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李都尉古劍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李都尉古劍》
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的作品

《李都尉古劍》是唐代詩人白居易創作的一首五言詩。此詩當作於唐憲宗元和三年(808年)前後,即白居易任左拾遺期間。

這是一柄冷冰冰、暗幽幽的古劍,鑄成以來,已經歷了幾千個春秋。那白色的劍光可掩日月,那紫色的劍氣上沖鬥牛。有一位客人想借來觀賞,只因劍主珍愛它,不敢請求。在玉匣中它清澈發亮,好像澄明的秋水止而不流。最珍貴的寶物自有它的本性,那份精純和堅剛,並世無儔。雖然可以使它一寸寸地折斷,卻不能使它化作繞指彎柔。希望它讓正直的人士大快心意,將用它來斬斷奸臣的人頭。不希望它被用來報復個人小怨,在半夜的時候去刺殺私仇。勸你使用時務須謹慎,不要讓神兵利器為你而抱愧蒙羞。

此詩托物寄興,通過表現一把寶劍的不同凡俗及其優秀品質,藉以塑造一個剛正不阿、以國家大局為重、不計個人恩怨的朝政大臣和諫官的形象,詩人希望那些執掌國家大權的人,包括他自己,都能盡職盡責,充分發揮自己的作用。全詩比喻新穎,精用典故,妥帖自然,不着痕跡,出語紆徐委婉,具有無窮轉折之妙。

作品原文

《李都尉古劍》[1]

古劍寒黯黯,鑄來幾千秋。

白光納日月,紫氣排鬥牛。

有客借一觀,愛之不敢求。

湛然玉匣中,秋水澄不流。

至寶有本性,精剛無與儔。

可使寸寸折,不能繞指柔。

願快直士心,將斷佞臣頭。

不願報小怨,夜半刺私仇。

勸君慎所用,無作神兵羞。

詞句注釋

⑴李都尉:未詳其人。都尉:一作比將軍略低的武官。

⑵黯黯:光線昏暗;顏色發黑。

⑶千秋:千年。形容歲月長久。

⑷紫氣:舊時以為寶物的光氣。鬥牛:二十八宿中的斗宿和牛宿。

⑸湛然:清澈貌。

⑹至寶:最珍貴的寶物。

⑺繞指柔:寶劍乃百鍊成鋼,剛者不可化為柔。

⑻佞臣:諂上欺下的奸臣。

⑼神兵:神奇的兵器。謂寶劍。

作品鑑賞

白居易的諷喻詩,善於運用變化萬端的比興手法,塑造各種真實的受迫害者的藝術形象,揭露和抨擊了封建統治者的暴政和不合理現象,因而這些詩不少成為反映現實的思想性和藝術性相結合的名篇,《李都尉古劍》就是其中一首十分出色的詠物詩。這首詩所運用的比興手法是很高明的,通篇只借用一把李都尉古劍作為描寫對象,但每一個字都是作者自身的寫照,意思極為明確,雖然着墨不多,而出語卻紆徐委婉,具有無窮轉折之妙,耐人尋思。

從結構上看,這首詩可分三個層次。從開始至" 秋水澄不流"八句主要是表現古劍外表的不同凡俗。首句寫"古劍寒黯黯,鑄來幾千秋",是用"寒黯黯"三字描繪古劍寒光閃閃,灼爍不定的形態,刻畫劍的不凡,不從劍的鋒利入手,而僅表現其劍光閃。

爍不定,正是該詩的高明之處,未睹劍先見其寒光凜凜,足以說明這是一柄鋒利無比的寶劍。"幾千秋"上承"古劍"的"古"字,古而且利,則此劍為至寶就毫無疑問了。為了進一步渲染這柄寶劍,詩人進一步寫道:"白光納日月,紫氣排鬥牛。"據王嘉《拾遺記》載,越王勾踐曾以白牛白馬祀昆吾山神,採金鑄之,以成八劍。其一名為掩日,用其指日,日光盡暗。其三曰轉魄,指月則蟾兔為之倒轉。詩人借用這個典故,極力誇張表現寶劍的非同凡俗之處。這四句是從詩人的角度描繪寶劍的不凡,為了印證自己的看法,下面四句又用旁觀者的評價加以證實。客人看到寶劍"湛然玉匣中,秋水澄不流"。東漢袁康《越絕書》:"太阿劍,視之如秋水。"用秋水形容劍光,由來已久。詩歌繼描繪古劍"寒黯黯,可以"納日月"、" 排鬥牛"之後,又以"湛然秋水"形容,更進一步表現古劍的威光四射,非同一般。因此客人有觀之者,即使很喜歡它,也不得不自嘆是凡夫俗子,不敢奢望得到它,還是讓這把古劍去完成其應有的使命吧。

