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丙寅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李丙寅 |
李丙寅,河南大學化學化工學院離休教授,英國皇家化學會終身會員,一位關愛學生的教師,一位高風亮節的學者,一位通曉英、俄、德、日四國語言的智者。世紀河大的風雨征程中,他一路相隨;百年流韻的教育耕耘中,他殫精竭慮。"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耄耋之年的他依然踐行着"雷鋒"精神,收入微薄,生活簡樸,卻盡其所能為河南大學的發展與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李丙寅 [1]
國籍 中國
民族 漢族
出生地 河南
簡介
李丙寅,河南大學化學化工學院離休教授,英國皇家化學會終身會員,一位關愛學生的教師,一位高風亮節的學者,一位通曉英、俄、德、日四國語言的智者。世紀河大的風雨征程中,他一路相隨;百年流韻的教育耕耘中,他殫精竭慮。"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耄耋之年的他依然踐行着"雷鋒"精神,收入微薄,生活簡樸,卻盡其所能為河南大學的發展與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
言行垂範"活雷鋒"
旭日未升,朗朗的讀書聲就喚醒了沉睡中的河大明倫校園,書聲由校園的英語角傳來,循聲而去,除了能看到許多朝氣蓬勃的青年學子外,經常還能看到一位身材中等,衣着樸素的耄耋老人,他就是李丙寅老師,一位通曉英、俄、德、日四門外語、德高望重的長者。李老經常來和學習溝通,和學生交流學習英語的心得,指導學生學習外語。在別人看來這是"雷鋒"式的行為,但在李老看來已習以為常,因為李老一向關心學生,即使1992年10月李先生辦理了離休手續,心仍時時刻刻裝着學生。他一心根植於河南大學,服務於河南教育,奉獻於河大學子。
2003年,當李丙寅老師聽化學化工院關工委的趙文煥老師說有些新生打算報考研究生,想在大一學一些專業英語時,李老就主動請纓教學生專業英語。他在本就不大的家中騰出一些空間,換了大燈泡,自己拿錢為學生複印資料供學生學習使用。他還到學校資料室精心挑選了幾本英文版的無機化學課本,使學生能和課程同步學習。輔導期間,時年78歲的他,硬是把幾十年習慣了的晚飯時間提前了一個小時,為的就是讓學生晚上仍有時間去教室複習平時的功課。李教授這種冰壺秋月的品質感動了身邊的很多人,他的一名課外活動小組的學生陳曉紅為了表達對他的感恩之情,特意寫了一篇名為《老年'雷鋒'李丙寅》的文章,陳曉紅在文章中寫道:"當我們聽到要跟着李丙寅教授學習專業英語時,我的第一感覺就是驚喜,'驚'的是在如今這個商品經濟時代,竟然還有如此無私、如此高尚的人。'喜'的是我們這個社會並不像有些人說的那樣冷酷無情,只不過是他們自己沒有發現其中的溫暖罷了。人們都說'雷鋒精神'已經過時,而我要說'雷鋒精神'時時刻刻在我們身邊。" 是的!李丙寅的"雷鋒精神"時刻陪伴在我們身邊。如今,他的住處還經常有學生出入,其中許多是李丙寅周邊人家的孩子,李老對於前來求教的學生樂此不疲,他盡心為每位學生輔導功課,向他們講述許多課外知識,不僅提高了這些孩子的學習成績,更擴大了孩子們的視野。李老說:"青少年是祖國的花朵,我最關心的是孩子的教育和成長,給這些孩子輔導功課,讓他們學習的同時也是我學習的過程。"
關愛學生,潤澤桃李
說到關愛學生、培養人才,李丙寅教授是公認的愛學生和善於發現和培養學生的教師之一。用李老師自己的話說,"我是在踐行父親李燕亭在世時常講的一句話'教師的天職就是關愛學生'"。文化大革命期間的一個晚上,李丙寅在工農兵學員宿舍認識了一位名叫劉佑全的學生。通過交談,他得知劉佑全原來是一名農村教師,想利用寒假時間多學些知識,以便更好地教書育人,報效國家。那時,河南剛剛出現了馬振扶公社中學事件。在此情況下,李老冒着巨大風險,決定私下裡教劉佑全學習英文。劉佑全從ABC字母學起,一年後便讀完《化學英文文選》上、下冊。他本來有望留校,但因其它原因,畢業時被開除團籍並被分配到鄉下教書。得知劉佑全對自己的前途悲觀失望時,李老師就寫信安慰他、鼓勵他。