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李謹行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李謹行(619年-683年7月30日 ),字謹行,靺鞨人。唐朝大將,蓍國公突地稽之子。相貌偉岸,武力絕人。麟德年間,任營州都督,擁有部落家僮有數千人,以財力雄據邊關,為契丹、高句麗所忌憚。乾封元年(666年),以左監門衛將軍隨軍東征高句麗。咸亨元年(670年),鎮壓高句麗將領劍牟岑的反叛,又與支持高句麗復國的新羅交戰。累拜右領軍大將軍、積石道經略大使。吐蕃論欽陵等率眾十萬人進攻湟中,李謹行以空城計退敵。儀鳳元年(676年),於青海破吐蕃數萬眾,被唐高宗授為鎮軍大將軍、行右衛大將軍,封燕國公。

永淳二年(683年),李謹行去世,年六十四。獲贈鎮軍大將軍 、幽州都督。垂拱元年(685年),陪葬乾陵。

人物生平

李謹行(619-683)是唐高宗時期著名的蕃將,靺鞨人,歷任檢校廓州刺史、積石道經略大使、右衛大將軍等職,生前封燕國公。作為一名少數民族將領,他在唐朝東西兩面戰場上立下卓著戰功,為唐朝的邊防鞏固做出了卓越的貢獻,死後贈幽州都督,陪葬乾陵,是陪葬乾陵的十七位宗親、功臣中唯一的蕃將。

出身背景

李謹行出生於蕃將之家,自幼便受北方少數民族尚武風氣的薰染,其少年時代,便經歷了其父武德五年(622)從太宗破劉黑闥、武德六年(623)大破來犯的突厥等事跡,對於本身便具有尚武傳統的北方少數民族家庭,這些事跡必將對其耳濡目染、言傳身教。家庭的薰陶,對其日後成長為一名優秀的軍事將領,起到了深遠的影響。因而,其自幼便諳習軍旅之事;同時,又受到漢化的影響,使他具備熟讀兵書的環境。待其成人,憑藉以門蔭入仕,由其"解褐"即充任右武衛翊衛校尉,便可見其過人的文韜武略。

三衛歷來由五品以上的官宦子孫來充任,突地稽生前為三品將軍,所以李謹行剛一入仕便得以授"翊衛校尉",這是府兵制下的內府下級武官。另外,根據唐制:規定"凡三衛皆限年二十一以上。"李謹行若在21歲即授三衛官,時間大約在貞觀十四年(640)。此後,轉外府,即地方軍府任職,歷任懷□府□果毅都尉、龍泉府左果毅都尉、肅慎府折衝都尉。再入朝轉左屯、右驍二衛翊府左郎將、左驍衛翊衛中郎將、右驍衛將軍。李謹行自解褐入仕,從21歲上任統領300人低級武官,逐級升遷,至龍朔年間(661-663),即在43歲左右,官至從三品將軍,歷任了軍中要職,可以說其在軍政仕途上是比較坦蕩的。然而,他真正輝煌的人生,當是從麟德年間才真正開始。

主要功績

1.唐朝乾封年間對高句麗的經略

李謹行首次參加東征是在乾封元年(666)伐高句麗的戰役。此時,百濟已在唐羅盟軍的夾攻下,於顯慶五年(660)滅亡。一同參加此次征伐的,還有新羅方面的金仁問、金仁泰等,可見,儘管此役征討的對象是唐境內民族政權高句麗,但是,由於唐羅聯盟尚未瓦解,又有新羅方面的介入,因此,戰爭仍是唐羅聯盟與麗濟聯盟戰爭的延續,戰爭仍具有國際性。

乾封元年(666)六月,高句麗泉蓋蘇文死,長子泉男生繼任莫離支,與其弟泉男建、泉男產不和,泉男建自稱莫離支,發兵討伐泉男生。泉男生於是派其子泉獻誠到唐朝求援。同年六月初七,任命右驍衛大將軍契苾何力為遼東道安撫大使,領兵救援泉男生,李謹行率預備隊擔任後援。待接應成功,繼以李績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兼安撫大使,分水陸諸軍大舉伐麗,李謹行擔任行軍總管。從此,開始了他在朝鮮半島長達十年(666-677)之久的征戰生涯。

