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乃暨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李乃暨 | |
---|---|
原圖鏈接 來自搜狗百科 | |
出生 |
1915年8月9日 浙江省嘉善縣 |
國籍 | 中國 |
職業 | 火藥與固體推進劑技術專家 |
知名作品 | 《複合推進劑》 |
李乃暨火藥與固體推進劑技術專家,中國導彈與航天技術的開拓者之一。早年從事彈藥的研製、試驗、生產和管理工作,主持用無溶劑法新工藝研製成功了雙基藥,為中國彈藥技術的發展作出了貢獻。50年代從事導彈與航天技術工作,主持研製成功了中國第一種固體複合推進劑,他還作為主要技術負責人之一,長期奮戰在生活條件比較艱苦的三線地區,參加了中國固體發動機研製基地的建設和多種固體發動機的設計、生產和試驗工作,為中國固體發動機及其推進劑技術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1]。
生平概況
李乃暨,1915年8月9日出生於浙江省嘉善縣。父李衡夫是清末秀才,曾主辦私塾,後由於家境衰落,開始經商,任典當經理,儘管家中生活不很寬綽,還是節衣縮食,全力支持子女讀書。童年的李乃暨就讀於嘉善第二國民小學(啟東小學),1927年9月考入嘉善縣立初級中學,1930年7月考入杭州市浙江省立高級中學。1933年9月考取南京中央大學化工系,1935年9月肄業,考入南京兵工專門學校應用化學科第四期。該校在1937年7月7日「蘆溝橋事變」後遷往重慶,改為重慶兵工學校,設專科部和大學部,他於1938年6月在大學部畢業。
1938年6月至1949年2月,他先後就職於長沙兵工署技術司、四川萬縣兵工署航空兵器技術研究處、重慶兵工署技術司彈道科、南京兵工署研究發展司彈藥科,歷任服務員、技術員、技佐、技士、科員、主任科員、技正、科長等職,從事彈藥專業的研究、試驗、生產和管理工作,並參加了火藥廠、氯酸鉀廠的創建工作。1949年2月至11月,在台北兵工署台灣辦公處任技術專員。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他幾經周折,於1949年年底從台北返回大陸。1950年1月至2月,在北京中央技術管理局工作,後根據他的技術專長及個人的要求,於1950年3月被分配到瀋陽52廠(現兵器總公司瀋陽724廠),任工程師,繼續從事彈藥技術工作。在此期間,由於他的成績顯著、貢獻突出,榮獲東北軍工局特等獎,還兩次被評為先進工作者,獲一等和二等物質獎。
1957年5月,李乃暨被調赴北京國防部第五研究院,開始從事導彈與航天技術工作,歷任推進劑研究室主任、一分院推進劑研究室主任、試驗站副站長、固體發動機研究所副所長、院科學技術委員會委員等職。1965年後在第七機械工業部時期(1982年改為航天工業部,1988年改為航空航天工業部,1993年改為中國航天工業總公司),歷任四院副總工程師兼研究所所長、院科技委副主任、部科技委委員等。1992年,他被批准為享受政府特殊津貼的專家,並被評選為航空航天工業部有突出貢獻的老專家。 他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六、七屆全國委員會委員。
反坦克火箭彈
製作火箭彈
李乃暨懷着對故土的眷戀和對所從事的彈藥技術的酷愛,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不久,即從台北繞經香港返回大陸。他被分配到瀋陽52兵工廠後,更是如魚得水,開始施展他在彈藥技術方面的專長與才智。時值抗美援朝,他急前方部隊作戰需要之急,作為技術負責人之一,承擔了雙基藥的試製任務。彈藥試製工作是異常危險的,當時中國的技術與設施設備都還相當落後,他迎着困難上,夜以繼日地戰鬥在車間和試驗室,同有關科技人員、工人反覆研究、反覆試驗、反覆摸索,成功地用當時國內尚屬首創的無溶劑法安全地製備了雙基藥,並很快投入了批量生產,廣泛應用於各種炮彈和火箭彈,有力地支援了抗美援朝。還為後來的固體發動機用的雙基藥的研製提供了技術基礎。
