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杉樹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杉樹

杉樹,(Taxodiaceae Warming)高可達30米,胸徑3米,樹幹端直,樹形整齊。

簡介

杉樹屬松科,常綠喬木,生長在海拔2500米~4000米的山區寒帶上。高可達30米,胸徑3米,樹幹端直,樹形整齊。杉木的品種較多,大致分為三類:一類是嫩枝新葉均為黃綠色、有光澤的油杉,又名黃杉、鐵杉;另一類是枝葉藍綠色、無光澤的灰杉,又名糠杉、芒杉、泡杉;還有一類是葉片薄而柔軟,枝條下垂的線杉,又名柔葉杉。[1]

品種分類

1.嫩枝新葉均為黃綠色、有光澤的油杉,又名黃杉、鐵杉

2.枝葉藍綠色、無光澤的灰杉,又名糠杉、芒杉、泡杉

3.葉片薄而柔軟,枝條下垂的線杉,又名柔葉杉

柳杉

又名:長葉柳杉、孔雀松、木沙欏樹、長葉孔雀松

形態:喬木,高達40m,胸徑達2m余,樹冠塔圓錐形,樹皮赤棕色,纖維狀裂成長條片剝落,大枝斜展或平展,小枝常下垂,綠色。葉長1.0-1.5cm,幼樹及萌芽枝之葉長達2.4cm,鑽形,微向內曲,先端內曲,四面有氣孔線。雄球花黃色,雄球花淡綠色。球果熟時深褐色,徑1.5-2.0cm。種鱗約20,苞鱗尖頭與種鱗先端之裂齒均較短;每種鱗有種子2,花期4月,果10-11月成熟。 分布:產於浙江天目山、福建南屏三千八百坎及江西廬山等處海拔1100m以下地帶,浙江、江蘇南部、安徽南部、四川、貴州、雲南、湖南、湖北、廣東、廣西及河南鄭州等地有栽培,生長良好。

習性:為中等的陽性樹,略耐蔭,亦略耐寒,在河南鄭州及山東泰蔭,亦略耐寒,在河南鄭州及山東泰安均可生長。在年平均溫度為14℃-19℃,1月份平均氣溫在0℃以上的地區均可生長。喜空氣濕度較高,怕夏季酷熱或乾旱,在降水量達1000mm左右處生長良好。喜生長於深厚肥沃的沙質壤土,若在西曬強烈的粘土地則生長極差。喜排水良好,在積水處,根易腐爛。枝條柔韌,能抗雪壓及冰掛。柳杉為成根性樹種,尤其在青年期以前,大抵根群密集於30cm以內的表土層中,在壯年期後根系才較深;一般其水平根的擴展長度比入土濃度大十餘倍。由於根系不深故抗暴風能力不強。生長速度中等,年平均可長高50-100cm,一般在30齡後則高生長極少,但直徑的生長可繼續到數百年,故常長成極粗的大樹。一般言之,50年生者,高約18m,胸徑約35cm,壽命很長,在江南山野中常見數百年的古樹,高30m,胸徑1。53m,冠幅12m。

松杉

松杉植物是植物分類學上松杉綱植物的總稱,屬裸子植物門。水杉、銀杉、禿杉、百山祖冷杉,分別隸屬於松科和杉科的四個不同的屬。

水杉

水杉,為落葉大喬木,杉科單種屬植物,是我國特產的孑遺珍貴樹種。水杉高可達35米,胸徑可達2.5米。其葉為扁平條形,長13-20毫米,交互對生成兩列,羽狀。球果下垂,呈四棱球形或圓筒形,種鱗交互對生,木質,通常為22至28個。水杉主要分布於川鄂湘三省交界處,最早在四川萬縣磨刀溪發現。由於這類植物在中生代白堊紀及新生代曾廣布於北半球,第四紀冰期後,其同屬的其它種類已全部滅決,故「活化石」水杉的發現,被認為是當代植物界的重大發現之一。現已普遍栽培,為國內外常見的園林樹種。

銀杉

銀杉,為常綠喬木,松科單種屬植物,為第三紀殘遺種。銀杉高可達20米,葉為條形;生長枝上的葉子長4-5厘米,短枝上的葉子不足2.5厘米。球果為卵圓形或長橢圓形,種鱗13-16個。銀杉間斷分布于越城嶺太平山區及大婁山東段,總計30多個分布點,其中三分之一的分布點僅保存有1-2株。銀杉所適宜的生存地點已被其它樹種所占據,因而被迫生存於中亞熱帶海拔980-1870米中山地帶的狹窄山脊、孤立的帽狀石山頂和懸崖、壁縫中。

禿杉

禿杉,為常綠大喬木,杉科台灣杉屬。禿杉最高可達75米,葉為四棱狀鑽形,長2-5毫米,排列緊密。球果呈圓柱形或長橢圓形,種鱗21-39個。30年代末,法國裸子植物專家Gaussen 根據采自我國雲南貢山的標本而最早發表。禿杉成材快,且材質優良,已被列為速生造林樹種。

百山祖冷杉

百山祖冷杉,為常綠喬木,松科冷杉屬。百山祖冷杉高11米;葉子呈條形,長1.5-3.5厘米;球果呈圓柱形,長7-12厘米。70年代,由長期在林業第一線從事科研工作的高級工程師吳鳴翔首次發現。這一新冷杉的發現,填補了我國華東地區無冷杉屬植物分布的空白,對研究古氣候及第四紀冰期具有重要意義。由於這種 新冷杉 僅在浙江南部慶元縣百山祖南坡海拔1700米地帶的針闊混交林中保存4株,並且難於開花結果,因而已被列為世界亟待保護的瀕危植物。

經濟價值

 杉木紋理順直、耐腐防蟲,廣泛用於建築、橋樑、電線杆、造船、家具和工藝製品等方面。據統計,我國建材約有1/4是杉木。杉樹生長快,一般只要10年就可成材。它是我國南方最重要的特產用材樹種之一。[2]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