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力的遊戲(杜秀香)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權力的遊戲》是中國當代作家杜秀香)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權力的遊戲
自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統一六國,開創中國兩千多年的帝制時代,自號始皇帝,皇帝,便成為最高權力的代名詞。
至清末代皇帝溥儀,中國歷史上共有422位皇帝。雖說毛主席有詞雲「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我們卻不得不承認,提起史上的明君,唐太宗李世民絕對是榜上有名,首屈一指。他文治天下,開創政治清明,海晏河清的貞觀之治,讓長安成為世界之都,讓大唐成為萬國來朝的世界強國;他開疆拓土,攻滅東突厥、征服高昌國、重創高句麗,設安西四鎮,被尊為「天可汗」。這是獨屬於他的稱號,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直到今天,大唐依然是我們最為驕傲的時代,依然是華夏子孫無論身在何處都不能忘卻的身份象徵。
在李世民之前,隋煬帝楊廣也曾做過「千古一帝」的夢。說起來,他們其實有許多相似之處。他們都出身北周的關隴貴族集團,甚至,還有共同的血緣,是表親。他們都有一個敢於起身造反的生父,隋文帝楊堅篡了北周的天下,唐高祖李淵奪了隋朝的江山。他們都是極為聰明睿智之人,擅文采,長謀略,有膽識,秉軍功,楊廣攻滅吐谷渾,拓地數千里;李世民更是一路平叛,賞無可賞,被冊封為「天策上將」。他們都是嫡出,卻排行老二,與皇位看似無緣。同樣的,他們也都野心勃勃,不甘心做一個藩王了卻此生。一番籌謀,他們也都殺兄奪嫡,逼父退位,坐上代表最高權力的那一把龍椅。如果畫一個坐標,他們前半生的人生軌跡何其相似。然而,坐上龍椅之後,他們的人生開始大相徑庭。最終,隋煬帝成了亡國之君,背負着暴君的千古罵名。而唐太宗則成為千古明君,接受着後人無盡的讚頌。究其原因,除卻唐太宗棄霸道擇王道的政治路線;偃武修文,休養生息的政治方針;從諫如流,虛心納諫的政治素養;善於反省,勇於知錯的政治胸襟;三權分立,吏治清明的政治改革,更重要的是他還擁有一套極其高明的管理哲學,核心就是兩個字「用人」。
得人心者安天下
人,永遠是這個世界最大的變數。有人說,政治是聰明人之間玩的遊戲。只有讀懂人心,才能讀懂政治。現代管理學也說,管理的本質就是管人。如何管?且讓我們回望一千多年前,李世民登基之後甩出的第一張封賞名單。
公元626年八月初九,玄武門之變兩個月後,李世民即皇帝位,史稱「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一朝天子一朝臣,政治權力的交替必然伴隨着帝國政壇的全面洗牌。於是,第一張封賞名單新鮮出爐。封秦叔寶為左衛大將軍;程知節(他還有一個更為知名的名字:程咬金)為右武衛大將軍;尉遲敬德為右武侯大將軍;高士廉為侍中,房玄齡為中書令,蕭瑀為左僕射,長孫無忌為吏部尚書,杜如晦為兵部尚書……太宗皇帝的左右心腹進入帝國權力核心,麾下將領進入軍隊高層,皆是意料之中。然而名單上還有兩個人就有點出人意料了。一個是李客師。他的哥哥是赫赫有名的戰神李靖。就是被神化為托塔李天王的李靖。高祖李淵對他曾經豎起大拇指,大加誇讚:「古之名將韓信、白起、衛青、霍去病豈能及他。」