爾後,他又作為技術負責人之一投入到了90反坦克火箭彈的研製,他身先士卒,同其他設計人員、工藝人員、試驗人員、工人相結合,戰鬥在設計、生產、試驗的第一線,哪裡最困難、最危險,他就出現在那裡,遇到技術問題,他虛心地同技術人員、工人一起研究、討論,積極地出主意、想辦法。工人們都異口同聲地稱讚李工程師工作認真負責、埋頭苦幹、平易近人。正因為他在研製90火箭彈中的突出業績,而獲得了東北軍工局授予的特等獎。
推進劑創建者
1957年5月,他調入國防部第五研究院後,任推進劑研究室主任,當時室里只有19名1956年畢業的大學生和一名秘書,可以說是白手起家。當時,這個研究室承擔着液體推進劑和固體推進劑的研究任務,他們邊建設、邊工作,他帶領科技人員,因陋就簡地改建了理化實驗室,籌備必需的儀器設備。為了滿足固、液兩方面實驗的需要,並考慮進一步的發展和安全,在當時較為偏僻被稱為「東山溝」的地方建成了實驗室。這些早期的工作,都為中國固體、液體推進劑技術的發展奠定了初步基礎。爾後,推進劑研究室改建為國防部五院一分院六室,他仍任室主任,雖然六室遠離分院的大本營,他盡職盡責、兢兢業業地為六室的發展而出力。從科技人員的選調、實驗室的建設、儀器設備的購置,到工作制度的制訂和科研作風的培養,他都親自操勞。並主動與當時的第二機械工業部二局第三研究所建立了協作關係,促進了中國固體推進劑技術的發展。
1960年,他被委派組建一分院發動機過程研究所,並擔任副所長。1961年,他帶領從事固體發動機及其推進劑研究工作的科技人員,去西安同三所的有關人員一起組建固體發動機研究所,他擔任副所長。在中國導彈與航天事業突飛猛進、日新月異的發展初期,李乃暨是哪裡需要哪裡去,哪裡艱苦哪安家,這也正是老一輩專家的可貴之處。
隨着中國固體發動機事業的發展和研製地點的變遷,他從西安到四川,從四川到內蒙,又從內蒙回陝西,可謂足跡踏遍了大江南北。1964年,他被任命為國防部五院四分院內蒙基地建設指揮部的副總指揮,肩負着建設固體發動機研製基地的重任,在北疆荒僻的沙丘上住「干打壘」,和廣大職工一起搬水泥、運木料、打土坯、種樹,樣樣不落後。1965年,擔任第七機械工業部四院副總工程師,李乃暨又被委派兼任固體推進劑研究所的所長,籌劃和領導了這個所的組建與科研工作。萬事開頭難,李乃暨在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初期,正是在諸多「開頭」工作中度過的,先後參加了5個新建單位的領導工作,充分體現了這位老科技人員的敬業奉獻精神。
推進劑研製
在中國導彈與航天技術開始起步時,中國的經濟還十分落後,工業和科學技術基礎也相當薄弱,推進劑這一技術領域還是空白。他帶領推進劑研究室的科技人員開始了探索和創業的征程。在液體推進劑研究中,儘管有蘇聯提供的部分資料和引進的P—2液體近程彈道導彈作為參考,但畢竟受制於人。蘇聯專家提出中國生產的液氧不能作為氧化劑,要求我們引進他們的液氧。李乃暨和他的同事據理爭辯,並用中國生產的液氧進行了發動機試車,取得圓滿成功,用事實證明中國生產的液氧的質量是合格的。他們經過反覆的研究、試驗,選定偏二甲肼為燃燒劑。偏二甲肼有劇毒,他與有關專家又到軍事醫學科學院去請教,經過分析與試驗,證明偏二甲肼的毒性可隨人的新陳代謝排出,且有解毒的辦法,最後確定偏二甲肼為燃燒劑,一直沿用至今。
關於固體推進劑的研製,困難就更大,這是一種嶄新的技術,資本主義國家嚴密封鎖技術資料,開始寄希望於蘇聯,可幾經努力,最後還是落了空。聶榮臻副總理感慨地說:「誰也不可能把最先進的東西交給別人。」沒有外援,更激發他們自力更生、奮發圖強的精神。李乃暨帶領科技人員四處奔波,查詢資料,從有限的國外刊物上捕捉了一些有關的信息,經過分析研究,初步揭開了秘密。新型固體推進劑是一種以氧化劑和粘合劑為主要成分的可澆注的複合推進劑。它的氧化劑是過氯酸胺,粘合劑是液態橡膠,進而又獲得了「貼壁澆注」、「星形內孔」等有啟示性的技術知識和概念。經過反覆地分析對比,把聚硫橡膠複合推進劑作為主攻方向,當時有人認為液態橡膠是「奇談」,但他們相信科學、相信自己,他經常深入到在長春應用化學所的協作組,放棄節假日,通宵達旦地奮力研究,終於在1958年初合成了液態聚硫橡膠樣品,打響了新型固體推進劑研究的第一炮。
