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朱福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朱福星 朱福星(1897-1975),字申卿,又名芝生。公元1897年2月13日(丁酉年正月十二日)生於東陽呂潘。15歲入浙江第七師範。1915年日寇青島逼迫當局簽「二十一條」時,憤然率同學50人投筆從戎。從此成為抗日名將,他他興學重教,並以精湛醫術,無償救死扶傷並著書。

抗日名將

東征北伐,戰功顯赫,官升三級。1932年日寇犯滬,遂調任抗日總預備隊代團長,同年進中央軍校高等教育班,畢業後任上校團長。震驚中外的「八·一三」抗日之役,率6師33團血戰七晝夜,擊潰吳淞登陸頑敵,保衛寶山之役重創日寇,身負重傷,經國際仁愛醫院搶救脫險,戰後擢升為少將旅長。後回家療傷,旋組織抗日救亡。日酋脅逼十四都鄉交十萬銀元,他英勇無畏冒死抵制,未送一丁一糧一分錢,使十四都鄉成為抗日根據地,他是前線後方雙重抗日英雄。他興學重教,騰出己屋辦學育人。他為保護民眾的生命財產忘我奔波,德高望重,被譽為十四都鄉庇蔭大樹。新中國成立,選為各界人民代表,一度蒙冤,仍以精湛之醫術,無償救死扶傷並著書立說不輟。1975年含冤去世,1983年平反昭雪,1991年市政協統戰部召開隆重追悼大會。1997年8月在東陽市舉行百年誕辰紀念會,緬懷他為官清廉、光明磊落、一身正氣、愛國愛民、無私無畏的光輝人生,頌揚他的座右銘「造福者不為享福,善始者還當善終」顯示出來的人格力量。他的業績刊載《浙江古今人物大辭典》、《東陽市志》、《中共東陽組織史》、《東陽史志》、《中共東陽黨史》、《中共東陽黨史大事記》、《東陽市文史資料選輯》、《八一三淞滬抗戰》、《朱福星傳略》及《朱福星》等。2005年9月,東陽市巍山鎮人民政府在懷魯眠牛山公園建《抗日名將朱福星紀念亭》,勒石昭彰以鏡後人。

傳記序言

許秀堂

作為戰場的鬥士,他為了國家和民族的尊嚴,與軍閥、日寇浴血奮戰,視死如歸。不屈不撓的浩然正氣為全體官兵所稱道。

作為鄉里的長者,他為了保一方安寧,披肝瀝膽,忍辱負重,周旋在複雜的環境之中。捨己救人的高尚品德為廣大鄉民所讚頌。

作為家庭的嚴父,他為了子女成材,含辛茹苦,諄諄善誘,居深山而望天空。憂國憂民的豁達胸襟,永遠成為後輩的楷模。

生平事跡

淞滬抗日1937年「七·七」事變時,朱福星任國民革命軍第6師第17旅第33團上校團長,奉令抗日,日夜兼程,下隴海線,北渡黃河。朱福星在帶回家的舊軍服中,藏着一份遺書,抱着抗日保國捐軀沙場的決心。

1937年8月13日上海告急,6師受命揮師東進抵蘇州,編為總預備隊,先後歸第九、第十五集團軍調遣,8月23日開抵南翔,沿鐵路線設防,8月31日奉令增援吳淞炮台灣守軍,即向東線進擊,浴血奮戰數小時,於凌晨3時30分,一鼓作氣掃蕩孫家莊、蒲家莊、炮台灣之敵,粉碎了日寇對吳淞炮台灣的圍困,迫使日寇紛紛向吳淞鎮潰退,繼而配合鄰團左右兩翼攻擊,控制了自蘊藻濱至寶山的重要防線。9月1日天亮,我軍陣地暴露在日軍飛機和炮艦的視野中,數十架飛機和江面所有炮艦集中火力,向我6師陣地狂轟濫炸;日軍陸戰隊在飛機艦炮掩護下,在吳淞等處源源不斷登陸,向我守軍發動猛烈攻擊。我軍傷亡越來越大,鄰團守軍抵擋不住開始後退。朱福星見狀向鄰團喊話,「敵人尚在我們包圍圈中,頂住!」但日軍猛烈的炮火和沒命的衝殺,使鄰團無力防守。33團陣腳也在動盪,情勢萬分危急!朱福星奮不顧身,躍上顯要位置,高呼:「團長朱福星在,跟我沖!」頓時全體將士一呼百應,同仇敵愾,向日軍衝殺。日軍震懾,開始潰退,我軍傷亡也十分慘重。9月4日下午,日艦集中火力向我6師陣地炮轟,兩個小時間發射炮彈達一千四百餘發,日寇步兵借炮火掩護多次向我33團陣地突擊。朱福星團長率部冒死奮戰猛力反攻將敵擊退,至此,在火線指揮作戰已經連續七天七夜。6時30分,日寇瘋狂反撲,朱福星團長親臨陣前率部衝鋒,士氣大振,全體官兵向敵突擊肉搏,終於殺退日寇,而朱福星團長不辛被日寇三顆子彈穿進了胸部,失血過多,昏倒沙場。 保境救民1937年冬,先生出院回家鄉東陽看芝村養傷;1938年初,先生和中共東陽黨組織在鷺鷥嶺頭召開十四都鄉抗日自衛茶話會,先生被推舉為十四都鄉抗日自衛委員會主席和民眾抗日自衛隊隊長,他白天組織隊員操練,晚上組織他們讀夜校,親自講授抗日救亡的道理和報紙上的抗敵新聞。 拒寇派款1944年,侵駐東陽城的日寇少野氏部隊送來一封恐嚇信,說「皇軍」來東陽二年,各鄉都有貢獻,唯十四都沒有,要十四都鄉在十五天內籌送銀洋拾萬元,否則燒殺勿論……朱先生帶病召集鄉紳、各保和自衛隊負責人會議表示:我們是中國人,決不能做亡國奴,不能向日本鬼子獻媚送款。我是鄉長,鬼子要來燒殺,必先殺我的人,燒我的屋。為抗日而犧牲我的妻子兒女,被燒去我鄉長的屋,我決不會落淚,也無所恐懼!先生的話鼓舞了大家的勇氣、愛國激情深深感動鼓勵了在場人員,大家都附和決議不給日寇派糧款。敵人也欺軟怕硬,更聽說十四都鄉有堅強的自衛力量而終不敢進山來侵犯。一直到日寇敗退,十四都不曾給日寇一分錢、一粒糧,鄉民都以不做順民為榮。

[1] [2]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