教育、科研,加強基礎理論的指導思想,在「文化大革命」期間,被作為「修正主義」批判。但這並沒有動搖他對黨、對社會主義的信念和強烈的事業心。 粉碎「四人幫」後,恢復了浙江絲綢工學院,並由他擔任院長。他決心奪回失去的時光,為中國絲綢事業作出更大貢獻。1977年1月,他提出了《關於絲綢業務方面的幾點想法》,對絲綢工業的發展前景、學校的專業設置、多種形式辦學、教材建設與科研工作等,提出了許多建設性的建議。他還負責籌建電子與自動化新專業,使這個專業於1978年正式招生。

朱新予在辦學中十分重視根據經濟建設需要培養人才。他認為,要使中國絲綢在國際上占優勢,必須重視培養絲綢品種設計和服裝設計人才。他親自抓絲綢美術與品種設計、服裝設計兩個專業的籌建,於1979年和1982年先後建成。他緊緊把握這兩個專業的方向,強調以美術為基礎,以品種和服裝設計為中心,藝術與工科相結合,辦出了自己的特色。該院已發展成為擁有15個本科專業、16個專科專業,招收碩士研究生、本科生和專科生,在校學生達3000人的培養絲綢科學技術人才的高等學府。 朱新予晚年仍非常關心學院的發展,特別是對他親自籌建起來的紡織品設計、服裝、工業企業管理等專業,經常聽取有關同志的匯報,對專業方向問題提出自己的意見。服裝專業在中國起步遲,資料很缺,他就親自發信,通過多種關係,得到僑居美國、香港的一些愛國人士的幫助,收到他們贈送的教科書、參考資料數百冊,充實服裝資料室。同時,還得到美國、香港一些高等學校的服裝專業教學計劃。1986年上半年,浙江絲綢工學院在處以上幹部中進行辦學特色、發展重點的討論,朱新予已是84歲高齡,而且病重住院,還十分關注這件事,並寫了《我也來參加討論》的文章,闡述學院發展的重點和辦學特色,使大家深受啟發。

人物簡歷

  • 1902年6月 出生於浙江省蕭山縣。
  • 1914—1919年 於浙江甲種蠶桑學校學習。
  • 1919—1922年 在浙江甲種蠶桑學校任教。
  • 1922—1925年 在日本國立蠶絲試驗場研究科、東京高等蠶絲學校學習。
  • 1925—1946年 在浙江、上海、等地,先後任浙江蠶校蠶桑改良推广部主任、鎮江女子蠶校校長、中山大學和雲南大學教授。
  • 1946—1949年 任中國蠶絲公司專門委員,兼任經濟部蠶絲協導會浙江辦事處主任。
  • 1949—1950年 任浙江大學農學院教授。
  • 19501955年任 杭州市工商局、工業局副局長。
  • 1955—1960年 任浙江省輕工業廳副廳長兼絲綢局局長。
  • 1960—1966年 任杭州工學院副院長、浙江紡織專科學校校長、浙江絲綢工學院院長。
  • 1966—1978年 浙江絲綢工學院教授、顧問。
  • 1979—1984年 任浙江絲綢工學院院長。
  • 1984—1987年 任浙江絲綢工學院名譽院長。
  • 1987年6月20日 病逝於浙江杭州。

主要論著

  • 1 朱新予.發動群眾領導生產的三條經驗.中國紡織,1958(22):15-17.
  • 2 朱新予.浙江省1959年絲綢工業技術革命的方向與任務.浙江絲綢,1959(2):10-11.
  • 3 朱新予.把繭子烘得更好.浙江絲綢,1959(5):5-6.
  • 4 朱新予.浙江絲綢工業飛躍發展的十年.1959(9):10-13.
  • 5 朱新予.一定要把絲綢服裝設計搞上去.絲綢,1982(5):2-3.
  • 6 朱新予.改造繭絲性能研究的初步設想.絲綢,1983(3):2.
  • 7 朱新予.浙江絲綢史.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
  • 8 朱新予.中國絲綢史(通論).北京:紡織工業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