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杏兒藏族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杏兒藏族鄉位於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縣境西南部,距縣府駐地110千米。人口0.4萬,以藏族為主,占總人口的68%。面積65.4平方千米。轄大莊勝利、日扎、峨哇、亂石頭、卡灑哇、協拉7個村委會。[1]

2019年,榮獲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單位推薦。

中文名稱: 杏兒藏族鄉

外文名稱: Xing Er Zang Zu Xiang

地理位置: 青海省民和縣杏兒鄉

歷史沿革

民和縣杏兒鄉。解放初為興文鄉,1954年改稱杏兒鄉,1956年成立杏兒藏族鄉,1958年併入公社,1961年分設杏兒公社,1984年復設杏兒藏族鄉。

主要景觀

才旦寺

才旦寺亦稱「杏兒溝寺」、「杏兒寺」,藏語稱「才旦具喜講修洲」。位於川口鎮南偏西45.5公里,在今杏兒藏族鄉東北6公里處。初建於明天啟三年(1623)。清康熙五年(1666)建成釋迦佛殿(覺康),嘉慶三年(1798)建成五間轉七大經堂,成為民和西南部和化隆東南部最有影響的寺院之一。

管轄區

下轄有民和縣的趙木川寺,化隆縣的丹斗寺、上哇寺、尕洞寺、工什加寺以及後來的石大倉寺等。才旦寺所在的杏爾溝及趙木川、丹斗、土哇、尕洞、工什加諸寺香火莊統稱為才旦寺六族,藏語叫「噶爾哇克周」,歸才旦寺寺主才旦堪布和才旦復茸管轄,形成區域性的政教合一統治。

據1956年民和縣統戰部統計資料,該寺1949年有寺僧89人,1956年70人,除寺主外,另設管家、僧官各2人。全寺共有經堂等殿堂147間,二寺主昂欠及僧舍等463間,有旱山地184.4畝,馬20匹,騾27頭,牛58頭。信仰者有周圍藏、土、漢族群眾277戶。每年正月舉行祈願法會,初五日跳欠,群眾往觀,規模盛大。該寺的大經堂、覺康、賢康、拉康噶玉瑪、才旦堪布昂欠、才旦夏茸昂欠等建築均於1966年拆除。1980年批准開放重建,現有殿堂25間,昂欠12 間,僧舍18院72間,僧侶20餘人,由白多傑任寺管會主任,主管寺務。

發展歷史

該寺才旦堪布與才旦復茸於十九世紀末一度不和,爭奪屬寺財產。才旦堪布從華旦嘉措到晉美柔貝寧布,傳有四世,晉美柔貝寧布(1910—1958),俗名祁進福,今互助縣人,藏族。才旦夏茸第一世瑪熱倉加央扎巴,系才旦堪布華旦嘉措弟子,傳為德合喇嘛羅桑圖登寧布的轉世,第二世羅桑熱賽,化隆金源人;第三世存布瑪晉美圖登諾爾布(1804—1862),金源人;第四世晉美圖登嘉措(1863-1909),俗稱「安大人」,清末曾於循化廳供職;第五世晉美柔貝羅哲(1910—1985),又名阿旺央丹柔貝多覺,循化縣積石鎮人,解放後曾在青海省人民政府、青海民族學院工作,晚年為西北民族學院教授,培養古藏文研究生。

他與西卜沙格西羅哲嘉措繼承了格塘羅桑華旦和晉美三丹的學說,是當代最出名的藏學專家,曾在藏文古體詩、藏文文法、歷史學、宗教學、宗教史、藏曆、藏文書法、梵文等方面寫過不少論著,影響較大的有《藏文字典》、《詩學通論》、《藏文文法》、《藏族歷史年鑑》、《丹斗寺志》、《夏瓊寺志》、《才旦夏茸自傳》、《經師晉美丹卻嘉措傳》等,現由青海民族出版社陸續出版其全集。

基礎設施

杏兒鄉通過政府扶持、社會捐助等方式,實施了一大批惠民富民工程,使當地百姓十分歡迎。其中,投資100萬元的杏兒鄉電信光纜工程的建成,使杏兒鄉徹底告別了無寬帶網的歷史,對杏兒鄉未來的發展具有里程碑意義。杏兒鄉政府、鄉中心學校、衛生院等3家單位開通了32台電腦的寬帶網絡,已有160餘戶農戶安裝了有線固定電話,結束了農村無固定電話的歷史。

視頻

青海省民和縣杏兒藏族鄉四哇美麗風景。

參考文獻