當全國重新開始招收研究生,恢復研究生教育時,李老鼓勵他考研。得知劉佑全準備報考中科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時,李老師就查找有關資料並親手抄寫中科院上海有機研究所的兩屆研究生考試樣題寄給他。劉佑全被錄取後,為表示對李老師的感激之情,他連夜從家鄉到開封向老師報喜。劉佑全因讀研家庭更加貧困,李老師主動給他寄錢資助讀研,但是劉佑全收了幾次後就不好意思再收了。李老師也意識到劉佑全是一個好強的人,但他不忍心讓人才因家庭貧困而輟學。還是李老的老伴出主意改作給劉佑全家屬寄送布料,這才讓劉接受。劉佑全後來讀完碩士、又讀博士,併到美國深造。李丙寅對劉的幫助讓劉銘記在心,所以學成之後,劉佑全抱着感恩的心,謝絕美國兩所大學和導師的盛情挽留,避開上海市的熱情相邀,執意回到河南報效黨和人民,成為我國第一批學成歸來的博士後,結束了河南省沒有博士後的歷史,為河南化學工業的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他先後被國家化工部授予"全國化工科技先進工作者"稱號,評為"化工跨世紀優秀拔尖人才",享受政府特殊津貼,首批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由王曉民執導,金雞影后岳紅領銜主演的電影《蘆花飄飄》再現了劉佑全"拚命工作,報效家鄉"的事跡。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李老師不僅發現了劉佑全這個人才,更用感情灌注了劉佑全的成長,對劉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李教授作為一名人民教師,盡最大努力關愛學生,培養學生成才,將自己的所學傾囊相授,為國家培養出大批傑出人才。
李丙寅教授自1981年起,除了開展正常的教學工作之外,連續十年設立學生課外活動小組,他是當年全系中創辦學生課外學習小組時間最長的老師。李丙寅為課外小組嘔心瀝血,分文不取。十年間,李老師盡最大努力在生活上方便學生,為了不耽誤學生吃早飯和上課的時間,李丙寅和學生商議將早上的專業英語學習時間安排在6:30-7:30。其他課外時間則和小組學生"泡"在實驗室里,指導學生做實驗。十年如一日,辛勤付出。此外,李老結合自身的學習和工作經驗,為課外小組的學生制定了培養三部曲:首先教學生掌握專業英語,然後學習查閱外文文獻,最後動手做科學實驗。一分耕耘,一分收穫,李老師科學的培養方案達到了"出成果,出人才"的目的。在李丙寅的言傳身教下,課外小組有些學生在畢業前就有論文公開發表。如今,課外小組的很多學生都已經在化學相關領域取得了不小的建樹,其中包括在納米科學研究與應用領域取得卓越成就的我校張治軍教授;考到北京大學高小霞教授門下,並被推薦至英國深造的游新奎等。凡是接觸過李丙寅教授的學生都對他充滿崇敬和感激,他的教學生涯可謂"盡力耕耘,桃李芬芳"。
教育世家系河大,杏壇耕耘傳美名
李老師常說:"父母對孩子最好的禮物就是培養他們的閱讀習慣"。李老熱愛學習,通曉英、俄、德、日等四國語言。他鞠先表率、以身作則,給孩子們樹立榜樣。李老師的孫子李楠自幼年起,李老師就注重培養他的閱讀與思考能力,並給他講述河南大學悠久的歷史積澱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在李老的影響下,李楠後來就報考了河南大學化學系。李老對外孫張力子的培養也是如此。我們仔細了解李丙寅的家庭,發現這是一個祖孫四代都與教育,與河南大學有着密切聯繫的家庭。李丙寅教授的父親李燕亭先生早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化學系,曾留美學習化學,是中國圖書館事業的開創者及奠基人之一。回國後應我校著名學者馮友蘭之邀來到河南大學,為河南省的圖書館事業和化學專業建設做出了貢獻。李丙寅的妻子張綜1948年在國立河南大學經濟系畢業後留校作助教,其後,一直在河大教務部門工作直到離休;兒子李景湘雖未上大學,但曾在當時的河師大化學系進修一年,後來在開封市第八中學做化學教師;女兒是河南大學歷史系78級畢業生;孫子李楠,是河南大學化學系91級畢業生;外孫張力子曾獲河南大學化學碩士學位。因此,在1994年,李丙寅先生之家獲 "河南優秀教育世家"的美名,而且也是實實在在的"化學世家"。如果說一個人的命運與一所大學緊密相連是一種緣分,那麼祖孫四代都與河南大學相關就是一種摯愛,這種摯愛是一生的陪伴,是一生的信仰。李丙寅對河南大學的摯愛不僅表現在培養自己的後代成為河大人,更體現在為河南大學化學學科的發展鞠躬盡瘁,不辭勞苦。