李靖是否是李世民的心腹?答案是否定的。在秦王李世民與太子李建成如火如荼,你死我活的奪嫡大戰中,李靖一直保持中立,既不站隊李世民,也不投靠李建成。玄武門之變前夕,他拒絕了李世民的拉攏,但也沒有去向李建成告密。李世民登基後,李靖心不自安,頗為躊躇。可李世民不光不計前嫌,還封賞了他的親弟弟。為什麼不直接封賞他?這恰恰是李世民身為帝王的高明之處。此舉既能讓李靖感受到天子既往不咎的誠意和澤被天下的姿態,又能避免刺激天子身邊鐵杆粉絲的感情。
當然,既要擺出澤被天下的天子胸懷,拉攏人心,這份名單除了中立者的代表,還需要一類人,就是原來的反對派。而前東宮將領薛萬徹正是反對派的典型。他為了給太子李建成報仇,不惜與李世民刀劍相向。此次,他也出現在了名單上,被封右領軍將軍。除此之外,還有一個人,前太子洗馬魏徵,被封諫議大夫。以敢言直諫著稱於世,被太宗稱為自己「鏡子」的魏徵竟是前太子的人。魏徵和太宗皇帝像極了春秋時的管仲與齊桓公。管仲本是公子糾的屬下,為幫公子糾爭國君之位,他甚至不惜射了齊桓公一箭。齊桓公不計前嫌,重用他為相,從而成就了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的春秋霸業。李世民曾說:「王者至公無私,故能服天下之心。」然也,然也。唯有如此心胸,如此心術,如此心氣,方能打造出一個彪炳千秋的煌煌盛世,成就冠絕百代的一世偉業。
畫個圈圈信任你
李世民身為秦王時,有鼎鼎大名的秦王府「十八學士」。登基為帝,為表彰功臣,又設「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他們中大很多人都是李世民在南征北戰,掃蕩群雄時一個個走到他的麾下,從你死我亡的對手變成死心塌地的親信。是什麼吸引他們到了李世民身邊,從此甘願臣服,堅貞不渝?是信任。他給予了他們毫無保留的信任。當然,他們也回報了他全部的忠誠。
公元618年,大唐攻滅西秦,收降薛仁果的將士。李世民並未將他們改編,仍由薛仁果的兄弟以及降將率領。不止如此,李世民還經常和他們一起射獵,毫無猜忌之心。原本,西秦眾降將只是迫於形勢而降,人降心未降。可不久,他們就感受到了李世民超乎常人的氣度與胸襟,被他的恩威所攝,被他的智謀所服,更被他的信任所感,自此甘願為他效死,再無異心。薛仁果帳下頗具時望的黃門侍郎褚亮,虎牢關外竇建德帳下的虞世南、歐陽詢,後來皆成為大唐「弘文館學士」,成為李世民的智囊團。
文臣如此,武將亦然。李世民敗瓦崗,殺李密,收降徐世勣,就是被李淵賜國姓的李世勣;攻洛陽,滅王世充,收降秦叔寶、程咬金、張公瑾;收河東,亡劉武周,收降尉遲敬德。他們日後都成為凌煙閣二十四功臣。尉遲敬德歸降後,李世民立即任命他為右一府統軍,讓他仍然率領自己的舊部八千人。兵部尚書屈突通勸李世民要提防他們叛變,李世民不以為意,一笑了之。然而進攻洛陽前夕,收降的劉武周舊部果然逃得一個不剩,其實也不是一個不剩,只剩下了尉遲敬德。屈突通立即把尉遲敬德囚禁,並勸告李世民:「尉遲敬德驍勇絕倫,如今既已將他囚禁,他肯定會心懷怨恨,留他必有後患,不如乾脆把他殺了。」李世民不以為然,不但釋放尉遲敬德,並給他路費說:「大丈夫既然意氣相投,就不必因小小的嫌隙介懷,我不會聽信閒言,殘殺忠良。你果真要走,這路費聊表一時共事之情。」除了感激涕零,相信尉遲敬德必定也下了生死不棄的決心。也正是這份信任,換得了尉遲敬德對李世民的兩次捨命相救。一次是平叛王世充時,單雄信手執長矛直刺李世民,千鈞一髮之際,尉遲敬德拍馬狂奔而來,厲聲嘶吼中,刺中單雄信,趁着單雄信負傷落馬,護着李世民突出重圍。一次則是玄武門之變,小樹林中李元吉趁李世民神思恍惚,劈手奪過他的弓,用弓弦緊緊勒住了他的咽喉。又是千鈞一髮,又是尉遲敬德拍馬而來,又是厲聲叱喝中將李元吉一箭射死。