值得一提的是,在唐與高句麗的戰爭中,靺鞨族的眾多部落基本都是站在高句麗陣營的,而惟獨粟末靺鞨是始終站在唐朝一方的。究其原因,蓋因歷史上粟末靺鞨與高句麗之間宿願已久。自夫余衰弱以後,肅慎系勿吉各部即逐漸向東南遷徙粟末部入居松花江流域,因而,才以水為名,號為粟末。與此同時,高句麗也不斷北拓,攻占原屬夫余的領土。粟末部與高句麗戰爭的起因當是為了爭奪對夫余故地的控制權。494年,"夫余王及妻孥以國來降",投奔高句麗,高句麗人稱其為"勿吉所逐"。當是粟末靺鞨也占有了部分夫余故地。但在此後與高句麗人的戰爭中,粟末部卻漸處於不利地位,最終降隋內附。因而,此時粟末靺鞨所以立場堅定的站在唐朝一方,自然有突地稽早在隋末便內附中央,中原王朝對粟末靺鞨大力扶持的因素,更有粟末靺鞨與高句麗存有世仇的關係。而由李謹行統領的這支靺鞨兵,成為了東征中的生力軍。

總章元年(668),高句麗被平定,唐在平壤設置安東都護府以統轄其地。由於此時高句麗雖然被滅,但仍有殘餘部隊和遺民與唐朝軍隊開展零星的對抗。因此,李謹行在平定完東征高句麗後,留任於安東都護府,參與都護府內的軍事駐防和平叛工作。是年,憑藉平定高句麗的軍功,李謹行被擢升為右武衛大將軍。

2.唐朝咸亨年間平定高句麗遺民的叛亂

咸亨元年(670),高句麗大長鉗牟岑率餘眾叛亂,李謹行與高侃同往遼東平叛。高侃、李謹行東征的初期很順利。咸亨二年(671)七月、咸亨三年(672)十二月,唐軍分別在安市城、白水山擊敗高句麗抵抗軍。但此時,唐軍發現他的主要對手已經不再是高句麗抵抗軍了,對手換成了軍事盟友--新羅。新羅接受高句麗抵抗軍的求援,派遣軍隊來跟攻滅高句麗時的盟軍唐軍開戰了,而且占領了大量的百濟舊地。咸亨二年(671),唐軍便與新羅戰於百濟邊境。是役,高侃負責高句麗故地,李謹行則負責百濟故地。據《三國史記》所記載,李謹行初戰不利。

李謹行部下以靺鞨為主力,則在百濟與新羅爭戰者,主帥當即李謹行。因為,曾參加唐東征的靺鞨蕃將僅李謹行與李玄正二人,而據史料記載,李玄正只參加了貞觀十九年(645)的戰役,其後再未見於史料。故而,此時統領靺鞨兵的主將只有李謹行而已。

咸亨三年(672),根據《冊府元龜》卷358《將帥部·立功一一》的記載:"高侃為東州道行軍總管、左監門大將軍,咸亨三年與高麗餘眾戰於白水山,大破之。時新羅還將救高麗,以拒官軍,侃與副將李謹行等引兵迎擊高麗斬首三千級。"李謹行與高侃在朝鮮半島勢如破竹,是唐朝當時負責在朝鮮半島軍事行動的主要指揮者,肩負着平定叛亂,收服高句麗、百濟故地的使命。

親屬成員

父親 突地稽,唐初官至左衛大將軍(一作右衛將軍)、燕州總管,封耆國公。

妻子 劉氏,於伐奴城抗擊高句麗叛軍,以功封燕國夫人。

傅氏,封臨汾郡夫人。

兒子

李思敬,李謹行長子。

李秀,官至雲麾將軍。

孫子 李偃,李秀之子,唐玄宗時曾任景城(今河北景縣)太守兼橫海軍使、河北海運副使。

史料記載

《舊唐書·卷一百九十九下·列傳第一百四十九》

《新唐書·卷一百一十·列傳第三十五》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二·唐紀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