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李文藻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李文藻(1730~1778)字素伯,一字茞畹,晚號南磵,清益都縣(今青州市)春牛街人.清代藏書家、目錄學家、金石家、方志學家。

生平簡介

四兄弟人稱「益都四李」

其父早卒,與其弟文濤文淵文浚互為師友,研習詩文經史,累年不輟。他們兄弟四人皆能詩文,並有著作傳世,人稱「益都四李」,而「四李」中李文藻最為傑出。他通經史,擅詩文,好藏書,精於金石、方志、目錄之學,為官復有政聲,清代大學者錢大昕稱他為「天下才」。 自幼天資俊朗,聰穎異常。十三歲時曾隨其父到曹家亭子遊玩,仿照蘇軾的《赤壁賦》作《曹家亭記》,寫得頗有思致,讀過的人都感嘆他是少年神童。十五歲能作詩,二十一歲補為縣學生。「好博覽今古,不為世俗之學,所至必交其賢豪長者。」

編纂了《諸誠縣志》、《歷城縣志》

乾隆二十四年(1759),李文藻「以第二人舉鄉薦,明年,會試中式;又明年,成進士,廷對策博贍,為進士最,以補試例不與進呈之列。然讀卷官交口歎賞無異詞」。李文藻應諸城知縣懋讓的邀請,編纂了《諸誠縣志》,凡四十六卷、四十多萬字,分圖、總記、考、表、錄列傳六類。 從乾隆三十四年(1769)開始,他先後擔任廣東省恩平縣、新安縣、潮陽縣知縣,最後擢升廣西省桂林府同知。 乾隆三十八年(1773),李文藻又與周書昌合編了《歷城縣志》。共五十目,六十六萬多字,是清代纂輯體的代表作,得到了學術界的高度評價。胡德琳序稱,「雖不敢謂毫髮無遺憾,而訂誤卻十分之三,補缺者十分之五,益都進士李茝畹,邑孝謙周靜函之功居多。」方志大家章學誠稱讚說:「考核之精,皆非他誌所能及者。」

藏書數萬卷,嗜書如命

李文藻「性好聚書,每入肆見異書,輒典衣取債致之,又從友朋借抄,藏書數萬卷,皆手自仇校,無晚近俚俗之本」。他在著名的《琉璃廠書肆記》一文中詳細記述了他在北京買書、抄書的情況:「此次居京師五月餘,無甚應酬,又性不喜觀劇,茶園、酒館足跡未嘗至,惟日借書抄之,暇則步入琉璃廠觀書。」「予好書幾與書昌(周永年)同,不及書昌能讀耳。朝食後即至廠,手翻至晡,或典衣買之。」從這裡可知李文藻的確是嗜書如命。

為保存祖國的優秀文化遺產,作出了突出的貢獻

《海岱會集》十二卷,為明代青、萊八位林下閒居之士唱和之詩,「八人不以詩名,而其詩真樸閒雅」。李文藻在《海岱會集跋》中說:「文藻十五六時,即聞有《海岱會集》一書,訪遍舊家不可得。年來,耳聞書賈劉雪友有寫本而不肯假觀,為買一裘始許錄副。時值深冬,寒甚,呵凍手抄,於十一月十一日至十二月十五日蕆事。」他的學生閻相蕙在這篇文章後面作識說:「南澗先生於乾隆壬申(1752)抄成《海岱會集》四冊。這時剛到弱冠年齡,又過了七年即1759年登鄉榜。在他人,雷此少年,非逐逐於紛華,即營營於舉業,誰能以一裘重資抄此不急之陳編乎?好古之篤,世豈復有此人哉!」另外,凡先正詩文可傳者,他必定「訪其遺書刊行之」。 德州詩人盧見曾宋弼選《山左明詩抄》,李文藻為其蒐集登、萊、青詩人數十家。選好後,盧見曾獲罪抄家。李文藻聞訊後,急馳德州求於官庫,刻於恩平任上。他聽說學者王昶家藏有惠棟《惠氏易漢學》諸書,即「揮汗借抄,不以為苦」。他曾節衣縮食,刊印《貸書園叢書》,後還擬陸續刊刻學術價值高而作者無力刊行的名著。 一九三零年,王獻堂擴充山東圖書館,得其藏書頗多。王氏在《九經古義》跋中說:「去秋忝長圖書館,頗欲搜羅齊魯文獻,尤注意週、李二家藏書,一念所召,竟於去冬及今歲春初,陸續收得南澗書及批稿本數十種。」由此可知文藻有很多藏書散落於民間。 李文藻曾把生平所藏、所見、所聞的書籍編成《所藏書目》、《所見書目》和《所聞書目》,每部分都列其作者、版本及提要,可惜沒有流傳下來。李文藻為蒐集、整理和保存祖國的優秀文化遺產作出了突出的貢獻。沙嘉孫在《山左著名學者王獻堂先生事略》中稱讚說:「近三百年來,山東目錄學大家,首推李南澗與周書昌。」