對文臣武將如此,對禁軍士卒,他同樣給予了最大的信任。他召集禁軍將士在顯德殿訓練射箭。他親自主持考試,優秀者賞賜弓箭、刀槍、布帛,同時給予他們的將領上等考績。此舉令滿朝文武驚掉了下巴。唐律「以兵刃至御在所者絞。」也就是只要拿着武器進入天子所在之地,一律絞刑。群臣紛紛勸諫:「讓卑微的士卒在宮殿拉弓射箭,而皇帝卻置身他們其中,萬一有居心不良者,防不勝防。」面對紛紛諫言,李世民同樣不以為然。他說:「王者視四海如一家,封域之內,皆朕赤子,朕一一推心置其腹中,奈何宿衛之士也要猜忌!」沒辦法,這就是李世民。後來事實又一次證明他的信任沒有被辜負,《資治通鑑》說:「士卒人人勤奮自勉,數年之間,皆成精銳。」
用人如器取所長
貞觀元年,李世民甫一登基就命當時的右僕射封德彝下達招才令,為國舉薦人才。從春秋戰國時燕昭王築黃金台卑身厚幣以招賢者,到秦孝公許諾以分國土招賢納士;從漢文帝求賢若渴召見被貶臣子,到曹操唯才是舉全國張貼求賢令,歷代有為君主皆知得人才者得天下。可李世民的招才令下發了幾個月都沒有動靜,他很不高興地詰問封德彝。結果封德彝一臉無辜地說:「不是我不盡心,而是當今天下確實沒有什麼人才。」李世民頓時臉沉似水,《資治通鑑》記錄下他的名言:「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長。古之致治者,豈借才於異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誣一世之人。」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在真正高明的管理者眼中,每個人都有可能是人才。善於發現每個人的獨到之處,然後把他們放到最合適的位置,這就需要管理者能有一雙發現人才的眼睛。很顯然,封德彝沒有,所以遭到太宗李世民的挖苦:「從前治理得好的人,難道都是跑到別的朝代去'借』的人才嗎?自己沒有自知之明,沒有知人之明,卻把全天下的人都看扁了。」封德彝確實欠扁,所以聽聞太宗此言,他無言以對,慚悚而退。
對於識人,李世民可謂獨具慧眼。部屬們的優劣長短,他向來洞若觀火,了如指掌。貞觀末年的一次朝會,他就開成了「民主生活會」,對朝臣的得失短長一一論斷,挨個評價了一遍。他先說文臣:「長孫無忌為人善避嫌疑,應物敏速,決斷事理,比之古人也不遜色;而總兵攻戰,卻非其所長。高士廉涉獵古今,心術明達,臨難不改氣節,當官亦不結朋黨;唯獨缺少骨鯁規諫。唐儉言辭善辯,又善解人意,觥籌交錯之間,更是侃侃而談;可惜跟隨朕三十年,卻無一言論及國家得失。楊師道性行純和,人品無可指摘;但性情怯懦,難當大任,無論事務緩急,皆不得力。岑文本性質敦厚,文章漂亮;可慣於引經據典,有時未免脫離實際。劉洎性最堅貞,敢於直言,對政事常有裨益;然而其言而有信,有諾必踐,多私於朋友。馬周見事敏速,性情貞正,品評議論人物,能直道而言,朕比任使,多能稱意,譬如飛鳥依人,人自憐之。」關於武將,他則說:「於今名將惟李世勣、李道宗、薛萬徹三人而已,世績、道宗不能大勝,亦不能大敗,萬徹非大勝則大敗。」聽聽這評價,每個人的優點、軟肋,一針見血,入木三分。相信當時的這些帝國大佬們聽了太宗對他們的評價,肯定都紅了臉,出了汗。
李世民晚年所著《帝范》一書中,對「用人如器」的管理思想做出了精闢的論述:「明主之任人,智者取其謀,愚者取其力,勇者取其威,怯者取其慎,無智、愚、勇、怯,兼而用之。故良匠無棄材,明主無棄士……今人智有短長,能有巨細。或蘊百而尚少,或統一而為多。有輕才者,不可委以重任;有小力者,不可賴以成職……君人御下,必須明職審賢,擇材分祿。」也正是因為李世民「捨短取長,然後為美」的用人哲學,貞觀一朝,賢臣良將輩出,他們燦若星辰,姣如明月,照亮了初唐的天空。
不拘一格降人才
除卻「用人如器」的知人善用,李世民用人,不拘一格,不論門第,不論士庶;不論新故,不論立場;不論華夷,不賤夷狄。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不以卑而不用,不以辱而不尊。」