在1979-1998年這二十年的工作中,李老師在化學化工學院籌建了環境化學研究室,新開了《化學分析》、《環境化學》等課程,所編寫的內容多取自近代期刊,題材新穎,有的還列舉了多個學派的理論和觀點,並給出了自己的見解。他首開的全校公選課《環境科學選論》講稿經多次使用、修改,被學校推薦由河南省教委資助出版,後來曾被西南科技大學指定為考研參考書之一。李丙寅先生不僅教學做的好,科學研究也取得了突出的成績。在80年代科研條件相對艱苦的情況下,李教授領導的課題組在藥物電極的研究方面做出了突出成績,很多科研成果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多篇論文在世界化學權威期刊上發表,使河南大學在此方面的研究得到國際同行的認可。1987年4月,李丙寅先生應邀,憑藉深厚的英語功底,隻身一人參加在英國威爾士首府舉行的第六屆"電分析與傳感器"國際學術會議,並在大會作了三場報告,會後他又拜訪了李約瑟博士,兩人再敘45年前的河大時光,李丙寅的英國之行向世界彰顯了河南大學的學者風範。由於科研上的突出成績,李先生於1989年成為英國皇家化學會終身會員。獻身杏壇,回饋母校,李丙寅以實際行動說明着一切。
生命不息,奉獻不止
李丙寅老師退休後,並不是安享晚年,他仍然筆耕不輟。考慮到自己不能再進實驗室,他就去河大圖書館潛心做學。李教授利用他早期受到的古文教育,結合近些年的教學和社會實踐經驗,着手轉向環保科技史方面的研究,並按朝代分篇寫出系列論文,先後發表在《史學月刊》、《河南大學學報》,最後編纂成冊,於2000年出版了《中國古代環境保護》一書,該書還被英國劍橋的李約瑟研究所收藏。甚至到了2012年,86歲的李丙寅仍然在寫一本化學家評傳,化學化工學院領導得知情況後就選派學生協助李教授。學生在李老師指導下也受到教育和鍛煉。
時光如白駒過隙,百年悠然而逝,曾經的熱血青年如今已白髮蒼蒼,但是他那一顆奉獻自我的心卻一直在燃燒着,溫暖身邊的每個人。從1979年起,李教授一直住在鐵塔三街26號的一處平房內,他的生活非常簡樸,屋內家具是老式家具,庭院也是非常的狹小。2012年,在河南大學百年校慶之際,李丙寅教授前、後三次到化學化工學院捐款共計10萬元,用於資助學院的學科建設和幫助家境困難的學生,並一再強調自己跟別人不同,家裡沒有負擔,不讓對外界宣傳。10萬元,相比其他人回學校捐款百萬千萬的,從金額上來說可能不算多,可是對於一個已經離休20年,除了退休金無其他收入來源的老人來說,這可是李丙寅在平日生活中節衣縮食、省吃儉用,在他那不多的退休金中一分一分攢下的,也許還包括他的孩子們孝敬他的養老錢。10萬元,用去添置一套像樣的家具也應該是綽綽有餘,可時至今日,當我們走進李老的家中,映入眼帘的依然還是那套舊式家具,那副清奇不俗的字畫,那空間狹小的住房裡懸掛着李老師倍加珍重的"河南優秀教育世家"牌匾。但是,李老師卻選擇把錢捐給了他認為更有價值的地方,捐給他所摯愛的河南大學,而自己去獨享那份清苦。他給我們帶來的不只是物質上的幫助,更多的是精神上的激勵。"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奉獻不一定是那樣的轟轟烈烈,只需有一顆摯愛之心,一顆真誠之心。李丙寅無私奉獻的精神讓每個後來知道這件事情的人都為之動容。化學化工學院為感謝李老的善舉,特設立了"丙寅獎助學金",讓這份無私的"愛"傳承下去。
輝煌的背後是篳路藍縷的艱辛,艱辛的背後是綿延不絕的精神。李老曾說過:"我的成就是新中國賜予的,我的人生也與新中國一脈相連。多年來我所做的,就是想把我的全部熱能獻給祖國,回報給黨和人民"。李丙寅先生折射出的河南大學教師辛苦耕耘、無私奉獻的高尚品德,必將激勵每名河大學子發揚 "鐵塔牌"文化,傳承"雷鋒"精神,去照亮世界,貢獻社會,為實現"河大夢"和"中國夢"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