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李昭慶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李昭慶(1835~1872),李文安六子,李鴻章幼弟,合肥東鄉人。1835年(道光乙未年)5月30日丑時生,派名章昭,字子明,又字眉叔,號幼荃,國學生。候選同知,候選員外郎,鹽運使,光祿大夫,太常寺卿,贈一品封典。昭慶少通經史,博學能文,持身端正,以員外郎從戎,隨瀚章,鴻章在曾國藩幕中講求兵法,曾國藩稱昭慶膽識均優,堪膺大任。時人謂其"沉毅英練不亞諸兄,海內人才萃一門"。1872年六月初三日病逝,卒年三十九,歸葬故里。著有《從戎日記》五卷、《小琅環館試貼詩》二卷、《補拙齋詩文學》等。

基本信息

本名 李昭慶

字號 字子明,又字眉叔,號幼荃

所處時代 晚清

出生地 合肥東鄉

出生時間 1835年

去世時間 1872年

生平介紹

李昭慶(1835~1872),號幼荃,合肥東鄉(今安徽省肥東縣)人。李鴻章六弟。初入曾國藩湘軍、李鴻章淮軍,駐防無為、廬江。同治元年隨淮軍去上海、江浙一帶。同治四年統武毅、忠朴等軍,從曾國藩鎮壓捻軍。官至記名鹽運使,贈太常寺卿。著有《補拙呤軒草》等。李昭慶年紀很小就獲得了監生的功名,其父李文安曾寫詩誇他:"小時誠了了,長大豈不佳?"對他寄予了厚望;《廬州府志》謂其:"少通經史,博學能文,持躬端正,文章得雄直氣。"曾國藩稱讚李昭慶有文武兼資之才,自是令器。然李昭慶一生為官清廉,恪盡職守,在李鴻章兄弟六人中,素有"窮老六"之稱。

《合肥李氏宗譜》記載:"昭慶,文安六子,鴻章幼弟,1835年(道光乙未年)5月30日丑時生,派名章昭,字子明,又字眉叔,號幼荃,國學生。候選同知,候選員外郎,鹽運使,光祿大夫,太常寺卿,贈一品封典。昭慶,少通經史,博學能文,持身端正,以員外郎從戎,隨瀚章,鴻章在曾國藩幕中講求兵法,曾國藩稱昭慶膽識均優,堪膺大任。'沉毅英練不亞諸兄,海內人才萃一門'。在皖北,蘇南歷番戰役中,屢建戰功,昭慶均口不言功,讓功不居,曾國藩甚為器重,仲兄鴻章亦不以手足之情上報。1864年曾國藩奏由道員獎花翎。1865年隨曾國藩總理馬、步各軍營務處,統領武毅忠朴四營,後統武毅軍萬餘人,善慶、溫德勒克馬隊8000人均歸其指揮。《安徽通志·武功傳》記載'捻蹤剽疾,昭慶日夜提師追剿,繞道盪擊,備歷艱辛。事平,特簡旨用鹽運使。在每次戰中,昭慶匹馬斫陣,所向無前,雖盛暑嚴寒,與士卒同勞苦,而咳嗽咯血之症自此伏'。1869年,昭慶宿疾復發,淘汰所部,選留精銳為他將統領,回皖就醫。《廬州府志·武功傳》記載'昭慶在軍嚴而有思,戰守有法,與士卒同甘苦,能得士心,每戰必勝'。馬新貽總督兩江,留辦理淮軍營務,昭慶以病不受祿,整理營規三年。1872年昭慶交卸兩江營務,北上年冬至保(保定)署後,因前營務積勞,舊疾復發,在京大吐血,鴻章派人接回津署調養,延請薛撫屬醫治,初尚食飯,日見危篤。至1872年六月初三日病逝,卒年三十九,英才早逝。《清史大臣傳》記載'昭慶從軍最早,與兵事相始終,勛望與同時諸將相等,所部多以積功至大官,顧以鴻章親嫌,敘功轍辭不受,治軍十餘年,大小數百戰,未嘗列名薦牘"。昭慶秉性孝友,立志廉潔,時以家門盛滿為懼,退居人後,遠見卓識尤為人所難能。勸捐建其業師穎上教諭王福永專祠,勸捐修復廬州府學宮。著有《從戎日記》五卷及《小琅環館試貼詩》二卷、《補拙齋詩文學》。'"

史籍記載

《清史稿·卷四百三十三·列傳二百二十·李鶴章(弟昭慶)傳》

(李鶴章)弟昭慶,初從曾國藩軍,淮軍既立,國藩留五營,令昭慶領之,駐防無為、廬江。同治元年,從鴻章至上海,解常熟圍,克嘉興、常州,皆在事有功。四年,國藩督師剿捻匪,昭慶總理營務,統武毅、忠朴等軍。及鴻章代國藩,令赴前敵擊賊,馳逐鄂、皖、東、豫之間,累擢至記名鹽運使。捻匪平,留防江、淮。十二年,卒,贈太常寺卿。

家族

李昭慶原配夫人江蘇江寧督糧同知郭熙榮之女,1834年生,晉贈一品夫人。

生子四人:經方(出繼胞伯鴻章)、經榘、經敘、經翊(出繼胞伯鳳章)。

生女四人:長女配光緒辛卯舉人、二品銜、署江蘇淮揚道候補道、安徽廬江吳學謙。次女配翰林院檢討、二品頂戴、候補四品京堂、合肥蒯光典。三女配部郎中、浙江餘姚邵頤。四女配江蘇候補道、安徽廬江劉體乾。

李昭慶墓

李昭慶墓原位於安徽省肥東縣眾興鄉梁宇村(現稱沿河村),然歷經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的種種浩劫,整個墓葬的結構已被完全毀壞,只有墓址尚存。這個墓就在沿河村幼兒園邊,如今只能看到三個水泥坑,本是李昭慶及其妻妾的三座墳,這些坑在人民公社時期做了生產隊的糞坑……

據村中老輩人回憶:1958年,受上級指示,村人扒了李昭慶的墓,李昭慶是用個箱子一樣的東西裝着,箱蓋是透明的,李昭慶穿着官袍,很年輕,肚子上有個疤,像是用膏藥貼着,所以村民就說李昭慶是遇刺身亡。其實作為一位在湘軍、淮軍征戰多年的悍將,身上帶傷是很正常的,或許李昭慶就是舊傷復發而死。那三座墳是李昭慶和他的妻妾的,據說妾是殉葬的,李昭慶肚子上的疤在右胸,裝李昭慶的屍體是棺槨,槨是草綠色的,李昭慶並未留着滿清時的辮子,而是披髮入葬的。

李昭慶墓的不遠處是李昭慶家族的糧倉,2001年這裡被肥東縣文物部門公布為縣級重點文物,2009年5月18日立碑。然而雖貴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措施卻做得非常不好,立碑的當月31日就發生了一場大火,燒毀了糧倉房屋中的8間,如今只剩14間,而且垃圾成堆,破爛不堪,已與荒地無異矣。李昭慶的家原來也很豪華,本在墓地和李氏糧倉的東邊,後被日寇炸毀,今已無存。

李鴻章家族如今在故鄉肥東縣僅存的遺蹟就只剩李昭慶糧倉了,且保護措施之差令人擔憂。如果不是建國後當局把李鴻章的一生簡單地定性為賣國,不是1972年樣板劇《甲午戰爭》在全國的公演和批林批孔運動的指示,肥東人民是絕不會把這些珍貴的歷史文物破壞殆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