不論門第,不論士庶。無論是長孫無忌、杜如晦等出身高門世家的,還是房玄齡、侯君集等出身寒門庶族的,李世民一向一視同仁。他甚至把最寵愛的女兒高陽公主嫁給房玄齡的兒子,兩人成為兒女親家。至於破格提拔人才的典型的例子,當屬馬周。他本是地位低下,寂寂無聞的門客,因捉筆為其主上疏諫言二十二條朝政得失而被李世民發現,連派四撥使者召他覲見。雙方一番暢談,大有相見恨晚之感。李世民當即讓他去門下省報到,都不用等到第二天。不久,馬周官拜監察御史,從此一步登天,從一個父母雙亡,鄉里人鄙視的底層平民一躍成為帝國政壇的新秀,登上大唐貞觀的歷史舞台,歷任中書侍郎、禮部尚書、中書令等職,真實上演了一場「鯉魚躍龍門」的傳奇故事。
不論新故,不論立場。李世民重用的魏徵、王珪都是前太子集團的人,是他的政敵。李世民與李建成爭奪太子之位時,魏徵甚至一度規勸李建成儘早殺死李世民,以絕後患。而彼時的東宮將領薛萬徹在玄武門之變中拚死抵抗,甚至殺死了對李世民忠心耿耿的將領敬君弘和中郎將呂世衡。可李世民同樣對他們一視同仁,視為肱骨,與魏徵青史留名君明臣直的佳話。薛萬徹則在後來平東突厥、征高句麗時屢立大功,太宗更將妹妹丹陽公主嫁他為妻。而對於秦王府那些才學不足,能力有限的故舊,李世民則等閒視之,不但沒有重用他們,在他們牢騷滿腹時更是明確表示:「朕以天下為家,不能私於一物,惟有才行是任,豈以新舊為差。」
不論華夷,不賤夷狄。既是「天可汗」,李世民自是胸襟非常,氣度非凡。他大膽擢用勇猛善戰的異族將領,給予他們同等的信任和任用。以智勇聞名的突厥王子阿史那社爾,歸附大唐後被封為左騎衛大將軍,娶了李世民的妹妹衡陽公主。後來在攻滅高昌、征服高句麗、薛延陀、西域等戰爭中為大唐屢立功勳。除此之外,突厥酋長執失思力、鐵勒族酋長契苾何力等等,也都在歸附後被委以重任,為大唐的開疆拓土立下赫赫戰功。
隋煬帝雖說劣跡斑斑,可功績也不可抹殺。除了開鑿功在千秋,利在後世的大運河,他最為人知的功績便是開創科舉制。在這之前,想入仕,想做官,想實現濟世救民的抱負,得拼爹。彼時,一個人的出身基本上為他的一生奠定了基調。「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便是真實寫照。為選拔人才,李世民確立、完善科舉制度,打破了魏晉南北朝以來門閥士族對政治權力的壟斷。隋煬帝播下種子的科舉制在貞觀時期開始盛開和綻放。通過科舉,寒門庶族迅速崛起,越來越多的平民子弟進入帝國的權力中樞,甚至封侯拜相。唐高宗時的宰相李義府就是貞觀年間通過科舉入仕。他因擔心家世貧寒,難以躋身仕途,曾寫詩言志:「上林如許樹,不借一枝棲?」李世民讀到他的詩後說:「吾將全樹借汝,豈惟一枝!」一句話不止打消了李義府的顧慮,也無形中堅定了寒門庶士入仕之志。據說貞觀中期,李世民有一次目睹新科進士魚貫而出的盛況,不無得意地說:「天下英雄,入吾穀中矣!」其求賢若渴之情,志得意滿之意溢於言表。想來,正是因了李世民對科舉制度的全面實行,才有了後世文人「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的寒窗苦讀,才有了「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進階之途,才有了「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的終極夢想。
恩威並用兩手硬
李世民雖重視人才,禮賢下士,可他終究還是帝國時代的君主。君臣之間,就是主僕,就算團結協作,就算惺惺相惜,也永遠是政治第一,友誼第二。
跟隨李世民征戰沙場,平定四方的文臣武將如雨如雲,可被賜國姓「李」的不多,李世勣是一個。他原名徐世勣,也就是《隋唐演義》里的徐茂公。李世民登基為帝,為避尊者諱,李世勣改名李勣。對功高蓋世的李世勣,李世民一場政治秀,完美詮釋了恩威並用的馭人之術和政治手段。話說一次李世勣生病,太醫說需要須灰做藥引子。須灰,就是鬍鬚燒成的灰。李世民聽說後親自上門探望,並親手剪下幾根鬍鬚用來給李世勣做藥引。這可是龍鬚啊,再者,古人都講究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接過龍鬚,李世勣既感動又惶恐,不止熱淚漣漣,且頓首見血。這人心收買的,估計龍鬚灰喝下去,君臣必得血肉相連了。