接下來則是描寫古劍的卓越品質。它不僅劍光閃爍,鋒利無比,具有華美的外表,而且品質端正,也非平常刀劍可比。"至寶有本性,精剛無與儔"說明它的純度和硬度都是無與倫比的。這並非誇張,因為它"可使寸寸折,不能繞指柔",寶劍乃百鍊成鋼,其剛強之性,不能使它變成軟弱,猶如士之可殺而不可辱,極力表現其質地堅硬。西晉詩人劉琨《重贈盧諶》詩:"何意百鍊鋼,化為繞指柔。"這裡是反用其意,表現出古劍剛硬,不能化柔,不屈從外力的品質。但是,一旦有用武之地,它也會毫不猶豫地上前拼殺。正所謂"願快直士心,將斬佞臣頭",它願意剛直之士高興,去斬斷奸臣的頭顱。它願意充當殺伐諂佞的先鋒,為國為民除掉奸邪。這幾句詩乃以詠物而喻志,表現了詩人當時的剛直之性、浩然之氣及欲為朝廷蕩滌污穢、剷除奸邪的抱負,鏗鏘有力,正氣凜然。"不願報小怨,夜半刺私仇",至於區區個人恩怨就不是寶劍所樂於效命的了,它不屑於做那些需要半夜行動,見不得人的醜事。這一段從寶劍的精純無比和願斬佞臣兩方面揭示出寶劍的內在品質,它比漂亮的外表,凜凜的寒光更重要,更能展現出古劍之所以為至寶的本質所在。

最後兩句點明此詩的主旨,也是白居易"卒章顯其志"方法成功的運用。"勸君慎所用,無作神兵羞"的意思是說:這樣鋒利的兵器,應該使用在最恰當的地方,不要玷辱了我"神兵"(晉張協《七命》稱寶劍為"希世之神兵")的光輝稱號。

這也就是告誡包括自己在內的諫官們,應該不怕得罪權貴,去彈奏國家大事;而不應該只議論一些無關重要的小事,來敷衍塞責。

此詩是通過表現一把寶劍的不同凡俗及其優秀品質,藉以塑造一個剛正不阿、以國家大局為重,不計個人恩怨的重臣和諫官的形象。此時詩人身為左拾遺,自然也有表明自己作為諫官的正直態度之意。然而,詩的主旨並沒有明白直接地說出來,而是緊緊扣住寶劍的特徵來表現,全詩沒有一句話不是圍繞着這把古劍寫的,每一句都從不同的角度刻畫古劍的超凡和剛直不阿。詠劍與贊人,自然融合為一。司馬遷《史記·屈原賈生列傳》稱讚屈原說:"其志潔,故其稱物也芳。"反之,人們也形成這樣一種心理,即因其稱物芳,故其吉潔。

比喻新穎,精用典故,妥帖自然,不着痕跡,也是這首詩的鮮明特點。諸如"白光納日月,紫氣排鬥牛"、"可使寸寸折,不能繞指柔"、"願快直士心,將斬佞臣頭"都有化用前人詩語之處。這些典故,加強了詩的形象性,使詩句內涵更深刻、豐富。

名家點評

《養一齋詩話》:

白詩雖時傷淺率,而其中實有得於古人作詩之本旨,足以扶人識力,養人性天,不可不分別擇出以求益焉。如《古劍》詩:"可使寸寸折,不能繞指柔。"《孤桐》詩:"四面無附枝,中心有通理。"《京兆府新栽蓮》詩:"托根非其所,不如遭棄捐。"《贈元稹》詩;"無波古井水,有節秋竹竿。"……《答友問》詩:"置鐵在烘爐,鐵消易如雪。良五同其中,三日燒不熱。君疑才與德,詠此知優劣。"《感鶴》詩:"鶴有不群者,飛飛在野田。飢不啄腐鼠,渴不飲盜泉。一興嗜慾念,遂力矰繳牽。委質小池內,爭食群雞前。不惟懷稻粱,兼亦競腥膾。不惟戀主人,兼亦狎烏鳶,物心不可知,天性有時遷。一飽尚如此,況乘大夫軒!"綜而觀之,心甚淡,節甚峻,識甚遠,信有道者之言。詩可以興,此類是也。

作者簡介

白居易(772~846),唐代詩人。[2]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其先太原(今屬山西)人,後遷下邽(今陝西渭南東北)。貞元進士,授秘書省校書郎。元和年間任左袷遺及左贊善大夫。後因上表請求嚴緝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兇手,得罪權貴,貶為江州司馬。

白居易,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生於河南新鄭。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並稱「劉白」。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陽逝世,葬於香山。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 3075篇詩文

長慶初年任杭州刺史,寶曆初年任蘇州刺史,後官至刑部尚書。在文學上,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含為事而作」,是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其詩語言通俗。和元稹並稱「元白」,和劉禹錫並稱「劉白」,與李白、杜甫一起被後人並稱為唐代「三大詩人」。有《白氏長慶集》。

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諡號「文」,世稱白傅、白文公。在文學上積極倡導新樂府運動,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詩歌合為事而作,寫下了不少感嘆時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詩篇,對後世頗有影響。是我國文學史上相當重要的詩人。

武宗會昌六年(846年)八月十四日(9月8日),白居易去世於洛陽,享年75歲,贈尚書右僕射,諡號「文」,葬於洛陽香山。白居易去世後,唐宣宗李忱寫詩悼念他說:「綴玉聯珠六十年,誰教冥路作詩仙?浮雲不系名居易,造化無為字樂天。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滿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愴然。」著有《白氏長慶集》,共有七十一卷。[3]

視頻

百家講壇.白居易

白居易的創作風格

參考資料

  1. 《李都尉古劍》 詩詞古文網;
  2. 百家講壇白居易03錚錚鐵骨—莫礪鋒20 騰訊視頻,發布時間;2016年12月25日
  3. 白居易 古詩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