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樹褐腐病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李樹褐腐病
李褐腐病是李樹的重要病害之一。江淮流域,江蘇、浙江和山東每年都有發生,北方果園則多在多雨年份發生流行。褐腐病在春季開花展葉期如遇低溫多雨,引起嚴重的腐爛和葉枯;在生長後期如遇多雨潮濕天氣,引起果腐,使果實喪失經濟價值。
症狀特點
李樹褐腐病主要為害李樹的花器、果實和枝條。病原菌從花柱上開始侵染花器,在花器上產生褐色斑點,並在潮濕時產生灰色霉層,造成花腐。果實多在近成熟期受害,初為褐色圓形病斑,幾天內很快擴展到全果,果肉變褐軟腐,表面有灰白色霉層。受害果實上的病菌通過梗和葉柄向下蔓延至嫩枝,並進一步擴展到較大枝上,形成灰褐色長圓形潰瘍病斑,常伴有流膠。
病原
有性態為Monilinia laxa稱粒果鏈粒盤菌,屬子囊菌亞門真菌。無性態為Monila cinerea稱灰叢梗孢菌,屬半知菌亞門真菌。分生孢子萌發的溫度範圍是10~30℃,最適溫度24~26.5℃。病菌生長的最適溫度24~25℃,10℃以上就能形成孢子,開始侵染。[1]
發生規律
李樹褐腐病病菌主要以菌絲體在病部、僵果或枝梢潰瘍處越冬。每年 3 月,越冬病菌在越冬部位表面產生大量分生孢子,藉助風雨或昆蟲傳播進行初侵染,從機械損傷傷口、皮孔或直接從柱頭上侵染花而形成花腐,在潮濕環境下病花形成大量分生孢子進行再侵染。從蟲害、裂果或機械傷口侵染果造成果腐和落果,侵染新梢產生枝枯。在近成熟期,當雨水多,發生裂果時,孢子附着於果實表面進行侵染,病害最易流行。在氮肥施用過多、種植密的李園發病多。有些感病品種在采後果實貯運過程中,常造成大量的爛果。[2]
防治方法
農業防治
一是冬季休眠期清園、修剪,消除果園內和四周的雜草,剪掉樹上的病枝、枯枝、交叉枝、重疊枝,採摘前後均及時清除果園及李樹上的病僵果,帶離果園並集中深埋; 修剪後噴 3 ~ 5 度石硫合劑,消滅越冬病蟲源。二是增施有機肥,噴施葉面肥,提高樹體抗病力,增強樹勢。三是雨季及時排水,降低果園濕度,抑制病原菌生長。四是 4 月底、5 月初進行中耕除草。五是夏季做好土壤的降溫保濕。六是加強對蛀果性害蟲李小食心蟲等的防治。
科學用藥
防治李樹褐腐病 的最佳時期為李樹花後期,一般在 3 月下旬至 4 月中旬,對李樹全株進行噴藥劑預防保護。可選用異菌脲、甲硫·丙森鋅、苯甲·嘧菌酯、代森聯等化學藥劑,噴霧時要均勻。
相關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