中了毒瘴,染上了瘡癰

李文藻不僅有書癖,他的金石癖尤甚,他自稱:「敢言著錄追歐趙,不是藏書為子孫。典盡羊裘買膠墨,圖將跋尾遣辰昏。」他甚至說: 「登梯百仞眵兩臚,夙所癖嗜寧憚劬,病且死即理山隅。」他對於金石書畫的蒐集研究達到了入迷的程度,其「所過學宮寺觀、岩洞崖壁,必停驂週覽」,見有古碑刻石必拓之。 《金石學錄》記載了他這樣一段趣聞:「嘗乘舟出迎總督,小憩南海廟,命僕打碑,秉燭竟夜,比曉,問總督舟已過矣。」他在桂林府同知任上,足跡遍及桂林及其他地方岩洞,「不數月而衣物典盡,紙墨梯架之費實不能繼」。就是在這個時候,他中了毒瘴,染上了瘡癰。

著錄頗豐富, 金石學之先河

經過長期的艱苦勞動,李文藻蒐集了豐富的金石實物和拓本。他進一步利用這些資料與《詩經》、《尚書》等古籍相參證,辨其正誤。如他對朱彝尊所謂「劉鋹所鑄千寶塔和鐵塔並立一屋中,一作記、一題名」之說有懷疑,便親自到廣州光孝寺拓龔澄樞造鐵塔記及造千寶塔記,進行勘驗,證明朱氏之說是不對的. 經過幾十年的積累,李文藻撰寫了《泰山金石考》十二卷、《益都金石考》四卷、《金石書錄》四卷、《山東元碑錄》一冊、《雲門碑目》一冊、《堯陵考》四卷等大量金石學著作。另外,還留下了許多未成書的材料。他對金石文著錄之多和考釋之精,都超過了前人。清末,山東著名金石學家陳介祺劉懿榮等都對他推崇倍至。李文藻實開山東金石學之先河,晚清湧現一大批卓有成就的金石學者,和他的影響有密切關係。

文壇上享有盛名的古文家

李文藻工於文,他湛思著書,是當時文壇上享有盛名的古文家。他的古文,主要是序、跋、論、傳、銘、書、札、記遊和隨筆等體裁。宗唐宋八大家,兼及歸有光,敘事、詠物、議論、抒情、考辨,各盡其妙。如《松亭記》、《楊姑橋東巨洋水造舟記》、《送馮漁山說文記》等篇,工整而不失於板滯,鋪敘描繪而不失於雕琢,人物、場面、情景,都描摹得真切生動,《山東通志》稱其「諸文皆精妙」。書跋,如《魯孝王石刻跋》、《魯相乙瑛置孔子廟百石卒史碑跋》等,皆詞意淵雅,考辨精詳,清末學者法偉堂稱讚說:「考辨皆詳備,乙瑛碑跋用筆尤有遠致。」 其著作有《毛詩本義》、《南北史考略》、《青社拾聞》、《濮雅》、《國朝獻徵錄》 、《粵諺》、《齊諺》、《南澗文集》、《師友記》等多種。建國後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出版了《李文藻四種》等。

詩歌清新流暢,含蘊深刻

李文藻還工於詩,他對詩歌的創作十分喜愛,曾多次表示不願做官,而欲專門從事詩文創作和金石書畫的研究。他的詩歌創作,在「捧檄瘴癘之鄉」,踏上仕途,接觸廣闊的社會生活以後,在數量和質量上都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錢大昕在《李南澗墓誌銘》中說:「過嶺後,治公事日不暇給,而詩益工,郵亭僧院信筆留題,雖輿隸皆知為才子也。」他的詩「皆自攄所見,不傍人門戶,視近代模擬膚淺以為大家,蔑如也」。李文藻的詩歌集中收錄在《嶺南詩集》八卷裡,題材廣闊,內容豐富,思想深刻,句句皆詩人真情實感的自然流露,表現著他的個性氣質,真實地反映了詩人的思想感情,真實地反映了當時嶺南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 它繼承了《詩經》、《漢樂府》以來的現實主義光輝傳統。另外,他的詩歌具有較強的敘事性,突破了我國古典詩歌創作歷來以言志、緣情為主的傳統,抨擊時政,反映民瘼,記敘山川景物、歷史古蹟、酬唱交往等等。在表現藝術方面,博採眾長,力求變化,風格形式多樣;就體裁而言,古風、樂府、近體、竹枝詞等眾體皆備;語言方面,他反對塗飾,力求質樸,用通俗樸素的語言,把詩歌寫的清新流暢,含蘊深刻,「讀之似近而遠,似質而雅,似淺而深,中有所得,而不徇乎流俗之嗜好」。他的詩歌創作為流派繽紛、風格多樣的清代詩壇增添了許多光彩。 [1]

詩詞

南康縣

曲折芙蓉渡,沙明日又低。山城短於竹,茅舍半臨溪。

好鳥尋常見,晴嵐咫尺迷。惟憑雙塔影,猶可識東西。

草庵

鵝埠西邊長蓢塘,雲來如墨樹蒼涼。迎頭一陣蓑蓑雨,才轉山坳又夕陽。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