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顒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李顒(1627~1705)明末清初周至人,明清之際哲學家。李顒在理學上的造詣,被稱為"海內大儒"。李顒和眉縣李柏、富平李因篤統稱為"關中三李"。李的著作,康熙、雍正年間均有刻本,光緒時補入《四書反身錄》等篇。
另有東晉文學家李顒,與浙江餘姚黃宗羲、直隸蓉城孫奇逢並稱為海內三大鴻儒。
基本資料
中文名 | 李顒 | 出生地 | 陝西周至 |
出生時間 | 1618年 | 字號 | 字中孚,號二曲 |
所處時代 | 明末清初 | 主要成就 | 哲學家 |
去世時間 | 1705年 | 代表作 | 《四書反身錄》、《二曲集》等 |
稱譽 | 海內大儒 |
生平簡述
李顒(1627~1705)清末明初人,字中孚,號二曲,又號土室病夫,二曲鎮二曲堡人,父李可從,於崇禎十五年(1642),戰亡於河南襄城。李和母親彭氏,度日艱難。李9歲入塾,只讀過20天書,但李發憤自學,面色如菜,人稱李菜。李顒在挖菜拾柴的空閒,也手不釋卷。
縣內藏書之家,漸知李家貧力學,便任其翻問。李隨閱隨還,數載之間,披覽群書。大約30歲時,潛心於宋明理學。康熙九年(1670),李在母親3年喪服期滿後,去河南襄城,為父親「招魂」。常州知府駱鍾麟,派人迎請李講學。常州的士紳名儒爭相聽講。後來駱鍾麟把李講學的內容匯集起來,名為《匡時要務》。
李又在武進、無錫、江陰、靖江和宜興等地講學,所講內容被記錄下來,整理為《兩庠匯語》、《錫山語要》、《靖江語要》。康熙十一年(1672),李返回陝西。次年主講於關中書院,又在雁塔、富平等地講學,力主講學自由,認為「立人達人,全在講學;移風易俗,全在講學;撥亂反正,全在講學;旋乾轉坤,全在講學。」與清廷鉗制思想的政策相對立。李所交皆一時名士,平生最為知己的是駱鍾麟。駱為浙江臨安人。
李顒一生清貧廉直,顧惜名節,屢拒朝廷徵召,誓不仕清。康熙皇帝多次下召,他以年老體衰有病行動不便為藉口拒不召見。康熙深知其望重志堅,難以相強親書「操志高潔」匾額及詩幅賜之以示褒獎。李禺頁的高風亮節得到海內學者的敬仰顧炎武讚揚他是學者們仰望的「泰山北斗「。晚年寓居富平鑽研學問,堅持講學至逝世。李顒的學問淵博,在宋明理學,史籍考證,文字訓詁方面的研究都有所建樹。[1]
成就及著作
講學成就
李顒四十歲以後把全部精力放在講學活動中,「關中人子翕然師之」,前來向他求學問教的不僅有學者士人,也有不少農、工、商、賈向他求教。他的得意門生遍及關中各地,著名的有戶縣王心敬、同州白煥彩、富平惠思誠等,李顒講學的稿子和學術問答被其弟子輯成《二曲集》廣為傳播,使傳統的關學又得以復盛.
著作
李顒學問淵博,造詣頗深,在宋明理學、史籍考證、文字訓詁方面的研究都有建樹。他的著作,在康、雍年間即有刻本,光緒時補入《四書反身錄》、《堊室雜感》、《十三經糾繆》、《二十一史糾繆》等,印成《二曲集》和《李二曲先生文集》現存陝西省圖書館。
學術思想-明道存心以為本,經世宰物以為用
李顒主張「明體適用」,即「明道存心以為本,經世宰物以為用」。他所說的「明體」,指的是弄通理論問題,就是要精心研習程、朱、陸、王的心理之學,取捨其間,明道存心。他所說的「適用」,是指要學會經濟實學如禮、樂、兵、刑,賦役弄屯,乃至外國水法等等,並且必須緊密聯繫實際,不可須臾分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