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朱福增-深圳市伯尼實業有限公司總經理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朱福增,深圳市伯尼實業有限公司總經理,優秀企業領導人。 朱福增-深圳市伯尼實業有限公司總經理介紹

伯尼手錶該圖片由註冊用戶"願新"提供,版權聲明反饋

人物小結:

朱福增,男,1989年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本科學歷。先後在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浙江愛仕達集團等單位,從事生產管理、技術開發、市場營銷等工作。1997年創辦深圳市伯尼實業有限公司, 現任公司總經理。

從事鐘錶業10多年來,一直堅持 務實、穩健、誠信的經營作風,主動向同行學習,主張同行間良性互動,公平競爭;積極與上下游企業建立良好的合作夥伴關係,為鐘錶行業的健康發展盡心盡責。同時,致力於推廣「伯尼」品牌,探究傳統鐘錶企業的經營方式,努力打造適合自身的企業發展模式,謀求企業的快速成長。

自加入深圳鐘錶行業協會以來,承蒙各會員企業的支持,獲任協會第八屆理事、第九屆、第十屆常務理事。任職期間,積極支持、參與深圳鐘錶行業協會的各項工作,為協會的發展不遺餘力。

若能繼續承蒙 各會員企業的 信賴,推選為新一屆理事會理事,定當竭盡所能,服務廣大會員企業,促進深圳鐘錶業的進一步發展。

執著實業 傳承夢想

在中國東南沿海版圖「大陸新世紀的第一道曙光照耀到的土地」上,坐落着一座山清水秀、風土淳樸的濱海小城——浙江溫嶺,上世紀80年代,有一位從這裡走出來的年輕學子,將這道陽光帶到美麗的南海,在二十年後的特區深圳,成就了一份屬於自己夢想的傳奇。

在圈內的微博上,一位業界朋友對朱福增及其執掌的伯尼的印象是,「內向的技術型企業家,空間很大的發展中品牌」。

對此,他本人只是謙虛地並由衷地感慨:「現代社會知識更新很快,怕被時代淘汰。」

一句話道出這位樸素的創業者20年多來個人與事業成長的初始動力。

在他的詞典中,「淘汰」是一個出現頻率很高的詞。半年前伯尼應深圳市鐘錶研究院的邀請,加入國家引進的「法國達索PLM系統試運行項目」,項目啟動會議上,他的動員演講主旨就是:「必須要走出這一步,否則就要被淘汰!」

這種仿佛是與生俱來的緊迫感,始終如一地貫穿在他20多年的事業生涯中。

成家:事業起跑線上的天賜姻緣

1989年,從上海交通大學工業管理專業畢業的朱福增進入國家航天部某工廠任職,血氣方剛的他,一邊被特區朝氣蓬勃的發展節奏和改革開放的大環境所鼓舞,一邊在經濟建設的洪流中錘鍊成長。

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兩三年後,國企的工作氛圍逐漸成為困惑,不願安於現狀的朱福增果斷離職,轉而與朋友合夥創辦貿易公司,幾經折騰後覺得自己的貿易活動「缺乏持續性和生命力」,因而再次放棄。

此時,「干實業」的激情已經在他的腦海里涌動。

就在籌劃實業項目的日子裡,他與愛情不期而遇了——在自己曾經工作過的地方,他與後來成為自己太太的趙年真女士相識相知,互生愛慕,因為共同的創業夢想而走到一起,從此相濡以沫並肩同行。

上世紀90年代,深圳的改革開放進入了第二個十年,大批外資企業在深圳設廠。在此大背景下,深圳的鐘表產業也開始步入快速發展時期,以「三來一補」、出口加工為主要業態的鐘表製造企業相繼湧現。朱福增也選擇了鐘錶製造作為創業的起點,但卻夢想着企業的品牌成長之路。

這是一條不平坦的道路。為品牌取名時,他徹夜思索,突然靈感乍現:瑞士表以卓越的品質名聞天下,譽冠全球,何不從此入手?於是,一個與瑞士首都諧音的品牌名稱——「BERNY」(伯尼)響亮誕生。

「見證您的傳奇Witness Your Legend」則是伯尼的品牌精神。作為置身於深圳特區建設的普通一員,朱福增耳聞目染了許許多多特區創業者的傳奇故事,他們的成功見證了特區的發展,他們的故事成為更多奮進者的勵志案例。在他看來,誕生於深圳特區的「伯尼」是特區創業精神的體現,也是許許多多創業者的一員,與他們共同經歷時代的巨遷,有着相同的情感體驗。伯尼應當成為他們喜愛的品牌,見證他們的人生傳奇。

就這樣,伉儷二人赤手空拳,以初生牛犢的闖勁,懷揣東拼西湊的十幾萬元資本,於1995年扎進了深圳鐘錶製造業,在開創了一份家族事業的同時,也開啟了伯尼品牌的成長之路。

立業:步步為營的成長與傳承

從「一無所有」起步的伯尼,在創立初期,專注於國內市場。幾年下來,苦於企業發展太慢,朱福增意識到必須轉變方向實現突破,才能積蓄實力謀求未來。這是一段「困難與困惑並存」的艱難時期,他常常感覺企業的效益產出與自己的心智投入極不匹配,以至於幾度想放棄鐘錶業。

