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權變理論學派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權變理論學派是中國的一個專有名詞術語。

漢字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方塊字[1],是世界上最典雅、最俊美的文字。四角方方,大氣承當。四平八穩,神州永昌。她講究字體的間架結構,平衡布局。也講求字形的沉穩厚重,大氣端莊。橫要平豎則直,切不可頭重腳輕根底輕飄[2]

名詞解釋

權變理論學派是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在美國經驗主義學派基礎上進一步發展起來的管理理論。

權變理論認為,在組織管理中要根據組織所處的環境和內部條件的發展變化隨機應變,沒有什麼一成不變、普遍適用、"最好的" 管理理論和方法。

權變管理就是依託環境因素和管理思想及管理技術因素之間的變數關係來確定的一種最有效的管理方式。

進入七十年代以來,權變理論在美國興起,受到廣泛的重視。權變理論的興起有其深刻的歷史背景,七十年代的美國,社會不安,經濟動盪,政治騷動,達到空前的程度,石油危機對西方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企業所處的環境很不確定。但以往的管理理論,如科學管理理論、行為科學理論等,主要側重於研究加強企業內部組織的管理,而且以往的管理理論大多都在追求普遍適用的、最合理的模式與原則,而這些管理理論在解決企業面臨瞬息萬變的外部環境時又顯得無能為力。正是在這種情況下,人們不再相信管理會有一種最好的行事方式,而是必須隨機制宜地處理管理問題,於是形成一種管理取決於所處環境狀況的理論,即權變理論,「權變」的意思就是權宜應變。

權變理論學派主要代表人物及主要著作

伯恩斯和斯托克

伯恩斯和斯托克是最早運用權變思想來研究管理問題的人。他們對生產電子設備、機械產品和人造絲等不同產品的20個企業進行了調查,經過研究;得出了以下的結論:企業按照目標、任務、工藝,以及外部環境等活動條件的不同,可以分為"穩定型"和"變化型" 兩大基本類型。

1)"穩定型" 的企業,適宜於採用"機械式" 的組織形式。它的特徵是;有一種嚴格規定的組織結構;有很明確的任務、方法、責任和與各個職能作用相一致的權利;管理系統內部的相互作用是上、下級垂直的命令等級;

在組織活動中,具有重要意義的是職務的權利和責任,而不是工作人員的技能和經驗。

2)如果是"變化型" 的企業,那麼採用『有機式" 的組織模式較為適宜。它的特點是,有相當靈活的結構,可以不斷調整每個人的任務;系統內部的相互關係是網絡型的;而不是等級控制;強調橫向的聯繫而不是垂直的領導;

在組織活動中,技能與經驗居於憂先地位,權利的分散以技術業務專長為基礎;而不是以等級職位為基礎,等等。

錢德勒

錢德勒在1962年發表了《戰略與結構》一書,強調在不同的條件下,有多種組織方案的論點。他對"杜邦"、"通用汽車"、"新澤西標準石油公司" 等近70個大型企業的組織結構的變化機理研究後指出,

組織管理結構是隨着企業戰略的變化而變化的,而戰略本身又由於市場的.金融的、科學技術的和其他條件的變化而變化。

瓊·伍德沃德 (1916一 1971)

20世紀50年代,女管理學家瓊·伍德沃德和她的助手們對英國南伊塞克斯的100家公司進行了廣泛的調查,在此基礎上於1965年發表了《工業組織:理論與實踐》,證明了企業組織的技術分系統與結構分系統具有直接的相互關係。

勞倫斯和洛希

他們被稱為是現代權變學說的創始者。1967年他們合寫《組織和環境》一書,論述了外部環境和組織結構之間的關係;他們的基本主張是:按照不同的形勢、不同的企業類型、不同的目標和價值,採取不同的管理方法。

1)組織結構的特點就是分散化和整體化。

分散化就是把組織系統劃分為各種分系統,每個分系統根據與它相適應的外部環境所提出的要求,發展其特有的性質。

整體化是努力使各個分系統在完成組織任務時達到統一的過程。

2)組織的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程度估計:

