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李白在長安(嚴輝英)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李白在長安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李白在長安》中國當代作家嚴輝英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李白在長安

興慶宮是西安著名的皇家園林,剛好與交通大學中間隔了一條馬路。每當有親朋好友來訪,我常帶他們去遊玩的地方就是興慶宮。不僅因為離家近,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它氣勢恢宏,設計精巧,亭台樓閣,小橋流水,還有很多古蹟,也是《長恨歌》的主角唐玄宗和楊貴妃生活過的地方

每當在興慶公園遊覽觀光時,走到沉香亭,總會看到那座頭枕胳膊,斜躺在石板上的李白醉臥像,當親友問起他的典故,除了老生常談的那些個詩句,我才發現自己對這位偉大的詩人幾乎一無所知,更不清楚他當年在長安是否做官,後來翻閱了一些書籍,才確切得知他在長安整整待了三年,據說還是被當朝皇帝唐玄宗連續欽點三次來京的。

李白是中國古代文學史上最偉大的詩人之一,唐朝文壇領袖韓愈曾評說:「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李白真正實踐了「行萬里路,讀萬卷書」的治學理念,他性格豪邁,熱愛祖國山河,關於他的樓榭遺址的古蹟,據專家考證,幾乎踏遍了大半個中國。他的詩,既豪邁奔放,又清新飄逸,而且想象豐富,意境奇妙,語言輕快,人們稱他為「詩仙」。

他的先世是隴西成紀人。他出生時,唐朝還在武則天的統治下,十三歲時,唐玄宗開始當朝,也就是開元、天寶的全盛之日,一直到他五十四歲,他都生活在盛唐時期,直到發生「安史之亂」後的七年後,他在安徽當塗去世。

從五歲到十五歲,李白在家讀書學劍,從此劍不離身,之所以學劍,可以看出李白從小就有建功立業的宏圖大志。四十二歲那年,因名播海內,而被玄宗召見。他以為可以輔弼皇上,施展個人的抱負,與家人告別時,寫了一首《南陵別兒童入京》,一句「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萊人」,喜悅之情溢於言表。李白自比蘇秦、管仲,稱讚傅說、姜尚、張良、謝安,並引以自況,足見他是懷着多麼大的實現自己抱負的希望來長安的啊!

初到長安,他也的確很顯赫。據說唐玄宗親自降輦步迎,「以七寶床賜食,御手調羹」,而且還說「卿是布衣,名為朕知,非素蓄道義,何以得此」,並且還「問以國政」,讓他做翰林供奉。當時玄宗身邊的紅人為李林甫、楊國忠、高力士之流,據說玄宗曾經萌生三次提拔李白為官的想法,結果卻為「宮中作捍而止」,也就是說李白,在長安的三年沒有做官,仍為布衣。

此時的玄宗已完全沉浸在聲色犬馬中,他表面上雖然對李白重視,但並不是要李白輔佐他治理國家,只是希望他像其他清客一樣,作些行樂的詩句,點綴他的宮廷生活而已。

據說有一次,當時適逢興慶宮中牡丹盛開,玄宗和楊貴妃一起賞花,命李龜年帶着一幫梨園子弟唱歌。玄宗忽然說:與美麗的貴妃賞花,怎麼能用那些老掉牙的歌詞啊?得用新詞了。他這才想起了李白,就趕緊命李龜年去找李白。李白此時還未從酒醉中醒過來,聽到玄宗要聽新詞,竟然在半醉半醒中寫下了著名的《清平調》:

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穠。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台月下逢。

一枝紅艷露凝香,雲雨巫山枉斷腸。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

名花傾國兩相歡,長的君王帶笑看。解釋春風無限恨,沉香亭北倚欄杆。

剛開始這種「入侍瑤池宴,出陪玉輦行」的生活,他自然也覺得揚眉吐氣,但是很快他就感到寂寞和淒涼了。他是帶着實現宏圖大志來長安的,可是在長安的生活除了娛樂皇帝的宮廷生活外,他從未得到施展才能和建樹事業的機會,相反,皇帝和那些大臣的庸俗並不下於他之前所遇到的那些官吏。另外他在翰林院中,因名聲太響,樹大易招風,免不了遭受他人的嫉妒和猜忌。據說有一次他在皇帝筵席前吃醉了,竟然讓高力士幫他脫靴子?在他眼裡,像高力士這樣的閹人不過是只可供驅使的奴僕罷了,由此可以看出李白的狂放不羈,高力士能不懷恨在心嗎?在李陽冰所著的《草堂集序》就說:「丑正同列,害能成謗,格言不入,帝用疏之」。

