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李尤婉雲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李尤婉雲

中文名: 李尤婉雲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

出生地: 上海

出生年份: 1933年(農曆癸酉年)

李尤婉雲,女,京劇票友,原籍江蘇無錫。父尤菊生為滬上武生名票,義父任莘壽是著名琴師。20世紀60年代後期,她先拜任莘壽為師,又得到梅門弟子秦慧芬及梅葆玖、姜鳳山、小王玉蓉的指授。1977年在新加坡首演《武家坡》;1978年在香港演唱《四郎探母》;1979年在香港再演《武家坡·大登殿》,其唱工得到行內人士首肯。自內地改革開放以來,京劇團體赴港演出頻繁,李氏伉儷與眾多名家亦師亦友;曾與梅葆玖、馬長禮、譚元壽、劉長瑜、葉少蘭、尚長榮等先後在上海同台演出過《四郎探母》《武家坡》《鳳還巢》等。[1]

人物生平

1994年10月為紀念梅蘭芳百年誕辰,在香港、北京,她主演了梅氏晚年力作《穆桂英掛帥》,自飾穆桂英,由譚元壽(楊宗保)、馬長禮(寇準)、尚長榮(王強)、劉長瑜(楊金花)、葉少蘭(楊文廣)、王樹芳(佘太君)等合作演出。她嗓音甜美,唱功嫻熟,夫婦二人合作的嚴絲合縫,聲情俱妙、博得讚許。此劇是梅氏一生藝術的最高峰,身份、氣質的要求和唱、念、做、打的難度很大,專業演員能得其神韻者也不多;而作為一個業餘演員,能夠演得距專業水平「庶乎近焉」,實屬難能可貴。同年12月30日,又以該劇《掛帥》一折演出於中南海懷仁堂,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觀看和接見。1995年11月在天津舉辦的首屆中國京劇節,1997年7月在香港的「慶回歸京劇大匯演」上,她都演唱了《穆桂英掛帥》,表演技藝愈加成熟,為國內外觀眾所稱賞。

深得梅派神髓真傳,其唱腔被譽為正宗梅派,不帶任何「雜質」。對梅派藝術的一絲不苟、精益求精,更為內行人士所推崇。

多年來,李氏伉儷為振興、推廣京劇,不惜出錢出力,積極支持票房活動,力主培養小觀眾、小戲迷,取得了深遠的影響。

作品

1990年10月,農曆庚午年:香港舉行紀念徽班進京200周年演出香港舉行紀念徽班進京200周年演出,大陸與台灣京劇演員首次同台合作。

參加者有大陸的杜近芳、李世濟、梅葆玖、譚元壽、張春華、葉少蘭、劉長瑜、景榮慶、吳鈺璋、梅葆玥、王樹芳、于魁智、張學津、孫毓敏、馬長禮、俞大陸、張曼玲、馬玉璋等(中國京劇院、天津京劇團、戰友京劇團和北京京劇院共130人)和台灣的郭小莊、王海波及香港名票李尤婉雲等,陣容硬整,劇目眾多。

劇目有:

鍘美案》(王海波,于魁智,尚明珠)

紅鬃烈馬》(于魁智,許嘉寶等)

四郎探母·交令出關》(于魁智等)

徐母訓子》(王晶華,于魁智)

文昭關》(于魁智)

打金磚》(于魁智)

群借華》(張學津,孫岳,葉少蘭,景榮慶)

穆桂英掛帥》(梅葆玖)

玉堂春》(李世濟)

霸王別姬》(郭小莊,景榮慶)

淮河營》(張學津)

黃金台》(馬長禮)

借扇》(董文華)

洪羊洞》(孫岳)

紅娘》(孫毓敏)

紅樓二尤》(孫毓敏)

金玉奴》(孫毓敏)

霍小玉》(孫毓敏)等。

參考來源

京劇名票 李尤婉雲《鳳還巢》選段,堪比名家!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