爾後,他又組織擴大生產,並很快地進行了小批量生產。他還適時地提出並組織了一些研究項目,如:聚硫橡膠合成的質量規律;聚硫橡膠的理化分析方法;固化劑的篩選等課題。他深入到車間、實驗室,不顧化學煙霧騰騰,也不顧液態橡膠的臭味熏人,終於配製出了固體複合推進劑,並於1958年國防部第五研究院的一次全院大會上,點燃了一根如鋼筆大小的固體推進劑藥條,鮮艷明亮的火焰映照着人們的笑顏,也照亮了中國固體發動機事業的前程。在取得初步的成果以後,他和他的同事們又乘勝前進,在西安三所、八四五廠等單位的大力協同下,解決了裝藥及其工藝等技術難題。1962年11月,研製成功了直徑300毫米、裝藥97公斤的聚硫橡膠固體發動機。
固體發動機
李乃暨在固體發動機研究所擔任副所長,除負責固體推進劑的研製外,還參加了固體發動機研製的領導工作。他參加領導了首台聚硫橡膠推進劑的試驗發動機的熱試車,取得了成功。1963年10月,他作為技術領導參加了固體發動機研究所首次技術工作會議,討論了直徑300毫米的試驗發動機研製中的問題,提出了改進配方,提高推進劑延伸率解決藥柱裂紋的設想;並對固體發動機不穩定燃燒問題發表了各種意見。1965年1月,他作為主要的技術專家之一參加了國防部五院四分院的第二次技術工作會議,重點討論了解決發動機不穩定燃燒問題,會議取得了共識,在燃燒室中安放消振器是當前抑制不穩定燃燒的一種現實可行的方法,藥型設計是基礎技術,而根本途徑是在推進劑里加鋁粉。
中國固體發動機的藥柱裂紋、不穩定燃燒等關鍵技術,是靠群策群力、反覆研究、反覆試驗而解決的,作為主要技術負責人之一的李乃暨也為之付出了辛勤的勞動和汗水,作出了重要貢獻。爾後,相繼研製成功聚硫橡膠推進劑的各種戰術導彈助推器、長征一號運載火箭的三級固體發動機等,保證和促進了這些導彈與航天型號的成功。繼聚硫橡膠推進劑的固體發動機研製工作之後,開展了改性雙基推進劑、丁羥推進劑、丁羧推進劑和高能推進劑等的固體發動機的研製工作,李乃暨也參加了這些推進劑的研製和試驗工作。他平時沉默寡言,但一到技術問題的討論時,總是拿出翔實的數據和經過深入分析的結論。例如:在解決固體發動機的推力向量控制、裝藥強度與脫粘、點火保險機構和擺動噴管的可靠性等問題的過程中,他都實事求是地發表了自己的意見與建議。特別是他根據自己從事火藥技術50年的實踐經驗,多次強調質量、可靠性與安全性的問題,要求他的同事一定要做到「嚴格的要求,嚴密的組織,嚴肅的作風」。
為國家做出貢獻
40多年來,李乃暨轉戰南北,長期身居邊遠地區,且一直工作在危險性很大的專業技術崗位上。這位老知識分子義無反顧地辛勤耕耘、默默奉獻。在「文化大革命」的特定的歷史時期,他雖身處逆境,仍恪守信念,忠於職守,致力於畢生熱愛的固體推進劑與固體發動機事業,並一直按中國共產黨黨員的標準要求自己。1983年,這位已近古稀的老專家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實現了他多年的夙願。
現在他已光榮退休,且已近耄耋之年,可他仍是老驥伏櫪,關心着中國導彈與航天事業的發展,關心着固體推進劑與固體發動機的研製與試驗工作。近年來,他多次應邀參加關於航天科技發展戰略與規劃的討論工作,力陳固體技術的特點及其廣泛的用途,呼籲重視固體推進劑與固體發動機的預先研究,並反覆闡述開展高能固體推進劑研製工作的必要性與可行性,為加速高能固體推進劑的研製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人物簡歷
- 1915年8月9日 生於浙江省嘉善縣。
- 1933—1935年 南京中央大學化工系學習,肄業。
- 1935—1938年 轉入南京兵工學校,畢業於重慶兵工學校。
- 1938—1949年 歷任長沙兵工署技術司服務員,萬縣兵工署航空兵器技術研究處技術員,重慶兵工署技術司彈道科技佐、技士、科員、主任科員,南京兵工署研究發展司彈藥科技正、科長,台北兵工署台灣辦公處技術專員。
- 1950—1957年 先在北京中央技術管理局工作兩個月,後任瀋陽52廠(現兵器工業總公司724廠)工程師。
- 1957—1965年 歷任國防部第五研究院第十研究室主任、試驗站副站長、發動機過程研究所副所長、固體發動機研究所副所長、四分院科學技術委員會副主任,院科學技術委員會委員。
- 1965—1982年 任第七機械工業部第四研究院副總工程師兼固體推進劑研究所所長,部科學技術委員會委員。
- 1982—1993年 任航天工業部、航空航天工業部、中國航天工業總公司的第四研究院科學技術委員會副主任,部(總公司)科學技術委員會委員。
- 1993年 在西安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