在長安三年的耳聞目睹,使他對唐朝中央統治集團的腐化和罪惡,有了比較清楚的認識。唐玄宗喜歡鬥雞的遊戲,結果宮廷和市井都流行「鬥雞」,對於擅長鬥雞的人,皇帝特別寵幸,都封賞為大官,就像《水滸傳》里,因擅長踢球而被提拔為高太尉的高俅,可見,那個時候已經有很多像高俅這樣的貨色充斥朝堂。李白是一個胸懷大志的人,他的志不在於舞文弄墨,而是能以自己的才華報效國家,可是在長安三年,他始終沒有得到玄宗的重用,他內心的苦悶可想而知。

據說他曾批評唐玄宗說:「彼希客星隱,弱植不足援」,皇帝只希望有才能的人都像嚴子陵一樣做隱士,那還能對他寄託什麼希望呢?另外唐玄宗對李白的傲岸態度也看着不順眼,那些權臣大吏和鬥雞蹴鞠之徒自然也很討厭他,他們在皇帝的面前極盡讒言,這也是李白不得不離開的原因。

李白只好主動上疏請求離開,玄宗也樂得做順水人情。但是李白內心是捨不得離開長安的。他在《還山留別金門知己》中說:「一朝去金馬,飄落成飛蓬。」對其被迫離開長安表現出戀戀不捨之情。關於這一點他從來都不隱晦,明確表示「長相思,在長安」的情結。他還有一首著名的詩:「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

自離開後,他再也沒有來過長安。而幾年之後因「安史之亂」狼狽逃奔到四川的玄宗,內心是否可曾想起當年為他諫言的李白呢?也許也有吧,只是他已經失去了力挽狂瀾的勇氣和魄力,註定要在悔恨中度過餘生了。

李白在長安雖然沒有得到施展自己才華的機會,但是長安三年讓他認識並結交了很多朋友。他們一起飲酒酣歌,寄託他的狂傲與憤懣。他的這些朋友里就有我們所熟知的大詩人賀知章,他對李白欣賞有加,李白剛到長安時,他就讚賞李白是「天上謫仙人」。

古人曾說:「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也就是說不朽的人生是由立德、立功、立言組成的。李白在政治上期望實現大展宏圖的機會是徹底無望了,到了暮年,他曾感慨到:「我發已種種,所謂竟無成」,而聊以自慰的只有詩歌的創作而已,「學劍翻自曬,為文竟何成!劍非萬人敵,文竊四海聲」。他並沒有任憑時光流逝、歲月蹉跎,而是選擇將全部的精力投入在詩歌創作中,實現了一個文人不朽的價值。

前不久,閱讀復旦大學張新穎老師的著作《沈從文的後半生》,沈先生再隨土改團去四川參加土地改革期間,他曾寫道:「萬千人在歷史中而動,或一時功名赫赫,或身邊財富萬千,存在的即儼然千載永保。但是,一通過時間,什麼也沒留下。另外又或有那么二三人,也隨同歷史而動,永遠是在不堪忍的艱困寂寞,痛苦挫折生活中,把生命支持下來,將一切身邊存在保留在印象中,一經過種種綜合排比,隨即反映到文字上,因之有《國風》和《小雅》,有《史記》和《國語》,有建安七子,有李杜、有陶謝。。。。。。時代過去了,一切英雄豪傑、王侯將相、美人名士,都成塵土,失去存在意義。另外一種生死兩寂寞的人,用文字保留下來的東西,卻成了唯一聯接歷史溝通人我的工具。因之歷史相連續,為時空所阻隔的情感,千年之下百世之後還如唔相對。」

當我讀到這段話時,聯想到李白蹉跎的一生,我為活在千年前的他自豪感動,他在暮年才尋找到自己真正的人間使命:「我志在刪述,垂輝映千春」,他選擇這樣去做了,而且做到了。他雖然只活了六十一年,可是他的風度、他的文章,卻可以活在人類的記憶中幾千年,直至今日,依然散發着思想的光芒![1]

作者簡介

嚴輝英,青海樂都人。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