(1)從外部環境獲得信息的清晰程度;

(2)對於組織所採取行動的反饋時間;

(3)組織活動條件的計劃性程度。

3)在企業結構模式分為4種模式:

(1)市場等外部條件變化快、內部各種產品之間工藝技術差別大的企業,例如:美國通用汽車公司;組織設計為按產品劃分為各個事業部;

(2)外部環境變化較快,但工藝技術差別不大的企業,例如:美國休斯飛機公司,組織設計採取矩陣組織結構;

(3)外部環境穩定.工藝技術也較穩定的企業,例如:美國大陸包裝品公司,組織設計採用直線職能制結構;

(4)外部環境十分穩定,而且產品非常單一的企業,例如:美國麥當勞公司,採用高度集權結構。

盧桑斯(Fred Luthans)

盧桑斯是美國尼勃拉斯加大學的教授,他在1973年發表了《權變管理理論:走出叢林的道路》的文章,

1976年他又出版了《管理導論:一種權變學說》。系統地介紹了權變管理理論,提出了用權變理論可以統一各種管理理論的觀點。

盧桑斯是權變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1)盧桑斯把過去的管理理論劃分為4種學說:過程學說、計量學說、行為學說和系統學說。

當過程、計量、行為.系統4種學說結合在一起時,就產生了"不同於部分總和的某種東西",這就是管理的"權變學說"。

2) 權變關係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變數之間的一種函數關係。他把權變關係看作是一種"如果一那麼"的函數關係。"如果" 是自變數,"那麼" 是因變數。在權變管理中,通常的情況是,環境是自變數,而管理的觀念和技術是因變數。

3)關於權變管理,盧桑斯提出了一個觀念性的結構,用下面的矩陣圖來表示。這個結構有3個主要部分:環境,管理觀念和技術,它們兩者之間的權變關係。沿着矩陣的橫軸是獨立的『如果",縱軸是從屬的"那麼"。

(1)環境變數:分為外部環境與內部環境兩個方面。

①外部環境又分一般的和特有的兩種。

一般的外部環境是由社會的、技術的、經濟的和政治、法律的力量所組成。它們對正式組織系統的影響一般不是直接的,但卻是巨大的。

特有的外部環境包括供應者、顧客、競爭者。他們也在正式組織系統的外面;卻直接影響它。

②內部環境基本上是正式組織系統。它的各變數間,以及它與外部環境各變數間是相互關聯、相互依存的。主要的內部變數包括組織結構、決策、交流和控制過程,以及工藝的組織狀態。

(2)管理變數:主要是指過程學說、計量學說、行為學說、系統學說等所主張的管理觀念和技術。其主要內容如下:

①過程的管理變數有計劃、組織.指揮、交流和控制;

②計量的管理變數有基本的計量方法、決策模式.運籌學;

③行為的管理變數有學習、行為的改變、動機的形成、集體動態、組織行為;

④系統的管理變數有普通系統理論、系統設計和分析、信息管理系統。

(3)權變關係:是獨立的環境變數同從屬的管理變數間的函數關係。

弗萊德·E·菲德勒

菲德勒(F.E.Fidler)早年就讀於芝加哥大學,獲博士學位。畢業後,留在芝加哥大學任教。1951年,移居 伊利諾斯州,擔任伊利諾伊大學心理學教授和群體效能實驗室主任。1969年,菲德勒前往華盛頓大學,擔任心理學和管理學教授,同時兼任荷蘭阿姆斯特丹大學 和比利時魯漢大學客座教授。

菲德勒是當代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和管理學家。他從1951年起進行了長達15年的調查;提出了"有效領導的權變模式"。他認為任何領導形態都可能是有效的,關鍵在於領導者必須與環境情景相適應。

主要著作:《讓工作適合管理者》(1965)、《領導方式與有效的管理》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