進入新千年後,他開始嘗試經營轉型,領導企業將市場重心轉向國外。三年後,伯尼收穫了一個近千萬元的海外訂單,轉型策略初獲成效。隨後的幾年是伯尼「熱情與激情燃燒的歲月」,他率領員工們在不停的加班、趕貨中度過。

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後,海外市場驟然疲軟,國內卻是「風景這邊獨好」。中國大陸擴大內需是大勢所趨,鐘錶消費需求連年增長,朱福增敏銳地意識到伯尼新的發展契機再次來臨。於是着手調整市場戰略,集中資源回歸國內。如今,伯尼迎來了「信心與決心交融」的重要發展時期……

伴隨企業成長的市場環境一直在變,企業對技術的追求始終沒有停頓。「項目推進過程中,很多事無法完全依賴別人,自己必須有較深的認識,才能管控進度……沒辦法,只能加強學習」……浙商身上與生俱來的勤奮、實幹和堅韌,一直激勵着他如饑似渴地學習、親力親為地管理。

20年彈指一揮間,在深圳這片生機勃勃的土地上,朱福增執掌的伯尼,如同一個蹣跚學步的孩童,歷經風雨,執着前行,步伐已經變得穩健自信。

思考:變化之中孕育機會

在2011年12月舉行的第20屆粵港鐘錶研討會上,朱福增就「後金融危機時代,中國鐘錶業的機遇與挑戰」發言,針對「日本大地震造成的機心供應緊張」現狀,提出要「調整產品結構、控制適度規模,轉變企業增長方式、走精細化發展之路,制定年度採購計劃,緩解機芯漫長交期的傷害……」

這其實也是他對伯尼未來成長方式的思考。「鐘錶行業競爭日漸激烈,社會資源環境對鐘錶業的發展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鐘錶企業迫切需要找到持續成長的解決方法。同行的快速成長是他山之石,但如何找到適合自身成長的模式是最重要的。」

在他的思考中,「技術」二字占據了相當分量。「中國鐘錶企業普遍規模較小,對信息技術的使用較薄弱,但隨着勞動力等生產成本不斷提高,企業要實現突破性發展還需藉助新技術。」工科背景的專業意識與多年的經營管理,令他對新技術的應用愈發敏感。

他對達索PLM系統的關注最初源於一篇關於依波PLM項目的媒體報道。PLM在當時的鐘表業內還十分陌生,但他堅信這是「好東西」,是「企業提升管理效率和競爭力的有效手段」,值得琢磨。

同年,深圳市鐘錶研究院和深圳職業技術學院聯合共建的行業產品創新設計中心引進了PLM系統,並於翌年在伯尼投入PLM合作試驗項目。對伯尼而言,這是一次提高企業信息技術水平、提升企業競爭力的重要機會。他堅信,這一系統必將推動高端生產管理系統在國內鐘錶企業和精密製造技術的應用、提高深圳乃至全國鐘錶行業的產品創新設計和製造水平,同時也意味着,伯尼有機會攀上高端技術平台,與行業巨頭在同等技術平台上展開競爭。

生活:具有佛緣的幸福凡人

儘管忙碌於事業常常令朱福增自責是「不合格的父親」,但在太太趙年真的眼裡他卻是位「愛學習、愛事業、更愛家庭」的魅力先生,用心關注着孩子們的成長。「由於對大兒子的期望值高,所以格外用心而相對嚴厲些,用心輔導孩子的學習,以至於大兒子的英語課文,幾乎全會背誦;在小兒子眼裡則是位慈父,因為有了教育大兒子的經驗,對小兒子的教育則顯得更為從容,更有信心。」在教育上本着平和、開放的心態,希望孩子們有機會接受國外的教育,成長為具備國際視野和競爭力的人才。

採訪的當天恰逢大兒子學校開學期家長會。採訪一結束,兩人即匆忙驅車奔赴學校,瞬間完成從企業家到父親的身份轉換。

這樣的情景使得這位從浙江農村走出來的企業家形象更加樸素真實。事實上,生活中他還有更多閒適淡泊的一面:閒時看點書寫點東西,與朋友喝茶打球,喜歡默默無聞地做一些慈善活動並鼓勵自己的孩子們一同參與……這種「與世無爭」的性情,甚至令有不少朋友半玩笑半認真般評說,他是個有「佛緣」的人——如果不「從商」,隨時可能「從佛」。

尾聲:「突破」與「蛻變」

朱福增的「實業夢」仍在奮鬥的路上,持續拼搏,一路蛻變。

2012年,伯尼將迎來新的起點:企業整體搬遷至深圳光明新區鐘錶產業集聚基地。正在建設中的伯尼大廈已經接近尾聲,即將成為伯尼的研發製造基地。企業遷入新址後,將根據自身的經營模式,整合手錶產業鏈,帶動上下游企業進行更精細的分工合作,實現伯尼品牌更高、更遠的發展。

如今,走過創業之初窘境的朱福增,一邊謀劃企業在經營規模上的拓展,一邊與上海交大校友合作開展工業污染治理項目,在「文化腕錶」與「綠色環保」兩個領域齊頭並進,為企業的「突破」與「蛻變」奮力拚搏,絲毫不敢懈怠。

這種樂觀積極的思索與嘗試也表現在他對參加今年巴塞爾表展的評價上。「雖然大多數國內品牌處在6號館,受制於場地位置,較難引來客流,但明年搬遷到4號館後,可能會出現轉機。」正如對目前中國鐘錶產業轉型機遇的認識,他相信:變化孕育着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