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機械論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機械論

機械論形而上學 唯物主義哲學包含某些辯證法因素,但機械性、形而上學性是它的主要特點,而且在社會歷史領域里仍然是持唯心主義觀點

基本信息

中文名 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 [1]

外文名 Modern metaphysical materialism

別 稱 機械唯物主義 [2]

基 礎 自然科學成就

機械論1.jpg

局限性 機械性,形而上學性等

本 原 原子

基本簡介

又稱機械唯物主義。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指用形而上學觀點解釋宇宙的唯物主義哲學;狹義指西方哲學史上第二種唯物主義形態,即16~18世紀的唯物主義哲學。 形而上學唯物主義 亦稱機械唯物主義,唯物主義發展的第二種形態。以孤立的、靜止的、片面的觀點解釋自然界和認識論問題的哲學學派。

以17、18世紀西歐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為典型。它承認世界是物質的,在反對唯心主義和宗教神學的鬥爭中起過積極作用。例如英國唯物主義哲學家霍布斯認為,哲學的對象是客觀存在的物質實體,物體是不依賴於人們思想的東西,它是世界上一切變化的基礎。

世界上除了具有廣延的物體之外,不存在其它任何東西。從這一觀點出發,他論證了世界的物質統一性,批判了宗教神學和笛卡兒的二元論。形而上學唯物主義還包含某些辯證法因素。

形而上學唯物主義具有四個特性,亦是局限性:

機械論02.jpg

第一:機械性,它把一切運動歸結為機械運動,企圖用力學的觀點解釋一切現象,甚至把人和動物都看成受力學規律支配的機器,因此形而上學唯物主義也稱機械唯物主義;

第二:形而上學性,它把一切事物都看作是彼此孤立的、在本質上是不發展變化的;

第三:直觀性,它對待世界、認識,都缺乏實踐的觀點;第四:不徹底性:它只在自然觀上堅持唯物主義,在歷史觀上則陷入唯心主義,把精神看成是社會發展的決定力量。

否認自然界是一個相互聯繫的統一整體,否認事物內部因矛盾而引起的發展變化,認為自然界和人類社會實質上是不變的,即使有變化,也不過是量的增減或場所的變更,沒有質變,也沒有飛躍;離開人的社會性,不了解認識對實踐的依賴關係,把認識看作是直觀的、消極的、被動的反映,把抽象的理性、天性、情感等屬於社會意識的現象當成社會發展的決定力量。

形而上學唯物主義是適應資本主義發展的需要,伴隨着近代自然科學的產生而出現的,是上升時期的資產階級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隨着社會歷史和科學的發展,它被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即馬克思主義哲學所代替。

形而上學唯物主義是二元論,既唯物又唯心,所以它存在唯心史觀和二元論的局限。同時形而上學唯物主義又稱為機械唯物主義,機械性又是它的一個局限。但是形而上學唯物主義又是堅持唯物主義的可知論,所以不可知論並不是它的局限。因此,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的主要局限有:唯心史觀、機械性、二元論。

機械論3.jpg

基本分類

狹義的形而上學

與辯證法相對,指的是孤立、靜止、片面的思維方式

廣義的形而上學

「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

——《周易》之《繫辭》

費爾巴哈

機械論4.jpg

哲學上的機械論是什麼意思

機械論,Mechanism,一種在近代科學發展中有着高度影響的自然哲學。在它最早和最簡單的階段,這個理論使自然完全類似於一台機器——甚至基本上就是一部像齒輪或 滑輪一樣的裝置。儘管這一點從某種意義上說確實鼓勵了人們把世界當作一個有着內在聯繫的整體來看待,但卻證明不適於用以說明活着的 有機物及其關係。

機械論的一個較為複雜和持久的形式是,它把整個自然都解釋成一個在運動中的、完全受制於物理學和化學規律的 客觀存在的體系。很多 哲學家和生態學家認為,這種推理是過分「簡化」了,儘管那些被省去的部分經常也難以說得清楚。

馬克思主義中的機械論又叫 機械唯物主義。是一種 形而上學的思想方法。因通常以「機械」比喻固執死板的公式,故稱。表現為否認事物的特點和發展,把不同時間、地點和性質的事物混為一談,用一種自以為不可改變的公式到處硬套。

機械論5.jpg

毛澤東談到戰爭時說:「我們研究在各個不同歷史階段的指導規律,應該着眼其特點和着眼其發展,反對戰爭問題上的機械論。」(《 毛澤東選集》合訂一卷本第166頁)機械論又表現為片面地把事物的某一側面誇大為全體,例如只看到武器、不看到人力的唯武器論,也是戰爭問題上的機械論。

恩格斯在《反杜林論》的引論中批判「機械論」時說:「把自然的事物和過程孤立起來,撇開廣泛的總的聯繫去進行考察,因此就不是把它們看作運動的東西,而是看作靜止的東西;不是看做本質上變化着的東西,而是看作永恆不變的東西;

不是看做活的東西,而是看作死的東西。這種考察事物的方法被 培根和洛克從自然科學中移到 哲學中以後,就成了最近幾個世紀所特有的局限性,即形而上學的思維方式。」「形而上學的思維方式,雖然在相當廣泛的、各依對象的性質而大小不同的領域中是正當的,甚至是必要的,可是它每一次都遲早要達到一個界限,一超過這個界限。

它就要變成片面的、狹隘的、抽象的,並且陷入不可解決的矛盾,因為它看到一個一個的事物,忘了它們互相間的聯繫;看到它們的存在,忘了它們的產生和消失;看到它們的靜止,忘了它們的運動;因為它們 只見樹木,不見森林。」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