有恩,必得有威。李世民彌留之際給太子李治留政治遺囑,最重要的一條就是李世勣。太宗語重心長地對太子說:「李世勣才華蓋世,你無恩於他,很難讓他忠心輔佐你。我先貶黜他到地方,如果他立即動身,你就把他提拔成僕射重用,如果他推脫不肯離開,你就殺了他。」唉,難怪說帝王之心不可測,難怪說自古帝王多薄情。在江山社稷,皇權天下面前,一切人,一切事都可犧牲。說到做到,幾天後,太宗一紙貶謫詔書送到了無錯無過的李世勣手裡。想來當時他也是懵圈的,但多年的政治素養讓他很快做出了決定。他下朝後家都沒回就啟程去了貶謫地。看着李世勣離開長安的背影,李治心裡悄悄鬆了一口氣。果然,高宗李治登基第三天就把李世勣調回長安,接連升職,做到了僕射。歷經大起大落,生死一念的李世勣也終於意識到,他必須有新的功勞才能在新的朝廷立足。公元668年,七十四歲高齡的李世勣率大軍平定了高句麗。高句麗的戰場,可是說來話長,隋文帝楊堅,隋煬帝楊廣,甚至唐太宗李世民都鎩羽而歸,含恨終生。李世勣此功,足可彪炳史冊了。第二年,李世勣病逝,高宗李治冊贈太尉、揚州大都督,陪葬太宗昭陵。他得以善終。
對幾次救他性命於危急時刻的尉遲敬德,李世民也毫不手軟。在尉遲敬德醉後失手打傷親王李道宗後,李世民當場發飆,拂袖而去。宴席散後,李世民把尉遲敬德叫到了面前。早已酒醒的尉遲敬德滿心惶恐,然後聽到了足以讓他銘記一生的話。李世民語重心長地說:「朕過去對漢高祖劉邦誅殺功臣之事很反感,總想着與你們同保富貴,共享榮華,子子孫孫,世代不絕。可到今天朕才知道,韓信、彭越之所以被剁成肉醬,不是劉邦的錯。」你細品。不知當時的尉遲敬德聽着這番話汗毛豎起了幾次,也不知他身上的衣服被冷汗浸透了幾次,反正從此之後,這個縱橫沙場,粗獷豪放的猛將變得謹小慎微,不越雷池一步。右手打完了巴掌,李世民又遞出了左手中的甜棗,要把女兒許配給尉遲敬德。好在官場滾爬多年的尉遲敬德尚知分寸,分得清真心假意,感激涕零中婉言謝絕了皇帝的「好意」。皇帝要善於表達自己的慷慨,善於表示自己的恩典,做臣子的,更要懂得自己的本分,懂得水滿則溢,方能知足不辱。此後,尉遲敬德一心求仙訪道,淡出政壇,十六年後得以壽終正寢。
文臣又如何呢?看看對他鞠躬盡瘁,被他視為肱骨之臣的房玄齡就可知一二了。對於這個合作夥伴,太宗一方面極盡恩寵,給予他最尊崇的官爵和地位,給予他最大的信任和重用,給予他最顯赫的恩典與聯姻,不止將女兒嫁給房玄齡的兒子,更是讓弟弟韓王李元嘉娶了房玄齡的女兒做王妃,親上加親。另一方面,太宗卻時不時地將房玄齡「譴歸私第」,晾在一邊。以此敲打提醒他君臣之別,猶如雲泥,雷霆雨露,皆是君恩。有「覺悟」的房玄齡自然心領神會,時刻保持如履薄冰,如臨深淵的謹慎小心,時刻保持皇恩越是浩蕩,越是謙虛低調的忠誠之心。
再浩蕩的花開也要歸於靜處。大唐最美的春天—貞觀之治,終究還是隨着李世民的離去悄然逝去。縱觀歷史,橫看貞觀,太宗不止是一個好的管理者,也是一個成熟的政治家。他有仁者的非凡胸襟,智者的深謀遠慮,王者的雍容氣度;他知人善用,用人不疑,唯才是舉,恩威並用,把帝王之術運用到爐火純青,且分寸把握得當。相較於歷朝歷代開國功臣「功高蓋主」「兔死狗烹」的悲劇,他與他的功臣將勛們則幸運得多,他們善始善終,彼此成就,共同締造了一個繁榮、富強、文明、開放、自信、包容的大唐帝國,締造了一代又一代中國人心中不滅的強國之夢。[1]
作者簡介
杜秀香,中國散文學會會員,山東省作家協會會員、濟南市作家協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