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李白《渡荊門送別》原文、注釋與賞析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李白

渡荊門送別》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出生在中亞碎葉城(今吉爾吉斯斯坦境內)商人家庭。5歲時厥人入侵碎葉,舉家東遷至綿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蓮鄉。從小聰穎過人,刻苦讀書。一生出三峽,入湖北,游洞庭,登廬山,下揚州,走中原,訪東魯,進山西……遍訪名勝古蹟,為詩篇創作提供了數不盡的素材。天寶元年,唐玄宗召見並委以翰林供奉,專門在宮廷里寫作詩文。後離開朝廷開始漫遊和創作,寫下了許多膾炙人口、萬古傳頌的詩篇。晚年因參加永王李磷的幕府蒙冤入獄,流放途中遇赦返回。寶應元年中秋一病不起,在瑟瑟寒風中淒涼地離開人間。[1]

李白詩歌現存九百九十多首,豪邁奔放,別具一格。儘管有的也隱含人生如夢、縱酒狂歡的頹喪情緒,但不滿於社會和政治的黑暗,追求心身自由和解放的昂揚向上的精神當是其詩篇的主旋律。李白是中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詩人之一,與杜甫並稱「李杜」,對後代的詩歌創作產生過深遠的影響。

原文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

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題解

李白在蜀地度過童年和少年時代。25歲開始遠遊長江、黃河中下游各地。此詩即是他出蜀遠遊時所寫。送別,並非寫作者送別同舟人,是指「故鄉水」送別作者。

注釋

荊門,在今湖北宜都西北長江南岸,隔江與虎牙山對峙,戰國時屬於楚國。

賞讀提示

這首詩是借景抒情之作。開頭兩句是總敘,陳述作者離開家鄉,千里迢迢,乘船渡過荊門,來到古代楚國屬地漫遊。這兩句並不是驚人之筆,但它與以下詩句都密切關合,絲絲相扣,具有穿針引線、貫串全詩的重要作用。「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是寫作者坐在船上,舉目所見地面上的景色變化。這兩句容量很大,有闊大的空間立體感和漫長時間的行進感。用高度凝練的語言極其概括地寫出了作者整個行程的地理變化。這兩句與杜甫的「星隨平野闊,月涌大江流」(《旅夜書懷》)兩句詩同為佳句,卻各盡其妙。所不同的是,李白描寫的是白天景致,杜甫描寫的是夜晚景色。李詩是「行舟暫視」,杜詩是「停舟細觀」。「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兩句,是描繪太空的夜景。作者坐在船上,抬頭遙看萬里長空,只見一輪明月猶如天上飛下的明鏡,皎潔澄澈,普照大地,那飄蕩在碧空的朵朵彩雲,忽而聯結在一起,由於折光的作用構成了非常壯觀的海市蜃樓的幻影。這兩句是用鮮明的形象作比,表現出作者的豐富想象力。最後「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兩句,緊扣「送別」詩題,與開頭寫作者離蜀遠遊的詩意遙相呼應。李白5歲後至25歲之前都是在蜀地度過的,突然別離家鄉到異地遠遊自然會產生惜別之情。這兩句詩的妙處在於,明明是作者有離鄉惜別的情思而又不直說,反而採用擬人化手法,說「故鄉水」對自己懷有深情,從四川一直送他到荊門外,即「萬里送行舟」。採用這種擬人化的手法,比直抒胸臆、陳述離鄉之情顯得更曲折含蓄,更有詩味和情趣。

誦讀此詩我們透過作者對大自然景象的細緻觀察和欣賞,能體會到年輕的李白剛剛走向社會的那種積極進取的精神及其興致勃勃的無窮活力。尤其是「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兩句,逼真地描寫出作者乘船穿過三峽,崇山峻岭逐漸消失在廣闊的原野上;洶湧澎湃的萬里長江隨着山勢的消失,在一望無際的平原上緩緩東流……作者就是用這種白描的筆觸,淡淡的色彩,描繪出一幅非常真實的山水畫卷。像這樣的詩句並無多少人文社會因素在裡面,掌握住兩點就行:1.前四分之三是描景。2.後四分之一是懷戀故鄉。

推薦名句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